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令海峡海域夏季温、盐分布及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郭平 赵进平 +1 位作者 董兆乾 侍茂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根据 2 0 0 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 ,并结合历史现场调查资料和同期的海冰分布 ,分析了白令海峡及其周围海域的水体结构及变化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 1 ) 2 0 0 3年夏季白令海峡区域层结构季节内变化显著 ,东西部呈两层结构 ,... 根据 2 0 0 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 ,并结合历史现场调查资料和同期的海冰分布 ,分析了白令海峡及其周围海域的水体结构及变化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 1 ) 2 0 0 3年夏季白令海峡区域层结构季节内变化显著 ,东西部呈两层结构 ,而中部上下水体均匀一致 ,( 2 )白令海峡邻近海域温盐结构是东部高温低盐 ,西部低温高盐 ,西部存在明显上升流特征 ;( 3)白令海峡的水交换以北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为主 ,而温度、盐度的分布也与北向的输运是匹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海域 层结 水交换 上升流 北冰洋 海冰 北太平洋 高盐 现场调查 变化
下载PDF
Water mass of the northward throughflow in the Bering Strait in the summer of 2003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O Jinping SHI Jiuxin +2 位作者 GAO Guoping JIAO Yutian ZHANG Hongx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obtain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2003) are used to study the water structure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ambient regions. Four water masses appeared ...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obtain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2003) are used to study the water structure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ambient regions. Four water masses appeared in the research region: the intermediate Bering Sea water mass (IBWM), the Alaska coastal water (ACW), the Anadyr water (AW) and the Bering shelf water (BSW). The AW originates from the IBWM, but the upper layer water has been greatly altered. In the cruise on 28/29 July 2003, there were only the BSW and ACW in a section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BS section), but in the September 12/13 cruise, the AW, BSW and ACW flowed parallelly into the Bering Strait. The upper waters of these water masses were all altered due to ice melting, runoff, solar radiation, and wind mixing. The water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Bering Strait stratified by two uniform layers,were expressed as the typical feature of the wate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pacific. A two-layer structure also dominated the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in most part of the Chukchi Sea. An obvious subseasonal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BS section, which caused varying transportation of fresh water, heat, and substance, and produced a long-term and extensive impact on the Arct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ing strait water mass Pacific water Arctic Ocean CHINARE2003
下载PDF
西北冰洋中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6 位作者 高生泉 卢勇 金海燕 金明明 王奎 白有成 张海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95,共11页
利用1999,2003和2008年夏季(7—9月)三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资料,分析和讨论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分布和楚科奇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太平洋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结果表明,2003和2008年在白令海峡南部64.3°N纬向断面(BS断面)由... 利用1999,2003和2008年夏季(7—9月)三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资料,分析和讨论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分布和楚科奇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太平洋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结果表明,2003和2008年在白令海峡南部64.3°N纬向断面(BS断面)由于水团性质差异显著,营养盐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2003年BS断面水柱上下分层明显,跃层以上水体营养盐浓度较低,可能是由生物泵作用和河流冲淡水稀释造成的。2008年BS断面东、西两侧水柱上下混合均匀,垂向营养盐浓度基本无变化;在海峡中部由于不同水团密度差异导致营养盐呈楔状分布,上层水体营养盐浓度较低。在BS断面2008年最高值大于2003年,这可能是BS断面西侧受到高营养盐的阿纳德尔流的影响,而在2003年考察BS断面未发现该水体的踪迹。太平洋水进入楚科奇海后由于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和融冰水的稀释作用,沿170°W经向断面(C断面和R断面)的上层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跃层之下水体浓度。跃层之下水体受不同水团和Herald浅滩的影响,营养盐浓度在70°N以北海区浓度明显较高,但是仅从物理输送方面并不能找到太平洋水影响楚科奇海营养盐浓度的变化规律,这可能是有机质分解等化学过程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引入反映固氮和脱氮作用的参数N*,并结合DIN与P和DIN与Si含量比值讨论楚科奇海脱氮作用对太平洋入流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程度。较低的DIN与P含量比值和偏负的N*数值表明,太平洋水流经白令海陆架时已经被脱氮作用改造而损失部分无机氮营养盐;进入楚科奇海后在底界面附近发生强烈的脱氮作用而损失更多的生物可利用氮,这将进一步加剧无机氮元素对北冰洋中心海盆浮游植物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水 营养盐 脱氮作用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下载PDF
