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被引量:73
1
作者 贺福元 周逸群 +6 位作者 邓凯文 邓俊林 石继连 刘文龙 杨岩涛 唐宇 刘志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34-1543,共10页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理论 经络脏腑 脏象 中药药性 超分子 化学 物质基础 方证关联 中药 中药复方 气析 中医 药现代化
原文传递
2006—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48
2
作者 徐蕴 魏琦 +1 位作者 汤大朋 王会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了解2006—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情况,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源,以"R22(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图分类号,对2006—2015年的相关文献进... 目的了解2006—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情况,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源,以"R22(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图分类号,对2006—201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发表机构、核心作者、被引频次、基金论文、关键词等情况。结果共纳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14013篇,论文数量随发表时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来源于核心期刊数据库的论文占38.4%,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占18.3%,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比34.7%。发表论文超过100篇的机构26所,发表论文达到30篇的作者26人,且66.7%的论文有被引用记录。《伤寒论》、《黄帝内经》和中医体质是研究热点。结论近1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数量稳中有升,来源于核心期刊和受到基金资助的文献比例相对较高,文献涉及的研究方向较为稳定,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核心作者群体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文献计量学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文献评价
原文传递
基因组学发展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启示——兼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前景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杰芬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3,共3页
结合基因组学研究由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的时代背景 ,探讨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启示。认为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从证相关基因研究入手 ,拓展至诸证的遗传学基础及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 结合基因组学研究由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的时代背景 ,探讨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启示。认为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提供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从证相关基因研究入手 ,拓展至诸证的遗传学基础及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研究等 ,有可能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研究 基因组学 功能基因组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对“脾主肌肉”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玉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0-712,共3页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脾主肌肉 临床实践 临证验案
下载PDF
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 被引量:31
5
作者 贺福元 贺红 +5 位作者 邓凯文 周逸群 石继连 刘文龙 杨岩涛 唐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313-4318,共6页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中药药理学 超分子药理学 药理学 中医药基础理论 超分子 物质基础 证素 药素 气析 气素 中医药现代化 经络脏腑 数理特征化 分子社会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 被引量:31
6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4 位作者 杨岩涛 周逸群 石继连 刘文龙 唐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4-1629,共6页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q...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的中药,进入人体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针对经络脏腑的特异性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归经现象。这种作用规律可采用体外、体内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体外方法主要采用超分子化学结构分析、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测算方法;体内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体成分分布、谱效动力学参数、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其中穴药法能化简超分子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因此,中药归经是揭示自然界生物体主客体大小分子按"印迹模板"相互交流的普遍规律,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物质基础的第一道屏障,是实现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超分子化学 归经 中医药基础理论 物质基础 气析 中药药理学 中医药现代化 经络脏腑 数理特征化 子拓扑学 分子连接性指数
原文传递
系统药理学:TCMSP解析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解晶 李丰 +1 位作者 石彬彬 李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2627-2635,共9页
中医基础理论源远流长,在中医学中尤其重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对其进行全面、证据性的诠释显得尤其重要。系统药理学方法(TCMSP)用于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旨在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和TCMSP的应用,是一个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医分... 中医基础理论源远流长,在中医学中尤其重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对其进行全面、证据性的诠释显得尤其重要。系统药理学方法(TCMSP)用于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旨在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和TCMSP的应用,是一个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医分子机制的方法,可以解释复杂中医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通过针对TCMSP与其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旨在为该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MSP 中医基础理论 系统水平 中药性能 归经理论 气血理论 病机制论 文章汇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是中医病机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红光 陈海彬 +2 位作者 周学平 王明艳 吴勉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90-993,共4页
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病机研究是中医理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病机有着惊人的相似。将蛋白质组学运用于中医病机的研究中,对于探... 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病机研究是中医理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蛋白质组的整体性、动态性、时空性、复杂性与同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时相性、复杂性等特点的中医病机有着惊人的相似。将蛋白质组学运用于中医病机的研究中,对于探讨病机本质、演变规律及疗效确切的经方、验方的作用机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病机 中医药现代化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5 位作者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金妙文 王志英 过伟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32-235,共4页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瘀热的分类、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瘀热"病机内涵的认识,并介绍了相关临床经验。文后附有周仲瑛教授4个典型病案,显示了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症的疗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瘀热相搏证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从“百病皆生于气”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23
10
作者 常兴 张恬 +1 位作者 隋雨言 张庆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7-859,共3页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临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虽然病位在肺,但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曾指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调都能引发咳嗽。如《素问·咳论》中有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胃咳为内伤咳嗽中较为典型的疾病之一。《素问·举痛论》中又指出:"百病生于气也。"而脾胃咳就是众多气机失调所导致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所以"脾胃咳"的治疗重在"调理气机"。故通过对脾胃咳病因病机的梳理,探讨其致病与脾胃以及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临床医案从"百病皆生于气"的角度对"脾胃咳"的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度的阐述,对其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咳 胃咳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证治
下载PDF
