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陆紫敏 纪黎明 +2 位作者 梁萍 祖亚钧 孙向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0-752,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名AIHA患者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3组:A组16例AIHA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B组15例AIHA接受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C组10例AIHA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名AIHA患者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3组:A组16例AIHA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B组15例AIHA接受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C组10例AIHA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均于输血前后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1)各组输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均高于输血前,胆红素、网织红细胞均低于输血前(P<0.05);2)输血后:A组与C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胆红素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3)A组与C组输血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各组输血反应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AIHA患者中选择输血治疗时,不一定首选洗涤红细胞,选用去白悬浮红细胞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选用联合血液置换的输血治疗对AIHA患者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输血 血液置换
下载PDF
防旋髓内钉与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围术期隐性失血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建华 林艳 +3 位作者 吴永东 郭鹏程 王有宝 连振刚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情况及术后1、2、3、5 d隐性失血量。结果防旋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63.3 min,其中16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71.5 min,其中28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显性失血量、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及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及5 d防旋髓内钉组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较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FF围术期隐性失血少,且隐性失血多集中在术后2~3 d,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围术期隐性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高龄 失血 手术 防旋髓内钉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不同血压调控水平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及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杏梅 陈齐 +3 位作者 李云 张慕春 杨青青 胡宪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61-1165,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血压调控水平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男54例,女96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术中MAP维持在基础值的80...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血压调控水平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男54例,女96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术中MAP维持在基础值的80%~90%,B组MAP维持在基础值的90%~100%,C组MAP维持在基础值的100%~110%。记录术前(T0)、麻醉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5 min(T2)、30 min(T3)、60 min(T4)、手术结束时(T5)、手术结束后5 min(T6)的MAP、HR和rSO2。记录术后3 d内谵妄发生情况以及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C组比较,T2-T6时A组和B组rSO2明显降低(P<0.05)。A组术后谵妄有10例(20%),B组有8例(16%),C组有1例(2%),A、B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A、B组PA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A、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MAP维持于基础值的100%~110%有助于降低术后谵妄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可能与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髋关节置换术 脑氧饱和度 术后谵妄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于一萍 刘素霞 +1 位作者 刘淑芳 钱东阳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特点。方法使用回顾性质量评估设计,比较了2005~2009年本组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A组),60例术后伤口采用常规引流袋引...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特点。方法使用回顾性质量评估设计,比较了2005~2009年本组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A组),60例术后伤口采用常规引流袋引流(B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水平决定异体血的输入量,使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10g/dL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h内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平均输血量、输异体血比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8h内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平均为382.5ml,术后有9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134.3ml;A组所有自体血回输未出现输血反应,无感染等并发症。B组术后23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252.4ml;B组异体血输血过程中有3例出现发热反应。输异体血的比例为A组15.0%,B组38.3%。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节约血源,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输血 自体血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of prosthesis and post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18
5
作者 Gao Fuqiang Guo Wanshou Sun Wei Li Zirong Wang Weiguo Wang Bailiang Cheng Liming Kush Nepa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265-2269,共5页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thesis coverage and post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HBL)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ho...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thesis coverage and post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HBL)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unilateral TKA from August 2012 to Ma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The Gross formula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HBL.Routine standard anteroposterior (AP)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the knee joint were taken postoperatively and used to measure the percentages of coronal femoral and of coronal and sagittal tibial prosthetic coverage.Then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rcentages of prosthetic coverage for each AP and lateral position and HBL on the first and third postoperative days.Results The volumes of HBL on the first and third postoperative days after TKA were (786.5±191.6) ml and (1 256.6±205.1) ml,respectively,and lateral x-ray film measurements of percentages of coronal femoral,tibial coronal,and sagittal prosthetic coverage were (87.9±2.5)%,(88.5±2.2)%,and (89.1±2.3)%,respectively.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centages of total knee prosthetic coverage for each AP and lateral position and volumes of HBL on the first and third postoperative days (P <0.05).Conclusions HBL after TKA correlates with degree of prosthetic coverage.To some extent,the size of the surfaces exposed by osteotomy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HBL.Choice of the appropriate prosthesi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ostoperative HBL.Designing individualized prostheses would be a worthwhile development in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knee prosthetic coverage blood loss hidden
