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87
1
作者 张哲夫 万康林 +7 位作者 张金声 朱桂凤 窦桂兰 李牧青 郑理 梁军钢 侯学霞 王宏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1,共4页
1987~1996年对22个省(市、区)的60个县、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血清流行病学证实22个省(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06%(1724/34104)。病原学证实17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1个省(... 1987~1996年对22个省(市、区)的60个县、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血清流行病学证实22个省(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06%(1724/34104)。病原学证实17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1个省(市、区)有典型病例存在。东北林区患病率为1%~4%。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南方的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在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姬鼠属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从病人、蜱或动物中分离出130株莱姆病螺旋体,中国菌株SDS-PAGE蛋白图形、质粒谱和DNA限制性内切酶谱与北美菌株显著不同。rRNA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国菌株可被分为三个基因种,其中第一基因种(B.burgdorferisensustricto)在亚洲是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莱姆病螺旋体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原文传递
新疆博乐和沙湾、阜康市县山地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7
2
作者 谢杏初 刘惠君 +8 位作者 杨新奎 也尔肯 乌秀巴特 王诚 阿不力克木 张哲夫 朱桂凤 张金声 侯学霞 《地方病通报》 1991年第4期8-11,共4页
1991年5月从新疆博乐市准噶尔阿拉套山山地(E81°18′,N45°13′)、沙湾县北天山西段依连哈比尔尕北坡(E85°40′,N43°55′)和阜康县北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山地北坡(E88°08′,N43°55′)共采集到全沟硬蜱(Ixodes... 1991年5月从新疆博乐市准噶尔阿拉套山山地(E81°18′,N45°13′)、沙湾县北天山西段依连哈比尔尕北坡(E85°40′,N43°55′)和阜康县北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山地北坡(E88°08′,N43°55′)共采集到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千余只,经做莱姆病病原体分离,共检出疏螺旋体6株。对其中5株做了单克隆抗体试验,5株疏螺旋体均与单克隆抗体H_(9724)呈阳性反应,而与H_(6831)均呈阴性反应,有3株与H_(5332)呈阳性反应、2株呈阴性反应。从而确认所分离的5株疏螺旋体为Borreliaburgdorferi疏螺旋体。首次从病原学证实上述一市二县山地存在莱姆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沟硬蜱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下载PDF
莱姆病的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被引量:18
3
作者 郝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39-642,共4页
莱姆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主要由蜱叮咬人、兽而传播。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风险与蜱种的分布、地域因素、人为活动有关。该文对莱姆病的流行状况、基因型分布、主要传播媒介、动物宿主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莱姆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主要由蜱叮咬人、兽而传播。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风险与蜱种的分布、地域因素、人为活动有关。该文对莱姆病的流行状况、基因型分布、主要传播媒介、动物宿主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为莱姆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媒介 宿主动物
原文传递
Sero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Lyme Disease and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among People Living in Forest Areas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 被引量:13
4
作者 HAO Qin GENG Zhen +10 位作者 HOU Xue Xia TIAN Zhen YANG Xiu Jun JIANG Wei Jia SHI Yan ZHAN Zhi Fei LI Guo Hua YU De Shan WANG Hua Yong XU Jian Guo WAN Kang Li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85-189,共5页
Objective Lyme disease and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are tick-borne diseases caused by Borrelia burgdorferi and Anoplasrna phagocytophilum respectively. We have investigated infection and co-infection of the two... Objective Lyme disease and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are tick-borne diseases caused by Borrelia burgdorferi and Anoplasrna phagocytophilum respectively. We have investigated infection and co-infection of the two diseases in the population of forest areas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 by measuring sero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against B. burgdorferi and A. phagocytophilum. Methods Forest areas in 8 provinces were chosen for investigation using whole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3 669 serum samples from people in the forest areas wer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bodies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 (IFA). Results Seroprevalence against B. burgdorferi was 3% to 15% and against A. phagocytophilum was 2% to 18% in the study sites in the 8 provinces in China. We also found co-infection of B. burgdorferi and A. phagocytophilum in 7 of the 8 provinces (the exception being the Miyun area in Beijing). The seroprevalence for both B. burgdorferi and A. phagocytophilu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eople exposed to ticks than among people who were not exposed to ticks.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both pathogens are endemic in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eight provinces, but the prevalence of B. burgdorferi and A. phagocytophilum differs between the provi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relia burgdorferi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CO-INFECTION Residents of forest areas
