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撬拨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51
1
作者 熊浩 刘伟 +6 位作者 林伟文 夏雄超 李贝 区彩琼 赖茂松 黄瑞良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919-4925,共7页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治疗5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采用撬拨复位治疗27例,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29例。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撬拔复位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88±2.06)°恢复至治疗后的(30.60±2.89)°,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55±2.46)°,恢复至治疗后的(31.69±2.29)°,经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后功能,撬拔复位固定组优14足,良6足,中5足,差2足,优良率74.0%;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组优11足,良13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2.7%,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有效的选择。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方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骨关节植入物跟骨骨折 内固定 切开复位 撬拨复位 Gissane’s角 Bohler’s角 形态学 骨折移位 手术指征 术前评估 骨折并发症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检出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杨瑞宝 陈晶 何占平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8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168例骨关节骨折患者均首先行常规DR检查,对于DR未能明确诊断或未发现的骨折,行多层螺旋CT轴位辅以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曲面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骨折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168例骨关节骨折患者均首先行常规DR检查,对于DR未能明确诊断或未发现的骨折,行多层螺旋CT轴位辅以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结果:常规DR准确检出胫骨平台骨折36例,桡骨远端骨折29例,髋关节骨折25例,踝关节骨折14例,骨盆骨折9例,肩关节骨折13例,肋骨骨折5例,膝关节骨折4例,下颌骨折3例,脊柱骨折2例,共准确检出140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解剖关系复杂、骨折部位隐匿的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常规X线及CT扫描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骨关节骨折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失效病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华明 陈志龙 +2 位作者 李卫平 裴生太 陈世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819-4825,共7页
背景: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三点支撑使骨折实现弹力固定,适用于儿童横形和短斜形四肢长管状骨折。文章针对儿童股骨干骨折钢板失效病例,探讨采用弹性钉技术治疗的优势所在。目的:观察儿童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失效后进行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 背景: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三点支撑使骨折实现弹力固定,适用于儿童横形和短斜形四肢长管状骨折。文章针对儿童股骨干骨折钢板失效病例,探讨采用弹性钉技术治疗的优势所在。目的:观察儿童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失效后进行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小儿骨科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行钢板固定后出现断裂及失效患者,术中均在原切口处取出断裂钢板,断端清理后,自股骨远端髌上1.0-2.0cm处内外侧逆行经皮穿入弹性钉固定骨折。术后3-6个月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愈合情况取出弹性钉,按照2001年Flynn骨折愈合评判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与结论:2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优19例,良2例,差0例,骨折愈合优良率100%。随访10个月,2例患侧肢体过度生长,不等长<1.0cm,1年内下肢不等长消失,3例为膝关节活动受限30°-50°,经功能练习1年后,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5°,1例膝关节活动受限>30°,无弹性钉断裂和骨不连现象发生。与切开复位治疗相比,弹性髓内针固定后骨折临床愈合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儿童股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弹性针 儿童 股骨干骨折 钢板 断裂 失效
下载PDF
可吸收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可林 殷渠东 +2 位作者 顾三军 孙振中 寿奎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605-1610,共6页
背景:在一些四肢特殊部位,可吸收螺钉已取代金属螺钉,取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关可吸收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文献较少。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背景:在一些四肢特殊部位,可吸收螺钉已取代金属螺钉,取得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关可吸收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文献较少。目的:分析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患者使用236枚可吸收螺钉或螺棒固定治疗临床资料,其中,四肢骨折92例,韧带重建21例,前者除4例胫骨干骨折外,其余均是近关节松质骨骨折。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随访12-48个月,平均20个月,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0.6%。固定失败5例(失败率4.4%),其中,3例移位较轻,2例移位明显,与适应证选择不当、骨质疏松、攻丝过度及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有关。有局部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6.2%),其中,较轻2例(1.8%),较重5例(4.4%);早期反应4例(3.5%),中晚期反应3例(2.7%),主要与材料成分、螺钉穿破关节、螺钉帽外露骨过多等有关。说明可吸收螺钉固定并发症与可吸收材料成分、适应证选择不当、未按手术规范操作和术后活动过早过多等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可吸收螺钉 金属钢板 内固定 肱骨髁骨折 挠骨小头 尺骨鹰嘴 髌骨骨折 并发症 固定失败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髓内与髓外系统骨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综合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岩 王东 +2 位作者 孙海钰 刘亮 栗树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54-6260,共7页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科植入物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系统 髓外系统 不稳定骨折 疗效评价