原文传递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血浆置换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 被引量:18
6
作者 马印图 李莉华 +1 位作者 李丽君 刘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93-996,共4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高效价血型抗体孕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降低夫妇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我院检查的高效价孕妇86例,将AB...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高效价血型抗体孕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降低夫妇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我院检查的高效价孕妇86例,将ABO抗体效价〉1256,Rh/〉64孕妇按自愿原则分成治疗I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对照组VC3g,VE100mgq.d,吸氧b.i.d,每次20—30min,每月治疗20d;治疗I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栀黄口服液20mlM次,t.i.d,治疗Ⅱ组在I组的基础上同时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每隔10d做1次,每月检测抗体效价、血生化及B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直至分娩,观察3组孕妇抗体效价平均下降幅度和时间,产后新生儿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抗体下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I组总有效率(23/32,71.88%)低于治疗Ⅱ组(29/31,93.55%),抗体效价降低时间长于治疗Ⅱ组P〈0.05。结论ABO抗体效价≤512,Rh≤64,仅需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即可,但ABO抗体效价≥1024,Rh≥128,需要在服药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等进行综合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用于孕期降低血型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对于高效价孕妇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茵栀黄口服液 血浆置换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丽槐 黄钢勇 +3 位作者 吴建国 魏亦兵 王思群 夏军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62-67,共6页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80例)。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随访术后两年以上,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围手术期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24个月及以上患者138例,随访率90.8%。骨折组术前血沉为(26.575±6.292)mm/H,骨病组为(16.743±4.23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3,P<0.01)。骨折组术后血沉为(40.424±17.566)mm/H,骨病组为(36.643±11.836)m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28.402±4.103)mg/L,骨病组为(5.666±1.69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3,P<0.001)。骨折组术后C反应蛋白为(75.405±18.345)mg/L,骨病组为(48.062±12.4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2,P<0.05)。骨折组术前D-二聚体为(1.613±0.833)mg/L,骨病组为(0.784±0.1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骨折组术后D-二聚体为(3.200±1.106)mg/L,骨病组为(2.852±1.41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随访显示两组均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骨折组2例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病组为1例,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骨折组术后两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6)分,骨病组为(8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经术前仔细筛查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增高并不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和血栓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沉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症
原文传递
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晓玲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815-817,870,共4页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AIHA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AIHA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和74.29%(26/3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和11.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胆红素和网织红细胞水平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联合输注血液置换治疗AIHA临床效果显著,患者血液各项指标恢复明显,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洗涤红细胞输注 血液置换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德龙 陈鹏 +4 位作者 周驰 霍少川 刘勇 王海彬 何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69-1674,共6页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破坏的有效措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隐性失血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占有较大比例,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患者接...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破坏的有效措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隐性失血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占有较大比例,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60例(70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平均年龄35.12岁。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收集和分析手术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是否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放射指数、异体输血量等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并按隐性失血量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 m 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 mL),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SS17.0)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为(737.76±419.18)mL,总失血量为(1 312.83±487.41)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51.48%。高隐性失血组41髋,低隐性失血组29髋,比例为41∶29;(2)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放射指数、是否骨质疏松、异体输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与高隐性失血显著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放射指数、异体输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与高隐性失血显著相关;(4)结果说明,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放射指数、异体输血量、血红蛋白下降量是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明慧 杨涛 +1 位作者 方春燕 梁萍 《现代医学》 2014年第8期880-883,共4页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32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3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患者44例为...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32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3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患者44例为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44例为B组,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患者44例为C组。比较3组患者输血前后的临床指标,分析3种输血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输血后,3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明显下降。C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A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低于A组,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红细胞输注 悬浮红细胞输注 血液置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原文传递
