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自治到保甲:乡制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先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79,共10页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乡制变革中,由自治取代保甲和以复兴保甲来推进自治这一看似回旋的历史过程,深深地烙印着传统皇族国家与社会结构崩解后,近代民族国家与社会结构重建的复杂性和探索性特征。以传统与现代力量都很突出的两湖地区乡村...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乡制变革中,由自治取代保甲和以复兴保甲来推进自治这一看似回旋的历史过程,深深地烙印着传统皇族国家与社会结构崩解后,近代民族国家与社会结构重建的复杂性和探索性特征。以传统与现代力量都很突出的两湖地区乡村社会为范围,考察乡制变革中现代自治与传统保甲体制由替代到融通的历史变异过程,可以充分展示乡村社会变迁的实况和解析其制度性回归传统的历史因由,并深刻揭示在"保甲—自治—保甲"的诡论式表象趋势中,串结着的深层历史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保甲 乡制重构 两湖地区
下载PDF
清代地方乡村治理的传统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绍方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8,共6页
乡村社会是清代国家的基础。封建国家两个最主要的追求:赋税和安宁,都落实在乡村。清代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这样几种权力和权威:以保甲制为载体的官权、基于血缘关系的族权、以对乡村知识的垄断而形成的绅权和源于皇权的封建教化权。在... 乡村社会是清代国家的基础。封建国家两个最主要的追求:赋税和安宁,都落实在乡村。清代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这样几种权力和权威:以保甲制为载体的官权、基于血缘关系的族权、以对乡村知识的垄断而形成的绅权和源于皇权的封建教化权。在上述诸权的合治下,民生低下,民权被严重压抑以至于基本不存在。这一切构成了清代乡村治理的传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保甲 族权 绅权 封建教化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自治推行之前因后果——从《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谈起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皓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78,83,共9页
民国时期推行乡村自治 ,与其说是受民主潮流的冲击 ,不如说是统治者探索以何种方式统治乡村的结果。这样 ,乡村自治不但自始至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密控制 ,而且实际上变成了推行保甲制度 ,变成了“绅治”。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统治者的阶级... 民国时期推行乡村自治 ,与其说是受民主潮流的冲击 ,不如说是统治者探索以何种方式统治乡村的结果。这样 ,乡村自治不但自始至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密控制 ,而且实际上变成了推行保甲制度 ,变成了“绅治”。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统治者的阶级本质 ,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村民自决的乡村自治 ,不可能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自治 保甲制度 回归
下载PDF
战后乡镇自治运动中的保甲制度——以嘉兴县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焕鹏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6-104,共9页
本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 ,分析了战后保甲制度在嘉兴地区的运作情况。在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保甲机构在战后保甲运作过程中的变动 ,保民大会在战后的具体运作 ,以及保干事和保长在保甲运作中的具体作用 ,从而对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自治... 本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 ,分析了战后保甲制度在嘉兴地区的运作情况。在文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保甲机构在战后保甲运作过程中的变动 ,保民大会在战后的具体运作 ,以及保干事和保长在保甲运作中的具体作用 ,从而对战后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自治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县 国民政府 保甲制度 乡镇自治运动 保民大会 保长 保干事 保甲经费
下载PDF
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与保甲推行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瑞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103,共16页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保甲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徽州宗族推行保甲的举措主要包括:(一)在族内实行门房支派、家户、家丁等不同层级的轮流承管制度,以分担保甲之役;(二)通过摊派或鼓励捐助等方式在族内设立保甲银等固定基金...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保甲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徽州宗族推行保甲的举措主要包括:(一)在族内实行门房支派、家户、家丁等不同层级的轮流承管制度,以分担保甲之役;(二)通过摊派或鼓励捐助等方式在族内设立保甲银等固定基金,对承充保甲之役人员实行津贴制,以确保保甲之役的顺利完成;(三)针对一些族人经商外地,难以及时承充保甲之役,在族内实行雇役制,商人则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四)异姓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进行着有效合作,主要根据各自的人口、钱粮等实力因素,实行朋充或轮充制,以分担保甲之役。徽州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的合作,有较为细致明确的分工,灵活而富有弹性。由于保甲制的推行和保甲组织的运作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官方背景,因而,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保甲之间的良性互动,实质上是徽州族权与封建政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宗族 保甲组织 保甲制度 轮充 朋充 社会控制
原文传递
国家权力和乡村势力间的调适与冲突——抗战时期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透视 被引量:6
6
作者 沈成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70,共5页
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的设立,是因应重庆国民政府抗战需求,最大限度统制乡村人力物力而实施的紧急性的省级社会动员。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讨论示范乡工作的成败得失,将为战时国民政府的乡村政策及国家对乡... 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的设立,是因应重庆国民政府抗战需求,最大限度统制乡村人力物力而实施的紧急性的省级社会动员。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讨论示范乡工作的成败得失,将为战时国民政府的乡村政策及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社会控制 保甲制度 保甲示范乡
