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被引量:137
1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赵安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6-975,共10页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含碳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动态
下载PDF
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 Ⅰ.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胞体积转化法 被引量:106
2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85,共11页
在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采用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来估算浮游植物丰度可以说是不够精确的,因为不同种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只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才能正确反映海洋生态系中的能量分布.本文以拟合浮游植物细胞相似体积方法,... 在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采用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来估算浮游植物丰度可以说是不够精确的,因为不同种的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只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才能正确反映海洋生态系中的能量分布.本文以拟合浮游植物细胞相似体积方法,基于胶州湾生态动力学研究所获资料,计算了87种中国近海常见浮游植物的细胞体积、鲜重、碳含量、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体积 细胞质体积 生物量 碳含量
下载PDF
光密度法测定微藻生物量 被引量:79
3
作者 沈萍萍 王朝晖 +2 位作者 齐雨藻 谢隆处 王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目的 :为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微藻生物量 .方法 :选用 15种不同微藻 ,在实验室中分别测定其细胞密度及光密度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同时采用吸光系数来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 .结果 :得出了浮游植物吸光系数与细胞碳含量 (即生物量 )的回归方... 目的 :为准确而又快速的测量微藻生物量 .方法 :选用 15种不同微藻 ,在实验室中分别测定其细胞密度及光密度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同时采用吸光系数来估算浮游植物生物量 .结果 :得出了浮游植物吸光系数与细胞碳含量 (即生物量 )的回归方程 :lg(m) =- 1.0 4 65ln(x) +4.2 55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吸光系数 生物量 碳含量 光密度法 细胞密度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59
4
作者 马明东 江洪 刘跃建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9,共6页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皮0.4654gC·g^-1,树枝0.5232gC·g^-1,树叶0.4958gC·g^-1,树根0.4931gC·g^-1,灌木层0.4989gC·g^-1,草本层0.4733gC·g^-1,苔藓层0.4143gC·g^-1,枯落物层0.3882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27.59t·hm^-2,其中乔木层91.33t·hm^-2,占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40.13%,灌木层0.38t·hm^-2,只占0.17%,草本层1.71t·hm^-2,占0.76%,苔藓层0.63t·hm^-2,占0.28%,枯落物层0.66t·hm^-2,占0.29%,林地土壤(0-80cm)碳贮量为132.88t·hm^-2,占58.40%;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0-80cm)〉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苔藓层〉灌木层;楠木林分净生产量为8.5706t·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6.6691t·hm^-2a^-1,占林分总量的77.82%。楠木林分碳素年固定量4.2536t·hm^-2a^-1,其中乔木层碳素年固定量3.5736t·hm^-2a^-1,占林分总量的8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人工林 生物量 碳含量 净生产量 碳贮量
下载PDF
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 被引量:37
5
作者 程小琴 韩海荣 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55-2460,共6页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碳固定量。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45.35t.hm-2,其中乔木层为123.98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85.30%。(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032gC.g-1,树皮0.4887gC.g-1,树枝0.5414gC.g-1,树叶0.4774gC.g-1,树根0.4862gC.g-1;灌木层0.4468gC.g-1;草本层0.4417gC.g-1;枯落物层0.4112gC.g-1;土壤层(0~100cm)0.0090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3)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72.95t.hm-2,各层碳贮量的大小顺序为土壤(0~100cm)(102.07t.hm-2)>乔木层(62.08t.hm-2)>枯落物层(7.75t.hm-2)>灌木层(0.58t.hm-2)>草本层(0.47t.hm-2)。油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呈正比,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80%。(4)油松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9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5.03tC.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积累 油松
原文传递
华南地区3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比较 被引量:35
6
作者 宋莉英 彭长连 彭少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8-384,共7页
生物量建成成本作为衡量植物生物量建成所需能量的指标,反映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较低的建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入侵种的竞争优势。本研究以华南地区3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 生物量建成成本作为衡量植物生物量建成所需能量的指标,反映了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较低的建成成本可能会增加入侵种的竞争优势。本研究以华南地区3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它们伴生或近缘的本地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蟛蜞菊(W.chinensis)和厚藤(I.pescaprae)作为对照,比较了相同环境下培养的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差异。结果表明,这3种入侵植物的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CCmass)和单位面积建成成本(CCarea)均低于它们的本地对照种。将3种入侵植物作为一组,它们的叶片平均CCmass(1.17g glucose/g)和CCarea(22.34g glucose/m2)显著低于本地种的叶片平均CCmass(1.32gglucose/g)和CCarea(36.93g glucose/m2)。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相比具有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这可能是它们入侵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时,本研究通过分析叶片建成成本与叶片碳浓度、氮浓度、灰分含量(Ash)以及去灰分热值(Hc)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影响入侵种和本地种叶片建成成本的可能因素。结果显示,入侵植物具有较低的叶片建成成本是与其较低的碳浓度和氮浓度以及较高的灰分含量相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分含量 去灰分热值 生物量建成成本 碳浓度 入侵植物
下载PDF