夹管6小时后开放与自体血回输引流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赟 肖军 +3 位作者 史占军 李小丹 徐勤 王健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x^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自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Four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Blood-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11
12
作者 Fu-Qiang Gao Zi-Jian Li +2 位作者 Ke Zhang Wei Sun Hong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1期2856-2860,共5页
Background: Currently, various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blood-loss in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are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different methods may yield different results. ... Background: Currently, various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blood-loss in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are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different methods may yield different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blood-loss after primary TKA. Methods: We compared blood-loss in 24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unilateral TKA from February 2010 to August 2011. We calculated blood-loss using four methods: Gross equation, hemoglobin (Hb) balance, the Orthopedic Surgery Transfusion Hemoglobin European Overview (OSTHEO) formula, and Hb-dilution. We determine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four methods. Results: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calculated blood-loss obtained by the four methods. In descending order of combin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calculated blood-loss, the methods were Hb-balance, OSTHEO formula, Hb-dilution, and Gross equation. Conclusions: The Hb-balance method may be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of estimating blood-loss after T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PLASTY blood-loss Calculation Method Knee replacement
原文传递
预存自体输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宗科 裴福兴 +4 位作者 杨静 沈彬 孟振东 向明 刘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947-949,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 ,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12月~ 2 0 0 1年 1月 ,对 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后第 4d检测血红蛋白 (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 ,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12月~ 2 0 0 1年 1月 ,对 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后第 4d检测血红蛋白 (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 (HCT)。结果 :预存自体血 2 3 70 0ml,平均 40 9ml。 5 8例 (72 .5 % )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2 2例 (2 7.5 % )患者补充异体输血 73 92ml,平均 3 3 6ml。而同期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 69741ml ,平均5 67ml。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基本上依靠预存自体输血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预存自体输血 适应证 安全性
下载PDF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脂代谢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廖荣臻 陈德骏 +3 位作者 何敏聪 黄幸儒 方坚 朱根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4704-4708,共5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增加伴随着骨密度和骨量的减少,而脂肪细胞的分化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目前骨质疏松患者不同证型脂代谢中ERK1/2的表达特点及其相关性研...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增加伴随着骨密度和骨量的减少,而脂肪细胞的分化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目前骨质疏松患者不同证型脂代谢中ERK1/2的表达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设计此试验研究其中内在联系。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ERK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对符合要求的9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其中肝肾亏虚型39例、脾肾阳虚型30例、气滞血瘀型25例。患者入院第2天,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一般患者入院第3天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留取股骨颈开路挖出的松质骨标本,置于冻存管-80℃保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股骨颈髓腔松质骨中ERK1/2及p-ERK1/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3种证候类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高于肝肾亏虚型及气滞血瘀型(P=0.009,P=0.035);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脾肾阳虚型及气滞血瘀型(P=0.004,P=0.017);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脾肾阳虚型及肝肾亏虚型(P=0.009,P=0.003)。②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松质骨p-ERK1及p-ERK2水平高于脾肾阳虚型及肝肾亏虚型(p-ERK1:P=0.000,P=0.000;p-ERK2:P=0.024,P=0.000),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p-ERK2水平高于脾肾阳虚型(P=0.006)。③脾肾阳虚型与三酰甘油值呈正相关(r=0.124,P=0.006),与p-ERK1/2值呈负相关(r=-0.512,P=0.013);气滞血瘀型与p-ERK1/2值呈正相关(r=0.331,P=0.000);④结果表明,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脂代谢与其他2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痿 骨代谢 中医证型 脂代谢 血脂 ERK1/2 蛋白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亚油酸与红细胞急性损伤: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袁涛 丛宇 +3 位作者 赵建宁 周利武 陈双双 包倪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8期7739-7744,共6页
