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尹翰文 林娜 +1 位作者 关键 张国梁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状态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比较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状态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状态下,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基本相似。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为钛板大于可吸收板,双板大于单板,双板中上板大于下板。相同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及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双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单板固定。坚固内固定板材料对应力遮挡有影响,钛板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可吸收板。单板固定时位置应偏上缘,前牙咬合对内固定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分析 坚固内固定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前后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黄俊强 黄臻 +4 位作者 伍军 王予江 桑婷 刘汾 郑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49-655,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9~25岁,平均22.4岁。BSSRO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8个月分别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双侧髁突(偏斜侧与偏斜对侧)的影像资料,采用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髁突顶点(condylar top,CoT)分别至标准水平面(standard horizontal plane,SHP)、正中矢状面(middle sagittal plane,MSP)、蝶鞍冠状面(sella coronal plane,SCP)的距离(CoT-SHP、CoT-MSP、CoT-SCP),髁突中心点(condylar center,CoC)分别至SHP、MSP、SCP的距离(CoC-SHP、CoC-MSP、CoC-SCP),髁突冠状面(condyle coronal plane,CC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CP-SHP、CCP-MSP、CCP-SCP),髁突矢状面(condyle sagittal plane,CS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SP-SHP、CSP-MSP、CSP-SCP)以及关节前、上、后、内、中、外各间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每侧髁突不同时间点位置变化的差异。结果相比术前1周,术后1周偏斜侧CoT-SHP[(2.5±1.3)mm]、CSP-MSP(41.2°±8.4°)、关节后间隙[(2.0±0.6)mm]显著增大,CoT-SCP[(9.1±3.3)mm]、CCP-MSP(78.2°±5.2°)显著减小(P<0.05);偏斜对侧CoT-MSP[(50.4±3.1)mm]、CCP-MSP(80.6°±6.0°)、关节前间隙[(2.2±0.6)mm]、关节内间隙[(2.6±0.6)mm]显著增大,CCP-SCP(11.4°±8.8°)显著减小(P<0.05)。术后6~8个月除偏斜侧CoT-SHP[(2.2±1.0)mm]、关节后间隙[(1.9±0.5)mm]以及偏斜对侧CoT-SCP[(8.4±2.8)mm]显著增大外(P<0.05),其余各测量项目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BSSRO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下颌骨髁状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原文传递
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5
4
作者 卢妍竹 赵芮 +2 位作者 简繁 孙洁 赖文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植钉配合数字化[牙合]板进行颌间牵引,术后通过垂直牵引使后牙咬合紧密;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1套矫治器完成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建立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及前牙正常覆覆盖,下颌前突及偏斜改善良好,术后1年稳定性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数字化的特性使其与计算机辅助的正颌手术设计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可供探索的空间更广阔。结论 对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高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简单病例,其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无托槽隐形矫治 偏颌 开[牙合] 反[牙合]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颏成型术 面部不对称 颌间牵引 数字化医学 数字化[牙合]板
下载PDF
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崇涛 孙庚林 +1 位作者 周健 王鹏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 目的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的规格建立内固定模型,对以上各组分别网格化,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螺钉内固定模型施加100N前牙咬合力,计算下颌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情况。结果建立了含牙齿的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固位螺钉的内固定模型。在前牙咬合时,上缘钛板固定情况下,远心骨段和近心骨段的近中螺钉固位处应力值较大;双层皮质螺钉固定时,颌骨的最大应力位于远心骨段上缘近中螺钉固位处的内侧面。结论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及物理相似性,可以作为研究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原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 坚强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对咽腔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志诚 李玲 +2 位作者 冯爽 隋晓栋 张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咽腔 锥形束CT
下载PDF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下颌后退术后近心骨段的三维变化
7
作者 孔庆梅 蒲玉梅 +5 位作者 王育新 邹维娜 张昆 胡小蓓 孔德彬 杨旭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27岁(平均21.3岁),均接受BSSRO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6个月(T2)的多层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观察项目:(1)测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近心骨段髁突顶点(Co)、髁突外极点(Cdlat)、髁突内极点(Cd_(med))、下颌角点(Go)、喙突点(Cor)、乙状切迹点(SN)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及横向间距变化;(2)评估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术后横向间距变化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C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外、前方移位,髁突间距均增加;与T1时比较,T2时双侧Co点向内、上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内、前、上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内侧移位,髁突间距均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Cdmed点向后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前方移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间距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Go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和SN点向内、后、下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与T1时比较,T2时左侧Go点向内、前方移位,右侧Go点向前、下方移位,左侧Cor点向上移位,右侧Cor点向前、上方移位,左侧SN点向前、上移位,右侧SN点向上移位,Go-Go间距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G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向内、后方移位,双侧SN点向内侧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T0-T1期间两侧Co-Co间距增宽量呈正相关(r=0.410,P=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近心骨段 后退距离
原文传递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运动轨迹的改变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大辉 曾融生 杨小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髁突运动轨迹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下载PDF
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软组织改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蒙歌 杨斌 +1 位作者 尼娜 马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颌面畸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手术优先”模式进行治疗;非颌面畸形的常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颌面畸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手术优先”模式进行治疗;非颌面畸形的常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观察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经测量两组病例有代表性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表现出了较快地改善面部软组织畸形的特点,在治疗初期美观方面表现出不错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骨性Ⅲ类 手术优先 正颌外科 下颌矢状劈开术 头影测量 软组织改变 治疗初期美观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
11
作者 党禄 陈孝强 +4 位作者 李学拥 荀文兴 赵华强 齐田源 李金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和手术时间,评价骨块就位准确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鼻根部小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为(8.4±1.9)h,鼻腔周截骨时间为(87.3±17.7)min,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截骨时间为(125.5±38.0)min,上下颌骨分块截骨时间分别为(32.5±8.2)min、(328.5±9.2)min。骨块就位与术前规划的误差小,就位准确度高。患者术后未出现复视、反射性头痛、干鼻症及嗅觉丧失等并发症,鼻根部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可有效矫治高低眼畸形,明显改善患者颜面部的不对称,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眼畸形 计算机辅助技术 LefortⅠ型截骨术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 鼻腔周截骨 钛板预弯
