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眩晕障碍量表在BPPV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1
1
作者 修世国 邢东升 +3 位作者 胡玮 樊新 张雪 李东洙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汉化的英文版DHI分别对120例施行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目的探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汉化的英文版DHI分别对120例施行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治疗的BPPV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情感、躯体三个方面的得分及总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功能、情感、躯体评分分别为22.60±6.54、18.50±8.28、17.90±5.0分,总分为59.00±14.32分,对照组功能、情感、躯体分别为1.35±1.74、1.00±1.01、1.37±1.86分,总分为3.72±3.46分,治疗前治疗组DHI各项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功能、情感、躯体评分分别为1.10±1.42、1.50±1.70、1.45±1.46分,总分为4.05±3.66分,均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RP治疗BPPV有效,汉化DHI量表能够应用于BPPV患者QOL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法 生活质量 眩晕障碍量表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雷华斌 张恒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53例,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53例,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完全随机(2组或多组)设计,将入选标准的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在发作期均先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对照组给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辨证加减,分别观察2组在治疗后第2天、2周、3个月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2天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02〈0.05);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0,P=0.000〈0.05);3个月后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1,P=0.000〈0.05);血脂水平变化方面,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TG、TC、LDL、Apo-A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Apo-B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血脂代谢的异常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关系密切,该治疗方法科学,患者依存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辨证论治 耳石复位法 临床疗效 血清 血脂代谢
下载PDF
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秋玲 王跃建 +3 位作者 周晓娓 林枫 梁海荣 虞幼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9月期间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后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240例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手法和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 目的总结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9月期间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后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240例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手法和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并于一周后复查,随访一年。结果 1240名患者中,男500例,女740例,年龄5~92岁,平均(46.5±2.3)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1149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69例,同时性双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17例,同时性双侧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例,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3例;特发性BPPV 968例,继发性BPPV 472例,继发病因包括头部外伤、感染、各种耳部疾病、高血压、手术等。利用手法复位治疗后,首次治愈率85.6%(1062/1240),其中后半规管BPPV 86.2%(991/1149),水平半规管BPPV 81.2%(56/69),混合性半规管BPPV 68.2%(15/22);观察随访1年后,总治愈率94.2%(1168/1240),复发率5.7%。结论 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BPPV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手法复位 疗效
下载PDF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英歌 潘黎静 +4 位作者 顾晰 张榕 林有辉 林少莲 陈曦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手段,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手段,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6人,分析发病因素、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手法复位、体位训练及药物辅助治疗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作。结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缺血、运动及活动减少有关,我们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难治性眩晕的初步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蒋子栋 高帆 温彦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当患者被诊断为难治性眩晕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破坏性治疗时,医生应该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再次进行慎重的、充分的评估。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本科就诊诊断为难治性眩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包括病史、听力学、前... 目的当患者被诊断为难治性眩晕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破坏性治疗时,医生应该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再次进行慎重的、充分的评估。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本科就诊诊断为难治性眩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包括病史、听力学、前庭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78例患者拟诊为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3例和拟诊为难治性梅尼埃病55例。其原因包括诱因未除17例(21.8%);诊断有误8例(10.2%)后被确诊为桥小脑角病变、第四脑室肿瘤、鼻窦炎、精神神经疾病;病情复杂合并其它疾病42例(54%),包括梅尼埃病合并BPPV、颈椎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先天畸形和精神神经科学疾病等;药物治疗不当2例(2.5%),手术治疗不当9例(11.5%)。结论诊断难治性眩晕需谨慎,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 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梅尼埃病(MD)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于新军 孙宝梅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 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存在耳科疾病史,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约50%的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多吸烟、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BPPV以≥50岁的女性患者居多,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有耳科疾病史,半数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可能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65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海涛 高波 +2 位作者 彭好 龚霞 黄魏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评估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患者165例,男53例、女112例,年龄范围18岁至84岁(平均53岁),分为2组,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125例,非手法复位(对照组)40例。结果治疗组中,后半规管BPP... 目的评估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患者165例,男53例、女112例,年龄范围18岁至84岁(平均53岁),分为2组,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125例,非手法复位(对照组)40例。结果治疗组中,后半规管BPPV患者81例,上半规管BPPV患者31例,双侧后半规管BPPV13例。65岁以上老年BPPV患者41例。