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DFR from Developing Seeds of Blue-grained Wheat in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国华 赵学强 +4 位作者 李滨 刘建中 郑琪 童依平 李振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1期1329-1338,共10页
Blue-grained wheat derived from the hybrid Triticum aestivum L. X Thinopyrum ponticum (Podp.) Barkworth et D. R. Dewey (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P. Beauv., 2n=70).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biosynthe... Blue-grained wheat derived from the hybrid Triticum aestivum L. X Thinopyrum ponticum (Podp.) Barkworth et D. R. Dewey (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P. Beauv., 2n=70).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blue pigments in the blue grain remains unclear yet. 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DFR) is one of the key enzymes controlling flavonoid synthesis in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and may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blue pigment in the aleurone layer of blue-grained wheat. Here we cloned a DFR cDNA (TaDFR) from the developing seeds of blue-grained wheat, and four DFR genomic DNAs from Th. ponticum (ThpDFR.t), blue-grained wheat (TaDFR.bg), white-grained offspring of light blue-grained wheat (TaDFR.wg) and Chinese Spring (2n=42) (TaDFR.csg), respectively. TaDFR cDNA encodes a 354 amino-acids polypeptide with high identity to DFR from Hordeum vulgare L. (94%), Oryza sativa L. (83%), Zea mays L.(84%).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aDFR cDNA nucleotide sequence has 100% identity with that of TaDFR.csg. The four DFR genomic DNAs have extraordinary high homology and each has three intron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DFR genomic DNAs mainly exist in introns.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3-5 DFR copies in wheat, the copy numbers in different color grain whea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hybridization band patterns we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 ponticum. DFR in blue-grained wheat belongs to a DFR superfamily. Northern blott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FR expressed in the developing seeds of both blue- and white-grained wheat at 15 d after flowering (DAF), the mRNA levels of DFR reached the highest at 18 DAF, then declined quickly and disappeared at 33 DAF But the expression levels in blue-grained seed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white grain at the same seed developing stages. DFR transcripts accumulated in young leaves, and leaf sheaths of blue- and white-grained wheat and Th ponticum, but not detected in r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e-grained wheat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DFR)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Thinopyrum ponticum (2n=70)
下载PDF
Utilization of blue-grained character in wheat breeding derived from Thinopyrum poticum 被引量:3
2
作者 Qi Zheng, Bin Li, Hongwei Li, Zhensheng Li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Cell and Chromosom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9期575-580,共6页
The blue grain trait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 = 6x = 42, AABBDD), which is caused by blue pigments in the aleurone layer, wa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 tall wheatgrass (Thinopyrum ponticum Liu &... The blue grain trait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 = 6x = 42, AABBDD), which is caused by blue pigments in the aleurone layer, wa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 tall wheatgrass (Thinopyrum ponticum Liu & Wang = Agropyron elongatum, 2n = 10x = 70, StStStStEeEeEbEbEXEx) during chromosome engineering research.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continued interests in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this blue coloration and the practical utilization of the blue aleurone character as a phenotypic mark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blue-grained wheat, with emphases on genetic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blue-grained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Thinopyrum ponticum blue-grained character TRANSLOCATION
原文传递
一种小麦蓝粒标记单体代换系4E(6B)的创制
3
作者 田增荣 朱建峰 +2 位作者 杨群慧 陈春环 吉万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0-823,共4页
