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彭丽霞 李利平 +1 位作者 李勤 杨光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在其背部制作随意皮瓣后,分别在皮瓣的皮下注射0.25ml(0.1IU/kg)的rhGH(实验组)和0.25ml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两组皮瓣...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在其背部制作随意皮瓣后,分别在皮瓣的皮下注射0.25ml(0.1IU/kg)的rhGH(实验组)和0.25ml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率,并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的皮瓣成活率及皮瓣的中段、远段的血管密度和VEGF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皮瓣血管的再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rhGH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皮瓣血管的生成,提高随意皮瓣成活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随意皮瓣 皮下注射 血管密度 VEGF
下载PDF
鼻咽癌多阶段形态发生中血管密度改变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莉 宗永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层粘连蛋白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研究血管密度(BVD)在96例鼻咽癌(NPC)多阶段形态发生中的改变,结果显示.在癌旁异型增生上皮下的BVD显著高于癌旁增生和(或)化生上皮下的BVD...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层粘连蛋白和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研究血管密度(BVD)在96例鼻咽癌(NPC)多阶段形态发生中的改变,结果显示.在癌旁异型增生上皮下的BVD显著高于癌旁增生和(或)化生上皮下的BVD(P<0.01);癌细胞呈膨胀型(R)生长时癌间质中BVD以低密度血管(LD)为主,虽弥散型(S)和混合形(C)生长时以高密度血管(HD)为主(P<0.05);转移病例原发灶中的BVD显著高于无转移的病灶(P<0.01);临床晚期NPC中BVD显著高于早期病例,前者以HD为主,后者LD血管为主(P<0.01).癌生长的大小与BVD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些结果提示在NPC多阶段形态发生中血管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密度 多阶段 形态发生
下载PDF
不同时期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唐亮 冯世庆 高瑞霄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749-752,I000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从人新鲜脐血中分离得到CD34+细胞。雌性Wistar大鼠96只,以IMPACTOR MODEL-Ⅱ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剂应用组、损伤...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从人新鲜脐血中分离得到CD34+细胞。雌性Wistar大鼠96只,以IMPACTOR MODEL-Ⅱ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剂应用组、损伤后急性期移植组和损伤后亚急性期移植组,对各组后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BBB评分,损伤中心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结果损伤后第8~56天,细胞急性期移植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余2组(P<0.05);TTC染色示组织活力降低区域比例小于其余2组(P<0.01);明胶墨汁灌注示脊髓损伤中心血管密度大于其余2组(P<0.01);亚急性期移植组的细胞存活密度大于急性期移植组(个/视野:7.51±1.00 vs 5.51±0.89,t=6.051,P<0.01),2组均未观察到移植细胞的神经分化。结论人脐血CD34+细胞急性期移植可通过提高脊髓损伤中心血管密度促进微循环恢复,增加组织活力,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脐血干细胞移植 人脐血CD34^+细胞 组织活力 血管密度 神经分化
下载PDF
术前应用地舒单抗对骨巨细胞瘤瘤体血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勇昆 黄真 +4 位作者 丁宜 张文 徐海荣 刘巍峰 牛晓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667-671,共5页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变化的情况。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2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1 (18~48)岁。肿瘤部位包括:骶骨9例,桡骨4例,胫骨2例,肱骨2例,髂骨、坐骨、尺骨、股骨和...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后,肿瘤血运变化的情况。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2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1 (18~48)岁。肿瘤部位包括:骶骨9例,桡骨4例,胫骨2例,肱骨2例,髂骨、坐骨、尺骨、股骨和腓骨各1例。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用药前后的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评价地舒单抗治疗肿瘤后肿瘤血运的变化情况。用药前行肿瘤部位增强CT检查,地舒单抗治疗后每3个月行增强CT检查,比较用药前后的强化率的变化,并评价是否可行手术。对术前穿刺标本和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检测,评价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接受地舒单抗治疗5个月(中位4,范围3~12)。用药前和用药后血管的平均强化率分别为3.10和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CT强化率分别为2.01和1.43,用药后强化率显著降低(P=0.000)。用药前和用药后肿瘤的平均平扫CT值分别为46.2和93.1,用药后CT值显著升高(P=0.032)。骶骨或骨盆病例比四肢骨病例的强化率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12)。术后组织学检查显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基质细胞明显减少,药物治疗后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00)。结论骨巨细胞瘤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肿瘤的CT强化率显著降低,术后标本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术前应用地舒单抗治疗可显著降低骨巨细胞瘤的肿瘤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肿瘤血运 微血管密度 强化率 地舒单抗
原文传递
