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观测及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所反映的青藏高原北部变形 被引量:68
1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1 位作者 袁道阳 郑德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91-2508,共18页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 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现今GPS观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向北扩展与高原边缘隆升的运动特征.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断裂以低滑动速率(<10 mm/a)为主,特别是两条边界断裂:阿尔金断裂和海原—祁连山断裂.两条主要边界断裂上的滑动速率分布显示了断裂间滑动速率转换及调整特征.阿尔金断裂自95°E以西的8-12 mm/a稳定滑动速率,向东逐渐降低到最东端的约I-2 mm/a,而海原断裂自哈拉湖一带开始发育后滑动速率为1-2 mm/a,到祁连一带(101°E以东)增大到相对稳定的4-5 mm/a,直到过海原后转向六盘山一带,滑动速率降低到1-3 mm/a,甚至更低.滑动速率的变化及分布特征显示,阿尔金断裂滑动主要是通过祁连山内部隆起及两侧新生代盆地变形引起的缩短来吸收的,海原—祁连山断裂的低滑动速率及沿断裂运动学特征表明断裂尾端的陇西盆地变形及六盘山的隆起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的主要吸收方式.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变形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连续变形,变形发生自高原内部,边界断裂的走滑被高原内部变形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观测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边界断裂 连续变形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与演化 被引量:41
2
作者 童亨茂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5-42,共8页
与走滑有关的盆地一般比较复杂 ,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取决于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演化历史。本文主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 ,综合地质、三维地震、遥感、重力和钻井资料 ,对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伊通地堑... 与走滑有关的盆地一般比较复杂 ,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取决于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演化历史。本文主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 ,综合地质、三维地震、遥感、重力和钻井资料 ,对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伊通地堑两边界断裂的性质和对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北缘边界断裂是一走滑性质的断裂 ,始新世和渐新世分别表现为右旋张扭和右旋压扭作用 ,并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控制作用 ;东南缘边界断裂不同断段落性质存在差异 ,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协调沉降的作用。新近纪都经受了WNW ESE方向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地堑 边界断裂 走滑 构造解析方法 钻井资料 遥感 盆地
下载PDF
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构造对扇三角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延莉 邱春光 +1 位作者 邓宏文 李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101,共7页
根据边界断裂特点和东营组地层发育特征,南堡凹陷划分为陡坡带、凹陷带和缓坡带3个构造地貌单元。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制于古构造-古地貌背景的不同,储层粒度、发育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 根据边界断裂特点和东营组地层发育特征,南堡凹陷划分为陡坡带、凹陷带和缓坡带3个构造地貌单元。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制于古构造-古地貌背景的不同,储层粒度、发育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断-台、断-阶和断-崖3类扇三角洲成因模式,3种模式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油气储集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断-台地貌形成的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断-阶地貌形成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裂 扇三角洲 东营组 南堡凹陷 冀东油田
下载PDF
伊通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被引量:31
4
作者 唐大卿 何生 +2 位作者 陈红汉 江涛 邱玉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6-396,共11页
综合利用最新的地震、航磁、钻井等资料,对伊通盆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伊通盆地主要是受西北缘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演化极其复杂,按断裂特... 综合利用最新的地震、航磁、钻井等资料,对伊通盆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伊通盆地主要是受西北缘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演化极其复杂,按断裂特征及规模可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断裂为西北缘和东南缘控盆边界断裂;二级断裂为早期张扭作用形成的呈雁列展布的马鞍山断裂,2号、3号、4号断裂和晚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逆冲断裂;三级断裂为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次级断裂。伊通盆地断裂演化特征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盆缘大黑山地垒和那丹哈达岭地体挤压位置与隆升强度密切相关,断裂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成盆期的右旋张扭作用阶段和新近纪反转期的右旋压扭及基底隆升作用阶段;新近纪反转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边界断裂 断裂演化 伊通盆地
下载PDF
