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前白蛋白及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汪浩文 黄金保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1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神经毒性提供新方法.方法 根据胎龄、体质量及是否符合黄疸干预标准将出生7d内...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白蛋白(B/A)比值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神经毒性提供新方法.方法 根据胎龄、体质量及是否符合黄疸干预标准将出生7d内的9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BAEP正常组47例和BAEP异常组47例.检测两组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B/A比值以及BAEP.结果 BAEP异常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BAEP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B/A比值升高(P〈0.05),而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B/A比值呈负相关(r=-0.637,P〈0.01).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B/A比值、BAEP一样均可作为早期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前白蛋白 胆红素神经毒性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早期新生儿
原文传递
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新生大鼠胆红素脑病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影 田巧红 +1 位作者 华子瑜 徐天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7-181,244,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新生足月及早产大鼠胆红素脑病模型的可行性,并检测其发生凋亡的高峰时间。方法:选用7日龄新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模型4组。新生大鼠在乙醚麻醉下... 目的:探讨采用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新生足月及早产大鼠胆红素脑病模型的可行性,并检测其发生凋亡的高峰时间。方法:选用7日龄新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模型4组。新生大鼠在乙醚麻醉下于小脑延髓池处注射胆红素溶液(10mg/ml),并分别于注药后12、24、48、72h断头取脑,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后于24h后取脑。行HE染色,尼氏染色,TUNEL及Bax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坏死现象。早产新生大鼠通过对孕21d的SD母鼠剖宫产术后获得,由代乳鼠喂养至7d,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观察早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结果:注药后,新生足月及早产大鼠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异常;HE染色示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凋亡和坏死表现;尼氏染色可见模型组锥体细胞胞体及树突内尼氏体减少,甚至溶解消失;TUNEL法显示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于给药后12h明显升高,24h左右达到高峰。免疫组化检测出的Bax蛋白表达阳性率于给药后24h左右达到高峰,而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于给药后24h左右降至最低。结论: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建立新生大鼠胆红素脑病模型的方法简单可靠,胆红素引发的神经细胞凋亡高峰时间为24h。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神经毒性 新生大鼠 早产大鼠 小脑延髓池注射
下载PDF
鼠早产和低氧浓度对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影 田巧红 华子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探讨早产、氧浓度异常对胆红素的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7 d龄新生足月和早产大鼠各36只,完全随机分为常氧+生理盐水组、常氧+胆红素组、低氧+生理盐水组、低氧+胆红素组、高氧+生理盐水组、高氧+胆红素组。常... 目的探讨早产、氧浓度异常对胆红素的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7 d龄新生足月和早产大鼠各36只,完全随机分为常氧+生理盐水组、常氧+胆红素组、低氧+生理盐水组、低氧+胆红素组、高氧+生理盐水组、高氧+胆红素组。常氧+生理盐水组,经小脑延髓池注射0.02 ml生理盐水;常氧+胆红素组,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20μg/g;低氧+生理盐水组,在氧浓度8%的密闭箱中暴露3 h,经小脑延髓池注射0.02 ml生理盐水;高氧+生理盐水组,在氧浓度95%的密闭箱中暴露3 h,经小脑延髓池注射0.02 ml生理盐水;低氧+胆红素组,氧浓度8%的密闭箱中暴露3 h后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20μg/g;高氧+胆红素组,氧浓度95%的密闭箱中暴露3 h后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20μg/g。各组均于24 h断头取脑。HE染色及TUNEL显示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NOS和TNF-α表达。结果①注射胆红素的大鼠均出现俯伏、转圈、四肢颤动、翻滚、活动减少等异常神经行为,早产组最明显。②HE染色观察胆红素+低氧组海马神经细胞坏死、凋亡最明显。③TUNEL显示,早产胆红素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30.17±3.76)较足月组(23.33±4.89)明显升高(P<0.05);足月和早产低氧+胆红素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67±3.01)和(34.33±3.01)]较胆红素组[分别为(23.33±4.89)和(30.17±3.76)]明显升高(P<0.05),而高氧+胆红素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与胆红素组相似。④早产胆红素组海马神经细胞TNF-α释放(0.425±0.014)较足月组(0.388±0.020)显著增多(P<0.05),两组iNOS表达水平相似;低氧+胆红素组海马神经细胞TNF-α和iNOS表达[(0.437±0.024)和(0.440±0.001)]较胆红素组[(0.253±0.010)和(0.388±0.020)]显著增加(P<0.05);高氧+胆红素组海马神经细胞TNF-α释放(0.416±0.011)显著增多(P<0.05),iNOS表达无明显升高。结论胆红素可诱导TNF-α等炎症因子释放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神经毒性 早产 低氧 高氧
下载PDF
