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北斗 徐旭卿 杨石波 《中国健康教育》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评价全省不同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行为转变的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法 ,分别对行政干部、医务人员、肺结核病人、病人家属和社会公众 5种不同人群 ,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评价 ;同时回顾研究近 3年结核病健康... 目的 评价全省不同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及行为转变的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法 ,分别对行政干部、医务人员、肺结核病人、病人家属和社会公众 5种不同人群 ,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评价 ;同时回顾研究近 3年结核病健康教育后的行为转变情况。结果 知晓率 :行政干部为 63 3 3 % ,医务人员为 78 98% ,肺结核病人为 5 9 3 3 % ,病人家属为 62 0 0 % ,社会公众为 5 2 2 5 % ,平均为 62 3 9% (范围从全体公民的 5 2 2 5 %到医务人员的 78 98% )。行为转变率 :1 998~ 2 0 0 0年观察期间 ,1 998年项目县的新发涂阳病人人数、完成治疗率、涂阳新登记率分别为 2 95 1例、 94 88%、 1 3 1 0 1 0万 ;1 999年分别为 3 2 1 6例、 95 1 8%、 1 4 3 0 1 0万 ;2 0 0 0年分别为 4 3 81例、 93 95 %、 1 9 5 1 0万 ;政府投入经费 2 0 0 0年为 1 5 0 8万元、 2 0 0 1年为 1 0 0 8 7万元。结论 结核病健康教育是成功的 ,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但不同人群收到的“知”、“行”效果不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结核病 健康教育 行为转变 评价
下载PDF
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的可持续性改变:澳大利亚美好生活俱乐部的自我健康管理计划的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Colette Browning Shane Thomas +2 位作者 Jane Sims Lindner Helen Kelly J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099-2104,共6页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好生活俱乐部18个月的监测数据。美好生活俱乐部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分担卫生服务项目"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促进5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该项目的干预措施是跨理论行为改变模型和...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好生活俱乐部18个月的监测数据。美好生活俱乐部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分担卫生服务项目"的一个研究项目,旨在促进5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该项目的干预措施是跨理论行为改变模型和通过电话的动机谈话技术。在患者参加项目的基线、第6个月、第18个月收集数据。数据包括人口学信息、慢性病种类、健康行为、对健康的认识、锻炼程度、功能状态、自我效能、情绪状态、服务利用,以及9个目标行为的改变阶段。本文报告了150名接受18个月监测的患者数据。结果表明,在8个自我评价的症状中,有6个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干预的患者对自我健康管理的信心在短期内明显增强。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呈现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卫生服务利用没有减少的原因,归因于参加者之间卫生服务利用方式的差异较大。参加项目第6个月时,患者行走的活动量增加,但第18个月时回到基线水平。这些发现表明,动机谈话技术能够在行为改变的最初阶段发挥作用,不过如果要长期地维持行为改变,则需要确定个体化和结构性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自我管理 行为改变
下载PDF
健康教育减少小学生接触疫水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魏望远 袁里平 +2 位作者 江起雄 彭爱国 周达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减少湖区小学生接触疫水的行为。方法在洞庭湖区选择50所血吸虫病疫情比较严重的学校,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针对儿童的兴趣制作了血防科普动画片和卡通画册材料,在学校集中传播。结果干预...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减少湖区小学生接触疫水的行为。方法在洞庭湖区选择50所血吸虫病疫情比较严重的学校,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针对儿童的兴趣制作了血防科普动画片和卡通画册材料,在学校集中传播。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学生血防知识的水平和态度的改变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呈稳定上升趋势;实验组学生接触疫水率和日接触疫水频次及血吸虫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安全水体活动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小学生接触疫水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血吸虫病 行为改变
下载PDF
参与式交流策略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易感行为改变的实践 被引量:8
4
作者 高云 王曙光 张胜康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通过利用参与式交流的社会理论,去探索男—男性关系人群的有效的行为改变模式。方法:研究以不同形式的同伴教育方式,进行行为改变的分阶段横断面跟踪调查的控制测量设计。351名男同性恋者的非随机样本被设计为前后对照的3个组:“... 目的:通过利用参与式交流的社会理论,去探索男—男性关系人群的有效的行为改变模式。方法:研究以不同形式的同伴教育方式,进行行为改变的分阶段横断面跟踪调查的控制测量设计。351名男同性恋者的非随机样本被设计为前后对照的3个组:“自我促进组”,“社会促进组”和未实施干预的“对照组”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采用参与式交流策略对促进男—男性关系人群安全性实践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结论:回应艾滋病流行,行为改变策略,必须超越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心理学和一般社会学基础上的传媒干预模式,而特别强调目标人群的主体性地参与的策略,以通过发展文化适当性,提高干预的效果。这一过程几乎在所有国家的艾滋病防治运动中,进行着尝试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交流 行为改变 艾滋病预防 男同性恋
下载PDF
可持续行为改变的设计:说服技术设计及交互系统的概念、理论及框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诗桐 《创意与设计》 2017年第2期20-28,共9页
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设计师在他们的设计工作中负有最大的责任,所以应该利用他们的力量创造人类的福祉。随着医疗保健的范式转变,现在从关注治疗转向预防和健康,而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 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设计师在他们的设计工作中负有最大的责任,所以应该利用他们的力量创造人类的福祉。随着医疗保健的范式转变,现在从关注治疗转向预防和健康,而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重要。行为改变的设计是设计中的一种相对新的方法,由于对健康,可持续性和幸福感的日益增长的关注,它得到更多的注意。虽然这些概念在传播设计中不是新的,但是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如交互设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讨论一些行为变化的设计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关注保持长期健康行为的变化。它确定了一些关键概念,并提出了一些框架和模型,用于开发和评估说服的设计及交互式系统,以及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改变 健康 动机 说服性技术 幸福
下载PDF
The Experience and Impact of a Fitbit-Bas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Hygiene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Experiencing Cognitive Decline
6
作者 Kate Walker Chris Griffiths +3 位作者 Jen Yates Louise Birkett-Swan Farah Hina Chee Siang Ang 《Advances in Aging Research》 CAS 2024年第3期41-59,共19页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and impact of a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wrist-worn tracker (Fitbit)-based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older patients attending a memory assessment s...