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 被引量:113
1
作者 岳天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2-467,共6页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有 3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本世纪 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增加而提高 ;自 70年代初一些理论生态学家向这一普遍看法提出挑战以来 ,在...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有 3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本世纪 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增加而提高 ;自 70年代初一些理论生态学家向这一普遍看法提出挑战以来 ,在物种多样性层次出现了观点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 ;( 2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达尔文 ( 1 872 )的研究表明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国家运用于指导农业实践 ;然而 ,本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些生态学家向达尔文的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 3)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连通性 :本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一些景观生态学家认为 ,景观连通性与生物多样性有正相关关系 ,但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还不能肯定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通过总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历史 ,发现 ,以上的争论和结论基于 2 7种不同的分析模型 ;并且这些模型中的大多数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认为 ,运用理论上合理的模型、有关概念的统一正确定义和全面系统的实验对以上争论和结论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与实证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土地生产力 景观连通性 理论模型
下载PDF
关于我国人工林可持续问题 被引量:57
2
作者 周霆 盛炜彤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53,共5页
介绍了中国人工林的现状,并用数据说明中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如稳定性低,具体体现在病虫害严重、控制难,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弱,地力衰退严重。另外,生物多样性低下和人工林质量差、生产力低等问题也很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实现... 介绍了中国人工林的现状,并用数据说明中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如稳定性低,具体体现在病虫害严重、控制难,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弱,地力衰退严重。另外,生物多样性低下和人工林质量差、生产力低等问题也很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可持续发展 稳定性 生产力管理 集约经营
下载PDF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尚占环 姚爱兴 龙瑞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在我国典型干旱山地系统中 ,对 3个典型生境类型 (沙化草地、土质阴坡、石质阴坡 )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 ,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关系。结果表明 ,3个生境条件下 ,3种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ienner指数、Simp son指数、Margalef丰... 在我国典型干旱山地系统中 ,对 3个典型生境类型 (沙化草地、土质阴坡、石质阴坡 )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 ,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关系。结果表明 ,3个生境条件下 ,3种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ienner指数、Simp 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 )与生产力的线性关系拟合结果较好 ,说明干旱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其生产力关系是线性关系。该地区处于长期过度放牧利用状态下 ,因此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线性关系是生境资源限制和长期过度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山地 植物群落 阴坡 沙化草地 物种多样性 干旱区 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生境条件
原文传递
桂西北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研究报告 被引量:12
4
作者 韦峰 李信贤 +2 位作者 温远光 梁宏温 汤成(詠)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26,共26页
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在全面调查和多年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物生产力和木材产量为指标,论述了桂西北田林老山中山杉木引种栽培区林分生长和产量与气候、土壤、微生物、地质地貌和经营措施之间的关系,并对林分的经济效益、生态... 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在全面调查和多年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物生产力和木材产量为指标,论述了桂西北田林老山中山杉木引种栽培区林分生长和产量与气候、土壤、微生物、地质地貌和经营措施之间的关系,并对林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田林老山中山的自然生态条件完全满足杉木速生丰产的需要,现实林分生产力与杉木中心产区相当,并大大高于扩大栽培区,达到速生丰产林的标准。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作为广西杉木商品性生产新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生物生产力 生物量/广西
下载PDF
中元古代海洋生物碳泵:有机质来源、降解与富集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水昌 王华建 +1 位作者 王晓梅 叶云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624-1643,共20页
碳循环是生命改造地球的最主要途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储碳-释碳的异常波动对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具有革命性影响.然而,中元古代无机碳同位素的相对稳定表明,地球碳循环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研究中元古代海洋中由微... 碳循环是生命改造地球的最主要途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储碳-释碳的异常波动对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具有革命性影响.然而,中元古代无机碳同位素的相对稳定表明,地球碳循环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研究中元古代海洋中由微生物主导的碳循环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宜居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有机质来源、降解与富集等方面论证了中元古代海洋生物碳泵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提出初始有机质来自以蓝细菌为主的多源生物,有机质降解有反硝化细菌、铁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以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为例,定量分析了受初级生产水平和水体氧化还原程度控制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及降解程度,估算14亿年前的海洋惰性可溶碳库增储可能达1000×10;~2500×10;t,仅燕辽盆地埋藏的有机碳就达6000×10;t.最后,本文讨论了磷、铁供给对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控制作用,提出未来开展高精度沉积地球化学解析和多元素循环精细建模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生物泵 初级生产力 有机质降解 营养元素 下马岭组