“肺阳”与“肺阳虚”理论及其现代研究探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常兴 张恬 +1 位作者 颜培正 张庆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6-1048,1069,共4页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疲、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阳 肺阳虚 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研究
下载PDF
《黄帝内经》骨的理论框架探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斌 张向东 +1 位作者 苏晓川 赵明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29,40,共4页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亟待成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和指导。经检索发现《黄帝内经》对人体骨的论述内容全面广泛且相互承启,可总结为骨为五体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亟待成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和指导。经检索发现《黄帝内经》对人体骨的论述内容全面广泛且相互承启,可总结为骨为五体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北方、黑色、咸味等事物关系紧密。该书把骨本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地结合并共同纳入认识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内外广泛联系的独特观念。《黄帝内经》中的人体骨理论可以贯彻到中医诊断治疗的各个环节,对于针灸、骨伤等相关学科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因此值得持续深入挖掘整理,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发展,使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海彬 程海波 +2 位作者 卢伟 周红光 吴勉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本文通过论述系统生物学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使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可能,认...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本文通过论述系统生物学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使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可能,认为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浅谈中医理论的时间属性及其对昼夜节律的认识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国为 杨威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生物节律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中医学对时间因素与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性的重视由来已久,其中的许多理论和经验都体现出中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的研读梳理,阐释中医理论的时间属性,通过举例阐明... 生物节律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中医学对时间因素与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性的重视由来已久,其中的许多理论和经验都体现出中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的研读梳理,阐释中医理论的时间属性,通过举例阐明中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包括睡眠生物节律的认识,并对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节律 时间医学 昼夜节律 中医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态势思考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 CAS 2004年第6期441-444,共4页
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指出了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不同之处 ;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 ,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 ;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前提是符合学科自身的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 ,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应... 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指出了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不同之处 ;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 ,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 ;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前提是符合学科自身的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 ,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大胆提出假说 ,多学科、多途径介入 ,澄清概念 ,规范语言 ,接受当代先进哲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概念 发展态势
下载PDF
雾霾的致病机制及其与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常兴 张恬 +1 位作者 颜培正 张庆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10-3312,共3页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对公共健康具有重大威胁的一种致病因素。从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效治理雾霾天气势在必行,并且在治理的同时还需要对雾霾的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防止和减轻雾霾所导致的疾病对人体的危...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对公共健康具有重大威胁的一种致病因素。从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效治理雾霾天气势在必行,并且在治理的同时还需要对雾霾的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防止和减轻雾霾所导致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从临床角度来看,雾霾所导致的哮喘寒饮蕴肺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目前正呈升高趋势。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试从雾霾的主要成分、中医病因学角度以及信号转导通路角度对雾霾致病机制以及与哮喘寒饮蕴肺证的关系两方面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雾霾导致的哮喘等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致病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 天人合一 寒饮蕴肺证
原文传递
当代中医病机概念的演变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维广 陈子杰 +4 位作者 王慧如 李梦琳 梁艳 刘金涛 翟双庆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41-1443,1457,共4页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1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比分析这些教材中病机概念的内容及理论结构。认为现代中医病机概念的内容主要是机制,在其概念的构建过程中,病理概念的影响极大,这与古代病机的内容强调"关键"是...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1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比分析这些教材中病机概念的内容及理论结构。认为现代中医病机概念的内容主要是机制,在其概念的构建过程中,病理概念的影响极大,这与古代病机的内容强调"关键"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临床诊治思路上从处理"关键问题"到处理"抽象概念"这一方面。这种转变与现代中医受西医的影响,强调"机理""机制"等内容,使古代中医中的"象"被边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机 中医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原文传递
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结构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维广 陈子杰 +3 位作者 王慧如 梁艳 李永乐 翟双庆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3-186,共4页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其特点有三: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其特点有三: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2)脏腑功能为用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3)"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这种结构与古代的藏象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生理功能的结果"。这种转变使古代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象"及"象思维"被边缘化。自《黄帝内经》以降,"象"及"象思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突出强调"结构""机理""机制",边缘化"象"及"象思维"的情况是一种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结构 象思维
原文传递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医基础理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元洁 王键 +3 位作者 王茎 李净 蒋怀周 李姿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5,共3页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采用课下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课堂上教师提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在...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采用课下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课堂上教师提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任务驱动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元洁 王键 +5 位作者 周美启 李净 刘晓丽 沈津湛 王正 邵正斌 《中医教育》 2013年第1期45-47,共3页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较为抽象古奥,直观性不强的现状,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中医专业的认证目标指引下,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教材前后纵向联系、课程间横向联系以及实验和临床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较为抽象古奥,直观性不强的现状,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中医专业的认证目标指引下,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教材前后纵向联系、课程间横向联系以及实验和临床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