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and impact of a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wrist-worn tracker (Fitbit)-based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older patients attending a memory assessment service, who are experienc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but do not receive a dementia diagnosis. Methods: A qualitative design was employ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a purposeful sample of thirteen participants recruited from a memory assessment service. Thematic analysis, that was data driven and inductive, was undertaken to analyse the data. Results: Two global themes were developed. “Understanding exercise and sleep as part of my lifestyle” was made up of themes representing how participants viewed exercise and sleep as part of their lifestyles in terms of acknowledging the positive impacts and the barriers to exercise and sleep. The second global theme “Understanding my experience of the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was made up of themes that identifi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intervention regarding impro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enabling validation of proactive behaviours and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urs, so promoting positive behaviour change. Conclusion: Patients experiencing age-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pplied and benefited from a healthy lifestyle Fitbit-based intervention 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better sleep hygiene and healthy lifesty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Impairment Health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itbit Health and Wellbeing behaviour change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rescribing
7
作者 Kate Walker Chris Griffiths Harmony Jiang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CAS 2023年第2期41-56,共16页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social prescribing as a means of facilitating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 changes by linking patients to sources of support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there are gaps in understa...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social prescribing as a means of facilitating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 changes by linking patients to sources of support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there are gaps in understanding about what works to facilitate and enable this behavior change i.e. ,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s underpinning social prescribing delivery. This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involving interviews with 18 Social Prescription Link Workers (SPLWs). Reflective thematic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rough this, an overall theme of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Solution-focused and strengths-based” was identified. This was made up of sub-themes relating to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the SPLWs’ role (comprising asking question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the patients’ role, (empowerment and active engagement);and the approach adopted (solution building, goal and action orientated). To formalize this, a framework could be developed for SPLWs that encapsulates the solution-focused strengths-based approach for application within social prescribing. This framework can then be embedded into practice facilitating more successful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 change for social prescribing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Prescribing behaviour change SOLUTION-FOCUSED Goal and Action Orientation
下载PDF
孕小鼠注射海洛因对仔鼠体重、行为及肺中相关活性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冯红丽 李重阳 +6 位作者 俞诗源 王悦 王昱 贾艳芳 邓海平 郭婷婷 牛宪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0,共8页
为了探讨海洛因对仔鼠行为、体重及肺发育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对4组共48例受孕小鼠(Mus musculus)从第8d开始,每天早晚分别注射0.2ml浓度为1.0g/L、1.5g/L和2.0g/L的海洛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直到小鼠分娩,观察测量... 为了探讨海洛因对仔鼠行为、体重及肺发育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对4组共48例受孕小鼠(Mus musculus)从第8d开始,每天早晚分别注射0.2ml浓度为1.0g/L、1.5g/L和2.0g/L的海洛因溶液和等量的生理盐水直到小鼠分娩,观察测量仔鼠行为及体重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体视学半定量方法检测15d胚胎、出生后1d、7d、15d仔鼠的肺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海洛因影响仔鼠的行为活动,实验组各发育期仔鼠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海洛因组各发育期仔鼠肺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或P<0.05),且随海洛因浓度的增大表达越强,但随着发育的进行,海洛因组仔鼠肺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的阳性表达减弱。海洛因影响仔鼠的行为与体重,海洛因对各发育期仔鼠肺的损伤可能与肺组织中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小鼠 体重 行为变化 KGF C-FOS蛋白 BAX蛋白
下载PDF
Social Prescribing through Primary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9
作者 Chris Griffiths Farah Hina Harmony Jiang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22年第2期31-58,共28页
Background: In primary care, social prescribing (SP) is where a patient is referred to a “link worker”, who considers their needs and then “prescribes” or connects them to appropriate community-based resources and... Background: In primary care, social prescribing (SP) is where a patient is referred to a “link worker”, who considers their needs and then “prescribes” or connects them to appropriate community-based resources and services. Recent policy and guidance in the UK has significantly expanded the provision of SP to improve pati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Methods: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SP effectiveness and to report needs addressed, interventions provided, and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employed. Inclusion criterion was patient referral from primary care to a SP link worker. Online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studies published from February 2016 to July 2021. Searches were restricted to English language only.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and a narrative analysis were undertaken. Results: Eight studies were included. All studies reported some positive outcomes. There were weaknesses and limitations in study design and in reporting of results: a lack of comparative controls, short duration and single point follow-up, a lack of standardised assessments, missing data, and a failure to consider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All studies had features which indicated a high risk of bias. Conclusion: Evidence for the value and positive impact of SP is accumulating, but evaluation design remains relatively weak. There is a need to improve evaluation through robust methodological design and the adoption of universal outcome measures and evaluation/analytical framework. SP should seek to assess patient wellbeing, self-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outcomes systematically, and adopt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to enable healthier lifestyles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Prescription Greenspaces Systematic Review Wellbeing SELF-MANAGEMENT Quality of Life behaviour change