为探索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本试验以中国春6B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4E(6B)。该蓝粒... 为探索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本试验以中国春6B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4E(6B)。该蓝粒标记小麦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结实,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27.8%的深蓝籽粒小麦4E(6B)二体代换系、66.7%的浅蓝籽粒小麦4E(6B)单体代换系和5.5%的白粒小麦6B缺体,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6B染色体的缺失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 单体代换系
下载PDF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研究初报 被引量:31
4
作者 高建伟 刘建中 +3 位作者 李滨 冯宝树 于桂琴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936-941,T001,共7页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程度的紫红色。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含矢车菊素 (Delphinidin,红色 )、飞燕草素 (Cyanidin,蓝色 )、芍药素等 8种色素成分 ,但以飞燕草素 (Delphinidin)、矢车菊素 (Cyanidin)为主。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出了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途径的大致框架图。另外 ,2 D易位系 991 5(J2 D- 1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中 ,可能存在 1种尚未发现的新的代谢途径 ,即红色的花青素葡萄糖苷(Cyanidin 3- glucoside) B环 5′位置发生羟基化 ,变成蓝色的飞燕草苷 (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上结果为全面揭示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蓝粒基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糊粉层 色素分析 生物合成途径
下载PDF
蓝粒小麦易位系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 被引量:14
5
作者 英加 李滨 +3 位作者 穆素梅 周汉平 刘建中 李振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Elytrigaelongatum (Host)Nevski =Thinopyrumponticum (Host)BarkworthandDewey ,2n =10x =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异代换系 (蓝 5 8) ,经辐射诱导... 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Elytrigaelongatum (Host)Nevski =Thinopyrumponticum (Host)BarkworthandDewey ,2n =10x =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异代换系 (蓝 5 8) ,经辐射诱导与选育 ,对其后代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后获得 :(1) 990 2 ,990 6两个蓝粒易位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 =42 ,其中 990 6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短臂的 1/ 3,而 990 2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长臂的 1/ 2 ,并将 990 2的蓝粒易位片段定位在小麦D组染色体上 ;(2 ) 9915易位附加和990 4易位_易位附加 ,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 44 ,其中 9915的体细胞染色体只有一对发生了易位 ,另外附加了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 ;而 990 4有两对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并就易位系中控制蓝粒性状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定位和蓝粒小麦易位系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 易位系 易位附加 易位-易位附加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蓝粒小麦植株发育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13
6
作者 宗学凤 李芳红 +1 位作者 张建奎 王三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8-62,共5页
研究了蓝粒小麦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蓝粒小麦河东乌麦、031-1和白粒对照小麦绵阳26在发育进程中IA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孕穗期到开花期IAA含量逐渐下降,在... 研究了蓝粒小麦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蓝粒小麦河东乌麦、031-1和白粒对照小麦绵阳26在发育进程中IA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孕穗期到开花期IAA含量逐渐下降,在开花期,出现一个低谷,随后迅速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且总体水平上,两个蓝粒小麦的IAA含量高于绵阳26.②参试材料的赤霉素含量随发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灌浆期达到最高值,只有031-1在孕穗期到抽穗期之间赤霉素含量稍有下降.参试蓝粒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赤霉素含量都高于白粒对照.③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蓝粒小麦和白粒对照小麦之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孕穗期和成熟期,蓝粒小麦的ZR含量都低于对照绵阳26.④蓝粒和对照白粒小麦叶片中的ABA含量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孕穗期到开花期,蓝粒小麦的ABA含量高于白粒对照小麦,到成熟期,ABA含量则低于白粒对照小麦.⑤蓝粒小麦的IAA+GA3+ZR/ABA在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都高于白粒对照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内源激素 动态变化
下载PDF
蓝、紫粒小麦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宗学凤 张建奎 王三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23-1428,共6页
