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书·艺文志》注注者补考及其史料来源探考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孙振田
-
机构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5-53,共9页
-
基金
第二批(2015)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计划
国家社科基金(11XTQ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70026)
-
文摘
《汉书·艺文志》注可以确定为班固所为;从编撰《七略》的目的与功能上看,刘歆缺乏为《七略》所著录的书籍撰写说明或解题的必要性;基于刘向没有为相关书籍撰写"书录",或者虽撰有"书录"而仍有补充的前提,刘歆才会为相关书籍撰写说明或解题;以班固《汉志》注为据《七略》删减、改写而来不能成立;班固《汉志》注的史料来源,包括《别录》《七略》及其他的文献资料等,班固当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对相关书籍作了注释。弄清以上问题的意义在于:其一,可以进一步确定班固在《汉志》编撰中的地位,及其为古典目录的体式制定所做出的贡献;其二,对于《汉志》总序中所说的"今删其要"可以有新的理解,所"删其要"之对象,除了《七略》外,还当包括刘向《别录》在内;其三,对于班固为《汉志》作注释的用心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注释者
班固
史料来源
《别录》
《七略》
-
Keywords
Hanshu Yiwenzhi ( 《汉书·艺文志》)
annotators
Ban Gu ( 班固)
material resources
bielu ( 《别录》)
QiLue(《七略》)
-
分类号
G257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石膏药性功效辨析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张晓乐
吕冠华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脾胃病科
-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
文摘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张仲景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微寒
大寒
生津止渴
解肌发汗
清热止痛
-
Keywords
gypsum(石膏)
Shennong Bencao Jing(神农本草经)
Mingyi bielu(名医别录)
Shanghan Lun(伤寒论)
ZHANG Zhongjing(张仲景)
Siqi Wuwei(四气五味)
Shengjiang Chenfu(升降浮沉)
slightly cold
great cold
help produce saliva and slake thirst
antipyretic sweating
heat clearing and pain relief
-
分类号
R285
[医药卫生—中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