下载PDF
Integrated Review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Diet and Exercise in Early 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10
作者 Chris Griffiths Farah Hina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1年第4期265-278,共14页
Aims: Life expectancy is reduced by 10 - 20 years in psychotic disorder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largely due to high incidence of physical health disorders: heart attack, stroke, obesity, cardiovascular ... Aims: Life expectancy is reduced by 10 - 20 years in psychotic disorder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largely due to high incidence of physical health disorders: heart attack, stroke, obes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nd type 2 diabetes. Early 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patients can be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weight gai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diet and exercise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employ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Method: A review of research evidence on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diet and exercise) for individuals with early 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2000 to 2020) was undertaken. An internet-based literature search employed Medline, PsycINFO, Embase, 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Results: Nine studies meeting the criteria were identified: comprising of three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udies, one diet intervention study, and five combined die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udies. Only one study used a RCT design with prior power analysis to determine participant numbers, two had a RCT design, two had a comparison group and four had no control group. Overall,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exercise and diet focused interventions may provide benefici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but participant engagement and behaviour change may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early 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due to individu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sis and medication prescribed, and health service related factors. Conclusion: There is a need for evidence-based lifestyle programmes in early 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that includes individually targeted evidence based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s. Further appropriately powered RCTs are required to strengthen the evidence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FIRST-EPISODE PSYCHOSIS DIET EXERCISE LIFESTYLE behaviour change
下载PDF
肠造口术后患者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艳 朱桂玲 《护理学报》 2020年第8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制定的护理模式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入院的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2月入院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结直肠造口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依据行为改变理论制...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制定的护理模式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入院的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2月入院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结直肠造口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依据行为改变理论制定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分别于手术前1 d、出院后第3个月末,采用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问卷和知信行量表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在出院后第3个月末,观察组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知信行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提高肠造口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知信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造口 行为改变理论 自我管理能力 知信行
下载PDF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惠丽雅 顾红 陈慧娟 《临床护理杂志》 201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初产妇9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初产妇9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1d、3d母乳喂养率、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后3d纯母乳喂养率高于护理后1d,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护理干预运用于初产妇中,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自我效能,提升护理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改变整合理论 护理干预 初产妇 母乳喂养 自我效能
下载PDF
