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 F 消除浓度(MBEC );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 R S A 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 0 株M R S A 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 B F 的M B IC 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 RS 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 RS 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 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小抑制B B F 浓度(M B IC )和最低B B F 消除浓度(MBEC );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 R S A 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 0 株M R S A 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 B F 的M B IC 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 R S A 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 RS 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 RS 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