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7例慢性伤口应用纳米银敷料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5 位作者 李晓华 彭青 王建东 黄秀玲 周昕 李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2-936,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伤口长期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177例慢性伤口患者清洗清创后采用纳米银敷料覆盖,隔日更换1次至愈合或63d后研究结束,随访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14、28和63天取伤口分... 目的观察慢性伤口长期使用纳米银敷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177例慢性伤口患者清洗清创后采用纳米银敷料覆盖,隔日更换1次至愈合或63d后研究结束,随访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14、28和63天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抽血检查肝肾功能。每次更换敷料时观察局部组织和皮肤有无不良反应,测量伤口面积,记录愈合时间。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检出9种细菌,阳性率67.23%(119/177),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干预后第14、28、63天较干预前病原菌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干预28d、63d后伤口面积明显缩小(P<0.05),干预期内伤口愈合率59.89%(106/177),无不良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结论纳米银敷料长期使用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伤口感染 纳米银敷料 慢性伤口
原文传递
气管导管生物被膜电镜观察及其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 被引量:52
2
作者 柏宏坚 何礼贤 +5 位作者 瞿介明 胡必杰 王葆青 陈雪华 潘珏 董荔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 观察气管导管内表面细菌生物被膜 (BF)形成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拔出的气管导管内表面 ,同时作下呼吸道和导管内壁细菌学检测。结果  76 % (1... 目的 观察气管导管内表面细菌生物被膜 (BF)形成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拔出的气管导管内表面 ,同时作下呼吸道和导管内壁细菌学检测。结果  76 % (19/ 2 5 )气管导管内壁覆盖不定型基质物 ,其平均插管时间 [(10 7± 7 9)天 ],长于无不定型基质物覆盖的导管的插管时间 [(2 1± 0 8)天 ](P <0 0 5 ) ;78% (14/ 18)不定型基质物中含大量球菌或杆菌 ;导管内壁含致病菌的 16例中 ,11例在插管期间即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相同菌株 ;在 7/ 8VAP患者中 ,VAP病原体与导管内分离的病原体相同。结论 气管导管内细菌BF形成与插管时间密切相关 ,导管内细菌BF的存在可能与VAP病原体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气管导管 电子显微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原文传递
细菌生物膜形成与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 被引量:53
3
作者 付小兵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16-417,共2页
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及造成沉重医疗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类疾病的处理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最近,有关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及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讨... 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及造成沉重医疗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类疾病的处理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最近,有关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及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讨论细菌生物膜的特征、形成机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处理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溃疡 皮肤
下载PDF
生物膜活性测定中TTC-脱氢酶活性测定法的改进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今 吴振斌 贺锋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对生物膜活性测定中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脱氢酶活性测定法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标准曲线制作稳定性差的问题,对测定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改进后的脱氢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甲苯作为萃取剂的液-液分层明显,... 对生物膜活性测定中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脱氢酶活性测定法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标准曲线制作稳定性差的问题,对测定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改进后的脱氢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甲苯作为萃取剂的液-液分层明显,提取效果好,操作简便.以硫化钠代替连二亚硫酸钠作还原剂,效果较好,显色稳定不褪色.反应的适宜pH值为8.6,适宜温度为38℃.同时确定了生物膜的最佳培养反应时间为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测定法 脱氢酶 膜活性 定中 连二亚硫酸钠 酶活性测定 标准曲线 比较分析 最佳条件 提取效果 反应时间 适宜温度 四氮唑 三苯基 稳定性 液-液 萃取剂 还原剂 硫化钠 pH值 生物膜
下载PDF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5
作者 徐元玲 蒋琪霞 王建东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82-1386,共5页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附着于伤口床,与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膜状组织,它由细菌及其产物、细胞外基质、坏死组织等共同组成[1]。临床多见于压疮、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慢...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附着于伤口床,与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膜状组织,它由细菌及其产物、细胞外基质、坏死组织等共同组成[1]。临床多见于压疮、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慢性伤口。BBF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愈合效果。现有多种方法去除慢性伤口BBF,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慢性伤口 护理
原文传递
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37
6