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曾伟生 陈新云 +1 位作者 蒲莹 杨学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 [目的]通过对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确定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中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具体估计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2012年森林资源清查的100个杉木林和80个马尾松林的实测样地资料为基础,利用近年来我国建立的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对改进IPCC法、生物量模型法和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即方精云法)3种方法按一元和二元模型共6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基于改进IPCC法一元和二元模型的生物量估计值,用平均含碳系数法、组分含碳系数法和固定含碳系数(0.5或0.47)法分别对碳储量进行估计。[结果]用二元生物量模型法得到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样地的总生物量分别为320 Mg和331 Mg,一元生物量模型法的结果分别相差0.9%和6.2%;改进IPCC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3.6%和-11.9%,马尾松林分别相差-8.5%和-19.6%;而方精云法的估计结果,采用二元和一元模型时杉木林分别相差6.65倍和6.60倍,马尾松林分别相差-14.3%和-18.0%。平均含碳系数法和组分含碳系数法的碳储量估计结果,杉木林仅相差0.2%,马尾松林相差约0.4%;固定含碳系数法的估计结果因树种而异,对杉木林要低估0.6%5.4%,对马尾松林要低估3.3%9.1%。[结论]对生物量的估计,采用生物量模型法准确性最高,而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要高于林分水平的模型;IPCC法是基于材积源的通用方法,将其中的缺省参数改进为可变参数模型,可大大提高方法的适应性;方精云法只是基于IPCC法所建立的林分水平模型在大尺度上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其精度要低于林木水平的生物量模型法,不适于中小尺度应用。对碳储量的估计,采用平均含碳系数法与组分含碳系数法差异很小,但采用固定含碳系数法则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储量 生物量转换因子 根茎比 含碳系数 杉木 马尾松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种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及其碳分配对长期增温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24
8
作者 余欣超 姚步青 +5 位作者 周华坤 金艳霞 杨月娟 王文颖 董世魁 赵新全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9-388,共10页
增温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方式有差异.植物根系是植物生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增温响应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了长期增温对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群落地下生... 增温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方式有差异.植物根系是植物生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增温响应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了长期增温对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群落地下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土层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土壤和根系含碳量,发现在长期增温条件下:(1)矮嵩草草甸地下生物量显著减少;(2)2种草甸地下生物量分配明显向深层转移;(3)2种草甸植物根系总碳含量变化不显著,矮嵩草草甸10~30 cm土层根含碳量增加,金露梅灌丛草甸20~30 cm土层的根系碳含量减少;(4)2种草甸土壤总碳含量无显著变化(0~30cm),但20~30 cm土层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2种草甸地下资源分配差异将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演替和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嵩草草甸 金露梅灌丛草甸 长期增温 地下生物量 碳含量
原文传递
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文强 杨辽 +2 位作者 陈曦 高亚琪 王蕾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373,共10页
科学地估算亚洲中部天山雪岭杉(Picea schrenkiana)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是评价新疆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森林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上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功能的关键,对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在... 科学地估算亚洲中部天山雪岭杉(Picea schrenkiana)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是评价新疆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森林在减缓大气CO_2浓度上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功能的关键,对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在天山雪岭杉林区布设的70个野外样地调查数据,结合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全面估算了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储量,分析了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雪岭杉不同龄组叶、枝、干和根的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其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49%,而林下植被(凋落物、草本等)平均含碳率仅为42%。雪岭杉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87.98Mg·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98.93%。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为:干>根>枝>叶,而各龄组生物量排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为544.57 Mg·hm^(–2),碳储量为290.84 Tg C,其中植被碳密度为92.57 Mg·hm^(–2),植被碳储量为53.14 Tg C,土壤碳密度为452.00 Mg·hm^(–2),土壤碳储量为237.70 Tg C。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异与不同林区林带垂直宽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生态系统碳密度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和它所处的环境因子西优东劣的变异是相一致的,即不同的环境因素组合是造成天山雪岭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含碳率 碳密度 环境因子 调查样地 雪岭杉
原文传递
CO_2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对两种幼龄沙生灌木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许振柱 周广胜 +1 位作者 肖春旺 王玉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箱研究了两种幼龄沙地优势灌木柠条 (Caraganaintermedia)和羊柴 (Hedysarummon golicum)对CO2 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CO2 浓度倍增并没有改善两种沙生灌木叶片的水分状况 ,而土壤干旱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 ...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箱研究了两种幼龄沙地优势灌木柠条 (Caraganaintermedia)和羊柴 (Hedysarummon golicum)对CO2 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CO2 浓度倍增并没有改善两种沙生灌木叶片的水分状况 ,而土壤干旱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 (RWC)显著降低。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 ,CO2 浓度倍增促进两种沙生灌木植株生长 ,在干旱条件下则主要促进根的生长 ,提高根冠比。土壤干旱显著减少了植株生物量 ,但相对促进了根的生长 ,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羊柴的根冠比。