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墟美学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程勇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0-73,123,共4页
中西对待废墟和垃圾的美学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废墟及自然废墟怀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情感,西方传统文化对待废墟的美学态度则是否定的。一直至18世纪末,随着卢梭等浪漫主义对历史废墟的感伤发现,西方才开始建立起废墟美学的... 中西对待废墟和垃圾的美学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废墟及自然废墟怀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情感,西方传统文化对待废墟的美学态度则是否定的。一直至18世纪末,随着卢梭等浪漫主义对历史废墟的感伤发现,西方才开始建立起废墟美学的观念。19世纪中后期以来,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基于对城市废墟的惊颤发现而对之进行了有力的表现,以杜尚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等则干脆直接撷取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作为艺术品的主要构件。近年,对废墟特别是工业废墟进行生态学和艺术学的改造,成为大地艺术等主要的艺术选择,而战争废墟亦成为除工业废墟外当代中国一种具有文化记忆的审美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墟 波德莱尔 本雅明 杜尚 工业废墟 战争废墟
下载PDF
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2-27,共6页
"应和论"不是波德莱尔的发明,它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波德莱尔创作的《应和》一诗在对传统的"应和"观念进行全面综合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形象、明确、精练的格言式表述;同时他将这一古老理论自觉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文艺... "应和论"不是波德莱尔的发明,它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波德莱尔创作的《应和》一诗在对传统的"应和"观念进行全面综合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形象、明确、精练的格言式表述;同时他将这一古老理论自觉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使其焕发出现代生命力,并成为自己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应和 应和论
下载PDF
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及其开创性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伟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6-123,共8页
波德莱尔首次将美学现代性意识定位于当下生活的瞬间感受上,对他来说,现代性不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段,而是由无数个"现在"构成的时点。这种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一方面要将飞逝的时刻保持住或永久化,另一方面需要艺术家创造性的... 波德莱尔首次将美学现代性意识定位于当下生活的瞬间感受上,对他来说,现代性不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段,而是由无数个"现在"构成的时点。这种英雄现时型的现代性一方面要将飞逝的时刻保持住或永久化,另一方面需要艺术家创造性的想像来加以表现。文人雅士、嬉皮士、花花公子或浪荡子成为这种现代性体验方式最为集中的体现,他们追求的审美化生存彰显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商品文化的抗拒,从而初步确立起现代主义最为基本的原则——艺术自律性。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艺术和审美观念,不仅对西方同样也对中国的传统审美价值及社会世俗观念构成了巨大挑战,从而开创出现代艺术"审丑"的新的美学潮流,对整个现代主义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审美现代性 英雄现时型 开创性 审丑 审美化生存
原文传递
怎样看待象征主义的特点、来源与分期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珺平 《滨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5-70,共6页
作为诗歌思潮的象征主义与作为艺术理论的象征主义是重合的,但又有差异。前者更强调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创作中的使用,而后者则是对其根本特征、来源(尤其是哲学基础)与分期做理性探讨。作为理论的象征主义,其根本特征是对于两个世界相互... 作为诗歌思潮的象征主义与作为艺术理论的象征主义是重合的,但又有差异。前者更强调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创作中的使用,而后者则是对其根本特征、来源(尤其是哲学基础)与分期做理性探讨。作为理论的象征主义,其根本特征是对于两个世界相互感应的思考,其来源为唯美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其分期伴随时空不同,逐步弥漫。中国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主要集中于表现手法和技巧,而不是理论沉思。事实上,不管作为文学思潮还是理论流派,象征主义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进入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象征 象征主义
下载PDF
波德莱尔的巴黎书写与现代城市美学的诞生
5
作者 杨柳 何光顺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现代城市美学有着重视瞬时性和内在性的美学特征,它是现代艺术家在无法把握匿名的大众和现代性工业制造的速朽产品中出于“好奇”和“震惊”的内在性体验的创造。波德莱尔作为现代城市美学的奠基者,发现了作为19世纪现代都市典范的巴黎... 现代城市美学有着重视瞬时性和内在性的美学特征,它是现代艺术家在无法把握匿名的大众和现代性工业制造的速朽产品中出于“好奇”和“震惊”的内在性体验的创造。波德莱尔作为现代城市美学的奠基者,发现了作为19世纪现代都市典范的巴黎的畸形、阴翳、忧郁之美,一种短暂、偶然、现时的时间美学维度,以都市大众为主角的崭新英雄气概;确认了现代城市美学的创作主体所具有的闲逛者、“医生”、诗人的三重功能角色合一的艺术家精神;揭示现代都市作为天堂和深渊的对反相成,也是美学和丑学的一体共生,是现代艺术家在现代都市的处身情境中运用通感应和的艺术法则的创造。时间、变化和对于现时的自觉是现代城市美学的价值源泉,它改变了自古代文明以来的悠久的永恒性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巴黎 现代城市美学 瞬时性美学 内在性美学