作者 Muneif A.S 左可军 史剑波 许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 慢性鼻窦炎的难治性在于发病因素的复杂性,本研究拟探讨细菌生物膜、变态反应、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与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鼻内镜检查评分的方法 ,从340例首次接受内镜鼻窦手术和规范药物治疗1年以... 目的 慢性鼻窦炎的难治性在于发病因素的复杂性,本研究拟探讨细菌生物膜、变态反应、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与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鼻内镜检查评分的方法 ,从340例首次接受内镜鼻窦手术和规范药物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选择19例治疗无效者、6例临床治愈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电镜扫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病例筛窦黏膜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筛窦黏膜组织中特异性IgE、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IL-6、IL-8的含量,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数据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①筛窦黏膜表而细菌生物膜:实验组有19例除上皮细胞结构破坏、纤毛脱落等病变以外,全部发现细菌生物膜形成,而对照组6例上皮细胞结构完整,纤毛整齐,未发现细菌生物膜形成,组间细菌生物膜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特异性IgE:实验组有9例筛窦黏膜组织检测到特异性IgE,而对照组6例均未检测到特异性Ig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L:实验组仪有2例标本中检测到IL-8含量升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他病例4种IL含量均在王常参考值以下而无法检出.实验组检测到IL的病例数分别为:IL-4 7例、IL-5 14例、IL-6 15例、IL-8 12例,对照组检测到的病例数分别为:IL-4 1例、IL-5 5例、IL-6 5例、IL-8 5例,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细菌生物膜、变应性炎性反应是导致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生物膜 细菌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Clogging processes caused by biofilm growth and organic particle accumulation in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被引量:34
7
作者 ZHAO Lianfang ZHU Wei TONG We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50-757,共8页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ubstratum pore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clogging separately in the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In this study,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logging cause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ubstratum pore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clogging separately in the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In this study,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logging caused by biofilm growth or organic particle accumulation instead of tota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groups of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VFCWs),which were fed with glucose(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starch(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fluent.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biofilms within the substratum pores certainly caused remarkable reduction of effective porosity,especially for the strong organic wastewater,whereas its influence on infiltration rate was negligible.It was impli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biofilm growth to clogging was accelerating the occurrence of clogging.In comparison with biofilm growth,particles accumulation within pores could rapidly reduce infiltration rate besides effective porosity and the clogging occurred in the upper 0-15 cm layer.With approximately equal amount of accumulated organic matter,the effective porosity of the clogged layer in starch-fed systems was far less than that of glucose-fed systems,which indicated that com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 in addition to the amount of the accumulated organic mat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ausing clog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GGING constructed wetland organic matter particle accumulation biofilms
下载PDF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30
8
作者 陈波曼 余加林 +4 位作者 刘官信 胡琳燕 李禄全 李芳 杨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5-660,共6页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收集第一次拔除或更换的 ET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 ETT 表面 BF(ETT-BF)形成情况及结构,并对 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①20例中13例机械通气前并不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在机械通气过程伴发了下呼吸道感染,并在整个机械通气期间持续存在;其中有9例 ETT 留置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一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6 d)。②SEM 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超过1 d 的 ETT 表面细菌定植增加(12/20),3 d 左右细菌在 ETT 表面初步形成 BF,超过3 d 表面 BF 结构更加成熟复杂。③ETT 表面培养阳性14例(包括正常菌群4例),分离得到病原菌7种;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3例(包括正常菌群1例),分离得到病原菌10种;其中7例 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得到同种菌种,其 ETT 留置时间为(3.2±1)d,占 ETT 培养阳性的50%。④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得到的 G^-细菌均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 ETT 表面细菌定植及 BF 形成与长时间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ETT-BF 可能是其感染持续存在的一个病原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呼吸 人工 插管法 气管内 生物膜 显微镜 电子 扫描 导管 留置
原文传递
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朱小明 杨家卿 +1 位作者 张昌峰 程惠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5-158,共4页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 100 g.L-1,阿奇霉素200 mg.L-1,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25 g.L-1和25 mg.L-1抑菌分级指数(FIC)0.18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01,3 d均为15.6 g.L-1,7 d 31.25 g.L-1;SMIC801,3,7 d均为250 g.L-1,形态观察提示黄连解毒汤SMIC80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黄连解毒汤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与阿奇霉素有协同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黄连解毒汤 协同抗菌
原文传递
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建华 宋丰贵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4,共5页