CO2 倍增使稳定性碳同位素组分 (δ13 C)降低 ,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 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 ,羊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 ,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生态可塑性 ,这和干旱条件下羊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羊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较高的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 土壤干旱 幼龄沙生灌木 碳分配 柠条 羊柴 生物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生物量及其碳库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程堂仁 冯菁 +3 位作者 马钦彦 冯仲科 康峰峰 张彦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09-215,共7页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碳库大小,根据513块标准地和178株标准木资料分析,建立了锐齿栎的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并应用干烧法对锐齿栎林下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碳库大小,根据513块标准地和178株标准木资料分析,建立了锐齿栎的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对其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并应用干烧法对锐齿栎林下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该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估算了锐齿栎林的碳库大小.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林分生物量为84.047 2 t/hm2;锐齿栎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465 3,其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0.467 6;小陇山锐齿栎林的现存碳贮量为39.222 5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含碳率 碳库 锐齿栎 小陇山
下载PDF
Spatial modeling of the carbon stock of forest tre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4
12
作者 Chang Liu Lianjun Zhang +1 位作者 Fengri Li Xingji J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orest zone in China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s 46%.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of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 gated ...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orest zone in China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s 46%.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of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 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using 3083 plots sampled in 2010. We attempted to fit two global models,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odel (OLS), linear mixed model (LMM), and a local model,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GW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carbon content and stand,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factors. Five predi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viz. average diameter of stand (DBH), number of trees per hectare (TPH), elevation (Elev), slope (Slope) and the product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Rain Temp). The GWR model outperformed the two global models in both model fitting and prediction because it successfully reduced both spatial auto- correl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model residuals. More importantly, the GWR model provided localized model coefficients for each lo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allowed u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local stand conditions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on tree and stand growth, and forest carbon stock. It also helped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silvi- cultural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on the amount and changes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across the province.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can be readily incorporated with the mapping ability of GIS software to provide excellent tools for assess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for- est-carbon stock in the next few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ontent biomass global and local models GWR model
下载PDF
红椎经营模式对林木生长及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卢立华 贾宏炎 +3 位作者 农友 黄德卫 明安刚 郑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3-66,74,共5页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 对11年生红椎纯林、红椎×西南桦及红椎×马尾松的生长、碳素密度、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都达极显差异(P〈0.01)。红椎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均以红椎×西南桦最高,分别达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17.87 cm、16.27 m、127.52 t·hm^-2、57.84 t·hm^-2;其次红椎纯林,分别为13.93 cm、12.78 m、108.67 t·hm^-2、49.13 t·hm^-2;红椎×马尾松最低,分别为11.57 cm、12.03 m、70.42 t·hm^-2、32.22 t·hm^-2。红椎、西南桦、马尾松的器官碳素密度范围分别为417.20-465.37、405.93-509.90、470.70-524.67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及不同树种相同器官的碳素密度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经营模式对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有明显影响,模式间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在器官的分配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它们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红椎纯林从大到小为:干(63.39%、65.25%)、根(20.46%、18.87%)、枝(7.76%、7.76%)、皮(7.22%、7.02%)、叶(1.17%、1.10%);红椎×马尾松从大到小为:干(63.43%、64.49%)、根(20.73%、19.31%)、皮(7.38%、7.60%)、枝(6.58%、6.58%)、叶(1.88%、2.02%)。红椎×西南桦从大到小为:干(67.53%、68.97%)、根(11.90%、11.01%)、枝(10.10%、9.99%)、皮(8.19%、7.64%)、叶(2.28%、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生长量 碳储量 生物量 碳素密度
下载PDF
长沙市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余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宁晨 罗赵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99-3509,共11页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长沙市区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和杨树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135.390、100.578、64.497、63.381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分别为...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长沙市区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和杨树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135.390、100.578、64.497、63.381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分别为18.374、22.321、1.847 t/hm^2和2.602 t/hm^2。乔木层林木各器官含碳率为0.405—0.551 g C/g,林下植被层为0.421—0.518 g C/g,死地被物层为0.230—0.545 g C/g,土壤层有机碳含量为15.669—19.163 g C/kg。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08.671、176.723、149.168 t/hm^2和164.735 t/hm^2,其中植被层为32.789—67.8661 t/hm^2;死地被物层为0.394—6.163 t/hm^2;土壤层为134.642、116.911、115.985 t/hm^2和126.860 t/hm^2。4种森林年净固碳量为15.167 t hm-2a-1,固定CO_2量55.602 t hm-2a-1。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城市森林碳平衡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城市人工林 长沙市