依舒地堑汤原、方正断陷古近纪边界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孔伟 张帆 +1 位作者 刘志宏 张兴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的活动整体上具有多中心、不均衡的特征,汤原断陷东部的边界断裂为控盆断裂,方正断陷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西部边界断裂为主要控盆断裂。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表明,依舒地堑内部的北西向断裂与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一致的规律性,都起到协调边界断裂演化发展的作用。依舒地堑边界断裂转换引张方向是由莫霍面梯度带的倾斜方向所决定,梯度带的倾向与地堑的整体伸展方向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地堑 断陷盆地 边界断裂 传递断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地区天然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1
6
作者 侯启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1,共4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控陷断裂的形成历史复杂,各个区段的断裂最初独立发展,进而相邻区段的断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边界断层,所经历的复杂的运动学过程控制了断陷的基本结构。古龙地区由于控陷断裂发育程度低,所以深层断陷... 松辽盆地断陷期控陷断裂的形成历史复杂,各个区段的断裂最初独立发展,进而相邻区段的断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边界断层,所经历的复杂的运动学过程控制了断陷的基本结构。古龙地区由于控陷断裂发育程度低,所以深层断陷的平面分布比徐家围子地区零散,纵向沉降幅度较小,缺少大中型的区域性生烃中心,烃源岩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小型断陷。古龙地区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应位于南部规模较大的茂兴断陷,有利聚集带应是茂兴断陷的半深湖相烃源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断陷 古龙地区 徐家围子断陷 控陷断裂
下载PDF
试论川滇黔菱形地块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宝碌 吕世琨 胡居贵 《云南地质》 200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从地质与物探角度,论证川滇黔菱形地块可以构成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一个Ⅱ级构造单元,范围较原"康滇地轴"稍有扩大。菱形地块四周由4条边界断裂围限,致使地表与深部的构造形迹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古元古代末期构造运动导致菱形... 从地质与物探角度,论证川滇黔菱形地块可以构成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一个Ⅱ级构造单元,范围较原"康滇地轴"稍有扩大。菱形地块四周由4条边界断裂围限,致使地表与深部的构造形迹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古元古代末期构造运动导致菱形地块分裂解体,形成3个次级构造单元,从此开创各自不同的地质发展史。简要阐述菱形地块地质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裂 次级构造单元 演化阶段 成矿作用 川滇黔菱形地块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复合联接和转换 被引量:18
8
作者 田巍 何敏 +5 位作者 杨亚娟 刘海伦 袁勋 吴森 朱定伟 梅廉夫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37-2051,共15页
边界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格局,不同边界断裂联接模式对不同类型盆地演化具有差异性.基于井控高精度3D地震资料,通过对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描述和"四级小层"刻画,结合裂陷I幕边界断裂不同区段的活动差异性以及与沉积... 边界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格局,不同边界断裂联接模式对不同类型盆地演化具有差异性.基于井控高精度3D地震资料,通过对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描述和"四级小层"刻画,结合裂陷I幕边界断裂不同区段的活动差异性以及与沉积中心迁移的空间匹配关系,剖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始新世早期分段孤立发育,逐渐以纵向和横向双向联接的模式发展.纵向联接为断层软联接和硬联接复合联接和转换,形成转换斜坡和横向背斜,控制凹(洼)陷的结构与演化,制约沉积中心及层序的迁移.横向联接表现为转换斜坡内横向断层的多阶段联接,联接过程可划分为孤立正断层、同向叠置及硬联接3个阶段,控制转换斜坡带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研究给出了一个裂陷盆地边界断裂时空演化、复合联接和转换模式的独特案例,对丰富裂陷盆地边界断裂及其与沉积层序、凹陷演化和区域动力学机制的响应关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联接 断裂转换 边界断裂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构造
原文传递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对比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被引量:17
9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7 位作者 曹汇 李源 刘钊 李化启 易治宇 陈希节 马绪宣 吴婵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3-951,共19页
为了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的关系,及其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综合野外填图、构造观察、代表性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的几何学... 为了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的关系,及其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综合野外填图、构造观察、代表性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讨论了两条断裂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形特征,还探讨了在东构造结地区自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非常相似,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同时代、同期次特点,共同经历从碰撞、持续俯冲-折返、直到后期垮塌-隆升等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边界断裂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构造
原文传递
南堡凹陷边界断层及成盆机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翠梅 刘晓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1-587,共7页