美俄在白令海峡的较量与合作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培清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9,128,共13页
随着北极冰盖的融化,北极航道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白令海峡作为取道北极航道的必经之地,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白令海峡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其沿岸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较量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一方面,两国对法律地位认知、北极航道... 随着北极冰盖的融化,北极航道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白令海峡作为取道北极航道的必经之地,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白令海峡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其沿岸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较量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一方面,两国对法律地位认知、北极航道利益追求以及军事安全方面存在对抗和摩擦;另一方面,两国在冷战时代低政治合作持续存在的基础上,随着北极冰融,白令海峡的关系较之前有回暖之势,两国较量趋于有限缓和,合作会更加常态化。同时,随着北极多边合作的深入推进,未来有望在白令海峡实现多元治理,这也将深刻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利益攸关方对白令海峡共同治理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俄罗斯 北极 白令海峡 美俄关系
原文传递
白令海峡治理的合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白佳玉 孙妍 张侠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56-269,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盖的融化,北极通航已成为可能,而白令海峡作为北极航道重要的出口/入口,其战略地位也将逐步显现并被各国关注。在讨论白令海峡的治理与合作时,首先要明确白令海峡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而作为海峡沿岸国的美国和俄罗斯...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盖的融化,北极通航已成为可能,而白令海峡作为北极航道重要的出口/入口,其战略地位也将逐步显现并被各国关注。在讨论白令海峡的治理与合作时,首先要明确白令海峡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而作为海峡沿岸国的美国和俄罗斯对于白令海峡的管控与合作将成为影响未来北极航行的重要因素。为同时保障海峡沿岸国与使用国的利益,可借鉴马六甲海峡的治理经验,在现有治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海峡沿岸国与海峡使用国的合作机制。中国作为海峡使用国也有必要积极参与白令海峡的合作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海峡沿岸国 海峡使用国 治理 合作
下载PDF
2003-2012年间白令海峡断面淡水构成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潘红 陈敏 +2 位作者 童金炉 邱雨生 郑敏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5-146,共12页
通过对2003-2012年间白令海峡64.3°N断面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应用海水δ18 O值和盐度的质量平衡关系区分出淡水中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组分的贡献,探讨白令海峡淡水组成的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表明,断面东侧阿拉斯加沿岸水... 通过对2003-2012年间白令海峡64.3°N断面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应用海水δ18 O值和盐度的质量平衡关系区分出淡水中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组分的贡献,探讨白令海峡淡水组成的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表明,断面东侧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区呈现低δ18 O值、低盐、高温、高河水组分的特征,西侧阿拉德尔水具有高δ18 O值、高盐、低海冰融化水的特征,中部白令陆架水的δ18 O值、盐度和淡水组成则居于上述二者之间。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区河水组分的份额约为阿拉德尔水和白令陆架水的2倍,并呈现出2010年>2012年>2003年>2008年的时间变化规律,受控于育空河入海径流量的时间变化。白令陆架水和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区的海冰融化水份额较为接近,均比阿拉德尔水影响区的海冰融化水份额高约45%。海冰融化水的年际变化表现出2003年>2008年≈2012年>2010年的规律,受控于白令海海冰的年际变动。从断面淡水构成看,通过白令海峡的淡水平均由46%的河水和54%的海冰融化水构成,且阿拉德尔水、白令陆架水和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区河水组分与海冰融化水组分的比值自2003年至2012年间呈增加趋势,证明太平洋入流中淡水构成的变化对北冰洋海冰的融化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淡水 海冰融化水 河水 时间变化 18O
下载PDF
白令海峡水团来源的镭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敏 李艳平 +1 位作者 邱雨生 杨俊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6,共8页
对白令海峡64.3°N纬向断面镭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水体中226Ra比活度2、28Ra比活度和228Ra/226Ra)A.R.存在明显的纬向变化,反映出太平洋与北冰洋水体交换的多种路径。根据温度、盐度和镭同位素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太平洋水进入北冰洋的... 对白令海峡64.3°N纬向断面镭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水体中226Ra比活度2、28Ra比活度和228Ra/226Ra)A.R.存在明显的纬向变化,反映出太平洋与北冰洋水体交换的多种路径。根据温度、盐度和镭同位素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太平洋水进入北冰洋的路径可能主要有3支,分别为白令海峡西侧的阿拉德水、白令海峡东侧的阿拉斯加沿岸水和中部的白令海陆架水。2003年7月和9月对该断面西侧站位进行的复测显示,水体中的226Ra比活度2、28Ra比活度和228Ra/226Ra)A.R.发生了明显变化,9月份测值均高于7月份测值,说明白令海峡西部水体在9月份可能受到西伯利亚沿岸流南向混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水团来源 镭-226 镭-228
下载PDF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ish species collectedduring the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2010 被引量:1
8