原文传递
文学的他缘——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现代性—缘域”重释 被引量:6
6
作者 何光顺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2期301-317,共17页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从西方文明内部发展的单一视角和逻辑来进行考察,而可引入中国文学所注重的缘域精神,以有助于揭示其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滥觞期的典范文本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中国文学的缘域境界在古典时代发...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从西方文明内部发展的单一视角和逻辑来进行考察,而可引入中国文学所注重的缘域精神,以有助于揭示其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滥觞期的典范文本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中国文学的缘域境界在古典时代发展形成,它主要是指文学作为一种非疆域的人文现象所强调的物性、神性、人性的和谐状态及其对感性生命的直观。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现代性—缘域”则是在看到物—人—神关系在工业和资本裹挟所带来的破碎境况下去展开重建中的创造。这种“现代性—缘域”的创造,在逆反形而上学本体论主宰的西方古典文学中,深入到现代文明的血脉和骨骼处,创造出一种充满内部差异、矛盾的新型文学样态,即:在逆反形而上学绝对之善中对都市之恶的发现;在逆反哲人王的独断权威中对都市大众之无名和隐匿状态的展现;在逆反古典和浪漫主义理想型写作中对象征型写作的实践。而这也形成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缘域、政治的缘域和文化的缘域的三重维度,并值得研究者发掘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恶之花》 他缘 现代性—缘域
下载PDF
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思潮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3-19,共7页
波德莱尔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两方面既表现出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又显露出区别于浪漫主义的独创性,其呈现出来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面貌既折射出时代思潮的变化,又是与时代思潮冲突的印记。他既不是简单地张扬浪漫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抛... 波德莱尔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两方面既表现出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又显露出区别于浪漫主义的独创性,其呈现出来的丰富复杂、充满矛盾的面貌既折射出时代思潮的变化,又是与时代思潮冲突的印记。他既不是简单地张扬浪漫主义,也不是简单地抛弃浪漫主义,而是在浪漫主义当中进行选择,分辨其中的合理因素与悖谬成分、品质与缺陷,在指出浪漫主义某些弊端的同时,又发扬浪漫主义某些富有启发性的方面,试图在重新整合浪漫主义的过程中,为浪漫主义开辟一条走向再生的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浪漫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的跨文化解读 被引量:6
8
作者 樊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1-25,共5页
猫头鹰是中西文化谱系中凝定着特定审美经验与象征喻义的文化意象。文章通过对猫头鹰意象的原型解读,跨文化地探勘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所蕴藉的知识分子从叛逆到批判的精神谱系;深度阐释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 猫头鹰是中西文化谱系中凝定着特定审美经验与象征喻义的文化意象。文章通过对猫头鹰意象的原型解读,跨文化地探勘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所蕴藉的知识分子从叛逆到批判的精神谱系;深度阐释了波德莱尔与鲁迅笔下猫头鹰意象的象征意蕴、文化差异以及两者的心灵契合和话语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鲁迅 猫头鹰 象征 异教徒 精神界战士
下载PDF
作为“神契”的Correspondance: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新释
9
作者 妥建清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波德莱尔的Correspondance思想作为现代性理论的结晶影响甚大。代表性的汉译“应和”“交响”“契合”“通感”“感应”等均从文学史的角度表达波德莱尔力图恢复人与世界完整体的思想,但诸种汉译并未突显出Correspondance思想中重要的... 波德莱尔的Correspondance思想作为现代性理论的结晶影响甚大。代表性的汉译“应和”“交响”“契合”“通感”“感应”等均从文学史的角度表达波德莱尔力图恢复人与世界完整体的思想,但诸种汉译并未突显出Correspondance思想中重要的超验性意义。细绎Correspondance思想,水平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身体直观和“广阔性”语言的方式融合感官以及人与世界,垂直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象征为中心,借由从有限到无限的深度追求达至绝对美的理想,而作为现代生活的英雄的浪荡子也以审美救赎为己任,如是诸多面向皆具有神性、无限、审美救赎等非实在的实在论内涵。因此,此种内含着超验意义的Correspondance思想,用“神契”译之较之于“应和”“契合”等语词翻译更为合理,以此为波德莱尔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神契/应和 Correspondance 浪荡子
原文传递
巴黎、波德莱尔与现代性——论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歌的日常生活内涵之阐释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有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9,共6页