下载PDF
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固碳量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红琴 宋成刚 +1 位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区域 金露梅灌丛草甸 碳含量 生物碳量 净初级生产碳量
下载PDF
低碳生物基塑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扈蓉 陈丽琼 +3 位作者 黄开胜 李思源 索彦彦 宋申华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各类生物基塑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以工农业副产品、生活垃圾、活性污泥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基塑料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测定生物基塑料中生物质碳含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 低碳 生物基 生物质碳含量 降解 塑料
原文传递
河南中北部38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与固碳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白保勋 焦书道 陈东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了筛选出固碳能力较强的造林绿化树种,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2014年8月,设置标准地114块,采用收获法测定了河南中北部常见的38个树种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平均生长量与含碳量,计算不同树种的固碳量,对不同树种的固碳量进行了聚类分析。结... 为了筛选出固碳能力较强的造林绿化树种,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2014年8月,设置标准地114块,采用收获法测定了河南中北部常见的38个树种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平均生长量与含碳量,计算不同树种的固碳量,对不同树种的固碳量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落叶阔叶乔木平均固碳量最大,其次为常绿阔叶乔木、灌木,针叶树最小。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悬铃木固碳量最大,其次为107杨、泡桐、银杏、国槐、刺槐、楸树、苦楝等树种,火棘固碳量最低,建议在河南中北部造林绿化中优先选用悬铃木、107杨、泡桐、银杏、国槐、刺槐、楸树、苦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含碳量 固碳量 聚类分析 绿化树种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 被引量:9
18
作者 牛攀新 宋于洋 周朝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62-3968,共7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准噶尔盆地建群种和优势种,因此,研究其群落的生物量及碳汇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以研究区内10个固定样点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并结合梭梭群落各组分含碳率的实测值,对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和碳...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准噶尔盆地建群种和优势种,因此,研究其群落的生物量及碳汇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以研究区内10个固定样点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并结合梭梭群落各组分含碳率的实测值,对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通过实测数据及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梭梭的生物量随树龄增加逐渐增大,从0—5龄时1.9948 kg增加到了21—25龄时61.6480 kg,进入26龄以后,梭梭枝条出现部分枯死,其中粗枝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的主体(所占比例平均为63.53%)。2不同龄级梭梭的含碳率在49.08与53.57之间变动,加权平均值为51.60,同一龄级之间各组分之间的含碳率变化以0—5龄级最小,其变异系数为1.72%,以21—25龄级最大,变异系数为6.78%。3梭梭群落其它组分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灌木43.84%,草本39.13%,枯落物31.47%;土壤含碳率平均值为0.0310%,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4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碳密度为5815.7183kg/hm2,总碳储量为1919万tC,采用实测含碳率作为转换系数比缺省值0.5所得出的结果高1.53%。这些结果说明,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具备明显的碳汇功能,应加强管理,使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北疆地区碳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群落 生物量 含碳率 碳储量
下载PDF
不同林龄麻栎林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燕飞 胡海波 +1 位作者 徐娜 张世豪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江苏句容选取样木构建了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探讨了麻栎林地上部分不同林龄麻栎单株、林分、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树干所占... 在江苏句容选取样木构建了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探讨了麻栎林地上部分不同林龄麻栎单株、林分、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树干所占比例最大;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0.01、110.86、179.48和226.73 t/hm2。麻栎林各组分含碳率随林龄增大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地上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分别为13.25、48.97、80.60和107.28 t/hm2,乔木层是麻栎林地上碳储量的主体,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大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干是其碳储量的主要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林龄 生物量 含碳率 碳储量
下载PDF
贡嘎山典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鹏 朱万泽 +3 位作者 罗辑 陈有超 杨阳 谢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168,共7页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谱上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呈先...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谱上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生物量分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33.49t/hm2、针阔叶混交林524.55t/hm2、暗针叶林415.81t/hm2、高山灌丛20.86t/hm2,而相应的单株树木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20.11kg、1 140.78kg、623.15kg、11.89kg,显示出与植被垂直带生物量相一致的变化趋势。(2)不同树木器官的含碳率中,以叶片的平均含碳率(48.25%)最高,依次为树枝(46.29%)、树干(44.65%);海拔从低到高的4个垂直带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03.60t/hm2、245.26t/hm2、192.99t/hm2、9.82t/hm2。研究认为,年平均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是影响贡嘎山植被垂直带地上生物量分异的重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森林生物量 碳储量 含碳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