作者 LIN Longshan LIAO Yunchih +5 位作者 ZHANG Jing ZHENG Senlin XIANG Peng YUXingguang WU Risheng SHAO Kwangtsao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2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There are awareness and concerns caused by the decreasing sea ice coverage around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due to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Emphasis in this study was on rapid changes in Arctic sea ice coverage and i... There are awareness and concerns caused by the decreasing sea ice coverage around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due to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Emphasis in this study was on rapid changes in Arctic sea ice coverage and its impacts on the marine ecology during the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2010. Our purpose was to establish a baseline of Arctic fish compositions, and consequ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fish community and biogeography. Fish specimens were col- lected using a multinet middle-water trawl, French-type beam trawl, otter trawl, and triangular bottom trawl. In total, 36 tow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e shelf of the Bering Sea, Bering Strait, and Chukchi Sea in the Arctic Ocean. in total, 41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14 families in 7 order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edition. Among them, the Scorpaeniformes, including 17 species, accounted for almost one third of the total number (34.8%), followed by 14 species of the Perciformes (27.0%), 5 species of the Pleuronecti- formes (22.3%), and 2 species of the Gadiformes (15.4%). The top 6 most abundant species were Hippoglossoides robustus, Bore- gadus saida, Myoxocephalus scorpius, Lumpenus fabricii, Artediellus scaber, and Gymnoeanthus trieuspis. Abundant species var- 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ishing methods; numbers of families and species recorded did not differ with the various fishing methods; species and abundances decreased with depth and latitude; and species extending over their known geographic range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dition. Station information, species list, and color photographs of all fishes are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FISH geographic range bering Sea bering strait Chukchi Sea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白令海峡夏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洋 苏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0,共10页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穿过海峡的海水体积通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峡南北两侧的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的入流对北冰洋海洋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ODA资料计算夏季白令海峡海水体积通量,对其年际变化及成... 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穿过海峡的海水体积通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峡南北两侧的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的入流对北冰洋海洋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ODA资料计算夏季白令海峡海水体积通量,对其年际变化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主要是正压地转的;当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以及波弗特海南部海面高度为负距平,同时,白令海陆架海面高度为正距平;对这些海域的Ek-man运动、上层海洋温度、盐度和垂直流速进行分析,发现海面高度异常与海峡体积通量的这种关系主要是与海面气压异常分布所产生的Ekman运动有关。当白令海峡的体积通量为正距平时,北冰洋中央海面气压为正距平,白令海海盆海面气压为负距平。这种气压的异常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层海洋运动、海水温盐结构与白令海峡入流的关系,从而把夏季大尺度大气环流和白令海峡体积通量的年际变化联系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体积通量 年际变化 Ekman输运
下载PDF
2012年夏季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温盐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颖杰 刘娜 +1 位作者 林丽娜 陈红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52,共13页
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CTD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包括白令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在内的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水文特征:1)白令海峡南侧的白令海陆架区按照不同的水团性质,可以分为圣劳伦斯岛以南和圣劳伦斯岛以北两个区域。圣劳伦斯岛以南... 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CTD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包括白令海陆架区和楚科奇海在内的白令海峡附近海域水文特征:1)白令海峡南侧的白令海陆架区按照不同的水团性质,可以分为圣劳伦斯岛以南和圣劳伦斯岛以北两个区域。圣劳伦斯岛以南海域,东部有阿拉斯加沿岸水流过,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具有高温低盐的分布特征。向西在25m深度附近存在温跃层,跃层以下温度分布出现层化现象。西南部陆架区存在低温的白令海陆架水,其下方靠近白令海陆坡区存在高盐的白令海陆坡流水。圣劳伦斯岛以北海域,东部是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西部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2)白令海峡北侧,入流水对楚科奇海环流影响较大,高温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水仍沿东侧近岸海域向北运动。西侧是低温高盐的阿纳德尔水,但至69°00′N附近,该低温高盐信号消失,断面层化现象逐渐显著。随着水团继续向北运动,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 温盐特征分析