细菌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其相关感染因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临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特性,重点讨论其形成发展,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防... 细菌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其相关感染因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临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特性,重点讨论其形成发展,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寻找有效控制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药物耐受 细菌
下载PDF
天然海水中微生物膜对316L不锈钢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彬 段继周 侯保荣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采用电化学技术包括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循环极化、表面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316L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微生物膜影响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在不锈钢表面发生附着形成生物膜。在天然海... 采用电化学技术包括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循环极化、表面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316L不锈钢在天然海水中微生物膜影响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在不锈钢表面发生附着形成生物膜。在天然海水中不锈钢的开路电位正移约450mV,而在灭菌海水中不锈钢的开路电位基本保持不变。电化学阻抗和极化实验结果指出,海洋微生物膜使不锈钢阻抗增加,点蚀电位升高,生物膜抑制了不锈钢的腐蚀发生。这种抑制作用经历了一个先变大后减小的过程。天然海水中,海洋生物膜的附着和其代谢产物作用使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得到提高,这一耐蚀性能的提高与生物膜影响的阳极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海水 生物膜 316L不锈钢 腐蚀电位正移 腐蚀抑制
原文传递
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处理难降解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许玫英 曾国驱 +3 位作者 蔡小伟 孙国萍 熊裕璋 林裕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5-49,共5页
采用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的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含抗生素类等难降解的制药废水 ,对生物膜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生物膜对进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生物膜对好氧SBR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pH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等工艺条件进行研究 ,并通过与传统... 采用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的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含抗生素类等难降解的制药废水 ,对生物膜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生物膜对进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生物膜对好氧SBR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pH对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等工艺条件进行研究 ,并通过与传统SBR处理工艺的对比试验 ,进一步揭示了生物膜法和SBR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法 SBR法 难降解制药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相关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梦越 李乐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83-1486,共4页
慢性伤口是指伤口经历4周临床治疗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按照正常程序愈合的伤口,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和压疮等,常表现为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反复感染、耐药性细菌生物膜、表皮细胞对修复刺激无应答等特点。伤口愈合... 慢性伤口是指伤口经历4周临床治疗后.无法及时有效地按照正常程序愈合的伤口,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和压疮等,常表现为持续过度的炎症反应、反复感染、耐药性细菌生物膜、表皮细胞对修复刺激无应答等特点。伤口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伤口微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生物膜 细胞微环境 群体感应
原文传递
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睿 裴斐 +2 位作者 柴栋 陈迁 李新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1276-1278,共3页
目的 探讨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形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 ,经不同稀释度的抗藻酸盐血清与不同浓度的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处理后 ,以银染法快速鉴定 ,扫... 目的 探讨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形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 ,经不同稀释度的抗藻酸盐血清与不同浓度的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处理后 ,以银染法快速鉴定 ,扫描电镜 (SEM)确认细菌生物被膜形态 ,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显示 ,空白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为 0 82± 0 0 6 ;加入抗藻酸盐血清后 ,抗藻酸盐血清组、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组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 0 79± 0 0 6和 0 70± 0 0 4 ,加替沙星单独用药组生物被膜平均光密度值为 0 76± 0 0 7的 ;光镜和电镜图像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 ,细菌数减少 ,形态不甚规则。结论抗藻酸盐血清能够影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构建和形态 ,与加替沙星联用后可以使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藻酸盐血清 加替沙星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原文传递
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快速挂膜试验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正 王印庚 +4 位作者 曹磊 王岚 曲江波 廖梅杰 李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7-162,共6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的挂膜成熟是一个比较耗时的过程,通常需要30~40d。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该文在一个大型海水循环水养殖厂的生物滤池内进行了生物膜快速挂膜的中试试验。该养殖厂循环水养殖系统有并联的生物滤池4个,单个为跑道式2...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的挂膜成熟是一个比较耗时的过程,通常需要30~40d。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该文在一个大型海水循环水养殖厂的生物滤池内进行了生物膜快速挂膜的中试试验。该养殖厂循环水养殖系统有并联的生物滤池4个,单个为跑道式2级串联结构,总容量为800m3,采用毛刷状聚乙烯丝为生物载体。试验设计为预先培养水质净化菌的种子液,制备经200目筛绢过筛后质量比为4:1的黏土和沸石粉超细颗粒混合物悬液,然后按103cfu/mL和5g/L的浓度在两级滤池中分别加入4种不同水质净化菌的种子液和"黏土-沸石粉"混合物悬液,静水充气培养8d后,生物载体上能够形成较为牢固的生物膜。打开循环水系统运行2d后,连续5d检测生物滤池进、出水口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和COD(化学需氧量)含量,其5d平均消除率分别为:52.04%、17.24%、26.82%和62.94%。结果表明,与传统生物膜自然培养方法相比,该文所采用的挂膜方法将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的挂膜成熟提前了20d以上,起到了增速效果,在生产上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池 生物膜 污水处理 循环水养殖 快速挂膜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创面感染 被引量:23