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首次治愈83人(66.4%),其中后半规管BPPV60人(74.1%),上半规管BPPV14人(45.2%),双侧后半规管BPPV9人(69.2%),老年BPPV32人(78.0%)。对照组16人(40%)在一周后症状消失。在4个月至41个月的随访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2%和82.5%。有30人(24%)在随访中复发。有2例病史超过40个月的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无效而进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的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其方法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管石复位法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状态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冯娟娟 程泽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状态。方法对58例确诊为BPPV的患者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人标准常模进行比较,分...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是否存在焦虑状态。方法对58例确诊为BPPV的患者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人标准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其是否存在焦虑状态及其程度,并对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PPV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男、女性BPPV患者特质焦虑(T-AI)得分(分别为42.19±7.92、41.16±9.40分)与国人男、女性常模得分(分别为41.11±7.74、41.31±7.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39、0.924);但状态焦虑(S-AI)得分(分别为43.64±7.82、41.43±5.47分)高于国人男、女性常模(分别为39.71±8.80、38.97±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1)。不同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BPPV患者特质焦虑(T-AI)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4、0.349、0.077),但状态焦虑(T-A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0.02、0.035),男性、老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BPPV患者焦虑程度分别高于女性、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结论 BPPV患者存在焦虑情绪,但与常人相比无明显焦虑潜质;男性、老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BPPV患者焦虑程度分别高于女性、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BPPV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焦虑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问卷调查
下载PDF
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弋 黄魏宁 +1 位作者 宋海涛 高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87-289,共3页
目的观察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长期效果,探讨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和随访结果,并对管石复位法治疗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目的观察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长期效果,探讨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和随访结果,并对管石复位法治疗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有54例(91.5%)治愈。治愈的54例患者在随访中有21例(38.9%)复发,其中有10例患者伴有半规管轻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半规管功能等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只有半规管轻瘫一项指标进入COX模型,说明半规管轻瘫是影响治疗预后的因素。结论半规管轻瘫是影响BPPV患者管石复位法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石复位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冷热试验 预后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发病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覃继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并治疗的968例BPPV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并治疗的968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发病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结果 1968例BPPV患者中男577例(59.61%),女391例(40.39%),男女比例为1.48:1,发病平均年龄51.36±10.63岁(23~96岁);后半规管BBPV 921例(95.14%,921/968),其中管结石症877例(95.22%,877/921),嵴顶结石症44例(约4.78%,44/921);水平半规管BBPV 39例(4.03%,39/968),其中管结石症35例(89.74%,35/39),嵴顶结石症4例(10.26%,4/39);上半规管BBPV 5例(0.52%,5/968),混合型BBPV 3例(0.31%,3/968)。2921例后半规管BBPV行传统Epley法复位治疗,首次有效率为91.64%,远期(半年)有效率92.73%;水平半规管BBPV行Barbecue法复位治疗,首次有效率92.31%,远期(半年)有效率94.87%;上半规管BBPV行前翻法复位治疗,首次有效率60.00%,远期(半年)有效率80.00%;混合型半规管BBPV行联合复位治疗,首次有效率66.67%,远期(半年)有效率66.67%;3968例患者中半年内复发92例,复发率9.50%(92/968)。结论本组BPPV患者发病以男性患者和后半规管BPPV多见,手法复位能有效治疗BPPV,尤以后半规管BPPV及水平半规管BPPV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半规管 手法复位 疗效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晓薇 孙敬武 +1 位作者 罗彬 张波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眼震电图特征,通过体位试验确诊BPPV后,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以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眼震电图特征,通过体位试验确诊BPPV后,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以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水平背地性眼震者经左右侧头训练后再同法复位,并限制体位。结果 56例患者中,平卧侧头试验见水平向地性眼震者41例,潜伏期为2.5±1.3s,其中5例患者无明显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22.9±16.4s,2例持续时间≥60s;诱发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15例,潜伏期为3.7±3.1s,眼震持续时间67.2±17.7s,其中2例持续时间≤60s。41例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中39例1次复位成功,首次复位治疗成功率为95.12%(39/41),其中2例眼震持续时间〉60s的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有2例复位不成功。15例水平背地性眼震患者中,2例在首次左右侧头训练时即见眼震转化为水平向地,3例在2~4次随访时转化为水平向地;眼震转化后再行平卧侧头试验表现为,转向起初眼震为水平背地较弱侧时,其水平向地性眼震更明显,且眼震速度明显增快、潜伏期明显缩短。结论在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复位治疗过程中,翻滚复位法结合左右侧头训练及体位限制有助于复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水平半规管 眼震 治疗
下载PDF
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刚 张莹 陈宇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i对比分析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A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B组给予氟桂... 目的i对比分析氟桂利嗪与倍他司汀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A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B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和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倍他司汀治疗BPPV效果优于氟桂利嗪,且安全性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 倍他司汀 氟桂利嗪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梅尼埃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晓彦 吴子明 +2 位作者 刘兴健 陈先兵 徐大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116例确诊为MD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病史,对有体位性眩晕者行体位试验及前...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116例确诊为MD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病史,对有体位性眩晕者行体位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查;对确诊合并BPPV的患者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116例MD患者中4例为病史支持的BPPV,4例确诊合并BPPV,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4/116)。这8例患者BPPV眩晕均在MD发病之后出现;4例确诊BPPV患者中,2例BPPV患耳与MD同侧,1例为非MD患耳,1例不确定;6例病史支持或确诊合并BPPV并可提供VEMP结果的MD患者中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5例,这5例异常者中4例与MD同侧;MD合并BPPV患者手法复位均治愈。结论本组病例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详细询问眩晕病史结合体位试验及VEMP检测可有效筛选MD合并BPPV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下载PDF
