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59
1
作者 徐祥德 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6-772,共17页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研究发现,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感热气泵”(SHAP)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青藏高原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边界层 动力和热力结构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2
2
作者 吴云 李应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1-405,共25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改善飞行器/发动机空气动力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上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改善飞行器/发动机空气动力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上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鉴于此,从介质阻挡放电(DBD)、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控制附面层、控制激波与激波/附面层干扰、控制压气机与涡轮内部流动、控制管道流动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国际上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创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方式,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复杂流动的非定常耦合机制,突破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飞行器 发动机 流动分离 激波 附面层
原文传递
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 被引量:109
3
作者 苏福庆 任阵海 +1 位作者 高庆先 张志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33,共6页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汇配置各类风向风带区,冬秋季节多为区域性短而浅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夏季多为天气尺度型的、远而厚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弱气压场或均压场背景下地方性山风及山前串状城市热岛群形成的热力性、动力性低压环流,是输送汇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汇 边界层 边界层输送风带
下载PDF
Modeling study of regional severe hazes over mid-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被引量:109
4
作者 WANG ZiFa LI Jie +15 位作者 WANG Zhe YANG WenYi TANG Xiao GE BaoZhu YAN PinZhong ZHU LiLi CHEN XueShun CHEN HuanSheng WAND Wei LI JianJun LIU Bing WANG XiaoYan WAND Wei ZHAO YiLin LU Ning SU De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M2.5over tropospheric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nsport and it... The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M2.5over tropospheric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ns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also examined.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M2.5showed NAQPMS was able to reproduce the evolution of PM2.5during heavy haze episod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gional transport of PM2.5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haze episodes in the city cluster including Hebei,Beijing and Tianjin(HBT).The cross-city clusters transport outside HBT and transport among cities inside HBT contributed 20%–35%and 26%–35%of PM2.5as compared with local emission,in HBT respectively.To meet the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Grade II,90%,90%and65%of emissions would have to be cut down in Hebei,Tianjin and Beijing,if non-control strategy was taken in the surrounding city clusters of HBT.This implicated that control of emissions in one city cluster is not sufficient to reduce regional haze events,and joint efforts among city clusters are essential.Besides regional transports,two-way feedback between boundary-layer evolution and PM2.5als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eavy hazes,which contributed 30%of monthly average PM2.5concentration in H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hazes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feedback between boundary-layer evolution and PM2.5 pollution preventionand control
原文传递
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探讨 被引量:82
5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5-38,共4页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张力、边界层、渗流流体性质等对非达西渗流形成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非达西渗流 机理 孔隙结构 界面作用 边界层 流体性质
下载PDF
特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肖鲁川 甄力 郑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28,30,共3页
通过实验手段 ,探索了特低渗透率岩心单相流体渗流特征。通过毛管束模型描述了流体边界层厚度随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 ,由此建立了描述低渗透油层非达西渗流特征的经验方程。
关键词 非达西渗流 边界层 毛管束模型 油藏 低渗透储层
下载PDF
波、流共存时的水体挟沙力 被引量:58
7
作者 曹祖德 李蓓 孔令双 《水道港口》 2001年第4期151-155,共5页
从边界层理论建立了床面剪切力 ,进一步以能量理论导出了波、流共存时的水体挟沙力公式 ,并利用现场资料得出有关系数。
关键词 床面剪切力 水体挟沙力 波浪 水流 波流共存 泥沙工程 水力计算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55
8
作者 韩洪宝 程林松 +2 位作者 张明禄 曹秋颖 彭道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3,共5页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特低渗长庆油田某区块一个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指标,而且还增加了开采难度。增大注入率、缩小井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渗流 特低渗油藏 开发指标 低渗储层 低渗透多孔介质 注采井网 物理模拟 拟和 小井距
下载PDF