下载PDF
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氨基酸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奎 陈建芳 +3 位作者 金海燕 金明明 李宏亮 张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1-669,共9页
对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得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水解氨基酸(THAA)、氨基糖(HA)的测定。不同区域氨基酸主要成分不同,楚科奇海站位的氨基酸主要成分为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位于加拿大海盆的B80、B11、P27站THA... 对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所获得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水解氨基酸(THAA)、氨基糖(HA)的测定。不同区域氨基酸主要成分不同,楚科奇海站位的氨基酸主要成分为甘氨酸(Gly)、谷氨酸(Glu),位于加拿大海盆的B80、B11、P27站THAA的主要成分为丝氨酸(Ser)。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THAA、HA含量等特征随区域不同有较大差别,白令海峡的BS11站TOC、HA含量最低,加拿大海盆的B80站THAA、TN含量最低。楚科奇海R03站TOC、TN为最高,THAA在R11含量达最大值,HA在楚科奇海台的P11站最高。初步讨论了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的空间分布,根据氨基酸选择性降解和主成份分析结果引入DI"指标,并对七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新鲜程度进行了比较,新鲜度由大至小顺序为C15>BS11>R11>S11>P11>R03>B80,这与表层沉积物来源、水动力条件等有关,由此推测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峡沉积物有机质较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较为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加拿大海盆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潮汐潮能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蔷 高郭平 +1 位作者 安佰超 程灵巧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对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同验潮站和实测海流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对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同验潮站和实测海流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和运动状况。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对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白令海陆架区、白令海峡和楚科奇海主要以M2分潮为主,而在诺顿湾海域以K1分潮为主,M2分潮潮流在白令海陆架东南部及阿纳德尔湾较强,K1分潮潮流在诺顿湾潮流达到最大值。在此基础上,对其潮汐能的传播与耗散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海域潮能通量较小,主要分潮在研究海域潮能耗散总量约为751 MW,M2潮能耗散占该总量的52%,K1潮能耗散占38%,潮能进入白令海陆架后,M2分潮主要在圣劳伦斯岛以南陆架区耗散,K1分潮主要在诺顿湾海区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潮汐 潮汐能 潮能耗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白令海峡区域太平洋入流水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瑜 邓永飞 陈长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作为北极海洋要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白令海峡区域的太平洋入流水在北冰洋表层海洋环流和物质能量输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现今的研究对太平洋入流水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其如何参与北冰洋的... 作为北极海洋要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白令海峡区域的太平洋入流水在北冰洋表层海洋环流和物质能量输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现今的研究对太平洋入流水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其如何参与北冰洋的海洋–大气过程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太平洋入流水流量、环流与水团等主要特征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太平洋入流水的流量变化和驱动机制、环流路径和影响因素,以及与太平洋水有关的水团特征,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太平洋入流水 白令海峡 楚科奇海 流量 环流 水团
下载PDF
上新世海道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仲石 李香钰 +1 位作者 燕青 张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8-774,共7页
气候记录显示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在上新世3~4Ma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转变弓海道变化触发的全球变冷密切相关。对于这一时期,以往数值模拟研究较多关注热带海道(中美海道和印尼海道),而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效应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挪威... 气候记录显示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在上新世3~4Ma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转变弓海道变化触发的全球变冷密切相关。对于这一时期,以往数值模拟研究较多关注热带海道(中美海道和印尼海道),而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效应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模拟了白令海峡打开和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白令海峡和热带海道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响应;但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地区,对热带气候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热带海道的变化呵以引起全球大范围地区的温度降低,导致热带太平洋表面温度升高,使得热带太平洋东西之间的温度梯度加强,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年代际变率加强。对于上新龇中国区域气候而言,热带海道的变化比白令海峡打开的作用更加重要,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可以引起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气候响应,而白令海峡打开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中美海道 印尼海道 白令海峡 ENSO