青光眼与微循环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龙丹宁 莫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55-1358,共4页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功能障碍的一大主要原因,是一组涉及视神经和相关结构的疾病,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失明。研究认为,诱导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机械压迫学说和血管学说(微循环)。随着临床研究及诊疗的发展,后者已成为青光眼研究的...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功能障碍的一大主要原因,是一组涉及视神经和相关结构的疾病,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失明。研究认为,诱导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机械压迫学说和血管学说(微循环)。随着临床研究及诊疗的发展,后者已成为青光眼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青光眼患者出现视乳头、视盘、甲床皱襞毛细血管等相应部位血管密度的降低,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等技术可客观阐述其微循环相应参数的改变,并对青光眼的病程进展具有一定监测作用。本文从青光眼与微循环改变进行综述,旨在扩充临床上对于青光眼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微循环 视网膜神经层 血管密度 眼压
下载PDF
外源性直流电场诱导大鼠扩张皮肤软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天 张警泓 +3 位作者 刘杰 张泽 武潮 张家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9期747-752,共6页
目的探索外源性直流电场对大鼠扩张皮肤软组织血管新生的诱导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在头皮下埋置微型皮肤扩张器,建立头皮软组织扩张模型。在大鼠扩张头皮头尾两端贴附电极片并施加外源性直流电场刺激(并分为100 mV/m... 目的探索外源性直流电场对大鼠扩张皮肤软组织血管新生的诱导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在头皮下埋置微型皮肤扩张器,建立头皮软组织扩张模型。在大鼠扩张头皮头尾两端贴附电极片并施加外源性直流电场刺激(并分为100 mV/mm、200 mV/mm和300 mV/mm电场组),未刺激的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大鼠病理学、组织学和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等变化。结果100 mV/mm和200 mV/mm电场组大鼠表现出良好的电场耐受性,300 mV/mm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间断性抽搐、焦虑、烦躁等不适宜继续实验的症状表现,终止实验。与对照组相比,100 mV/mm和200 mV/mm电场组大鼠扩张头皮组织角质层厚度显著增大(P<0.05),真皮层内及真皮下层微小血管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管生成相关分子Ki67和FGF-2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组织匀浆中SDF-1和VEGF-α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一定强度的外源性直流电场可以有效诱导大鼠扩张皮肤软组织血管新生,为临床上采用电场技术原位诱导血管新生、增加皮瓣切取面积和提高皮瓣存活率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场 扩张皮瓣 皮瓣移植 血管新生 血管密度
下载PDF
人脐血CD34^+细胞急性期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唐亮 冯世庆 高瑞霄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783-2787,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急性期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和血管修复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从人新鲜脐血中分离得到CD34+细胞。雌性Wistar大鼠96只,以IMPACTOR MODEL-Ⅱ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A组造... 目的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急性期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和血管修复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从人新鲜脐血中分离得到CD34+细胞。雌性Wistar大鼠96只,以IMPACTOR MODEL-Ⅱ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A组造模后给予PBS局部移植;B组造模后给予环孢霉素A灌胃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入治疗,C组造模后给予细胞局部移植及环孢霉素A灌胃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入治疗。对各组后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BBB评分,损伤中心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结果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功能均逐渐改善,C组存活移植细胞虽未观察到神经分化,但BBB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P<0.01),TTC染色显示组织活力降低区域比例小于其余两组(P<0.01),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血管密度大于其余两组(P<0.01)。组织活力的恢复、损伤中心血管密度的增大和后肢功能的改善具有一致性变化。结论人脐血CD34+细胞可能通过提高脊髓损伤中心血管密度促进微循环恢复,增加组织活力,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人脐血CD34+细胞 组织活力 血管密度 神经分化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与视野指数和视野损伤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娜 赵文君 唐云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7-1931,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与青光眼视野指数(VFI)和视野损伤形态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12/2020-12 NTG患者106例106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79例79眼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双眼病变者采用随机... 目的: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与青光眼视野指数(VFI)和视野损伤形态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12/2020-12 NTG患者106例106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79例79眼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双眼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选取1眼为样本,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92名为对照组,三组均完成视盘血管密度、VFI检测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然后分析视盘血管密度与VFI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的关系。