下载PDF
莱姆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1 位作者 马海滨 吴娜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80-382,386,共4页
莱姆病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红斑、复发性关节炎、心脏传导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莱姆关节炎发生率和致残率高,危害最大。莱姆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螺旋体... 莱姆病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红斑、复发性关节炎、心脏传导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莱姆关节炎发生率和致残率高,危害最大。莱姆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螺旋体脂蛋白在感染早期引起机体固有免疫应答,随后引起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造成关节的炎症和损伤。本文对近年有关莱姆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在莱姆关节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关节炎 综述
原文传递
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琳 苗广青 +2 位作者 侯学霞 李博 郝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 目的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采用巢式PCR和qRT-PCR 2种方法检测标本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以初步确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结果共检测啮齿动物标本134份,巢式PCR和q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和1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阳性标本均为长尾黄鼠,总阳性率为20.15%,其中8份标本经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qRT-PCR检测为阴性,9份q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巢式PCR检测为阴性。采用q RT-PCR方法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17份,阳性样本Ct值为33.49~37.89。结论2种方法均可用于啮齿动物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同时使用2种方法可提高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巢式PCR方法检测可以了解新疆古尔图地区啮齿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而qRT-PCR方法则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啮齿动物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三明市鼠类携带蜱传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肖方震 陈美宝 +2 位作者 韩腾伟 周淑姮 邓艳琴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1-813,818,共4页
目的检测福建省三明市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 方法笼日法捕鼠,鉴定鼠种后采集血液以及肝、脾等组织,PCR法检测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核酸,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确定感染病... 目的检测福建省三明市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 方法笼日法捕鼠,鉴定鼠种后采集血液以及肝、脾等组织,PCR法检测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核酸,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分析混合感染状况。 结果共捕获172只鼠,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检出率分别为12.79%、9.88%、10.47%、3.49%和12.21%。其中混合感染17只,混合感染率9.88%,以新埃立克体与巴贝虫、无形体与巴贝虫的混合感染多见,占29.41%(5/17)。野鼠和家鼠病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2.21%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鼠、雄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1.69%与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鼠、亚成年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0.87%和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明市鼠类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新埃立克体、无形体、巴尔通体和巴贝虫感染及混合感染。可为当地蜱传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媒传染病 混合感染 伯氏疏螺旋体 无形体 新埃立克体 巴尔通体 巴贝虫
原文传递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静 梁张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1035-1038,1042,共5页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本文主要从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特征等方面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病原体 流行特征 预防
原文传递
新疆莱姆病的地理分布及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9
9
作者 谢杏初 刘惠君 +5 位作者 叶尔肯 杨新奎 阿不力克木 王诚 乌守巴特 斯拉木江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3期48-51,共4页
经1991~1995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15县市调查,从5个县市的全沟硬蜱体检出26株莱姆病螺旋体,血清学检测证实11个县市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为9.5%。全沟硬蜱为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病原体主要蛋白电泳图谱... 经1991~1995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15县市调查,从5个县市的全沟硬蜱体检出26株莱姆病螺旋体,血清学检测证实11个县市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为9.5%。全沟硬蜱为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病原体主要蛋白电泳图谱明显不同于北美菌株,调查表明莱姆病在新疆北疆山地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莱姆病螺旋体 全沟硬蜱 新疆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莱姆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爱勤 沈兆媛 +2 位作者 雷韫睿 范巧宁 刘增加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0年第1期79-83,共5页
本文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记述了莱姆病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较系统地... 本文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记述了莱姆病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莱姆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给深入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下载PDF