新生儿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对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清 苏卫东 +2 位作者 瞿尔力 黄育丹 邓秀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2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3例,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等,并计算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同时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住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3例,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等,并计算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同时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结果分为BAEP正常组和BAEP异常组,并对比观察。结果BAEP异常组27例,BAEP正常组56例,BAEP异常组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均显著高于BAEP正常组[(356.50±59.23)μmol/L比(318.70±55.12)μmol/L、(5.02±0.49)×10^-3比(4.56±0.4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AEP异常与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密切相关(r=0.72,P〈0.05),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无明显相关性(r=0.19,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较血清总胆红素更能反映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中游离胆红素的水平,可作为评估胆红素神经毒性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血清白蛋白 总胆红素 胆红素神经毒性
原文传递
SIRT1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海马区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婧 马宁 +3 位作者 吴永萌 阴怀清 白丹 王春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100-1106,共7页
目的 初步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2-related enzyme 1,SIRT1)在高胆红素血症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 目的 初步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2-related enzyme 1,SIRT1)在高胆红素血症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每组40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100μg/g)建立高胆红素血症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组于造模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白藜芦醇(40 mg/kg)。各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8只,于相应处理后6,24,48,72,96 h观察大鼠皮肤颜色及行为学变化,随后处死大鼠。取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海马区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SIRT1表达水平。结果 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黄染及行为异常明显,海马区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SIRT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皮肤黄染及行为异常减轻,海马区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SIRT1表达水平升高(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中,SIRT1对胆红素诱导的神经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综合治疗的拓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神经毒性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新生儿 黄疸 白藜芦醇
下载PDF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联合儿心量表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中的价值探讨
6
作者 冯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第7期12-13,1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联合儿心量表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中的价值。方法将2006年1~12月收治的足月无缺氧、窒息病史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6例,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表现分成A、B、C三组,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联合儿心量表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中的价值。方法将2006年1~12月收治的足月无缺氧、窒息病史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6例,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表现分成A、B、C三组,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7、14d的NBNA总分及随访至1岁行儿心量表检测的发育商(DQ),分析NBNA及儿心量表与ABR的相关性。结果与A、B组比较,C组NBNA及儿心量表明显异常,可见NBNA及儿心量表与ABR的异常密切相关。结论NBNA联合儿心量表是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行为神经测定 发育商 胆红素神经毒性
原文传递
aEEG联合NSE、NPY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云 杨冬 +1 位作者 崔湘君 周彬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668-672,共5页
目的 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动态变化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神经肽Y(NPY)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6例... 目的 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动态变化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神经肽Y(NPY)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6例。根据胆红素致神经功能障碍(BIND)评估量表得分,将上述患儿分为2组:无脑损伤者为对照组(n=108),脑损伤者为研究组(n=48)。2组患儿均接受aEEG动态监测。比较2组患儿血清NSE、血浆NPY水平、aEEG背景活动,评估血清NSE、血浆NPY和aEEG单独检测或三者联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NSE和血浆NP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E水平和NPY水平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发生呈正相关,aEEG背景活动异常也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的发生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NPY水平和aEEG背景活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早期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18、0.877和0.853,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87。结论 aEEG动态监测及血清NSE、血浆NPY水平联合检测能够更好地早期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浆神经肽Y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