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游紫为 匡泽民 +2 位作者 周艳辉 伍利蓉 胡红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的第一大死因,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在不断上升。改变危险健康行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防治策略,可有效延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现有慢病管理模式并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干预因素从而实现干预效果最大化。行为改变...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的第一大死因,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在不断上升。改变危险健康行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防治策略,可有效延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现有慢病管理模式并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干预因素从而实现干预效果最大化。行为改变轮建立在19种行为干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为行为分析和干预设计提供了明确清晰的指导,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本文对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框架内容、实施步骤及其在国内外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应用行为改变轮理论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改变轮 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 行为改变技术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出院准备干预方案在COPD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慧敏 商临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5-110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干预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的COPD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8月住院的35例病人作为对照组,2022年9月住院的3...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干预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的COPD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8月住院的35例病人作为对照组,2022年9月住院的34例病人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基于BCW理论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非计划再入院率。结果:干预组病人出院准备度得分、出院指导质量得分及出院时和出院后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出院时和出院后生活质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干预方案可提高病人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行为改变轮理论 出院准备度 出院指导 自我效能 生活质量 护理
下载PDF
行为转变轮理论在健康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鑫伶 杨鸣春 邹爱容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2期33-37,71,共6页
现今,我国不断积极推进全民健康工作,任何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的维持都离不开健康行为,因其不仅能够减小各类慢性病风险系数值,同样能够进一步完善日常生活品质。但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个体都较难为了自身健康行为的改善而真正做出行动。以往... 现今,我国不断积极推进全民健康工作,任何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的维持都离不开健康行为,因其不仅能够减小各类慢性病风险系数值,同样能够进一步完善日常生活品质。但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个体都较难为了自身健康行为的改善而真正做出行动。以往研究表明为最大程度优化健康行为改变所具备的依从特性,基于理论视角进行深入研讨非常重要。行为转变轮理论为健康行为改变的来源和干预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就行为转变轮理论的概述、主要概念、主要内容、在国内外身体活动、饮食健康、遵医行为等健康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总结归纳,旨在促进行为转变轮理论在我国健康行为管理领域的应用,为制定符合我国不同人群健康管理策略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转变轮理论 健康管理 行为转变 综述 护理
下载PDF
行为改变轮理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莉 张艳 +2 位作者 田雨同 李晓华 高月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2-1138,共7页
该文介绍了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内容,并对其在国内外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发展应用提供参考,为护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护理学 综述 护理理论 行为改变轮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7
作者 李冬翔 刘丹丹 +1 位作者 吴金凤 梁琦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行为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口进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改变轮(BCW)理论模型拟定... 目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行为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口进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改变轮(BCW)理论模型拟定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的行为影响因素提炼出3个主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知识受限导致自我管理动机不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缺乏。结论:医护人员和患者应该加强对营养饮食的重视度,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营养 BCW理论模型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谢燕 李琳琳 +3 位作者 王岩 邓艳青 李小艳 曾琳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5期2847-2850,共4页
对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概念及其在癌症病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推动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癌症护理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以期为改变癌症病人的不良行为和健康素养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 癌症护理 健康教育 综述
下载PDF
以ITHBC为指导的群组式饮食及运动指导对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19
作者 任艳 勾玲会 +3 位作者 姜艳明 黄丽 章道琴 王雪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ntegrated Theory of Health Behaviour Change,ITHBC)为指导的群组式饮食及运动指导对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12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探讨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ntegrated Theory of Health Behaviour Change,ITHBC)为指导的群组式饮食及运动指导对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2年1—12月重庆市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孕期保健服务,观察组采用以ITHBC为指导的群组式饮食及运动指导,比较两组母婴结局、自我管理能力、饮食及运动管理情况、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1,P=0.014)。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饮食、运动、体质量监测的依从率及体质量控制理想率、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初产妇孕期指导中,以ITHBC为指导的群组式饮食及运动指导能够改善初产妇的母婴结局及饮食、运动管理状况,降低早产、巨大儿等风险,且在提高初产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水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指导 初产妇 群组式管理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 饮食管理 运动管理
下载PDF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毒品成瘾防复吸戒治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春光 田甜 +1 位作者 姜祖祯 李勇辉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15-119,134,共6页
复吸行为是禁戒毒工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戒毒人员开展防复吸戒治,降低其复吸风险,对于促进社会安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降低戒毒后的复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层面的康复治疗干... 复吸行为是禁戒毒工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戒毒人员开展防复吸戒治,降低其复吸风险,对于促进社会安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降低戒毒后的复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层面的康复治疗干预。行为改变轮理论(Behaviour Change Wheel,BCW),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训练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理论综合了个人、环境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改变和影响某一行为问题,与复吸行为的综合戒治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能较好地应用到戒毒人员复吸行为的康复训练之中。本研究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原理和操作技术,探索构建甲基苯丙胺戒毒人员防复吸戒治模型,对毒品成瘾的防复吸戒治提出新的思考和戒治模式,可为禁戒毒实务部门提供一种新的工作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改变轮 行为干预 防复吸戒治模型 药物成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