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流行病学检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光宇 张守印 +5 位作者 谢克锦 沈江建 郑嘉华 严延生 彭兰英 黄秋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79-1180,共2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状况与分布特点,以及无形体与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感染的情况,为林区人群无形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武夷山林区采集林业工人、农民和干部等269份血清,用试剂...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状况与分布特点,以及无形体与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感染的情况,为林区人群无形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武夷山林区采集林业工人、农民和干部等269份血清,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莱姆病和恙虫病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比较。数据库建立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4.0,χ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69份血清中检出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17.10。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除年龄外不存在地区、性别、职业差异。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阳性的血清中检测到1份与莱姆病混合感染,9份混合感染了莱姆病和恙虫病病原体。结论福建省武夷山林区人群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是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流行区。在林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恙虫病三者的防治应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嗜粒细胞无形体 伯氏疏螺旋体 恙虫病东方体 共感染
下载PDF
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 被引量:10
12
作者 潘亮 于恩庶 +7 位作者 张哲夫 万康林 张金声 郑理 刘金镛 陈佛云 陈章明 游土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形硬蜱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下载PDF
中俄、中哈边境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华满堂 金兆清 +3 位作者 林涛 宫占威 何成 刘长林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调查边境地区莱姆病和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对血清学、病原学、宿主、媒介、病例和地理景观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用IFA和ELISA法共检测人畜血清1 501 份,从199 份人血清中检出抗体阳性18 份,阳性率为9 ... 目的:调查边境地区莱姆病和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对血清学、病原学、宿主、媒介、病例和地理景观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用IFA和ELISA法共检测人畜血清1 501 份,从199 份人血清中检出抗体阳性18 份,阳性率为9 .05% ,并发现莱姆病典型患者15 例;检查马血清20 份,阳性5 份,阳性率为25 .00 % ;检查牛血清399 份,阳性69 份,阳性率17 .29 % ;检查羊血清883 份,阳性199 份,阳性率22.54 % 。调查地区为山间谷地,本次调查以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河漫滩草地生境为主。从四类生境采集蜱3090 只和鼠类12 只。这些蜱共计8 种,森林革蜱和银盾革蜱占绝大多数,中肠带菌率分别为18 .75 % (6/32) 和13 .33 % (4/30)。将蜱分为86 组,鼠类分为12 组分别接种培养于BSK培养基,结果5 个组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其中棕背 ( C.rufocanus) 2 组,鼹形田鼠( E.talpinus)1 组和森林革蜱( D. silvarum) 2 组。结论:基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自然疫源地 伯氏疏螺旋体
下载PDF
一种莱姆病螺旋体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鼠标本检测中的应用评价(英文) 被引量:9
14
作者 耿震 侯学霞 +1 位作者 张琳 郝琴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2-816,共5页
目的基于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建立一种检测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real-time PCR方法。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选择其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并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和nested PCR方法... 目的基于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建立一种检测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real-time PCR方法。方法通过GenBank分析比较莱姆病螺旋体recA基因,选择其保守序列设计MGB探针及引物并进行方法学评估。并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和nested PCR方法对收集的123份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仅对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阳性,其最小检出浓度为101copies/μL。标准曲线各浓度点Ct值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56%和2.30%。123份鼠标本中,real-time PCR检测59例阳性,nested PCR检测43例阳性。结论新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点,可用于鼠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REAL-TIME PCR nested PCR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及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琼 周祖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性都有所不同,而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性都有所不同,而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之间存在传播媒介、致病性、组织嗜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就伯氏疏螺旋体从蜱到宿主动物的感染致病以及免疫防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包括伯氏疏螺旋体的整体分类情况、感染循环、致病机制及疫苗和展望等方面来论述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均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提供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致病性 组织嗜性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传播过程中病原体、媒介、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英文) 被引量:9
16