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谭俊 于栋祯 +3 位作者 冯艳梅 杨光 时海波 殷善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 目的评估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疗效。方法采用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治疗58例PSC-BPPV患者,观察首次治疗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首次治疗后一周(第1次随访)时,41例(70.69%,41/58)治愈,13例(22.41%,13/58)好转,4例(6.90%,4/58)无效,对17例未愈患者行第二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一个月(第2次随访)时,53例(91.38%,53/58)治愈,3例(5.17%,3/58)好转,2例(3.45%,2/58)无效,对5例未愈者立即行第三次复位治疗;首次治疗后三个月(第3次随访)时57例(98.28%,57/58)治愈,1例(1.72%,1/58)无效。结论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PSC-BPPV有效率达98.28%,无严重副反应,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眩晕复位治疗椅
下载PDF
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任成龙 单希征 +2 位作者 王恩彤 陈元星 王宁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对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纳入关于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目的对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纳入关于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国际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5.2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结论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明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孔繁鑫 虢周科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5期710-712,733,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估。结果两组病例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随访3个月后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两组患者治疗后DHI量表评分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DH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手法复位能够有效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辨证论治 手法复位 疗效评价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波 宋海涛 +2 位作者 周金梅 吕凡 黄魏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本眩晕中心共确诊为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患者46例。诊断依据为典型的病史及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记录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中的眼震...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本眩晕中心共确诊为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患者46例。诊断依据为典型的病史及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记录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中的眼震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研究HSCBPPV的眼震特点。结果441例诊断为BPPV患者中,46例(10.43%)为水平半规管BPPV。其中38例(82.61%)为单侧病变,5例(10.87%)患者合并同侧后半规管病变,3例(6.52%)为双侧病变。35例患者通过两种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11例患者仅通过滚转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25例患者眼震方向向地,13例患者眼震方向背地,3例患者眼震方向不固定,5例患者各种手法诱发出同一方向的眼震。29例患者在双侧手法中出现眼震,17例患者在一侧手法中出现眼震。结论HSCBPPV眼震为完全水平性且多为快相向地。通常受累耳在双侧手法中均可出现眼震,以向患侧为重。一侧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可同时受累。滚转试验在HSCBPPV检查中比Dix-Hallpike试验更加敏感。Dix-Hallpike试验结合滚转试验可使更多的HSCBPPV患者得到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滚转试验 诊断
下载PDF
特发性BPPV成功复位前后眩晕残障指数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宇光 张艳清 +4 位作者 刘燕 马鑫 静媛媛 王更慧 余力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301,共6页
目的探讨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患者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手法复位的患者共4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问卷调查,并根据治疗后有无残余头晕(RD)症状分为三组:无RD组,不影响日常... 目的探讨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患者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特发性BPPV并成功手法复位的患者共4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问卷调查,并根据治疗后有无残余头晕(RD)症状分为三组:无RD组,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轻度RD组,影响日常生活的重度RD组,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例成功复位的BPPV患者中,成功复位后无RD患者占29.6%,轻度RD占47.7%,重度RD占22.7%;治疗后DHI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疗程(7天分组)、治疗后DHI总分(DHI-T)、治疗后P分值(DHI-P)、治疗后F分值(DHI-F)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病程和治疗前DHI总分及各子项得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复位成功的特发性BPPV复位后出现残余头晕(RD),可能和心理因素相关,可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头晕 眩晕残障量表 心理因素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雷夏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6期105-106,共2页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0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手法复...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0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联合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9,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中医辨证方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医药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金匮泽泻汤颗粒治疗心下支饮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屈涛 刘学文 +3 位作者 赵永烈 祁延霞 程先宽 荆志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09-1112,1144,共5页
目的:观察《金匮要略》经方泽泻汤颗粒(以下简称"金匮泽泻汤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北京博爱医院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212例,按随机数字... 目的:观察《金匮要略》经方泽泻汤颗粒(以下简称"金匮泽泻汤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北京博爱医院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2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匮泽泻汤颗粒辨证加减,在治疗后第2天、2周、3个月进行眩晕残障程度、临床疗效、不良事件的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 d、2周、3个月的DHI评分较同期对照组评分改善明显,治疗组在治疗后2 d、2周、3个月总有效率(76.09%、88.04%、95.65%)均优于对照组(61.67%、73.33%、83.33%)。治疗组病例变位试验、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参数治疗后2 d、2周、3个月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与治疗后2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匮泽泻汤颗粒能改善心下支饮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后的临床疗效,减轻眩晕的残障程度及前庭功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临床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泽泻汤 《金匮要略》 耳石复位法 临床疗效 前庭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