结果:POAG组眼压明显高于NTG组和对照组(P<0.05);NTG组和POAG组视盘区全区域血管密度、大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血管区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G组和POAG组各项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NTG组和POAG组VF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野平均缺损(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G组和POAG组VFI和MD比较无差异(P>0.05);随着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增加,NTG患者视盘全区域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呈明显降低趋势(P<0.05);NTG患者视盘全区域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与VFI呈正相关性,与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呈负相关性,无血管区密度与VFI呈负相关性,与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NTG患者视盘血管密度较POAG患者和正常人群明显降低,且与VFI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以毛细血管密度相关程度最高,可见OCTA对NTG诊断、治疗和随访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视盘 血管密度 视野指数 视野损伤形态分期
下载PDF
持续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瑛 李波涛 +3 位作者 吴桐 刘晓薇 杨宇梓 孙先虹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BFGF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12只家兔随机分为BFGF持续治疗组(A组)、BF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只,均构建背部随意皮瓣(6.0 cm×1.5 cm),皮下埋针。A组持续治疗3 d,B和C组第1 d2... 目的探讨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BFGF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12只家兔随机分为BFGF持续治疗组(A组)、BF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只,均构建背部随意皮瓣(6.0 cm×1.5 cm),皮下埋针。A组持续治疗3 d,B和C组第1 d2、d3、d进行BFGF治疗和0.85生理盐水注射,术后7 d分别观察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率,并行新生血管计数的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皮瓣成活率A组为75.41%±2.19%,B组为54.38%±4.52%,C组为35.43%±2.71%。皮瓣中段温度:各组皮瓣中段在术后即刻无显著差异,从第2~3 d起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从第4~7 d开始则基本平稳(P<0.01)。结论持续皮下注射BFGF能够更好地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内皮细胞增殖的激发可能有一个时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超长随意皮瓣 持续皮下注射 血管密度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影响
10
作者 陈晓君 高永杰 王保贞 《辽宁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本院140例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的6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7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术...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本院140例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的6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7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血管密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黄斑区整体范围的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房积水、虹膜损伤、角膜水肿、玻璃体脱出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密度,且未发生明显严重的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可作为白内障治疗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媛 郝冰 +4 位作者 刘益帆 冉文瑛 朱冬梅 孙兵兵 王东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1/2021-04于我院诊断为POAG患者48例88眼。招募本院学生、职工及其他科室患者家属43例86眼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1/2021-04于我院诊断为POAG患者48例88眼。招募本院学生、职工及其他科室患者家属43例86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采用黄斑血管分割法进行黄斑区血管密度测定。根据黄斑区血管密度将POAG患者分为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各24例。指导48例POAG的患者进行跑台负荷运动,比较高强度(76%~87%HRmax)、中等强度(64%~75%HRmax)和低强度(52%~63%HRmax)运动下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POAG组患者;与高血管密度组患者相比,低血管密度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均明显较高,体质量明显较低;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患者,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下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低强度和高强度有氧运动;收缩压和有氧运动是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以上比较结果均有差异(P<0.05)。结论:收缩压和有氧运动是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区 视网膜血管密度
下载PDF
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林娜 邓卫东 +1 位作者 李波 王艳歌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观察青光眼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00只眼(青光眼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10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 目的观察青光眼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00只眼(青光眼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10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视野平均缺损值将青光眼组患者再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分别为38、32、30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3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旁中心凹区。测量黄斑区3 mm范围内鼻侧、颞侧、下方、上方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的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处血压。