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46
1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5 位作者 张澍 张奎俊 尤士杰 牛国栋 马坚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6例 ,男性 5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5 4岁。心功能均在 ~ 级 (NYHA) ,体表心电图平均 QRS时限为 141ms。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起... 目的 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6例 ,男性 5例 ,女性 1例 ,平均年龄 5 4岁。心功能均在 ~ 级 (NYHA) ,体表心电图平均 QRS时限为 141ms。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起搏 ,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7或2 188导线 ,于其血管分支内进行左心室起搏。左、右心室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结果 双心室起搏后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 ,左室射血分数从 0 .17提高至 0 .2 5 ,左室充盈时间延长 ,二尖瓣返流量减少 ,心功能从 ~ 级(NYHA)改善至 级。 结论 初步血流动力学观察提示 ,双心室起搏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4 位作者 朱丽 张澍 陈柯萍 牛红霞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 双心室起搏 冠状静脉窦 左心室 患者 同步治疗 电极导线 双心室同步起搏 并发症发生率
原文传递
双心室优化程序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建安 何红 +5 位作者 杨倩 盛夏 孙勇 蒋晨阳 周斌全 董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报道6例使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初步临床经验及V-V起搏间期优化方法。方法自2004年3月起对6例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植入了InSyncⅢ(8042型)起搏器。全部患者术... 目的报道6例使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初步临床经验及V-V起搏间期优化方法。方法自2004年3月起对6例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植入了InSyncⅢ(8042型)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48h之内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6min室内平面步行试验(6MHW)、临床心功能评估等作为基础对照。出院前行心室起搏优化确定最佳V-V起搏间期,术后1、3、6个月再次重复上述检查并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第6个月重新优化V-V起搏间期。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5例患者起搏方式为心房感知并心室起搏,其中总心室起搏数均>90%。1例患者起搏方式为心房感知并心室起搏,其中总心室起搏数为94%。全部患者临床心功能指标(NYHA分级)和6min室内平面步行试验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从双心室优化起搏的即刻效果来看,优化V-V间期使主动脉瓣射血时间-速度积分(VTI)从术前的(20.7±6.6)cm增加至(23.5±6.6)cm。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0.24±0.09增加至0.29±0.08。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能改善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V-V间期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访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2004年3月 超声心动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检查 时间-速度积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 双心室起搏治疗 短期 程序 起搏器植入术 NYHA分级 效果不佳 药物治疗 步行试验 心房感知
原文传递
心脏再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临床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汤宝鹏 李晋新 +5 位作者 马依彤 木胡牙提.吾拉斯汉 杨毅宁 黄定 张燕一 王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6期413-418,共6页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远期临床疗效,探讨双心室收缩的电同步与机械同步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9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左心...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远期临床疗效,探讨双心室收缩的电同步与机械同步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9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左心室射血分数(INEF)< 0.35,QRS波时限>120ms。其中8例植入Medtronic:InSyne 8040型起搏器及2187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线,1例采用Medtronic:7866起搏器及2188 CS电极导线;借助CS标测电极导线及CS造影(8例直接逆行CS造影,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使CS间接显影)将左心室电极导线分别植入心脏侧静脉(5例)、心脏后侧静脉(2例)、心中静脉(1例)、心大静脉远端(1例)。术后对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及胸部X线正侧位等进行了16-28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起搏器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术中1例发生 CS夹层。随访资料显示6例患者各房室腔内径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改善,6 min步行距离有显著提高;9例患者中2例心功能无显著性变化,另有1例仍反复发生心力衰竭加重,与其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有关(因心脏静脉发育异常,植入心中静脉)。9例患者中6例QRS波时限明显缩短(其中4例左心室电极导线于心脏侧静脉,2例于心脏后侧静脉),2例QRS波时限无明显变化(左心室电极导线1例位于心大静脉远端,1例位于心脏侧静脉)另有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症状无明显缓解,仍因反复发生心力衰竭加重多次住院治疗,QRS波时限增加。结论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双心室同步起搏能改善扩张性心肌病CHF合并LBBB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QRS时限不是惟一的双心室起搏治疗CHF、有效的预测因素。电同步不一定与室壁机械运动同步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12
5
作者 沈法荣 黄抒伟 +5 位作者 沈亚平 张文姚 凌峰 吴中玉 陈建明 金宏义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 5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导线于心大静脉或心中静脉 ... 目的 探讨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行永久性双心室起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 5例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阻滞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起搏导线的同时植入冠状静脉窦导线于心大静脉或心中静脉 ,分别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双心室起搏 ,应用 Swan- Ganz导管或超声心动图测定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冠状静脉窦导线至心大静脉或心中静脉行双心室起搏 ,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有更好的急、慢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双心室起搏引起窄 QRS波 ,同时使二尖瓣返流减少 ,射血分数提高 ,心功能改善。 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可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疗效
原文传递
三心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宗辉 郑良荣 +2 位作者 王利宏 郭明 杨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16期2435-2436,共2页