边界断层特征对于盆地演化历史与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边界西南庄断层(XNZF)和柏各庄断层(BGZF)的关系,通过边界断层不同区段上产状、活动差异性分析以及与沉积中心和同沉积... 边界断层特征对于盆地演化历史与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边界西南庄断层(XNZF)和柏各庄断层(BGZF)的关系,通过边界断层不同区段上产状、活动差异性分析以及与沉积中心和同沉积断层的空间匹配关系,揭示盆地古应力场演化和边界断层的性质,提出南堡凹陷的成盆机制。地震水平切片、重力异常分布和地震剖面显示了XNZF和BGZF在交汇处连续过渡,不存在主次分级和相互切割,表现为同一条断层(简称为西—柏断层)。但西—柏断层的XNZF区段断层倾角小,走向曲折,断面弯曲;BGZF则相反,倾角大,走向和断面平直。边界断层古落差的计算表明,XNZF古近纪整体活动强烈,BGZF仅始新世末期—渐新世在高柳构造带活动强烈。对比同沉积断层、沉积中心与边界断层三者的空间匹配关系发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沙河街组二段(Es2)沉积时期,受NE向同沉积断层控制,沉积中心呈NE向展布,说明盆地呈NW向伸展;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Es1)—东营组(Ed)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展布有NE和NW两个方向,盆地NW向断层左旋走滑作用强烈,并伴随NW向伸展;新近系馆陶组(Ng)沉积以来,沉积中心受NEE和NW断层联合控制,表现为持续的走滑伸展作用。相应地南堡凹陷应力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弱转换伸展期、强转换伸展期和稳定转换伸展期。研究认为XNZF沿BGZF左旋走滑方向上的伸展形成了南堡凹陷,提出了南堡凹陷古近纪新成因模式——转换伸展断层终止盆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层 构造演化 古近纪 成盆机制 南堡凹陷
下载PDF
滇西北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泽传 赵茂春 +1 位作者 严城民 朱延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6-75,共10页
从鉴别陆块(地块)、结合带边界断裂入手,将滇西北大地构造划分为10个二级单元。根据地质体属性及重要断裂,在二级单元内划分出25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西藏、滇西南部地区资料,归并为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西向东... 从鉴别陆块(地块)、结合带边界断裂入手,将滇西北大地构造划分为10个二级单元。根据地质体属性及重要断裂,在二级单元内划分出25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西藏、滇西南部地区资料,归并为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为:独龙江弧盆系、丙中洛地块、莫得结合带、崇山地块、澜沧江火山弧、兰坪地块、云岭陆缘弧、金沙江结合带、香格里拉地块、甘孜-理塘弧盆系。分界断裂自西向东为:高黎贡山断裂、棒当断裂、福贡断裂、碧罗雪山断裂、吉岔断裂、德钦-雪龙山断裂、羊拉-东竹林断裂、金沙江断裂、香格里拉断裂、三江口断裂。该划分方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滇西北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前人划分方案进行了有依据的修改调整,二级、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尺度统一,厘定了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大地构造单元 划分 边界断裂
下载PDF
On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Process of Boundary faults of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被引量:10
12
作者 LIU Hailing SUN Yan +4 位作者 GUO Lingzhi SHU Liangshu YANG Shukang ZHOU Di ZHANG Yix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52-463,共12页
Abstract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is confined by ultra-crustal boundary fault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bordering the Kangtai-Shuangzi-Xiongnan ex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north, the Baxian-Baram-Yoca-Cu... Abstract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is confined by ultra-crustal boundary fault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bordering the Kangtai-Shuangzi-Xiongnan ex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north, the Baxian-Baram-Yoca-Cuyo nappe faulted zone on the south, the Wan'an-Natuna strike-slip 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west and the Mondoro-Panay strike-slip compressive faulted zone on the east. These faults take the top of the Nansha asthenosphere as their common detachmental surface. The Cenozoic dynamic process of the ultra-crust layer-block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K2-E21, during which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s extended, this ultra-crust layer-block was separated from the South China-Indosin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Palaeo-South China Sea subducted southwards and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was formed; E22-E31, during which the Southwest sub-sea basin extended and orogeny was active due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E32-N11, during which the central sub-sea basin extended, the Miri accretion wedge was formed and “A-type” subduction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Balawan occurred; N12-the present, during which large-scale thrusting and napping of the boundary faults in the south and mountain-building have taken place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topped its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boundary fault layer slip glide dip slip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 dynamic process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边界断裂、古气候和物源的响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香华 孙永传 孙家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76-684,共9页
