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史传说中的沂蒙──《沂蒙文化刍议》之一
1
作者 王瑞功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沂蒙文化是以《尚书·禹贡》“淮、沂其义,蒙、羽其艺”而命名的区域文化,她是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上古传说时期的太昊、少昊、大禹、皋陶、伯益是沂蒙文化在这一断限内的代表。
关键词 沂蒙文化 太昊 少昊 大禹 山东 古文化 海岱文化
下载PDF
殷周王家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静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68,共16页
据传世和出土文献所载,孤竹国的墨胎氏属于殷商王族的氏家之一,可是孤竹国和殷王家为亲族的关系,乃几百年的通婚基础。同时文献也描述姬氏周人与殷商王族有两百余年的通婚关系。所以在殷商制度中,周国的姬氏属性应与孤竹国的墨胎氏相类... 据传世和出土文献所载,孤竹国的墨胎氏属于殷商王族的氏家之一,可是孤竹国和殷王家为亲族的关系,乃几百年的通婚基础。同时文献也描述姬氏周人与殷商王族有两百余年的通婚关系。所以在殷商制度中,周国的姬氏属性应与孤竹国的墨胎氏相类,都属于殷商王家的亲族。虽然传统历史强调商周异族、异源的概念,但实际上许多出土与传世史料却表达了商周之间的亲密性。商周王家虽然分属不同氏族,建立了不同的朝代,但两者应属同一族群。周王家原是殷商上层贵族之一,其语言、信仰、文化都相同。甚至在古代的父母双嗣制度中,周文武王和殷商王族有着共同的先祖。只是因为周君发动政变,建立新的王朝,武王的后裔已不把自己视为前朝贵族的氏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制度 宗庙礼仪 周原甲骨 伯夷叔齐
下载PDF
《泊庐医案》学术特色浅谈
3
作者 蔡源媛 陈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0年第3期64-67,共4页
《泊庐医案》是一部能充分反映汪逢春先生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医案类著作,该书收录汪逢春先生普通门诊方案之有效者141例。其所录医案疾病多样且病证复杂;处方详载药用部位、产地及炮制要求,胶囊、中成药及鲜药使用次数颇多;暑湿温病... 《泊庐医案》是一部能充分反映汪逢春先生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医案类著作,该书收录汪逢春先生普通门诊方案之有效者141例。其所录医案疾病多样且病证复杂;处方详载药用部位、产地及炮制要求,胶囊、中成药及鲜药使用次数颇多;暑湿温病的治疗亦颇有章法,辨证讲求舌色脉症互参,所用药物多为轻香宣解的轻灵之品;治病注重既病防变及病后调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庐医案》 汪逢春 学术特色
下载PDF
圣之清、任、和、时——从孟子论四圣看其圣人观
4
作者 李鑫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90-99,共10页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样随时而处中的圣之时者。相较于孔子,孟子降低了圣人的门槛,扩大了圣人的范围,提振了人学以成圣的信心,与此同时,对孔子之为圣之时者的揭明,又坚持了圣人的高远理想性,使人知所向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伊尹 柳下惠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下载PDF
秦人先祖伯益事迹考略 被引量:4
5
作者 雍际春 王宏谋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伯益本名大费,为嬴姓之祖,其名号与本部族玄鸟崇拜有关。伯益历事尧、舜、禹三朝,事迹主要在舜、禹两朝。其事迹主要有佐禹平治水土,担任朕虞执掌山林川泽,佐禹平三苗之乱,长于占岁、凿井和造箭,提倡德治法度、主张勤政爱民等五个方面... 伯益本名大费,为嬴姓之祖,其名号与本部族玄鸟崇拜有关。伯益历事尧、舜、禹三朝,事迹主要在舜、禹两朝。其事迹主要有佐禹平治水土,担任朕虞执掌山林川泽,佐禹平三苗之乱,长于占岁、凿井和造箭,提倡德治法度、主张勤政爱民等五个方面。伯益因功勋卓著而成为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但后被大禹之子夏启所杀。伯益曾获三个封地:"费"为伯益固有居地,"嬴"乃伯益获姓受封之地,"秦"为最后所封之地。嬴秦先祖历史由伯益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益 嬴姓之祖 平治水土 封地 嬴秦先祖
下载PDF
伯夷叔齐之“薇”意象考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 秦学武 赵志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薇"意象进行了全面的考辨,从"薇"的注疏、"薇"意象的源流、"薇"意象的延续性、"薇"意象的拓展性进行了考辨,从而廓清伯夷叔齐故事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意象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明王宫与明王新解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道久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8-10,16,共4页
陕西丹凤县著名清代建筑群“明王宫”的主祀神祗究竟是谁?旧传为南宋末代亡国投海的小皇帝赵昺。此文比照实物,查诸史料,援引大量资料证明,明王宫的“明王”应是曾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
关键词 明王宫 明王 陕西 清代建筑群 神祗 南宋 赵禺 伯益 文物 商洛市
下载PDF
伯夷“义不食周粟”原因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叶罕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27-129,共3页
文章以析史解难的方法,再现殷周时代的剧变,分析伯夷"义不食周粟"故事背后隐藏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深层原因。并指出伯夷"义不食周粟"与武王伐纣同样值得肯定。由此可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 文章以析史解难的方法,再现殷周时代的剧变,分析伯夷"义不食周粟"故事背后隐藏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深层原因。并指出伯夷"义不食周粟"与武王伐纣同样值得肯定。由此可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迥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义不食周粟 原因
下载PDF
对《史记伯夷列传》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221-222,共2页