目的观察三心腔(CRT)脉冲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的患者16例,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CRT起搏器植... 目的观察三心腔(CRT)脉冲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的患者16例,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CRT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的变化。结果CRT起搏器起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充盈增加,二尖瓣反流量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三心腔起搏器治疗DCM伴CHF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扩张型心肌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心腔起搏器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与左心室间隔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评价
7
作者 黄淑芬 林嘉仪 +7 位作者 黄心怡 陈巳楣 李琳琳 葛晓峰 张鹏 于婧 戴翠莲 蔡彬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97-305,共9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心室间隔起搏(LVSP)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23年10月3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确诊心衰合并LBBB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Ⅰ类适应证的患者。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P组、LVSP组和双心室起搏(BVP)组,3组患者在出院前、出院后1、3、6个月及之后每年进行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电学与机械同步性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年龄(66.4±9.2)岁,其中男42例(46.2%,42/91)。LBBP组52例,LVSP组12例,BVP组27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QRS时限缩短率LBBP组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且均优于BVP组(32.4%±7.1%对20.8%±7.5%,P<0.001;27.8%±7.8%对20.8%±7.5%,P=0.007)。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升值LBBP组高于B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4.3%±10.9%,P<0.001),但与LVS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0.5%对18.8%±13.0%,P=0.141)。LBBP组CRT超反应率最高(84.6%,44/52),LVSP组与BVP组相当[58.3%(7/12)对44.4%(12/27),P=0.423]。3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330)。结论LBBP的心脏再同步及临床疗效最优,LVSP电学再同步优于BVP,临床疗效与BVP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间隔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单左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皓晗 赵青 +1 位作者 郭洁 蔡尚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内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指标的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LUVP组及BVP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QRS波时限、IVMD、SPWMD、MRA、LAVI、LVEED较术前减小,LAEF及LVEF增加(P均<0.05)。与BVP组相比,LUVP组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缩短[(133.8±9.1)ms vs(141.3±8.4)ms,P<0.05],MRA减小[(1.9±1.0)cm^2 vs(3.0±1.0)cm^2,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及左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LUVP较BVP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单左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 结构 功能
原文传递
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7
9
作者 余卓文 谢鸿发 +5 位作者 周慕慈 范茹茵 李丽芬 梁深建 温兆康 刘柱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介绍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初步经验。 方法  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心功能 NYHA分级 : ~ 级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患者均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 ,左心室导线通过冠状静脉窦插入心... 目的 介绍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初步经验。 方法  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心功能 NYHA分级 : ~ 级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患者均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 ,左心室导线通过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静脉侧分支或侧后分支。 结果 所有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改善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改善 ,舒张期充盈改善 ,二尖瓣返流减少 ,此外 ,双心室起搏后 ,所有病例 QRS时限缩短。 结论 双心室起搏对于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 ,伴有 QRS波增宽的患者 ,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疗效
原文传递
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依彤 王朝霞 +5 位作者 张爱伦 汤宝鹏 刘宇 杨毅宁 王疆 张燕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1年第B12期34-36,共3页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三腔双心室起搏的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 患者两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7.5岁。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Ⅲ~Ⅳ级 (NYHA)。两位患者均...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三腔双心室起搏的治疗机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 患者两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7.5岁。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Ⅲ~Ⅳ级 (NYHA)。两位患者均进行双心室起搏 ,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导线 ,于其血管分支内进行左心室起搏。左、右心室的导线通过Y型转换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 6个月应用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活动耐量 (6分钟步行距离 )进行评价 ,观察双心室起搏的临床效果。结果 双心室起搏后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左室射血分数从 0 .2 3提高至 0 .48,左室充盈时间延长 ,心功能改善至Ⅱ级。结论 临床效果观察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扩张型心肌病 血液动力学 治疗
下载PDF
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宇博 栾颖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5期799-802,共4页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以及希氏束起搏。现综述现有起搏方案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希氏束起搏。左室同步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作为新颖的起搏方案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室多部位起搏 左室心内膜起搏
