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弼哲学对“有”的肯认——“有无”关系再探
1
作者 杨颖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27-29,共3页
关于王弼的哲学思想,许多学者和哲学史家将其概括为"贵无论"、"无的哲学"。我们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偏颇之处。王弼虽强调和突出了"无"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但并没有否定"有"的价值与作用。为... 关于王弼的哲学思想,许多学者和哲学史家将其概括为"贵无论"、"无的哲学"。我们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偏颇之处。王弼虽强调和突出了"无"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但并没有否定"有"的价值与作用。为了论证此观点,我们立足于三个方面来分析:"崇本举末"(有无、本末关系)、"以无为用"(有无、体用关系)、"名教本于自然"(有无、名和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本末 体用 自然 名教
下载PDF
古希腊人的“本”、“末”观平议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大庆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 ,“本”泛指农业 ,“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 ,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 ,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 ,“本”泛指农业 ,“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 ,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 ,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概念 ,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本文即选取古希腊的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立法者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对古希腊人的“本”、“末”观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 ,以期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结论是 ,与中国先秦的情况相似 ,古希腊的思想家或立法者无不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工商业居于次要地位 ,而且 ,对待“末”业的态度也存在着相对宽容和相对严厉两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观 古希腊 中国 经济思想史 农业 工业 商业
下载PDF
《欧公本末》的发现及其文献与学术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海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0-34,共5页
《欧公本末》是吕祖谦临终前完成的一部书,因刊行较少而流布不广,黃灵庚主编《吕祖谦全集》方整理入集出版。该书保存了不少与欧阳修有关的北宋文献,一是可补充现存宋人文献的不足,二是不同的记载,可为现在研究宋人资料提供参考,三是记... 《欧公本末》是吕祖谦临终前完成的一部书,因刊行较少而流布不广,黃灵庚主编《吕祖谦全集》方整理入集出版。该书保存了不少与欧阳修有关的北宋文献,一是可补充现存宋人文献的不足,二是不同的记载,可为现在研究宋人资料提供参考,三是记载详细。这对研究欧阳修、吕祖谦乃至北宋学术,都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公本末》 吕祖谦 皕宋楼本
下载PDF
论魏晋玄学三派之价值趣向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宝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81-85,共5页
竹林玄学、正始玄学、元康玄学为魏晋玄学之三派。在"汉文疲敝"的背景下,竹林玄学以礼义文化为非自然,故而倡言"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玄学本质上是道家之学,他们对流于虚饰的文化批判在逻辑上成为新的文化建构的... 竹林玄学、正始玄学、元康玄学为魏晋玄学之三派。在"汉文疲敝"的背景下,竹林玄学以礼义文化为非自然,故而倡言"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玄学本质上是道家之学,他们对流于虚饰的文化批判在逻辑上成为新的文化建构的先导。从嵇康、阮籍的激烈态度至王弼、向郭的价值学说,其逻辑之演进有类于从先秦道家之"为道日损"再至儒家的道德重建。正始玄学"举本统末",其指归在于法"道"而行,趣于"同乎道"、"冥于神"之境。元康玄学"崇有"而倡"独化",其宗趣在于肯认人生之"自由"——自己由乎自己。王弼言"本无",可谓由体而发用;向郭倡"独化",则是由用而显体。虽然发论途径不同,体用不二之理趣则为共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名教 自然 举本统末
下载PDF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皇朝中兴纪事本末校记》稿本考略
5
作者 黄露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49-252,共4页
通过对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稿本《皇朝中兴纪事本末校记》与《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中兴小纪》等相关史料的比对,论述该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献学价值及不足之处,认为该本对《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的全面整理、校勘有借鉴及警示作用。
关键词 复旦大学图书馆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校记》 郑翼 《中兴小纪》
下载PDF
《金史纪事本末》利用和订补《金史 ·交聘表》发微
6
作者 马振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04-108,114,共6页
清李有棠的《金史纪事本末》是有关《金史》的唯一一部纪事本末体文献。该书利用《金史·交聘表》补充和印证正文史实、交代正文史源,挖掘出了后者的史学价值。该书指出《交聘表》对史实、使节名、重要日期的缺载情况,客观地为订补... 清李有棠的《金史纪事本末》是有关《金史》的唯一一部纪事本末体文献。该书利用《金史·交聘表》补充和印证正文史实、交代正文史源,挖掘出了后者的史学价值。该书指出《交聘表》对史实、使节名、重要日期的缺载情况,客观地为订补《交聘表》做出了贡献。该书的不足主要是史实的遗漏,这是由于时代条件和文献体例的限制。分析利用好这部文献,有助于做好金代关系史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有棠 《金史纪事本末》 《金史·交聘表》 关系史
下载PDF
论《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中后晋灭亡原因
7
作者 岳英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6期94-96,共3页