原文传递
温度对麦长管蚜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锐 李生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18-321,共4页
在相同湿度、光照条件下,设置12℃、15℃、18℃、21℃、24℃、27℃等6个不同的温度,测定了温度对麦长管蚜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龄期若虫发育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5种或5种以上温度组合测定C(发育起点)和K(有... 在相同湿度、光照条件下,设置12℃、15℃、18℃、21℃、24℃、27℃等6个不同的温度,测定了温度对麦长管蚜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龄期若虫发育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5种或5种以上温度组合测定C(发育起点)和K(有效积温),可根据Richardson(1935)的“最小二乘方”求系数的公式求得C与K。其中全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0.7)℃,有效积温常数为108.3日·度。在21℃时蚜虫的生殖力曲线的峰值最大,在低于21℃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在高于21℃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麦长管蚜 发育 生殖力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昼夜不对称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军涛 郑家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7-783,共7页
昼夜不对称变暖指的是白天和夜间的增温幅度不同,夜间温度升高的比白天快,全球大部分地区存在昼夜不对称变暖的现象。以往关于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全天对等增温的基础上,缺乏对白天和夜间增温不对称性影响的深入研... 昼夜不对称变暖指的是白天和夜间的增温幅度不同,夜间温度升高的比白天快,全球大部分地区存在昼夜不对称变暖的现象。以往关于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全天对等增温的基础上,缺乏对白天和夜间增温不对称性影响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表明,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近期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昼夜不对称变暖对植物物候、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群落以及植被生产力等方面的特异性影响及其机理机制,并引述了不对称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总结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关于不对称变暖的影响研究应重视一些生态学规律的普适性验证,例如夜间增温下“光合补偿作用”,关注高寒冻土区土壤的碳积累和释放过程,深入剖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间的关系等,提升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理解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不对称变暖 植物物候 生态系统碳循环 生物群落 植被生产力
原文传递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郭文月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第4期59-61,共3页
伴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基于因果路径分析理论,生物多样性通过作用于生产力这一中介变量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 伴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基于因果路径分析理论,生物多样性通过作用于生产力这一中介变量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来自人类和自然的双重威胁,建议从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完善法律监管力度、促进保护手段创新方面减轻这一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产力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郑仰帝 蔡进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3,共7页
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P1q-T1q)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及孢粉相等分析,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和控制因素。通过对样品δ13C与δ18O相关性等的分析,发现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栖霞组δ13C相对... 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P1q-T1q)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及孢粉相等分析,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形成和控制因素。通过对样品δ13C与δ18O相关性等的分析,发现碳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栖霞组δ13C相对青龙组偏重,预示着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栖霞组δ13C以均值为基准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并与孢粉相的变化相对应,表明不同层段烃源岩发育具有差异性。WX5-ST1井青龙组δ13CPDB(均值3.83‰)明显比CZ24-1-1井(均值-1.34‰)的偏重,并与高无定形孢粉相相对应,表明同一层段不同区域烃源岩形成也具有差异性。对比碳氧同位素和孢粉相资料,发现生物生产力与保存条件有效的匹配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生产力 保存条件 孢粉相 碳氧同位素 烃源岩 碳酸盐岩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永祺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生产力 生态灾害 极地和大洋生态系统
下载PDF
头塘山地圣诞树人工防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生产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春明 郎南军 +3 位作者 孟广涛 方向京 李贵祥 温绍龙 《云南林业科技》 1998年第2期24-27,共4页
对金沙江流域头塘山地圣诞树人工防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的圣诞树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其值分别为4200t/hm2和830t/hm2·a。乔木根系生物量大,占乔木层总生物... 对金沙江流域头塘山地圣诞树人工防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的圣诞树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其值分别为4200t/hm2和830t/hm2·a。乔木根系生物量大,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2915%,且根瘤菌发达。圣诞树具有生态幅度宽,生长快,根蘖力强,耐贫瘠,林下植被恢复快等特点,是流域中山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干旱瘠薄地区植被恢复的优良先锋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诞树 防护林 林分结构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功能指标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静 钱瑜 张玉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9-304,共6页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及战略环评指标体系中缺乏直接反映生态功能指标的问题,提出可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由斑块面积指数计算生物生产力、由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均匀度指数反映生态质量,以此表征...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及战略环评指标体系中缺乏直接反映生态功能指标的问题,提出可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由斑块面积指数计算生物生产力、由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均匀度指数反映生态质量,以此表征景观生态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提出了利用基于斑块面积而得到的景观要素转移矩阵及基于年鉴统计而得到的景观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的转移矩阵来计算生物生产力的方法,并在统计若干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异质性指数文献的基础上发掘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与生态质量间的关系。最后,以江苏省沿江地区2000、2004年的数据开展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质量这两个指标确实能反映区域景观功能的变化,在今后的规划和战略环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评价指标 景观生态功能 生物生产力 生态质量