本雅明作为空间批评的先驱,关于巴黎与波德莱尔诗歌互文性关系的阐释对其后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他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的研究获得了某种世俗启迪,认为对其解读必须与巴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他发现了城市化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的物质化... 本雅明作为空间批评的先驱,关于巴黎与波德莱尔诗歌互文性关系的阐释对其后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他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的研究获得了某种世俗启迪,认为对其解读必须与巴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他发现了城市化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的物质化向度的历史意义,将已经被取代的拱廊、工业建筑及广告等物质性历史"垃圾"与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波德莱尔的诗歌联系起来,研究城市日常生活与文学文本的辨证关系及蕴涵着现代性震惊体验的互文表述。波德莱尔的诗歌被他视做一种现代城市的辩证意象,通过解读其作为诗性事物的商品意象来探究19世纪城市生活各种体验,并发展出一种建立在由资本主义过时商品构成的废墟之上的乌托邦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波德莱尔 巴黎 日常生活 震惊体验 现代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波德莱尔——论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11
作者 康欣欣 李茂增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雅明批判波德莱尔过分夸大了作者和作品独立性的革命力量:波德莱尔迷恋诗歌暴动和现代主义英雄对社会的破坏性,而不知革命的真正力量是无产阶级;闲逛拱廊街和移情人群,看似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实际已沦为出卖劳...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雅明批判波德莱尔过分夸大了作者和作品独立性的革命力量:波德莱尔迷恋诗歌暴动和现代主义英雄对社会的破坏性,而不知革命的真正力量是无产阶级;闲逛拱廊街和移情人群,看似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实际已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商品;为实现艺术自律而提出的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因生产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象反而壮大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声势。本雅明超越了波德莱尔,转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旨在发动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波德莱尔 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下载PDF
波德莱尔作品汉译回顾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波 尹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69,共8页
对大量原始材料的钩沉和梳理,描述和分析,波德莱尔作品自上世纪20年代初引进中国以来的翻译历程,并结合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探讨该历程盛衰转折的深层原因。笔者在指出目前存在问题的同时,对今后波德莱尔作品的翻译走向提出希望。
关键词 波德莱尔 翻译 文学接受
下载PDF
波德莱尔与穆时英的现代都市空间书写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梓杭 文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20世纪末,文艺理论界研究呈现出“空间”转向趋势,从法国学者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到后继者亨利·列斐伏尔及米歇尔·福柯的空间哲学论,空间研究浪潮席卷整个西方文化界,也随即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城市,... 20世纪末,文艺理论界研究呈现出“空间”转向趋势,从法国学者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到后继者亨利·列斐伏尔及米歇尔·福柯的空间哲学论,空间研究浪潮席卷整个西方文化界,也随即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现代空间,是都市文学的生发之地,其中备受空间批评关注的议题是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个体在城市中的现代化体验。19世纪法国象征派先驱夏尔·波德莱尔以“恶中掘美”的视角开创了巴黎诗歌的新纪元,20世纪初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穆时英则是上海都市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他们的作品均描绘了城市的空间线条,记录了不同群体独特的空间体验,也揭露了隐藏在都市现代化繁荣背后的危机。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的城市书写又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从美学角度和人文角度对城市空间书写进行了探索和创新。由于巴黎和上海是阐释性较强的城市意象,因此两位作家的都市书写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法空间文学比较提供了新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 都市文学 波德莱尔 穆时英
下载PDF
波德莱尔:雨果的模仿者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7,共5页
波德莱尔在某些诗中对雨果的模仿既表现为从雨果那里受到的某些影响和启发,也表现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创造性发挥。用抒情诗表现平凡琐碎事物中的诗意,并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和思考,这是波德莱尔得益于雨果的影响和启发。... 波德莱尔在某些诗中对雨果的模仿既表现为从雨果那里受到的某些影响和启发,也表现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创造性发挥。用抒情诗表现平凡琐碎事物中的诗意,并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和思考,这是波德莱尔得益于雨果的影响和启发。但在对题材的提炼、对诗歌主导意蕴的挖掘和对诗歌艺术效果的强化几方面,波德莱尔显示了其作为创造者的最优秀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雨果 模仿 诗歌创作 法国