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徐绍良 岳湘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微圆管的视渗透率不是常数,而是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理论值;有效流动横截面积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边界层是导致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流动特性 边界层 启动压力梯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54
10
作者 戴竹君 刘端阳 +2 位作者 王宏斌 魏建苏 姜有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气流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重度霾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秋冬季纬向环流较常年显著增强,500 hPa转西北气流对重度霾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气流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重度霾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秋冬季纬向环流较常年显著增强,500 hPa转西北气流对重度霾缓解有6—12 h的提前指示意义。重度霾发生时的地面形势可分为3类:均压区型、冷锋前部型和低压倒槽型。东路冷空气驱霾效果优于西路冷空气。重度霾发生时主要是贴地逆温,风速在4 m/s以下,霾消散前一致转北风,日变化明显,下午霾常有所减轻。逆温强度方面,低压倒槽型强于西路冷锋前部型,强于均压区型;逆温持续时间方面,低压倒槽型长于西路冷锋前部型,长于均压区型;逆温厚度方面,3种类型基本相当;东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消失。不同类型逆温强度不同可能与925 hPa和近地面的风向风速、锋前升温及气团源地有关。逆温层多在300 m以下,逆温强度为1—5℃/(100 m),近地层有浅薄湿区,相对湿度为40%—90%。动力条件方面,低层辐合下沉区域霾常加重,并伴有明显气流停滞区,区域过程累积风矢量和很小,在100—500 m/s范围内,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冷锋前部型气流输送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西北—华北地区,低压倒槽型则主要来自华南,均压区型主要来源于本地。通过研究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天气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可为今后预报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霾 边界层 低压倒槽 动力与热力条件
下载PDF
北京气象塔夏季大气O_3,NO_x和CO浓度变化的观测实验 被引量:46
11
作者 安俊琳 李昕 +3 位作者 王跃思 石立庆 胡非 徐永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7,共5页
以北京 32 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 ,于 2 0 0 2年夏季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 (O3 )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 (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 .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的分析 ,结果表明 :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 (用体积分数表示 )垂直差异 ;中... 以北京 32 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 ,于 2 0 0 2年夏季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 (O3 )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 (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 .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的分析 ,结果表明 :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 (用体积分数表示 )垂直差异 ;中午 1 2 0m高度层存在O3 浓度最大值 ;低层O3 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 ,且昼夜振幅较大 ;夜间高层 (2 80m)O3 的湍流混合和化学消耗较弱 ,可维持较高的浓度 ;局地光化学生成是白天边界层O3 的主要来源 ;降水天气过程可造成O3 及其前体物浓度的显著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臭氧 光化学稳定态 大气边界层 北京 夏季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浓度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原油边界层对渗流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6
12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59,77,i005,共5页
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 探讨了原油边界层厚度与毛管半径、压力梯度、流体粘度和组分的关系。边界层反映了储层、流体物性条件(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粘度、组分) 和开发条件(压力梯度) 的综合影响, 认为边界层厚度随着毛管半径的增大... 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 探讨了原油边界层厚度与毛管半径、压力梯度、流体粘度和组分的关系。边界层反映了储层、流体物性条件(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粘度、组分) 和开发条件(压力梯度) 的综合影响, 认为边界层厚度随着毛管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在毛管半径相同的情况下, 边界层厚度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减小, 最后达到一个临界值; 毛管半径一定时, 边界层厚度随粘度增加而增大; 极性组分含量越大, 吸附越明显, 边界层厚度越大; 边界层厚度越大, 非达西渗流特征越明显。最后通过毛管束模型给出了描述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非达西渗流特征的经验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半径 压力梯度 边界层 低渗透 非达西流 毛管束模型
下载PDF
湍流转捩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3
作者 符松 王亮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9-416,共8页
以湍流模式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湍流转捩模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转捩预测方法.本文对转捩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首先,探讨了以低雷诺数湍流模式理论研究转捩问题的局限性,此类模式中,用来模拟黏性层次的阻尼函数经过修正之后,具有一定的... 以湍流模式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湍流转捩模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转捩预测方法.本文对转捩模式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首先,探讨了以低雷诺数湍流模式理论研究转捩问题的局限性,此类模式中,用来模拟黏性层次的阻尼函数经过修正之后,具有一定的转捩预测能力.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数值上的巧合而已.其次,指出了考虑间歇性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此类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将间歇因子与湍流模式进行耦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转捩的物理机制,可较好地模拟简单流动中的转捩过程.但其中所包含的非局部变量使其与现代CFD方法并不协调一致.接着,分析了完全由局部变量构造的新型转捩模式,其中涉及了关于非湍流脉动动能等转捩特征变量的新型输运方程.最后,对此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 湍流模式 间歇因子 边界层
下载PDF