下载PDF
LCP结合MIPPO技术治疗老年胫骨远端骨折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帆 鲍喜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2160-2162,共3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0)治疗老年(〉65岁)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LCP结合MIPP0治疗,术中根据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0)治疗老年(〉65岁)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LCP结合MIPP0治疗,术中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骨折线长度选择适宜LCP,并根据生理弧度给予预弯,选择内踝向上作切口,置入钢板,透视对位良好后,螺钉固定。对照组给予开放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对照组(93.3%VS7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v820.0%,P〈0.05)。【结论】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LCP结合MIPPO治疗可取的满意疗效,且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板 骨折固定术 内/方法 踝关节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胫骨骨折/外科学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物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海峰 黄俊伍 张春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826-4832,共7页
背景: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治疗较困难,容易出现因骨折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导致骨折再次移位、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目的:分析3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27具新鲜骨标本,制成胫骨... 背景: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治疗较困难,容易出现因骨折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导致骨折再次移位、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目的:分析3种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27具新鲜骨标本,制成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模型,分别制成正常组,双钢板固定组,T形钢板固定组,拉力螺钉固定组。对以上3组进行压力、载荷-位移、应力强度、刚度和旋转性能测试。结果与结论:双钢板固定组载荷-位移显著小于T型钢板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固定组,双钢板固定组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及转矩扭角变化,均显著大于T型钢板固定组和拉力螺钉固定组。提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双钢板固定较其他2种方法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生物力学 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 固定器械 生物力学 载荷-位移 轴向刚度 水平剪切刚度 扭角
下载PDF
脊柱外固定和椎体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1
8
作者 彭成忠 周春芳 +1 位作者 曾钊 张勇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82-587,共6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术 老年 外固定器 骨水泥 胸腰椎压缩骨折 COBB角 伤椎前缘高度比 椎管占位率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 省级基金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pendicular versus parallel double plating methods for type C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被引量:10
9
作者 LAN Xia ZHANG Li-hai TAO Sheng ZHANG Qun LIANG Xiang-dang YUAN Bang-tuo XU Wen-peng YIN Peng TANG Pei-f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2337-2342,共6页
Background Double plate osteosynthesis i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However,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concerning dual plate positions in terms of providing optimal sta... Background Double plate osteosynthesis i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However,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concerning dual plate positions in terms of providing optimal stability.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C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plating methods.Methods Between March 2008 and June 2011,a total of 45 patients with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were treated using two different dual plating methods.Of them,24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erpendicular plating (group Ⅰ) and 21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arallel plating (group Ⅱ).The surgical time,blood loss,and union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fiexion-extension arc,the total range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at the end of follow-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lbow functional results.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6 months (range 12-25 months) in group Ⅰ and 15.5 months in group Ⅱ (range 12-25 month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rgical time,blood loss,and the bone un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group Ⅰ,the mean elbow flexion-extension arc was 101° and the mean MEPS was 85 points.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was 87.5%.In group Ⅱ,the mean flexion-extension arc was 100° and the mean MEPS was 86.1 points.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was 9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PS,flexion-extension arc,and the total range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s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plate configurations with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techniques can provid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and stable fixation of type C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and allow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elbow after an operation.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elbow stiffness can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humerus elbow joint fractures comminuted bone plates range of motion articular