根据详细的相分析、地震地质解释及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把泌阳凹陷内的下第三系划分为3个层序,依次代表湖盆的3个演化阶段.层序Ⅱ_1和层序Ⅱ_3分别是湖盆初陷阶段和萎缩阶段的产物,均为由冲积平原体系域和硫酸盐湖体系域构成的半旋回式... 根据详细的相分析、地震地质解释及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把泌阳凹陷内的下第三系划分为3个层序,依次代表湖盆的3个演化阶段.层序Ⅱ_1和层序Ⅱ_3分别是湖盆初陷阶段和萎缩阶段的产物,均为由冲积平原体系域和硫酸盐湖体系域构成的半旋回式二元结构,体现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湖盆的冲积-充填特征,但湖盆初陷阶段的边界断裂活动强度比湖盆萎缩阶段要大.层序Ⅱ_2为湖盆主陷阶段的产物,由湖进体系域、碳酸盐湖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在湖盆主陷阶段,气候较潮湿,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大,但因物源及边界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湖盆不同部位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边界断裂 下第三纪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高丽明 何登发 +2 位作者 桂宝玲 王俊辉 陈为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53,共8页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和井资料控制下,通过二维及三维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边界断层走向及倾角、倾向等特征,将研究区边界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认为断面是由多个倾斜面...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和井资料控制下,通过二维及三维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边界断层走向及倾角、倾向等特征,将研究区边界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认为断面是由多个倾斜面以轴面连接而成的曲面,建立了其三维几何学形态模型。民丰边界断层断面可视为以6条横向轴面和4条垂向轴面连接的倾斜面,可划分为11个区。运用正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对民丰边界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西、中、东3段的平衡剖面进行对比,认为其在发育前期以旋转运动为主,后期以剪切正断层转折褶皱模式发育。民丰边界断层中段发育犁式正断层,而西、东段发育断坪,为座椅式正断层。西、中段断层活动强度受次级断层——胜北断层的影响,断层旋转程度由西向东减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边界断层反转程度大致自西向东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民丰洼陷 边界断层 三维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断层转折褶皱 平衡剖面
下载PDF
南堡凹陷滩海地区不同级别断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万锦峰 鲜本忠 +3 位作者 李振鹏 张建国 姜在兴 王建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一个小型裂谷成因的陆相沉积盆地,盆地内不同级次的断裂活动影响着砂体的展布。所以在研究区中进行层序地层以及沉积相研究须以构造演化研究作为轴线,通过对不同级次断层活动史的分析解释沉积砂体在盆地内部的充...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一个小型裂谷成因的陆相沉积盆地,盆地内不同级次的断裂活动影响着砂体的展布。所以在研究区中进行层序地层以及沉积相研究须以构造演化研究作为轴线,通过对不同级次断层活动史的分析解释沉积砂体在盆地内部的充填特征。基于580 m岩心的观察以及覆盖整个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对南堡凹陷滩海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与断层演化的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到东营组沉积时期该地区发育有七个裂陷亚幕。每个裂陷亚幕之间的沉积具有继承性,而裂陷内部砂体的垂向分期主要受湖平面的升降变化控制。湖盆边缘的断层影响朵叶体的迁移摆动以及沉积相的发育,湖盆内部次级断层则控制砂体的再次分配。明确不同级别断裂活动对沉积砂体展布的影响,为后续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层 断裂活动 沉积充填 古近系 南堡凹陷
下载PDF
矿井边界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民族 齐跃明 许进鹏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99,104,共5页
对于两侧均为受岩溶水威胁的大水矿井,边界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其两侧煤层开采、水害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均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获得断层两盘地层岩性、富水性、水化学及流场等数据,对下团柏边... 对于两侧均为受岩溶水威胁的大水矿井,边界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其两侧煤层开采、水害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均有重要的影响。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获得断层两盘地层岩性、富水性、水化学及流场等数据,对下团柏边界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断层延伸长,落差大,上下盘不同时代地层对接,上盘奥灰岩富水性、导水性均比下盘要弱;垂向上,导水性浅部差、深部好,呈"上阻水下导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北面岩溶水可能通过深部岩溶导水通道穿越边界断层发生水力联系。