以西南地区的白粒小麦品种("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对新育成的蓝、紫粒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以西南地区的白粒小麦品种("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对新育成的蓝、紫粒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和对照的白粒小麦一样,均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而下降,在孕穗期含量最高,成熟期含量最低;蓝粒小麦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各发育时期均最低;白粒小麦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在除孕穗期外的各发育时期最高,成熟期的叶绿素b含量也最高。白粒小麦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发育进程一直下降,直至成熟,而紫粒和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前逐渐下降,但开花期后又逐渐升高,成熟时达到最大值;灌浆期和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蓝粒小麦,其次是紫粒小麦,白粒小麦最低。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均随发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最大;白粒小麦在除灌浆期外的其他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最大,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后净光合速率是最低的。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均随发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灌浆期。白粒小麦的气孔限制值在孕穗期到开花期低于紫粒和蓝粒小麦,而开花期后则高于紫粒和蓝粒小麦。新近育成的几个蓝、紫粒小麦的光合能力低于白粒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蓝粒小麦 紫粒小麦 光合色素含量 光合特性 发育时期
下载PDF
蓝、紫粒糯小麦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任文斌 谢三刚 +5 位作者 李素娟 王倩 吴翠翠 赵智勇 宋昱 谢飒英 《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12期1239-1241,1247,共4页
对22份蓝粒糯小麦和22份紫粒糯小麦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糯小麦的单株穗数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5.76%和18.52%;穗下节间长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4.55%和15.68%。通过对蓝、紫、白粒糯小麦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蓝... 对22份蓝粒糯小麦和22份紫粒糯小麦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糯小麦的单株穗数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5.76%和18.52%;穗下节间长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4.55%和15.68%。通过对蓝、紫、白粒糯小麦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与其他3种类型小麦在千粒质量和主穗粒质量方面差异显著。对8种参数标准化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成各自聚类趋势,表明蓝、紫粒糯小麦为不同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糯小麦 紫粒糯小麦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小麦籽粒蓝色基因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裴嘉伟 马力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3110-3118,共9页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大部分作物品种的种子是白色或黄色,而小麦、玉米、水稻等物种中有些品种的种子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的积累表现出红、蓝、黑等颜色.不同于其他作物中天然存在有色种子的品种,蓝粒小麦则是普通小麦与其他物...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大部分作物品种的种子是白色或黄色,而小麦、玉米、水稻等物种中有些品种的种子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的积累表现出红、蓝、黑等颜色.不同于其他作物中天然存在有色种子的品种,蓝粒小麦则是普通小麦与其他物种杂交形成的,染色体来源比较复杂.尽管近几十年间,依赖于MYB-bHLH-WDR复合体的花青素调控机制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中被发现,但是蓝粒小麦花青素在小麦糊粉层中积累的机制至今并不清楚.本文简要介绍了玉米、水稻、大麦中已发现的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以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阐述了小麦蓝粒基因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小麦蓝粒性状有3个公认的基因来源:来源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蓝粒基因Ba1、来源于一粒小麦的蓝粒基因Ba2以及来源于百萨偃麦草的蓝粒基因BaThb,并描述它们在染色体中的已知定位.本文还对控制蓝粒性状可能的基因数量以及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讨论,对蓝粒性状作为分子标记在小麦细胞遗传分析、育种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小麦蓝粒基因的克隆、应用以及种子花青素积累与作物演化和驯化的关系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蓝粒小麦 蓝粒基因 分子进化 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染色体工程在杂交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青 何梓铭 +1 位作者 王利彬 亓增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3129-3139,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对小麦生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杂交小麦可以综合双亲有利性状,提高小麦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和绿色生产.但是,目前杂交小麦育种由于缺乏简单、绿色、实用的制种系统和强优势杂交组合...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对小麦生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杂交小麦可以综合双亲有利性状,提高小麦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和绿色生产.但是,目前杂交小麦育种由于缺乏简单、绿色、实用的制种系统和强优势杂交组合尚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基于基因工程创制的第三代玉米、水稻杂交制种系统为杂交小麦制种系统研发提供了重要启发.相比于玉米和水稻,小麦染色体工程曾创制出一批小麦异染色体系和非整倍体,其中有些染色体、端体或易位系携有蓝粒、毛颈、非蜡质等植株或种子标记基因以及育性恢复基因可以直接用于某些不育基因的保持,其他一些特定染色体可采用基因工程等技术,仅需要向其导入有限的种子标记基因或恢复基因,即可实现对现有核不育系和细胞质不育系的升级改造,简化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创制简单、绿色和实用的新型杂交小麦制种系统.本文简要综述了染色体工程在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及新型杂交小麦制种系统创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杂交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综合染色体工程与基因工程创制第三代杂交小麦制种系统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杂交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标型雄性不育系 杂交小麦制种技术 远缘杂交
原文传递
3种小麦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怡辰 王坤 +3 位作者 王汝茜 张云洁 李集临 张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6期72-76,共5页