原文传递
椎弓根钉棒系统置入复位内固定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椎管形态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升 孙振中 +5 位作者 芮永军 蔡福金 殷渠东 韦旭明 王建兵 马运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47-4054,共8页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骨折 椎体 椎弓根钉棒系统 椎弓根钉 椎管 形态 内固定 正中矢状径 X射线 CT
下载PDF
骨质疏松压缩椎体骨折时的骨密度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8
11
作者 崔江朝 孙建民 +1 位作者 崔新刚 蒋振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3991-3997,共7页
背景: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判断标准的一个条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但其体现椎体骨折自身病理改变特点的价值很少得到体现。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不同时期的骨密度范围及病理学特征,验证骨密度变化与病理特点的一... 背景: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判断标准的一个条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但其体现椎体骨折自身病理改变特点的价值很少得到体现。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不同时期的骨密度范围及病理学特征,验证骨密度变化与病理特点的一致性。方法:对45例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按年龄进行分组,术前均行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T值)检测,同时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之后给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中常规行活组织取出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前骨密度测定可见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病理学表现:骨小梁随骨密度的丢失而变细、稀疏、数量减少,同时骨小梁之间间隔增宽,排列随着压缩程度的不同呈不规则或断裂、紊乱、甚至出现坏死,周围可见纤维增生,后期有反应性新生骨的形成。骨密度下降的趋势与骨折病理表现的过程有一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质破坏分期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发展过程,而骨密度的下降可反映椎体的压缩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骨密度 病理学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牵引夹板治疗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测试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洪 梁爱军 +2 位作者 钱文亮 黄夕斌 宋雅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352-2357,共6页
背景: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难以实现良好复位和固定,近年来以牵引式夹板治疗的效果较好。目的: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及应力松弛与效果的关系。方法:236例桡骨... 背景: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难以实现良好复位和固定,近年来以牵引式夹板治疗的效果较好。目的: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及应力松弛与效果的关系。方法:2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行牵引式夹板治疗,对照组实行单纯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定期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评估标准进行评定。采用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对牵引的橡皮筋进行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测试橡皮筋的最大应力。结果与结论:按意向性处理分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随访均超过5个月,最长随访13个月。Dienst功能评估:治疗组优68例,良42例,优良率93.2%,对照组优良率52.6%,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骨折,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可靠。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结果显示,橡皮筋的最大应力为46.97N,最终应力保持在20.60N,能够达到桡骨远端粉骨折复位治疗的牵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生物力学 桡骨远端骨折 粉碎性骨折 牵引 夹板 载荷 应力松弛 其他基金 骨关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用于骨关节骨折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索洪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期63-64,共2页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用于骨关节骨折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随后用MPR、SSD、VR等后处理技术,对比在不同骨关节骨折中DR、周围图像和上...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用于骨关节骨折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随后用MPR、SSD、VR等后处理技术,对比在不同骨关节骨折中DR、周围图像和上述三种后图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MPR检出率为100%,DR、SSD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诊断骨关节骨折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骨关节骨折 诊断
下载PDF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4
14