下载PDF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被引量:4
12
作者 HE Ji-qiang JIANG Teng-yong WANG Yun-long WANG Yan LU Shu-z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We report the effects of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 refractory to medical therapy. A 58-year-old man with HOCM had suffered from dyspnea, chest pain and pal... We report the effects of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 refractory to medical therapy. A 58-year-old man with HOCM had suffered from dyspnea, chest pain and palpitation for 5 year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showed a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 gradient of 80 mmHg. He refused septal myomectomy and the septal ablation was not available. Based on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measurements, he was implanted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and LVOT gradient decreased to 10 mmHg.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6 months, the patient's symptoms were markedly improved. Biventricular pacing may be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O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biventricular pacing
原文传递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Heart Failure in Sub-Saharan Africa Environment: Experience of the Principal Hospital of Dakar (Senegal)
13
作者 Khadidiatou Dia Waly Niang Mboup +5 位作者 Djibril Marie Ba Serigne Cheikh Tidiane Ndao Mame Madjiguene Ka Rabab Yassine Demba Ware Balde Mouhamed Cherif Mboup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3年第7期349-358,共10页
Background: Heart failure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in sub-Saharan Afric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ardiac desynchro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can improve ca... Background: Heart failure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in sub-Saharan Afric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ardiac desynchro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ca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owever, in Sub-Saharan Africa, very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which is in its infanc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eport the local data from our hospital. Method: It was a transversal,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study conducted from Novem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2 at the Card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Principal Hospital of Dakar. Results: Twelve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The sex ratio was 8 males/4 females. The average age was 67 ± 11 years. Ten patients had non-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the two others had ischemic one. All of them had NYHA III or IV scores before CRT.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was judged as poor by all of the patients.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QRS was 156 ± 9 ms. 27.9% ± 5% was th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Complications occur in 3/12 patients (25%). It was one CS vein dissection, one micro LV lead dislodgement and one 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Nine patients, who were considered as responders, had an improvement of QOL and NYHA, the LVEF increased and the end-diastolic dimension,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QRS interval all decreased. Two patients do not respond and one (1) who had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a secondary responder after an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 ablation. Conclusio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is a therapy that improves the QOL of patients, the LVEF and reduces the duration of the QRS interval. However, this procedure is not without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sub-Saharan Africa, the major challenge i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accessibility of this therapy for th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Heart Failure biventricular pacing Sub-Saharan Africa
下载PDF
生理性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14
作者 樊晓寒 朱浩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46-950,共5页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但是,目前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LBBAP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再同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BiVP、HBP、LBBAP 3种生理性起搏策略各有优势和不足,互为补充,对于不同临床特征的心力衰竭患者需选择不同的起搏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的反应率并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徐乐 邱春光 +4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秦石诚 张瑞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以右房左室起搏模式治疗(LV起搏模式)7天,然后以右房双室起搏模式治疗(Biv起搏模式)7天;第二组先以Biv治疗7天,然后以LV治疗7天。