原文传递
白令海峡对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义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雪文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5-56,62,共3页
在中俄共同努力下,"冰上丝绸之路"构想达成共识。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白令海峡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资源,是我国"冰上丝绸之路"通航的必要通道。白令海峡作为"国际自由港",对"冰上丝绸之路"... 在中俄共同努力下,"冰上丝绸之路"构想达成共识。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白令海峡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资源,是我国"冰上丝绸之路"通航的必要通道。白令海峡作为"国际自由港",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峡 “冰上丝绸之路” 港口建设
下载PD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the Chukchi Sea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03 被引量:7
16
作者 LI Lei DU Ling +2 位作者 ZHAO Jinping ZUO Juncheng LI Peil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11,共11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the Chukchi Sea areanalyzed based on the two current data on the mooring st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National ArcticResearch Expedition of China in 2003. The tid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the Chukchi Sea areanalyzed based on the two current data on the mooring st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National ArcticResearch Expedition of China in 2003. The tidal currents of the principal diurnal and semidiurnalellipses rotate clockwise in the upper layer, except for N_2, S_2, and Q_1 at Sta. ST. In the BeringStrait (Sta. ST), the major semi-axis of tidal current constituent M_2 is 2.9 cm/s in the upperlayer, which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semi-monthly oscillation (11.8 cm/s); and the mean currentflows northwestward at the amplitude of about 20 cm/s and varies a little with depth. During thecruise, the current has significant semi-monthly oscillation at the two mooring stations. Thespectra analyses of the air pressure gradient and the wind stress show that there are thesemi-monthly oscillations in these two data series.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 approximately 4 cm/s,presents almost the same magnitude of the principal tidal currents in the Bering Stra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current mean current semi-monthly oscillation near-inertial current bering strait and chukchi sea
下载PDF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from AO-FVCOM and Observation 被引量:4
17
作者 DENG Yongfei GAO Guoping +1 位作者 ZHANG Yu CHEN Changs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15-625,共11页
A high-resolution Arctic Ocean-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AO-FVCOM) and observational current data from 14 mooring stations in Bering Strait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between 1990 and 2015 were used to study th... A high-resolution Arctic Ocean-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AO-FVCOM) and observational current data from 14 mooring stations in Bering Strait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between 1990 and 2015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BST). AO-FVCOM represented the BST with a climatological northward flux of 1.06 Sv, which was close to the observational mean of 0.94 ± 0.26 Sv. From the model results, the strongest volume flux was in summer, approximately 45% larger than that in wint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BST was also indicated in the model results, and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annual mean transports are in 2007 and 2012, respectively. AO-FVCOM showed larger differences from the observations in 2000, 2002, and 2015 than in other year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limitation of atmospheric forcing for th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BST, sea level difference(SLD) across the strait dominates the northward volume transport, and local wind is also important in forcing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BST and SLD patterns to change the BST indi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FVCOM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situ OBSERVATION local wind sea level difference