司马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作伯夷传第一,但全篇内容却以议为主,与其它篇章迥异,史料的馈乏当为一个原因,但问题在于有比伯夷更早而同样也为让德的人,但司马迁为什么单为他列传,其原因当为明褒而谙刺,彰显自己为目的。
关键词 叔齐 司马迁 态度 《史记伯夷列传》
下载PDF
伯夷、叔齐评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8-52,共5页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对周武王叩马谏伐殷商和耻食周粟而死,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道德精神,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批判继...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对周武王叩马谏伐殷商和耻食周粟而死,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道德精神,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批判继承夷齐精神,对于培养全社会的谦恭揖让、知廉明耻、追求正义、崇尚气节和安分守己的民风,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竹国 伯夷 叔齐 兄弟让国
下载PDF
透过《伯夷列传》写作章法看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丽媛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1期154-156,共3页
《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 史记 伯夷 叔齐 文章章法 社会理想
下载PDF
秦部落迁徙历史踪迹考
12
作者 付希亮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5期103-107,共5页
秦朝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王朝,其各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秦王朝由渭河上游的一个小国——秦国发展而来,弄清楚秦国统治者的发源地和在历史上的迁徙过程,在中国先秦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 秦朝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王朝,其各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秦王朝由渭河上游的一个小国——秦国发展而来,弄清楚秦国统治者的发源地和在历史上的迁徙过程,在中国先秦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山海经》文化人类学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学的成果,勾勒出秦部落迁徙的历史踪迹,提出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上,《山海经》与清华简《系年》、考古学成果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部落 伯益 东夷 《山海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下载PDF
大禹与启的父子关系新论
13
作者 别亚飞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在神话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与其妻涂山氏婚姻并不和谐,时常有矛盾发生,晚年之时的大禹还将王位传于伯益,而并不传于才能出众的启,从两方面看,启很有可能不是大禹的亲生之子。
关键词 大禹 涂山氏 伯益 非婚生子
下载PDF
皋陶伯益父子关系质疑
14
作者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0-42,共3页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和事理的推测,"伯益是皋陶之子"这种说法值得重新商榷。大费就是伯益,伯益和柏翳是一人而非二人;但是皋陶不是大业。因此,伯益也就不是皋陶之子。
关键词 伯益 皋陶 大费 大业
下载PDF
从吕祖谦的《博议》到王夫之的《续博议》
15
作者 王兴国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8-42,共5页
吕祖谦的《左氏博议》与王夫之的《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着某种承接关系,两书在哲学和伦理思想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吕祖谦 王夫之 博议 左氏春秋
下载PDF
从《韩非子》析伯夷形象
16
作者 葛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2-45,共4页
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 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为伯夷为"无益之臣",因此应当"少而去"。另一方面,从一系列的对比和举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为非"、"使伯夷与盗跖俱辱"、"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又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韩非对伯夷的认可。因此,不难看出韩非对伯夷的评价是深刻而又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伯夷 形象
下载PDF
从《孟子》析伯夷形象
17
作者 葛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9-33,共5页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伯夷 形象
下载PDF
夷齐之“廉”探源
18
作者 蔚华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探源
下载PDF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
19
作者 葛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8-52,共5页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伯夷 形象
下载PDF
司马迁《伯夷列传》的深层含义
20
作者 路萌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4期50-53,共4页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形象来自于先秦典籍,其真实性和传记思想存有争议。究其原因,是司马迁想通过二人否定传统主流思想,推陈出新,作传为次、感慨为主,重在实践史家的经世主张。
关键词 《史记》 伯夷 叔齐 人物形象 传记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