背景:隐性失血常见于人工关节置换后,所造成的术后贫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关于隐性失血的原因说法有很多,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亚油酸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的影响,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背景:隐性失血常见于人工关节置换后,所造成的术后贫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关于隐性失血的原因说法有很多,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亚油酸对大鼠血液中红细胞的影响,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10)尾静脉注射乙醇溶液;实验组分为4个组(n=10),分别尾静脉注射15,30,60,90 mmol/L的亚油酸溶液,构建体内高亚油酸水平大鼠模型。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24,48,72 h从眼眶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过氧化氢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给药浓度为60 mmol/L时大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出现显著的隐性失血。在给药后24 h,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红细胞计数都降低,且各实验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浓度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48 h,对照组与实验组血液中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及红细胞计数相对稳定,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浓度都明显持续下降,且实验组变化更显著(P<0.05)。说明血液中亚油酸水平的升高可造成血液中红细胞的急性损伤,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隐性失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亚油酸 红细胞损伤 氧化应激 隐性失血 人工关节置换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洪飞 吕德成 +1 位作者 张卫国 张羽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目的通过计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2008年7—11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年龄(65.11±13.51)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3例。... 目的通过计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2008年7—11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年龄(65.11±13.51)岁,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3例。根据身高、体质指数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率,并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手术部位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实际总失血量为(1563.52±693.10)ml,隐性失血量为(538.70±529.77)ml,隐性失血率均值为33%。年龄与隐性失血量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质指数与隐性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隐性失血率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考虑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配对后比较,其隐性失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隐性失血率高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 手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年龄因素 性别特性
原文传递
血液置换和输入洗涤红细胞联合治疗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短期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梦杰 张莉 戴书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血液置换联合输入洗涤红细胞治疗后对血清中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B12)短期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52例AIHA患者分为对照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与研究组(洗涤红细...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血液置换联合输入洗涤红细胞治疗后对血清中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B12)短期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52例AIHA患者分为对照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与研究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联合血液置换),每组各76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血液营养成分、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RBC、Hb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F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置换和输入洗涤红细胞联合治疗AIHA的短期临床疗效较高,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液置换 输入洗涤红细胞 铁蛋白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联合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思 王佰亮 +3 位作者 刘鲲鹏 岳德波 刘建梅 郭万首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5期43-47,共5页
目的评价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联合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本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预计出血量>600ml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对照组、急性... 目的评价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联合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本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预计出血量>600ml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对照组、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输组、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收回输组。术中、术后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进行检测,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评价并发症。结果采用自体回输血技术的患者中约50%患者不用再输异体血,其中自体血回输组未输异体血的比例46.67%、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收回输组未输异体血比例为60%,而对照组中仅10%的患者不需输入异体血,单纯AHH组为1/3患者未输异体血。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采用血液保护措施的患者异体输血量比对照组约少240ml,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再回收率约为40%;术中、术后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均保持维持稳定;各种组均未发现与应用血液保护技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失血量、降低异体输血,对患者影响小,并发症低,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液稀释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预存式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运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炎安 张健 周爱国 《创伤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预存式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9月~2008年6月,对35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采血后第4天以及术后第3天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 目的探讨预存式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9月~2008年6月,对35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采血后第4天以及术后第3天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预存自体血量(411.43±136.71)ml,所有患者均依靠回输预存自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1例需异体输血,未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可依靠预存白体输血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锦伟 徐彬 +4 位作者 康鹏德 周宗科 沈彬 杨静 裴福兴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论文检测系统、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之前发表的关于全髋关节置...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论文检测系统、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之前发表的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RCT文献,共1824例患者,其中回输组913例,对照组9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引流相比,应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可以降低术后异体输血率(RR=0.61,95%CI=0.47—0.79),但与未使用引流相比,优势并不明显(RR=1.07,95%CI=0.67~1.71)。回输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较高(MD=0.14,95%CI=0.01—0.27,P=0.04)。回输组输血指数、住院时间、发热反应及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可有效安全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但与未使用引流相比,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自体 引流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