下载PDF
本雅明现代性思想中游荡者形象研究
15
作者 赵迎港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8-86,共9页
面对充满异质性、难以定义的现代性议题,本雅明选择将现代性本质问题外化为游荡者意象,通过对游荡者的追踪和观察,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态度和历史现象学的方法发现现代都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历史和空间的维度中构建现代性的现象学,并... 面对充满异质性、难以定义的现代性议题,本雅明选择将现代性本质问题外化为游荡者意象,通过对游荡者的追踪和观察,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态度和历史现象学的方法发现现代都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历史和空间的维度中构建现代性的现象学,并阐明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本雅明通过敏锐的体验捕捉现代性的直觉碎片,从生存空间、心理状态和批判性几个方面塑造了作为现代性辩证意象的游荡者意象,通过分析本雅明现代性思想之中的游荡者形象,可以发现游荡者形象的特质及其理论价值,深入探究现代性空间之下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本雅明对待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波德莱尔 游荡者 现代性
下载PDF
论本雅明对大众“震惊体验”的观察与现代性反思
16
作者 何利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惊体验” 本雅明 波德莱尔 大众 现代性
下载PDF
爱伦·坡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丽群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54-57,共4页
本文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歌自主,反对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诗学观,以及他以"忧郁"、"死亡与美的结合"的美学原则和他小说中对想象力的强调与实践等方面来看他在波德莱尔的创作过程中的被接受和影响。
关键词 爱伦·坡 波德莱尔 影响
下载PDF
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波德莱尔与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几篇诗作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宏芹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7,共8页
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融化,坠海而死。后人将他阐释成各种形象,如追求爱与美的诗人与爱人,追求自由的英雄、革命者、反叛者与乌托邦主义者。在19世纪,有三位大诗人——拜伦、波德莱尔、斯特... 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融化,坠海而死。后人将他阐释成各种形象,如追求爱与美的诗人与爱人,追求自由的英雄、革命者、反叛者与乌托邦主义者。在19世纪,有三位大诗人——拜伦、波德莱尔、斯特凡·格奥尔格——续写了伊卡洛斯神话。献身希腊战场的英国诗人拜伦在歌德的《浮士德》里以欧福里翁的形象出现,是一个英雄伊卡洛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把追求美的现代诗人比作不幸坠落的伊卡洛斯,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则塑造了一个作为诗人-先知的伊卡洛斯,他是变革社会的精神领袖。格奥尔格对伊卡洛斯形象的塑造,成熟于他在伦敦漫游中与拜伦的神交、在巴黎参加马拉美主持的星期二聚会以及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熟稔,这可视为一种"侨易"现象,同时也造就了格奥尔格的伊卡洛斯形象的独特性。身处不同时代、源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这三位诗人对伊卡洛斯的不同感悟与阐释,展现了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一种"侨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卡洛斯 斯特凡·格奥尔格 歌德 拜伦 波德莱尔
下载PDF
现代诗歌中的审丑倾向--浅谈波德莱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19
作者 欧艺甜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 2023年第3期86-90,共5页
新诗要解放,还得向“外”看。从五四时期起,外国诗歌的输入就成为了推动中国诗歌现代化转型不断深化的源泉力量。我们主动接受西方理论思潮并投诸实践,同时在内外对话的演进中回答新诗命题并以此形成和发展自身诗学观念。本文将以现代... 新诗要解放,还得向“外”看。从五四时期起,外国诗歌的输入就成为了推动中国诗歌现代化转型不断深化的源泉力量。我们主动接受西方理论思潮并投诸实践,同时在内外对话的演进中回答新诗命题并以此形成和发展自身诗学观念。本文将以现代诗歌史中对新诗流派影响极大的外国诗人波德莱尔为例,探讨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在诗歌审美方面对中国新诗之“新”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于受其影响者不胜枚举,故在此仅通过分析三位诗人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的代表性作品,试图从里找出不仅是形式和内容,更是思想上的较之过去的颠覆性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会对固有思维模式与传统叙事结构的整个框架地基在逻辑层面造成桥接中的裂缝,从而富有冲击力地带来某些难以接受的现代性悖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生命迎来了墙角开花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丑 波德莱尔 李金发 颓废美学
下载PDF
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恶之花》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2-26,共5页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恶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恶之花》 解构 '恶之美' 法国 文学评论 法国 象征主义 价值体系 美学观 诗歌 女性形象 审美准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