下载PDF
Contributions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ceanic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under modern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climate conditions
18
作者 ZHANG Cunjie LIN Xiaope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98-409,共12页
Paleo reconstruc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have suggested the Bering Stra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ceanic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OMH... Paleo reconstruc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have suggested the Bering Stra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ceanic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OMHT) is about 100 times smaller than the OMHT at low latitudes in the modern climate and it is generally ignored. Based on model simulations under modern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21 ka;ka=thousand years ago)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MHT. The interbasin OMHT induced by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is estimated by interbasin-intrabasin decomposition. Similar to barotropic-baroclinic-horizontal decomposition, we assume the nonzero net mass transport induced by interbasin throughflows is uniform across the entire section, and the interbasin term is separated to force zero net mass transport for the intrabasin term. Based on interbasinintrabasin decomposi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is determined as ~0.02 PW (1 PW=10 15 W) under the modern climate, and zero under the LGM climate because the closed Bering Strait blocked interbasin throughflow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MHT is rather small,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comparisons of OMHT under modern and LGM climate conditions indicate the mean absolute changes are typically 0.05 and 0.20 PW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North Pacific, respectively. Thu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comparing OMHT under diff erent climat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OMHT)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下载PDF
美国对白令海峡区域的“再重视”:动因、影响及政策走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慧慧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5-43,共9页
冷战之后,美国在白令海峡区域的活动基本保持低热度的状态,随着北极地区战略价值上升、大国竞争加剧、美国日益严重的国内政治极化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美国重新加强对白令海峡区域的重视。美国增加了在白令海峡区域的军事存在、加强了... 冷战之后,美国在白令海峡区域的活动基本保持低热度的状态,随着北极地区战略价值上升、大国竞争加剧、美国日益严重的国内政治极化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美国重新加强对白令海峡区域的重视。美国增加了在白令海峡区域的军事存在、加强了对白令海峡的管控、围绕该区域的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展开了国内政治博弈。这些行动的影响会超出白令海峡区域,进而影响整个北极地区的安全局势以及"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美国对白令海峡区域的重视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或将继续增强军事存在,并以该区域为基础联动北极地区与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同时继续保持在该区域的"低政治"领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白令海峡区域 冰上丝绸之路 大国竞争
下载PDF
白令海峡入流水影响下的楚科奇海海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20
作者 邓永飞 高郭平 +1 位作者 张瑜 陈长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3-392,共10页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中心的Bootstrap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资料分析1991-2015年楚科奇海海冰覆盖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白令海峡入流水对海冰面积变化的作用机制。楚科奇海海冰覆盖面积月距平以0.7%×a^–1的速度减小,从2002年开始... 利用美国国家冰雪中心的Bootstrap海冰密集度卫星遥感资料分析1991-2015年楚科奇海海冰覆盖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白令海峡入流水对海冰面积变化的作用机制。楚科奇海海冰覆盖面积月距平以0.7%×a^–1的速度减小,从2002年开始维持负距平特征。白令海峡入流水的热通量及其在楚科奇海的环流路径显著影响楚科奇海海冰的时空变化。海冰面积变化与入流水热通量具有高相关性(R=–0.86),夏季(5-8月)两者的相关性更加显著,热通量增加对海冰面积显著减小起关键作用。楚科奇海海冰分布减小的区域与白令海峡入流水环流特征和分布关系密切, 5-7月海冰分布在入流水三条主要流动路径上(海渃德海谷、中央通道、巴罗海谷)的季节特征和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海冰面积及分布对入流水的响应均有1-2月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海冰 时空变化 白令海峡入流水 热通量 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