原文传递
林、草、畜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童碧泉 吴克谦 +4 位作者 聂中南 王代军 陈明新 王友斌 周清水 《家畜生态》 1993年第3期12-19,共8页
阐述了林、草之间和草、畜之间的关系。林草互相竞争,又互相受益。森林影响光照,从而影响草地产草量,但一定密度的森林对含蓄土壤水分,减少牧草蒸发,保持草地气温、土温稳定,对牧草生长有益。而草地的管理、施肥、放牧牲畜的粪尿、牧草... 阐述了林、草之间和草、畜之间的关系。林草互相竞争,又互相受益。森林影响光照,从而影响草地产草量,但一定密度的森林对含蓄土壤水分,减少牧草蒸发,保持草地气温、土温稳定,对牧草生长有益。而草地的管理、施肥、放牧牲畜的粪尿、牧草的固氮作用等,又促进了森林的生长。草地产草量的季节性变化,可影响放牧牲畜的增重与繁殖。草地的载畜量取决于草地的产草量,草地负荷过重,可导致草地退化,放牧牲畜的生产性能下降,但适宜的载畜量可提高放牧牲畜的生产性能,保持草地的良性演替,延长草地的利用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中龄林疏伐的生物生产力效应研究
14
作者 李进兴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9期100-104,共5页
为提升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生态林的质量和生态效能,对火力楠中龄林开展不同疏伐强度试验,从生态防护效能的角度出发,以林分生物生产力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火力楠中龄林不同疏伐强度的效应,结果表明:适当疏伐可以明显促进火力楠中... 为提升闽南沿海山地火力楠人工生态林的质量和生态效能,对火力楠中龄林开展不同疏伐强度试验,从生态防护效能的角度出发,以林分生物生产力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火力楠中龄林不同疏伐强度的效应,结果表明:适当疏伐可以明显促进火力楠中龄林的枝、叶的生长发育,有效改变林木冠长短、冠幅小的现象,林分生物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利于提升生态功能;疏伐强度对火力楠中龄林林分生产力有显著影响,但林分地上部生物量以及生物生产力并非随着疏伐强度的加大而增加,不论是哪个坡位,生物生产力最大的是中度疏伐,疏伐4年林分地上部生物生产力达3.628~4.075t/(hm^(2)·a),比疏伐处理的群体均值提升了5.47%~18.46%。综合不同坡位、不同疏伐强度的生物生产力对比分析,最适疏伐强度为中度疏伐即疏伐总株数的30%,保留林分密度126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楠 生物生产力 抚育疏伐 闽南沿海山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变化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15
作者 刘晓雪 姜振学 +3 位作者 唐相路 徐明帅 邵泽宇 朱军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3期394-407,共14页
有机质是泥页岩生气的基础,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变化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对于柴达木盆地生物成因气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更新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和饱和烃色谱分析等实验手段... 有机质是泥页岩生气的基础,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变化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对于柴达木盆地生物成因气的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更新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和饱和烃色谱分析等实验手段,从古湿度和古温度两个方面阐明了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进而从生物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更新世有机质沉积模式。结果表明:(1)第四纪更新世早—中期,气候温凉湿润,草本植物茂盛,草本植物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糖、淀粉和果胶,提高了水体表层的生物生产力;降水量大,水体分层性好,较强的水体分层还可使水体下层的还原性增强,有利于从上层沉积下来的有机物的保存,从而有利于沉积有机物的富集;且温度相对较低,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动,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2)更新世晚期,在新构造运动下,青藏高原隆升,气候变得干旱,气温上升,木本植物比例增大,产甲烷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水体分层性减弱,上层富氧水体和下层贫氧水体混合,导致下层水体还原性被破坏,从上层沉降下来的沉积有机物被破坏,不利于沉积有机物的保存;且温度相对较高,产甲烷菌消耗了大量的有机质,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生物成因气的勘探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更新世 泥页岩 生物成因气 生物生产力 保存条件
下载PDF
广西林朵林场杉木大径材林分的生物生产力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宏温 邓绍林 +1 位作者 韦荣建 韦西华 《广西科学》 CAS 1995年第4期54-58,共5页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纯林 大径材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旱稻品种引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德慧 张春兴 +1 位作者 王桂容 范志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73-1877,共5页
开发节水的稻作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本文报导了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 6个旱稻品种的引种试验结果 .田间引种试验表明 ,灌溉用水减少 6 0 %的情况下 ,西旱 95 13和西旱 95 13 6分别比对照增产 10 2 %和 5 ... 开发节水的稻作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 .本文报导了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 6个旱稻品种的引种试验结果 .田间引种试验表明 ,灌溉用水减少 6 0 %的情况下 ,西旱 95 13和西旱 95 13 6分别比对照增产 10 2 %和 5 5 % ;其它 4个旱稻品种产量减少 6 7%~ 18 6 % .从经济效益考虑 ,除吉品 12 1外 ,其它 5个旱稻品种的经济收入比对照都有增加 ,增收最大的两个品种西旱 95 13和西旱 95 13 6达到 2 4 0 %和 19 3% .种植旱稻的水分生产力达到 0 5 6 6kg·m-3 以上 ,比种植水稻提高了5 9 89%~ 116 38% .盆栽试验表明 ,含水量 12 1%~ 16 3%土壤环境有利于旱稻生长 ,7月 18日以前分蘖为有效分蘖 .可以认为 ,在科尔沁沙地东部推广旱稻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 ,可以逐步替代传统的水稻栽植模式 ,节省大量地下水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引种 科尔沁沙地 生物学性状 水分生产力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区域和立地条件对麻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向昕 张洁 +5 位作者 张成福 鞠广东 赵庆喜 宋德利 吴耀先 何武江 《吉林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和立地条件对麻栎林生长的影响,提出了麻栎生长的最佳适生区。麻栎林的生产力随海拔和纬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麻栎林林分生物生产力具有经向、纬向和垂直向的变化规律。麻栎生长在阳坡20°以下、山中腹小于3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和立地条件对麻栎林生长的影响,提出了麻栎生长的最佳适生区。麻栎林的生产力随海拔和纬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麻栎林林分生物生产力具有经向、纬向和垂直向的变化规律。麻栎生长在阳坡20°以下、山中腹小于30°的沙壤土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立地条件 麻栎 生长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Mangrove Ecosystem Services: Indus Delta (PQA), Sindh