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血压、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患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均降低;随病变程度加重,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亦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且随病变程度加重,收缩压、舒张压亦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光眼组患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与血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青光眼患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以及下方、上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应区域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与血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 血压 视网膜厚度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OCTA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秋实 葛薇 +4 位作者 诸力伟 盛文燕 宝付庆 许琦彬 张一凡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本院首次确诊为OSAHS的患者79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5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多...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本院首次确诊为OSAHS的患者79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5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和OCTA检查。根据患者AHI评分分组,并对视网膜血管密度(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中、重度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丛的血管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FAZ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AZ与AHI评分、LSaO2之间具有弱相关性(r=0.271,P=0.026;r=-0.301,P=0.007)。结论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下降,FAZ较正常人扩大,且与AHI评分及LSaO2相关,OCTA检查在OSAHS病理机制和临床管理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下载PDF
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血管密度改变的meta分析
14
作者 赵瑜 白蓉 +5 位作者 郝红艳 陈蔚柏 李盛 曹晓 田晨 李军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2838-2846,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OAG)术后血管密度(VD)改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OCTA检测OAG术后V... 目的系统评价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OAG)术后血管密度(VD)改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OCTA检测OAG术后VD改变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定性系统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OAG患者472例,涉及被检测眼睛500只。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视神经乳头(ONH)周围、鼻上区、颞下区、颞上区、上颞区和上鼻区的VD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黄斑旁、黄斑旁上半区、黄斑周围上半区、黄斑旁上方和黄斑周围上方的VD明显升高(P<0.05)。结论OCTA能够有效检测OAG患者术后VD变化情况,预测青光眼术后视功能变化,可作为评估OAG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改变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白芨三七混剂对门脉高压性胃病大鼠胃黏膜及门脉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刚 周军 雷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19期2364-2365,共2页
目的研究白芨三七混剂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大鼠胃黏膜及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白芨三七混剂治疗组(C组)和云南白药治疗组(D组),每组10只。采用一期门静脉缩窄+左肾上腺静脉... 目的研究白芨三七混剂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大鼠胃黏膜及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白芨三七混剂治疗组(C组)和云南白药治疗组(D组),每组10只。采用一期门静脉缩窄+左肾上腺静脉结扎法复制大鼠PHG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D组分别给予白芨三七混剂及云南白药灌胃1周,然后4组大鼠分别测门静脉压力后处死,取胃黏膜固定、制片、染色,计数胃黏膜血管密度。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胃黏膜血管明显增生扩张。C组大鼠较B组大鼠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明显减轻(P(0.05);D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及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与B组大鼠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白芨三七混剂能明显降低PHG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并能收缩胃黏膜血管,减轻胃黏膜血管增生扩张程度,故其有可能成为治疗PHG出血临床围手术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三七混剂 门脉高压性胃病 门静脉压力 胃黏膜血管密度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静 王勤美 马丽娜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497-504,共8页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不同近视程度青少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青...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不同近视程度青少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治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196例(392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degree,SE)分为轻度近视组43例、中度近视组55例、高度近视组51例、超高度近视组47例。