后晋是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晋却在历史洪流中迅速灭亡。在《通鉴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契丹灭晋》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进攻固然是其灭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从中更能看出,后晋灭亡是众多因素促成的,本文通... 后晋是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晋却在历史洪流中迅速灭亡。在《通鉴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契丹灭晋》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进攻固然是其灭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从中更能看出,后晋灭亡是众多因素促成的,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为"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 后晋 灭亡 原因
下载PDF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相关问题考辨
8
作者 黄露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2-26,共5页
部分学者认为《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作者并非熊克,据《大明一统志》、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所录熊克著述条目可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确是熊克所著,原书为一百卷;从该书与《中兴小历》二者的篇幅、内容差异以及相关目录书的记载看,二... 部分学者认为《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作者并非熊克,据《大明一统志》、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所录熊克著述条目可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确是熊克所著,原书为一百卷;从该书与《中兴小历》二者的篇幅、内容差异以及相关目录书的记载看,二者当属繁、简本关系,《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先于《中兴小历》成书;今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皆源自徐乾学传是楼宋刻本,该本今已佚;此书的整理,应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将其余二抄本与之对校,并参及《中兴小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综合考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朝中兴纪事本末》 《中兴小历》 熊克
下载PDF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考异
9
作者 李光生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1年第2期82-86,共5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清代钞本以及由钞本而生的目前通行本皆源自于1257年庐陵刊本。但庐陵本并非杨仲良编纂的原始蜀本。对原始蜀本的书名、成书时间、体例及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庐陵本的编辑者有意模糊庐陵本与原始蜀本的密...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清代钞本以及由钞本而生的目前通行本皆源自于1257年庐陵刊本。但庐陵本并非杨仲良编纂的原始蜀本。对原始蜀本的书名、成书时间、体例及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庐陵本的编辑者有意模糊庐陵本与原始蜀本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杨仲良 庐陵本 原始蜀本
下载PDF
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思想探微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季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0-24,共5页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息末"与"崇末"看似矛盾,但"崇本息末"的"末"与"崇本举末"的"末"所代表的对象不同,这两个命题...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息末"与"崇末"看似矛盾,但"崇本息末"的"末"与"崇本举末"的"末"所代表的对象不同,这两个命题不但不矛盾,而且"崇本息末"思想涵盖了"崇本举末"思想。当然,在政治思想上,王弼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统治者采取有益于社会的有为措施,这与"崇本"思想中的尊崇"无"、"无为"是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下载PDF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探微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艳华 任国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3,共3页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哲学的根本宗旨,也是王弼对老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在本体论上,他强调以无为本;在政治论上,他主张以道治国,理顺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最终达到"崇本举末"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王弼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下载PDF
大道之境的发现与理论建构——王弼“无本论”思想的美学内涵
12
作者 赵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98,共7页
魏晋玄学在儒道会通的背景下兴起,“以无为本”逐渐成为时代共识。王弼从道的运动入手,将“无”视为“道”之“隐”,将“有”视为“道”之“显”在于世,推进了对“无”的认识,建立起“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无为用”“崇本举末”... 魏晋玄学在儒道会通的背景下兴起,“以无为本”逐渐成为时代共识。王弼从道的运动入手,将“无”视为“道”之“隐”,将“有”视为“道”之“显”在于世,推进了对“无”的认识,建立起“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无为用”“崇本举末”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弼这一“举本统末”的思想体系,是整个魏晋玄学的理论最强音,不仅是为了探求对本体之“道”的观照,更是为了关注“道”之在世,关注处身其中的现实人生,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无为本 以无为用 大道之境
下载PDF