作者 宝福凯 Erol Fikrig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4-268,共5页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在北半球广泛流行。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极为复杂的传播机制和过程。在过去2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本综述拟对近5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Fikrig实验室的工作进行...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在北半球广泛流行。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极为复杂的传播机制和过程。在过去2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本综述拟对近5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Fikrig实验室的工作进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证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A是一种粘附素(adhesion) ,对螺旋体在硬蜱中肠(midgut)定居至关重要,并发现硬蜱中肠肠腔表面蛋白TROSPA是OspA的受体;发现蜱唾液腺蛋白Salp15协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哺乳类动物;发现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和bmpB介导螺旋体在关节的定居及关节炎的发生。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莱姆病的传播特征和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硬蜱属 哺乳类宿主 分子相 互作用
下载PDF
莱姆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辛昱娴 刘东霞 冯杰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莱姆病是最常见的经蜱传播的人畜共患病。该病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可导致皮肤、关节、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生病变。近年来全球莱姆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莱姆病在诊断方面还存在早期检出率低、特异性差、无法评估治疗... 莱姆病是最常见的经蜱传播的人畜共患病。该病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可导致皮肤、关节、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生病变。近年来全球莱姆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莱姆病在诊断方面还存在早期检出率低、特异性差、无法评估治疗效果等缺陷,导致误诊率很高。另一方面,慢性莱姆病和治疗后莱姆病综合征(PTLDS)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为攻克莱姆病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难题,研究人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莱姆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以及控制该疾病提供线索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莱姆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仝彩玲 李培英 周金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76-80,共5页
莱姆病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及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和肢体瘫痪。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许多地区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莱姆病越来越引... 莱姆病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及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和肢体瘫痪。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许多地区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莱姆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莱姆病的病原体,因其培养周期长、抗原结构复杂给莱姆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对莱姆病病原体的直接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一些新的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诊断技术
下载PDF
2013年北京地区小兽中3种病原携带状况调查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燕宁 李良辰 +6 位作者 窦相峰 陈丽娟 张秀春 关增智 孙玉兰 黎新宇 王全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了解恙虫病、莱姆病、巴贝西虫病3类疾病病原体在北京市各区小兽中的感染及分布情况。方法2013年4-10月,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兽并解剖获取其组织样本,采用普通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组织中恙虫病东方体、伯氏疏螺旋体以及... 目的了解恙虫病、莱姆病、巴贝西虫病3类疾病病原体在北京市各区小兽中的感染及分布情况。方法2013年4-10月,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兽并解剖获取其组织样本,采用普通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组织中恙虫病东方体、伯氏疏螺旋体以及巴贝西虫的特异性目的基因。结果 2013年北京地区500份小兽样本中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2.40%,来自6个区,以海淀区最高(21.43%),其他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率为2.04%~5.00%;巴贝西虫阳性率为6.40%,来自11个区,以海淀区最高(21.43%),其他区巴贝西虫感染率为1.96%~16.67%;检出恙虫病东方体与巴贝西虫共同感染样本4份,复合感染率为0.80%;所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结论北京地区小兽中恙虫病东方体的感染不仅局限于发现病例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全市人间病例以及宿主和媒介的监测工作,巴贝西虫小兽间感染在分布范围和感染率方面均高于恙虫病东方体,应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并及时开展高危人群的监测与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兽 恙虫病东方体 伯氏疏螺旋体 巴贝西虫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黑龙江尚志地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牛庆丽 杨吉飞 +10 位作者 关贵全 付钰广 马米玲 李有全 刘军龙 刘志杰 刘爱红 任巧云 郝雪峰 罗建勋 殷宏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1-666,共6页
自我国黑龙江省尚志市野外采集的蜱体内分离出1株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BSK H分离培养法,经暗视野显微镜和姬姆萨染色观察,菌体呈螺旋状。根据已报道的伯氏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自我国黑龙江省尚志市野外采集的蜱体内分离出1株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BSK H分离培养法,经暗视野显微镜和姬姆萨染色观察,菌体呈螺旋状。根据已报道的伯氏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结合参考文献设计的外膜蛋白A(OspA)基因引物经PCR扩增并测序,与GenBank中的各种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建立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DK27(X8519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可达99.5%;Osp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报道的Borrelia gariniiKhab(AY502600)有较高的同源性,为93.6%。根据序列分析结果,认为该分离株属于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命名为SZ,该菌株16SrRNA基因和OspA基因核酸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M007279和HM007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分离 鉴定 系统发生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