采用OCTA技术测量四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厚度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厚度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四组SE、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SE逐渐降低,眼轴长度逐渐增加(P <0.05)。四组黄斑区不同部位(中心凹、中心凹旁、上侧、鼻侧、下侧、颞侧)视网膜血管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黄斑区不同部位视网膜血管密度均降低(P <0.05)。四组黄斑区不同部位(中心凹、中心凹旁、上侧、鼻侧、下侧、颞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近视程度增加,黄斑区不同部位视网膜厚度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斑区中心凹、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密度与中心凹(r=0.464、0.515)、中心凹旁(r=0.312、0.330)、上侧(r=0.398、0.422)、鼻侧(r=0.391、0.326)、下侧(r=0.324、0.273)、颞侧(r=0.353、0.428)厚度均呈正相关(P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SE均负向影响黄斑区中心凹、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密度(P <0.05)。结论 随着青少年近视程度增加,其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均降低,且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厚度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青少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黄斑区 视网膜血管密度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崔凯迪 张敏 恽文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7-433,共7页
随着神经眼科的发展,视网膜成像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视网膜形态结构病变的研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为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可对视网膜组织结构及血管成... 随着神经眼科的发展,视网膜成像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视网膜形态结构病变的研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为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可对视网膜组织结构及血管成像。脑小血管病(CSVD)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步态障碍、精神情感异常等密切相关。作者对OCT及OCTA在CSVD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管密度 视网膜厚度 综述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血管再生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国龙 艾旗 +1 位作者 邓柳霞 袁春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16-21,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MCs)静脉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兔心肌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中国家兔AMI模型60只随机分4组,每组15只。对照组:术后24 h生理盐水0.5 m L静脉注射(静注),生理盐水灌胃4周;阿托伐他...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MCs)静脉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兔心肌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中国家兔AMI模型60只随机分4组,每组15只。对照组:术后24 h生理盐水0.5 m L静脉注射(静注),生理盐水灌胃4周;阿托伐他汀组:同时间静注生理盐水0.5 m L,阿托伐他汀5mg/(kg·d)溶入生理盐水灌胃4周;细胞移植组:同时间静注含3×107GFP标记HUCBMCs生理盐水0.5 m L,生理盐水2 m L灌胃4周;联合治疗组:同时间静注含3×107GFP标记HUCBMCs生理盐水0.5 m L,阿托伐他汀5 mg/(kg·d)溶入生理盐水2 m L灌胃4周。移植后分别超声检测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荧光显微镜检测GFP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第VⅢ因子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1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细胞移植组与联合治疗组LVFS、LVEF改善,联合治疗组改善更加显著;2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区周边可见GFP阳性细胞,后组GFP阳性细胞数量计数多于前组;3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VEGF表达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后组增加幅度显著。结论 HUCBMCs静脉移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MI,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心肌梗死组织内血管再生增强可能是其联合治疗AMI疗效改善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脐血单个核细胞 阿托伐他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毛细血管密度
下载PDF
人手部皮下微循环特性随深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席晨璐 高万荣 张越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09-317,共9页
本研究使用手持式扫频光学相干层析(SSOCT)系统分别在人左手无名指指甲上方、无名指指腹和手掌大拇指根部选取3 mm×3 mm区域进行了在体成像,使用指数补偿方法还原血流信息,获取不同深度的血流正面光学断层图像(en face图像),从血... 本研究使用手持式扫频光学相干层析(SSOCT)系统分别在人左手无名指指甲上方、无名指指腹和手掌大拇指根部选取3 mm×3 mm区域进行了在体成像,使用指数补偿方法还原血流信息,获取不同深度的血流正面光学断层图像(en face图像),从血管灌注密度(PD)、血管直径(VD)两个方面分析了微循环随深度的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证明,在上述三个成像位置中,随着成像深度的增加,血管PD与血管VD均增大,血流信息的丰富程度增加,但同时en face图像的清晰度有所下降。其中左掌大拇指根部微血管最为细密,血流信息较为丰富,比较适宜作为微循环疾病诊断研究的成像部位。分层投影结果显示,左手无名指指甲上方部位在成像深度较浅(220~660μm)时,血管PD明显小于其他两个成像部位,说明此处在该范围内血流信息丰富程度不够。本文测量了随深度变化的手部血流几何学特征,验证了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基于手部皮下微循环光学断层图像进行疾病诊断的可行性。许多微循环疾病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微血管病变,因此对这种微循环变化的探测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 色散补偿 指数补偿 皮下微循环 血管灌注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