16
作者 于家傲 高欣欣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42-847,共6页
细菌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在慢性创面上定植、繁殖和侵袭性生长。有别于游离细菌,生物膜内的细菌在表观遗传学、生物学行为,特别是对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等方面均展现岀独特的机制。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功能,阐述了细菌生物... 细菌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在慢性创面上定植、繁殖和侵袭性生长。有别于游离细菌,生物膜内的细菌在表观遗传学、生物学行为,特别是对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等方面均展现岀独特的机制。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功能,阐述了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论述了细菌生物膜感染创面的临床表现特点及生物膜的诊断方法,分析了针对细菌生物膜的治疗策略。谨以此文提示临床医师重视细菌生物膜感染,提倡对细菌生物膜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慢性创面的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感染 慢性创面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瑶 刘张玲 汤荣睿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极易黏附在导管和植入式医疗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导致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患者一旦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往往难以...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极易黏附在导管和植入式医疗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导致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生。患者一旦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往往难以治愈。频繁的治疗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目前亟需开发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新方法。本文就近几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做一综述,旨在为开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预防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谢红梅 胡必杰 +1 位作者 周昭彦 何礼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75-1477,1501,共4页
目的检测各种因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恒化器结合改良Robbins装置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用超声振荡-活菌计数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膜内的活细菌数。结果固定其他条件不变,8、24、72 h的生物膜内活菌... 目的检测各种因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恒化器结合改良Robbins装置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用超声振荡-活菌计数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膜内的活细菌数。结果固定其他条件不变,8、24、72 h的生物膜内活菌数分别为4.01±0.26、4.59±0.49、5.20±0.47 log10CFU/引导片,P<0.01;固定其他条件不变,23、37℃形成的生物膜内活菌数分别为5.12±0.43、5.30±0.42 log10CFU/引导片,P<0.05;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分别以玻璃和硅胶为生物膜引导片所形成生物膜内活菌数分别为5.49±0.59、6.21±0.40 log10CFU/引导片,P<0.01;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分别以30、90 ml/h的培养基流速,其生物膜内活菌数依次为5.44±0.58、5.83±0.52 log10CFU/引导片,P<0.01;固定其他条件不变,分别以M63、M-H和LB作为培养基,生物膜内活菌数依次为6.01±0.75、6.24±0.42、6.66±0.12 log10CFU/引导片,P<0.01。结论延长培养时间、培养温度为37℃、粗糙的黏附材料、高流速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均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影响因素 超声振荡 活菌计数
下载PDF
生物膜法应用于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展望 被引量:19
19
作者 马牧源 刘静玲 杨志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海河流域是我国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的流域之一,流域内许多湿地的结构功能受损严重,鱼类、底栖生物、大型水生植物缺失,因此鱼类、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B-IBI)不适用于严重受损的湿地健康评价,在流域尺度上应用具有局限性,而生物膜广... 海河流域是我国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的流域之一,流域内许多湿地的结构功能受损严重,鱼类、底栖生物、大型水生植物缺失,因此鱼类、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B-IBI)不适用于严重受损的湿地健康评价,在流域尺度上应用具有局限性,而生物膜广泛存在于任何水体中,可以用于流域尺度的湿地健康评价.本文根据生物完整性指数理论,在生物膜基本特征和人为干扰对生物膜的效应机制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生物膜评价湿地健康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膜方法应用于强人为干扰下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并从生物膜整合、尺度转换、健康标准制定、主要影响因子和装置与方法改进5个方面对生物膜法应用于海河流域湿地健康评价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海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强人为干扰 海河流域
原文传递
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蕾 桂萌 +1 位作者 武瑞赟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54-262,共9页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 生物被膜是大多数细菌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长方式,使菌体具有浮游态时不具有的优势。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该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而调控其生理行为的一种机制。其中Lux S/2型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群体感应系统又称种间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G^(+)及G^-菌中。其信号分子AI-2被认为是种间通用的信号分子,参与调控多种细菌的生物被膜。此外,目前已发现多种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它们可以影响许多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始致力于揭示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这对于进一步理解Lux 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被膜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 2型自诱导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