收集术前、术后第7天、第14天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交叉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6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等6种评价指标的结果相似:评价指标测量值在处理效应即LV、Biv两种起搏模式上、在顺序效应即两种起搏模式顺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阶段效应即术后第7天、第14天两阶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CHF的疗效相仿;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单纯左室起搏可作为CRT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单纯左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珍珍 肖子龙 +6 位作者 禹子清 鲍佩 汪菁峰 陈学颖 梁义秀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双心室起搏(BVP)对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所有患者, 按照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LBBAP组和BVP组。所有患者在植入后1、3、6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 次级终点是全因死亡。结果共入选患者324例, 男207例, 女117例, 年龄(64.74±10.35)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其中LBBAP组152例, BVP组172例。LBBAP组20例(13.16%, 20/152)、BVP组39例(22.67%, 39/172)患者达到主要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64, HR=0.61, 95%CI 0.35~1.04, P=0.069];LBBAP组有9例(5.92%, 9/152)、BVP组有16例(9.30%, 16/172)患者达到次级终点,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398, HR=0.70, 95%CI 0.31~1.60, P=0.4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 LBBAP组和BVP组之间主要终点和次级终点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 95%CI 0.31~1.00, P=0.051;HR=0.55, 95%CI 0.22~1.38, P=0.204)。结论在接受CRT的患者中, LBBAP对预后的影响与BVP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全因死亡
原文传递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对心肌病晚期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长农 衣为民 C.Butter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 ,了解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 目的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 ,了解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dP/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P >0 0 5 )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P <0 0 5 )。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衰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肌病 晚期心衰 血流动力学 左束支阻滞
下载PDF
不同方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比较
18
作者 何姗姗 郭金锐 +4 位作者 郭雨龙 蔡翔 刘可 李国春 郭涛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研究左束支优化(LOT)、双心室起搏(BiV)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该中心符合CRT的42例心力... 目的研究左束支优化(LOT)、双心室起搏(BiV)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该中心符合CRT的4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采用BiV-CRT(BiV-CRT组),10例采用LOT-CRT(LOT-CRT组)。收集患者在术前、术后即时,以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起搏参数、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心电图QRS宽度(QR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情况,评估患者并发症和临床结果。结果LOT-CRT组起搏阈值稳定且低于BiV-CRT组(P<0.05);术后12个月,LOT-CRT组的QRSd(115.0±14.3)ms短于BiV-CRT组的(133.0±14.0)ms,6-MWT(327.0±52.8)m长于BiV-CRT组的(274.0±52.8)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F、LVEDD、NYHA心功能分级、SF-36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改善。LOT-CRT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更低。结论LOT-CRT较BiV-CRT可获得更窄的QRS波和更长的6-M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 区域优化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双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孝元 符晓宁 杜雷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32期168-171,共4页
希氏束起搏(HBP)是唯一能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的起搏方式,是最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RVP)和双心室起搏(BVP)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本例患者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因左右心室收... 希氏束起搏(HBP)是唯一能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的起搏方式,是最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RVP)和双心室起搏(BVP)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本例患者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因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脏明显扩大,反复发作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有明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指征。成功植入HBP后以极低的起搏阈值(0.2 V/0.4 ms)纠正了CLBBB,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但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患者体表心电图突然出现QRS波增宽伴形态改变,继续随访1年后,体表心电图最终演变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推测可能与HBP电极植入过程中损伤了右束支有关。本病例为HBP纠正慢性心力衰竭伴CLBBB提供了远期预后结果和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治疗 起搏阈值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炀 吴圣杰 +3 位作者 陈学颖 苏蓝 傅国胜 黄伟剑 《心电与循环》 2020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双心室起搏(BVP)通过经冠状静脉窦(CS)心外膜单点或多位点起搏,利用各种算法达到起搏与自身融合,实现部分宽QRS患者心脏电与机械再同步,改善临床预后;但对于自身窄QRS波,则无法保持其同步性。目前已开展的... 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双心室起搏(BVP)通过经冠状静脉窦(CS)心外膜单点或多位点起搏,利用各种算法达到起搏与自身融合,实现部分宽QRS患者心脏电与机械再同步,改善临床预后;但对于自身窄QRS波,则无法保持其同步性。目前已开展的希浦系统起搏(HPCSP)主要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最具生理性。对自身窄QRS波患者,HBP可维持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对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HBP可纠正其传导,恢复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但多数患者起搏电极无法真正跨越阻滞位点,起搏阈值高及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成功率较低。近年来LBBP技术通过直接夺获左束支,维持或恢复左心室内同步性。因近端左束支传导系统是宽的网状结构,且起搏导线电极位于左心室间隔内膜下,往往可跨越传导阻滞位点,故左束支夺获阈值低且稳定,感知良好,并均伴有较好左心室同步性的左心室间隔起搏作为备份起搏。HPCSP也可通过与自身传导束融合,在单点HPCSP无法达到心脏完全同步化(如调整AV间期,消除左束支起搏的右束支阻滞图形),或双心室无法实现自身融合等患者(心房颤动,长PR间期和房室传导阻滞)中实现更好的心脏同步化。期待在植入技术的完善、专用器械改进及更多的循证医学之后,HPCSP在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心脏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