为了研究彩色小麦色素合成中相关酶的性质及其基因,对已在NCBI上注册的普通小麦、蓝粒小麦、天蓝偃麦草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 为了研究彩色小麦色素合成中相关酶的性质及其基因,对已在NCBI上注册的普通小麦、蓝粒小麦、天蓝偃麦草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的酶学特性,对其组成成分、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分子进化、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结构域进行预测和推断。结果表明,3种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长度均约为1.0 kb,编码354个氨基酸,三者氨基酸同源性很高。在蛋白质的其他预测中,发现三者均为酸性稳定亲水性蛋白,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自由卷曲为主,在进化树中可以看出蓝粒小麦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分析发现,小麦类作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有着相同的特性,进化比较保守。为进一步研究其他特殊的小麦类作物相关酶及其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 小麦 蓝粒小麦 麦类作物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蓝粒小麦育种衍生材料染色体的C带检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隋建枢 姚跃坤 +5 位作者 胡梅 张素勤 辛智海 王伟 陈天青 何庆才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0,共3页
本研究应用改良的C-带技术,对供试蓝粒小麦衍生后代11个株系共94个单株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4个单株中有25个单株检测到了长穗偃麦草的4Ag染色体,导入率为26.60%。本研究结果可为蓝粒小麦育种后代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蓝粒小麦 衍生材料 C-带
下载PDF
一种小麦蓝粒标记单体代换系4E(5A)的创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增荣 朱建峰 +3 位作者 杨群慧 陈春环 张荣琦 吉万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目的】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方法】以中国春5A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代换系为材料,分别以拟斯卑尔脱穗型和蓝粒性状作为小麦5A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的标记,通过杂... 【目的】利用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代换方法,快速创制具有蓝粒标记性状的小麦单体系统。【方法】以中国春5A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代换系为材料,分别以拟斯卑尔脱穗型和蓝粒性状作为小麦5A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的标记,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一种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4E(5A)。【结果】这种蓝粒标记的小麦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结实,其自交可分离出深蓝籽粒小麦4E(5A)二体代换系、浅蓝籽粒小麦4E(5A)单体代换系和白粒小麦5A缺体,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4.5%,75.6%和9.9%,其种子均能正常生长,植株均表现出拟斯卑尔脱穗型性状,且颖壳较硬,但白粒系植株的生活力明显低于前二者。【结论】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5A染色体的缺失,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对以染色体定向代换方式快速创制蓝粒标记小麦单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标记 单体代换系
下载PDF
一种小麦蓝粒标记单体代换系4E(3D)的创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增荣 朱建峰 +2 位作者 杨群慧 陈春环 吉万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38-1741,共4页
以中国春3D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该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自交结实率为36.1%,其自交后代可分离... 以中国春3D单体和小麦-长穗偃麦草4E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通过杂交、回交结合染色体鉴定等方法,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蓝粒标记的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该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籽粒为浅蓝色,能够正常生长,自交结实率为36.1%,其自交后代可分离出深蓝籽粒小麦4E(3D)二体代换系、浅蓝籽粒小麦4E(3D)单体代换系和白粒小麦3D缺体.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对小麦3D染色体缺失有一定的补偿功能,对以染色体定向代换方式快速创制蓝粒标记小麦单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单体 新方法
下载PDF
ph突变体和电离辐射在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中的利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华 李集临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58-70,共13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在对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核不育小麦与“中国春”ph突变体杂交的方法,选育带ph突变基因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并以蓝粒小麦为供体,利用电离辐射方法对核... 太谷核不育小麦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在对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核不育小麦与“中国春”ph突变体杂交的方法,选育带ph突变基因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并以蓝粒小麦为供体,利用电离辐射方法对核不育小麦籽粒附加标记性状进行了初步探索,统计了携带Tal基因的4D染色体和控制篮胚乳性状的4E染色体在双单体情况下通过雌配子的传递频率。同时对蓝粒小麦、太谷核不育小麦、“中国春”ph突变体及杂交各代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性的原因以及在诱发染色体易位进行基因转移的过程中,利用ph突变体和电离辐射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有育小麦 Ph突变体 电离辐射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蓝粒代换系的创制与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晓斌 卫波 +1 位作者 范仁春 张相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4-1164,共11页