洋务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西学的认知—评价心理——从“强制同化”到“新的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0-122,共13页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架进行归类。接着,他们再用演绎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儒学精义下“圣学投影”,进行评价。这一“认知—...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架进行归类。接着,他们再用演绎的方式,将其放置在儒学精义下“圣学投影”,进行评价。这一“认知—评价心理”在洋务运动时期具体表现为“西学中源”说和“中本西末”说。然而,随着对西学知识认知的加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突破既有的“认知—评价心理”,提出了“中西各有本末”“中本亦可变”“中本中的大本”等别样的“中本西末”观,但最终仍未摆脱既有“中本西末”的整体框架。按照麦金泰尔的相关理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朝野知识分子没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西学之于中国在本质上属于“认识论危机”,而他们仍在采用传统处理知识危机的方法进行应对,因此意义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同化 圣学投影 西学中源 中本西末 认识论危机 洋务运动
下载PDF
略论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 被引量:1
14
作者 舒习龙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5,共4页
历史编撰学是史学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领域,是一门处于草创阶段亟待加强研究的分支学科。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主要偏重个案研究。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历史编纂学中后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史书体裁,它在晚... 历史编撰学是史学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领域,是一门处于草创阶段亟待加强研究的分支学科。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主要偏重个案研究。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历史编纂学中后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史书体裁,它在晚清迅速发展,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需要用“通识”的眼光,才能宏观地分析其演变、发展的轨迹,总结它在史体方面继承和创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目的是为深入研究历史编撰学做初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纪事本末体史书 趋势 特点
下载PDF
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王弼“举本统末”思想的美学影响
15
作者 刘泽民 赵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与意义范畴,有“物”“我”自通与“物”“我”交通两方面的内涵。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人生实践和文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举本统末 大道之境 清通 通物为美
下载PDF
试论《大学》的经济思想与儒家经济学说
16
作者 王文胜 白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0-23,共4页
《大学》是儒家众多经典的心要,对《大学》经济思想的正确评价是研究儒家经济学说的关键。当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多的儒家"义利观"、"本末论"、"生财之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大学》经济思... 《大学》是儒家众多经典的心要,对《大学》经济思想的正确评价是研究儒家经济学说的关键。当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多的儒家"义利观"、"本末论"、"生财之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大学》经济思想的研究加以澄清。同时《大学》经济思想以及儒家经济学说对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儒家经济学说 本末论 义利观
原文传递
“本同末异”辩证及其价值
17
作者 徐仪静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曹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意识地从作家论和批评论、文体论、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观方面来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问题,为后代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论者关于&q... 曹丕《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意识地从作家论和批评论、文体论、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观方面来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问题,为后代文学批评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论者关于"本同末异"这个论题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通过对"本同末异"的"本"与"末"的考察,得出"本"指的是作家的生命力,是体现在作家身上的精神、气质、个性等,而"末"指的是文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同末异 文体风格 建安七子 价值
下载PDF
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论析
18
作者 舒习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要想提高史学史研究的水平,深入研究历史编撰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篇上,通过以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研究为例,证明用"通识"的眼光,宏观地分析一种史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轨迹,更... 要想提高史学史研究的水平,深入研究历史编撰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篇上,通过以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研究为例,证明用"通识"的眼光,宏观地分析一种史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总结它在史体方面继承和创新的特点,目的是为建立历史编撰学的体系做初步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纪事本末体 编撰特色
下载PDF
论《越绝书》的叙事体例
19
作者 赵雅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2-84,共3页
《越绝书》的叙事体例既不同于纪传体,也不同编年体,它具有纪事本末体的体例特点,可以说它是纪事本末体的雏形。虽然《越绝书》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例还不成熟,但这种体例的叙事方法具有开创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越绝书 纪事本末体 叙事体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