北京夏季O_3垂直分布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任丽红 胡非 王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通过分析2000年7月26日~8月22日北京325m气象塔的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O3与NOx、风速、风向、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风向下O3浓度与NOx、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多元回归方程,证实了高浓度的O3是NO... 通过分析2000年7月26日~8月22日北京325m气象塔的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O3与NOx、风速、风向、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风向下O3浓度与NOx、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多元回归方程,证实了高浓度的O3是NOx与气象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可得到的气象资料及NO浓度值进行O污染预报的尝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O3浓度 垂直分布 气象因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抑制滑模抖振的新型饱和函数法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金鸿章 罗延明 +1 位作者 肖真 张晓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1,共4页
饱和函数控制法是抑制滑模抖振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边界层厚度的固定不变,导致系统轨迹无法渐近收敛到所给定的切换平面上,从而在切换平面上不存在滑动模态,降低了系统在切换平面上的鲁棒性.通过对以上问题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动... 饱和函数控制法是抑制滑模抖振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边界层厚度的固定不变,导致系统轨迹无法渐近收敛到所给定的切换平面上,从而在切换平面上不存在滑动模态,降低了系统在切换平面上的鲁棒性.通过对以上问题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动态边界层的新型饱和函数控制法.该控制方式可使边界层随状态轨迹的收敛而逐渐收缩,当边界层厚度减小到零时,边界层与切换平面重合,使状态轨迹最终收敛到切换平面上,增强了系统在切换平面上的鲁棒性.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模 抖振 饱和函数 边界层
下载PDF
不同绿洲分布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5
16
作者 高艳红 吕世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使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SV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绿洲分布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绿洲、林带分布状况下的地表能量平衡,以及对边界层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后感热增... 使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SV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绿洲分布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绿洲、林带分布状况下的地表能量平衡,以及对边界层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后感热增大,潜热减小,地表温度升高,5d内可升高0.7℃,土壤温度也有类似的变化,只是变化幅度小,并存在滞后效应,摩擦速度减小,5d内可减小5cm· s-1,长期下去,将形成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的气候,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绿化可使潜热增大,对城市影响更为明显,潜热将增大两倍,地表温度降低,湿度增大,摩擦速度明显增大,可以有效地阻止沙尘暴的发生,对半干旱地区环境治理大有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荒漠化 边界层 局地气候 数值模拟 潜热 滞后效应
下载PDF
波、流共存时的床面剪切力 被引量:32
17
作者 曹祖德 唐士芳 李蓓 《水道港口》 2001年第2期56-60,共5页
利用边界层理论 ,导出了波、流共存时的床面剪切力 ,得出综合摩阻系数。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河口海岸地区 波浪 水流 边界层 床面剪切力 摩阻系数
下载PDF
低表面能涂层的减阻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田军 徐锦芬 薛群基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2,共6页
平板表面上涂覆一层低表面能疏水性的涂层,在循环式水筒中U≤9米/秒的低速下,可使平板的阻力下降18~30%左右。而高速时,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和涂层平板的形阻抵消了一部分或全部分由于低的涂层与水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引起的摩阻下降。... 平板表面上涂覆一层低表面能疏水性的涂层,在循环式水筒中U≤9米/秒的低速下,可使平板的阻力下降18~30%左右。而高速时,涂层表面的粗糙度和涂层平板的形阻抵消了一部分或全部分由于低的涂层与水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引起的摩阻下降。低表面能涂层的低表面能疏水性质,使平板的湍流边界层增厚和层流向湍流转捩点的后移,造成了平板阻力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表面能 涂层 减阻 边界层
下载PDF
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青藏高原低涡的作用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国平 徐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5-972,共8页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高原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结构及发展的作用,得出了特定热力、动力作用下高原低涡水平...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高原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结构及发展的作用,得出了特定热力、动力作用下高原低涡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典型结构特征,并讨论了低涡发展与边界层抽吸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上较强的边界层动力“抽吸泵”作用对高原低涡的流场结构及发展有重要影响。当边界层动力“抽吸泵”表现为“抽”的效应时,有利于边界层中对流活动的发展;反之表现为“吸”的效应时,有利于边界层以上的高原低涡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抽吸 高原低涡 结构 发展
下载PDF
山地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7
20
作者 吕世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通过设计理想的地形和山地绿洲,模拟研究了山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山地绿洲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周围沙漠差异较大,对形成沙漠绿洲环流有明显贡献。在无山地...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通过设计理想的地形和山地绿洲,模拟研究了山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山地绿洲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周围沙漠差异较大,对形成沙漠绿洲环流有明显贡献。在无山地绿洲的情况下,地形仅对感热通量有影响,对潜热通量影响不大。山地绿洲可以使绿洲上空的干冷气流通过下沉气流向下层输送,在山地绿洲上空形成下沉干冷气流的边界层特征,它可以抑制由地形形成的向上输送的暖湿气流,改变地形形成的边界层特征。地形引起的环流是低层复合,高空辐散。绿洲引起的环流是低空辐散,高空复合。两种环流呈完全相反的情况。山地绿洲的气候效应可以抑制山地地形的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绿洲 边界层 数值模拟 非静力平衡模式 三重嵌套 降尺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