小麦的蓝粒性状可作为表型标记用于小麦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来自中间偃麦草的蓝粒种质材料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中5 (2n=8x=56, AABBDDXX)与中国春缺-四体系列材料杂交,在中5×N4BT4A和中5×N7BT7D杂交组合后代中... 小麦的蓝粒性状可作为表型标记用于小麦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来自中间偃麦草的蓝粒种质材料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中5 (2n=8x=56, AABBDDXX)与中国春缺-四体系列材料杂交,在中5×N4BT4A和中5×N7BT7D杂交组合后代中获得了两份蓝粒材料,编号分别为Zh5-a2-1和Zh5-c13-2。利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方法对这两份蓝粒材料进行了染色体组成分析。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分析显示,这两份蓝粒材料的染色体数均为2n=42,包括40条小麦染色体和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利用重复序列探针pSc119.2和pAs1进行的FISH分析表明,Zh5-a2-1和Zh5-c13-2均为二体代换系,被代换的一对小麦染色体分别为4B和4D。通过用St、E^e和E^b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GISH分析,证明这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均为St组染色体,但与中5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比较发现这对St组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发生了缺失。利用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e基因组的SNP标记分析证明,两份蓝粒代换系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与长穗偃麦草的4E^e染色体同源,即Zh5-a2-1和Zh5-c13-2分别为4St(4B)和4St(4D)代换系,命名为SubZh5-4St(4B)和SubZh5-4St(4D)。同时说明,中间偃麦草的4St染色体上带有蓝粒基因。通过对450个小麦SSR标记进行筛选,获得了4个可跟踪鉴定4St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研究结果可用于蓝粒小麦品种的培育和中间偃麦草蓝粒基因的遗传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蓝粒代换系 染色体组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利用中国春小麦Ph突变体为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附加蓝色标记性状的研究
17
作者 刘伟华 李集临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82-90,共9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进行颜色标记,以便进一步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以蓝粒小麦4D-4E二体异代换系作为标记性状供体,利用中国春小麦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增加同祖染色体间的交换,使4D染色体上的Tal基因与4E...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进行颜色标记,以便进一步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以蓝粒小麦4D-4E二体异代换系作为标记性状供体,利用中国春小麦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增加同祖染色体间的交换,使4D染色体上的Tal基因与4E染色体上的蓝胚乳基因连锁,在本实验杂交组合[(Taltal×phph)×蓝粒小麦]×phph^2F_3中得到一个蓝粒高不育穗行,经分析与继代观察,初步认为这一穗行为4E带有蓝胚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4D染色体上使蓝胚乳基因与Tal基因发生不完全连锁。同时对Ph突变体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 不育小麦 Ph空变体 春小麦
下载PDF
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麸皮中色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耀勇 王长有 吉万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为了探讨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麸皮中色素的方法,以两个蓝粒小麦品种和两个紫粒小麦品种的麸皮为原料,以酸性乙醇为浸提剂,利用格兰仕WD900I型家用微波炉,研究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原料与提取剂的比例)和提取剂浓度等单因... 为了探讨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麸皮中色素的方法,以两个蓝粒小麦品种和两个紫粒小麦品种的麸皮为原料,以酸性乙醇为浸提剂,利用格兰仕WD900I型家用微波炉,研究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原料与提取剂的比例)和提取剂浓度等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酸性乙醇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色素的影响的大小顺序均为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每次加热3瓶(每瓶20或24 mL)的最佳提取条件,微波功率均为450 W,加热时间均为90 s(间断加热,将最高加热温度控制在≤75℃),溶剂均为70%乙醇溶液,料液比,蓝粒为1 g∶10 mL,紫粒为1 g∶12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 紫粒 麸皮 色素提取
下载PDF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蓝粒小麦及其诱变后代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国华 李滨 +4 位作者 刘建中 英加 穆素梅 周汉平 李振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5-259,T001,共6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GISH)对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2n =10x=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 5 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 (GISH)对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2n =10x=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 5 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易位的片段。如前人报道[3 ] ,蓝 5 8(2n =4 2 )是一个具有 2条长穗偃麦草 4E染色体的异代换系 (4E/ 4D)。LW0 0 4可能是一个具有两对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纯合系 ,其田间表现磷高效特性。LW4 3 3 4为 4 1条染色体的蓝单体 (40W +1’4E) ,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 4E的单端体 (40W +1’t4E)以及组型为 39W +1’4E +1’t4E的个体。此项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表明控制蓝粒性状的基因的确在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上。同时说明有效的突变方法与灵活方便的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 基因组原位杂交 辐射诱变 蓝单体小麦 相互易位 鉴定
下载PDF
紫蓝粒小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明璐 《甘肃农业科技》 2008年第1期32-37,共6页
紫蓝粒小麦是采用不同的育种手段培育出来的特用型优质小麦新品种,籽粒呈紫色、蓝色或黑紫色,营养丰富。在介绍紫蓝粒小麦起源的基础上,概述了紫蓝粒小麦粒色遗传规律和色素性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紫蓝粒小麦研究利用方向。
关键词 紫蓝粒小麦 粒色 遗传 色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