19
作者 Shahid Amjad Muhammad Ajaz Rasheed Mirza Aqeel Bai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6年第7期179-184,共6页
Mangroves of the Indus Delta are the world’s fifth largest assemblage, and the largest in the arid zone. Mangroves of Indus delta (PQA) provide immense benefits, products and unrecognized regulatory services. Product... Mangroves of the Indus Delta are the world’s fifth largest assemblage, and the largest in the arid zone. Mangroves of Indus delta (PQA) provide immense benefits, products and unrecognized regulatory services. Products of Direct Economic Value: Fish, Minerals and food. There are Products of Natural System (intangible) supplies of rich nutrients to support productivity. Coastal communities benefit in a multitude of ways from Mangrove ecosystems. Collectively, these benefits are known as ecosystem services. The ecological role of mangrove ecosystems in the Indus Deltaic area of Port Qasim Authority (PQA) is,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significant. The Mangrove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high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their consequent importance provided to the coastal community in terms of services and produc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value to the adjacent coastal waters. Mangrove Ecosystem services are regularly involved in the provisioning of food and service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wastes. They export organic matter, mainly in detritus form of leaf litter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us providing a highly nutritious food source for themselves and for the Benthic and terrestrial animals found in the mangrove areas, as well as for those in neighboring estuarine and marine ecosystems. Apart from nutrient export, mangroves also contribute to offshore fisheries by acting as nurseries and shelters for many species of commercially important finfish and crustaceans. Degradation of Indus Deltaic mangrove in PQA would destabilize the economic potential and the livelihood of communities’ which include services and benefits offered by the mangrove ecosystem. Rehabil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mangroves ecosystem in PQA is essential for sustaine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rove Ecosystem Services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Coastal Communities
下载PDF
Synchronous Changes of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ic Ratios and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in Marine Sediments off Peru at 250 ka: A Role of Phytoplankton in Primary Ocean Productivity
20
作者 Hidenao Hasegawa Itsuro Kita +2 位作者 Shingo Tsukamoto Shun Chiyonobu Yoshihiro Kuwahar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We report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changes of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of marine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during the last 500,000 years in core samples from ODP H... We report the mechanism controlling changes of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of marine organic matter,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during the last 500,000 years in core samples from ODP Hole 846B off Peru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he δ15Norg values fluctuate in a range from 2.1‰ to 6.7‰, giving an abrupt increase since about 250 ka with the averages of 3.8‰ and 5.0‰ during the older and younger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δ13Corg values change in a range from ?23.5‰ to ?20.1‰ in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ith δ15Norg values, describing an increase of average values at 250 ka as well as those of δ15Norg value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lso shows averages of 0.6% and 0.3% during the younger and older periods, respectively. The numerical increase of deep dwelling species (Florisphaera profunda) of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during the younger perio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lder period indicates that these chemical and isotopic jumps synchronized with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changes in marine sediments are caused by activity of deep dwellers in photic zone more stratified by an abrupt decline of trade wind strength on this sea area since about 250 ka. A study coupling δ15Norg and δ13Corg values and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can be a useful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extent of stratification of photic zone and the roles of surface and deep dwellers of phytoplankton in producing primary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noplankton ASSEMBLAGE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es Organic Matter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Se-diment OFF Peru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