下载PDF
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
12
作者 吕锦 杨学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 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侧髁突角度及体积变化。结果:术前术后双侧的髁突角度没有显著差异,术后左侧髁突角度总体变化不明显,右侧髁突角度变大,并且双侧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髁突术后体积减小,右侧变化显著大于左侧。结论:BSSRO改善患者Ⅱ骨性畸形术后,双侧髁突的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右侧变化较左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 下颌前移 Ⅱ类骨性畸形 锥形束CT 髁突 不对称变化
原文传递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
13
作者 王娟 查治安 +1 位作者 李雯 朱保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6期6747-6750,共4页
目的评估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4例已完成术前正畸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 目的评估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偏突颌畸形患者咽腔容积的影响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4例已完成术前正畸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完善术前锥形束CT(CBCT)检查,行BSSRO治疗,术中记录下颌骨后退量,术后6个月、1 a复查CBCT,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口咽部、下咽部咽腔容积,分析术后咽腔容积变化量及下颌骨后退量与咽腔容积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均较术后6个月增大(P<0.05)。BSSRO术中下颌骨后退量与术后6个月、1 a口咽部、下咽部及咽腔总容积较术前减小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BSSRO术后偏突颌患者咽腔容积较术前减小,与下颌骨后退量呈正相关,但咽腔容积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偏突颌畸形 咽腔容积
下载PDF
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探究
14
作者 赵红维 余震 +2 位作者 任盼 骆婧 康文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71-74,共4页
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 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半分钟咀嚼效能、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采用OXFORD双通道肌电诱发仪采集两组紧咬位、大张口运动的MML、MMR、TAL、TAR肌电值;计算相应部位的咀嚼肌活动量指数(AcI)。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的MML、MMR、TAL、TAR及AcI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各功能运动中AcI指标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但部分指标仍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前的咀嚼肌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行BSSRO后咀嚼肌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偏突颌畸形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 正颌 咀嚼肌功能 肌电图
下载PDF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
15
作者 周卫源 石广玉 +1 位作者 马文 侯敏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节盘、关节窝和相关软组织的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几何模型;然后,用有限元模型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的咬合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术后关节盘上的位移处于正常的范围,而应力却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因此,将应力因素作为确定术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的标准。当施加正常咬合力的25%时,关节盘上的应力分布和术前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下颌骨上的应力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 合适的咬合力 关节盘 应力分布 数值仿真
下载PDF
BSSRO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毛懿 陈旭卓 张善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7-60,共4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聚焦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本文对BSSRO术后固定方式的进展和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坚固内固定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Changes of Transverse Mandibular Width in Set-Back Mandibular Surgery: Sagittal Split versus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Osteotomy
17
作者 Farnoosh Razmara Hamid Mahmoodhashemi +1 位作者 Shohreh Zahraei Ali Mahmoudhashe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年第5期400-407,共8页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t can minimiz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gonal distance of mandible and the angle of the ramus flaring in two methods of osteotomy have been compar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cluded 60 patients (32 male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and without any asymmet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 = 30). One group underwent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to achieve mandibular setback and the other by the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Intergonial width and inner-ramal angle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were measured on radiographs preoperatively and 1 and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variance test wit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P 0.1). Conclusion: Considering our finding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s regarding changes in mandibular width and inter-ramal flaring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VSRO) Intergonial WID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Inter Ramal Angle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志诚 伊彪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 目的通过对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前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硬组织结构变化的洲量分析,评价手术对患者下颌骨宽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年至2001年在我中心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2.22岁,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年拍摄静止位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在正位片上测量下颌骨宽度(Go-Go),并从头颅正侧位定位片上测量与下颌骨宽度变化有关的参数数值。结果①下颌骨宽度由107.30mm±5.84mm(术前)增加至109.24mm±5.72mm(术后一周)、109.31mm±5.66mm(术后一年),其中有4例宽度减小,1例保持不变。13例增加,②下颌骨宽度术前、术后一用、术后一年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别有显著性。③分析表明下颌骨宽度变化与各参数变化之间没有线性相关。结论①下颌骨宽度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较术前有轻微增大,但对容貌没有大的影响。②下颌骨宽度变化机制可能与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下颌骨宽度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敖建华 刘彦普 +2 位作者 赵晋龙 何黎升 于擘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625-627,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并加以相关分析。结果:软组织Li点和Mes点上的移位比例关系与国外文献报告显著不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B点和Pg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论: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在下唇及颏部与国外结果相差较大,存在人种差异。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不能照搬别人的结果,要根据人种及侧面外形的不同来分析。另外,在临床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以B点及Pg点的位移改变来分析相应的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最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软硬组织移位 比例关系 正颌外科
下载PDF
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勇 张茹慧 +1 位作者 高扬 刘寒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建立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经CT扫描后,采用坐标数据化法,利用专业有限元... 目的建立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经CT扫描后,采用坐标数据化法,利用专业有限元软件建立包括关节盘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three dimension finite element model,3D-FEM),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改良BSSRO术进行截骨。结果获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图形逼真,并且在功能状态中的力学改变与体外力学实验得出的数据吻合程度高。结论利用有限元软件采用CT图形坐标数据化法可建立仿真程度较高的BSSRO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 矢状截骨术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