作者 莫征然 周干溪 +1 位作者 王井旺 郭春荣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对胫腓骨远端骨折(DTF)患者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阳山县人民医院DTF患者75例,纳入A3型DTF诊断、年龄>18岁、知情同意者,排除有本次手术治疗禁忌证或有骨关节炎、骨肿瘤...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对胫腓骨远端骨折(DTF)患者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阳山县人民医院DTF患者75例,纳入A3型DTF诊断、年龄>18岁、知情同意者,排除有本次手术治疗禁忌证或有骨关节炎、骨肿瘤等其他骨病或其他部位骨折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n=38)和开放手术组(n=37),微创组给予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开放手术组给予开放性复位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1、5.697、12.431、15.644,均为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9、3.973,均为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1,P<0.05)。结论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术治疗DTF的疗效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且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板 胫骨骨折 踝关节 骨折 多处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方亮 陈磊 陈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7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对于骨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本院所收治骨折患者53例,分别对其进行数字X线摄影检查(DR)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工作站中对CT检查数据进行后处理,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对于骨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本院所收治骨折患者53例,分别对其进行数字X线摄影检查(DR)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工作站中对CT检查数据进行后处理,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重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对于骨关节骨折的总检出率(98.49%)明显高于数字X线摄影(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后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骨关节骨折诊断方法,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骨折 影像学检查 多层螺旋CT 重建后处理技术 数字X线摄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正确应用新技术推动枕颈部外科发展
16
作者 陈雄生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198-199,共2页
枕颈部涵盖颅枕部与上颈椎区域,解剖结构特殊,其涉及延髓、小脑和颈脊髓,当骨性结构因创伤、畸形、炎症或肿瘤等原因丧失正常解剖关系时,中枢神经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临床治疗原则是恢复枕颈部解剖序列的正常关系,并维持其稳定性,... 枕颈部涵盖颅枕部与上颈椎区域,解剖结构特殊,其涉及延髓、小脑和颈脊髓,当骨性结构因创伤、畸形、炎症或肿瘤等原因丧失正常解剖关系时,中枢神经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临床治疗原则是恢复枕颈部解剖序列的正常关系,并维持其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支具固定等)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各自明确的适应证,非手术治疗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早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来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骨折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孙翔 阚世廉 袁天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28-735,共8页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结合了传统钢板和支架原理,即头部有锁定螺纹的螺钉和钢板锁钉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锁定单元,又有传统螺钉和动力加压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加压单元,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结合了传统钢板和支架原理,即头部有锁定螺纹的螺钉和钢板锁钉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锁定单元,又有传统螺钉和动力加压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加压单元,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锁定加压钢板是依靠钢板与螺钉的成角稳定性和螺钉与骨之间的把持力来实现骨折内固定的。骨髓腔细小时应避免螺钉尖端损伤近端皮质的骨螺纹,应更换为双皮质自攻螺钉至少在对侧骨皮质获得把持力。骨质疏松植入螺钉,由于单皮质骨螺钉产生的工作长度减少,在所有骨折块均使用双皮质自攻螺钉,以提高螺钉工作长度。当长骨轴线与钢板对线不良时,要么打入长自攻螺钉,要么改变角度打入标准螺钉。锁定加压钢板应选择适宜的长度,钢板的长度取决钢板跨越比和钢板螺钉密度,钢板与螺钉间的应力还受螺钉数量和位置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可应用于骨干或干骺端的简单骨折、粉碎性骨折、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闭合或开放截骨术和不适合髓内钉固定的骨干骨折,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有很好的成角稳定性和把持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锁定加压钢板的内固定技术,避免由于失误导致内固定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钢板 螺钉 解剖复位 加压固定 解剖钢板 粉碎性骨折 拉出力 弯曲应力 成角稳定性 抗疲劳测试 感染 骨折延迟愈合
下载PDF
经皮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9
18
作者 邱勤业 胡汉生 +6 位作者 范震波 李穗 张华焕 余升华 杨展翔 李远辉 尹德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69-5574,共6页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微创经皮钢板 解剖锁定钢板 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 生物力学 Neer评分
下载PDF
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一民 徐开明 +3 位作者 黄醒中 黄爱军 李中檀 马树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96-703,共8页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肱骨骨折 髓内钉 假体置换 骨折置入固定 锁定钢板 骨折分型 解剖学 肩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 并发症
下载PDF
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与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20
作者 关继奎 关雨 +4 位作者 赵丽 王慧 孔丽 李静 刘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39-2446,共8页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强度,同时比较3种内固定之间的生物力学变化。对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明确3组内固定物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过大,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刚度过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既具有一定的变形性,使应力能够通过骨传导,又具有较强的刚度,能够为骨折的内固定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远端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 动力髁螺钉 逆行交锁髓内钉 膝关节 膝内翻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