根据上述特征,分析对比了南北两侧矿井面临的水害形势,提出了针对性的水害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断层 水文地质特征 岩溶水 水害防治 对策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发育主控因素及宁波背斜形成过程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邹玮 余一欣 +4 位作者 刘金水 蒋一鸣 唐贤君 陈石 余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5,共10页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是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利用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解剖了宁波背斜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依据变...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是东海陆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利用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解剖了宁波背斜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依据变形特征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由北向南划分为嘉兴、宁波、黄岩和天台4个构造段,对应构造带形态由紧闭背斜逐渐变为比较宽缓的背斜,且反转构造带的发育范围也逐渐扩大。西湖凹陷基底的不均一性和东部边界断层产状的变化对中央反转构造带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刚性异常体的位置影响了中央反转构造带的背斜分布,东部边界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基底刚性异常体之间的距离影响了背斜形态及反转强度。受基底刚性异常体的影响,宁波背斜的发育具有递进式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反转构造 基底刚性异常体 边界断层 数值模拟 递进式演变
原文传递
胶莱盆地向南黄海延伸——来自南黄海地震剖面的新证据 被引量:11
18
作者 侯方辉 李日辉 +4 位作者 张训华 张志珣 温珍河 郭兴伟 李三忠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3期12-16,共5页
总结了前人对胶莱盆地形成机制、东部边界、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资料,对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盆地结构、地层发育及主控断裂进行了描述,估算了其海域分布面积,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机制。... 总结了前人对胶莱盆地形成机制、东部边界、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资料,对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盆地结构、地层发育及主控断裂进行了描述,估算了其海域分布面积,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认为海阳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其主控断裂为东部边界断裂,可能是泗阳—连云港—千里岩—开城断裂的一部分,现今仍在活动。海阳凹陷西部陆上生油层系出露地表遭受破坏,但凹陷主体位于南黄海海域,有较好的生油层,生储盖组合配套好,且未遭受岩浆活动破坏,可能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边界断裂 海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箕状断陷控洼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差异性及勘探实践——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姜大朋 何敏 +3 位作者 张向涛 彭光荣 牛胜利 李振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箕状断陷 控洼断裂 上下盘 断裂带内部结构 转换带运移
下载PDF
Sandbox Modeling of the Fault-increment Pattern in Extensional Basins 被引量:6
20
作者 Geng Changbo Tong Hengmao +1 位作者 He Yudan Wei Chungu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9-34,共6页
Three series of sandbox model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fault-increment pattern in extensional basin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tonic action mode of boundaries and the shape of major bo... Three series of sandbox model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fault-increment pattern in extensional basin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tonic action mode of boundaries and the shape of major boundary faults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aults in extensional basins. In the process of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faults was episodic, and every 'episode'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strain-accumulation period, quick fault-increment period and strain-adjustment period. The more complex the shape of the boundary fault, the higher the strain increment each 'episode' experienced. Different extensional mod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fault-increment patterns. The horizontal detachment extensional mode has the 'linear' style of fault-increment pattern, while the extensional mode controlled by a listric fault has the 'stepwise' style of fault-increment pattern, and the extensional mode controlled by a ramp-flat boundary fault has the 'stepwise-linear' style of fault-increment pattern. These fault-increment patterns given above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method of fault interpretation and fracture prediction in extensional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sional basin sandbox modeling fault-increment pattern boundary faul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