下载PDF
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在江西的推行及其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腊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10,共6页
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在江西的推行经历了"剿共"、建设、抗战和全面内战四个时期,从推行、完善、进一步加强到最后崩溃历经了18年时间。保甲制度的推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 国民政府时期 保甲制度 “剿共” 建设 抗战 全面内战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新探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和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3-57,共5页
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家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 ,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的作者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一新的探索 :一是从客观历史条件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作深... 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家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 ,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的作者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一新的探索 :一是从客观历史条件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 ;二是从“两君制”的角度出发 ,阐述其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免役法 保甲法 两君制
下载PDF
国民政府时期甘肃保甲制度推行透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卢毅彬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20世纪30-40年代,甘肃省政府奉令推行保甲制度。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既有国民党政权加强基层控制以维护其统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其重建秩序、稳定社会的努力。不过,由于受到行政机构缺乏效率、经费困难、保甲长人选不当、民众消极抵... 20世纪30-40年代,甘肃省政府奉令推行保甲制度。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既有国民党政权加强基层控制以维护其统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其重建秩序、稳定社会的努力。不过,由于受到行政机构缺乏效率、经费困难、保甲长人选不当、民众消极抵制等因素的制约,保甲制度的传统控制功能并未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时期 甘肃 保甲制度 收效 制约因素
下载PDF
从自治到保甲——近代北京郊区的乡村政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二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95,共11页
从晚清开始,国家权力逐渐深入农村。京郊政治的近代转型建立在国家力图榨取社会财富服务于战争的基础之上。在自治时期,增加附加税等榨取财富的方式,促成了农村以看护青苗为主要功能的自发自治组织——青苗会的巩固和壮大,以寺庙为公共... 从晚清开始,国家权力逐渐深入农村。京郊政治的近代转型建立在国家力图榨取社会财富服务于战争的基础之上。在自治时期,增加附加税等榨取财富的方式,促成了农村以看护青苗为主要功能的自发自治组织——青苗会的巩固和壮大,以寺庙为公共空间的地方政权名变而实未变。自日伪落实保甲以后,为村民服务的地方社区领袖逐渐分化,部分人成为政府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村庄旧有的文化网络被打破,地方行政最终被收编,保甲制彻底破坏了农村的自治组织。在这些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行政的博弈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郊区 公共空间 青苗会 自治 保甲
下载PDF
伪满洲国的街村财政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冬梅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第3期9-15,共7页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变,对于基层地方,发布街制和村制,仿照日本基层的町村制度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并制定了统一的街村财政税收制度。但是街村制度并没有脱离保甲制度的藩篱,也没有真正为中国东北基层地方带来自治的福音,不过是对中国东北基层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变形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街村 财政 保甲制
下载PDF
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新县制的推行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成飞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7期80-84,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而推行新县制。广东当局承此政令,在其所辖的国统区全面进行这项工作。当时广东的新县制工作重在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其强力推行保甲制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事业。这种倾斜性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而推行新县制。广东当局承此政令,在其所辖的国统区全面进行这项工作。当时广东的新县制工作重在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其强力推行保甲制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事业。这种倾斜性政策的实施,使基层行政事业无法齐头并进,既达不到建设乡村的效果,也无法为抗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广东国统区 新县制 保甲制度
原文传递
妥协与冲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南藏区保甲推行及其绩效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巍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3期38-44,共7页
1927—1937年间,甘肃省政府借调解甘南藏区政教体系与地方实力派矛盾之机,于拉卜楞藏区与卓尼藏区先后设立设治局,并于其后开始了保甲编查。就保甲推行绩效而言,由于藏区旧有地方政教体系的影响与阻力,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基层政治生活... 1927—1937年间,甘肃省政府借调解甘南藏区政教体系与地方实力派矛盾之机,于拉卜楞藏区与卓尼藏区先后设立设治局,并于其后开始了保甲编查。就保甲推行绩效而言,由于藏区旧有地方政教体系的影响与阻力,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但保甲编查的最终完成,仍然成为藏区基层政治体制裂变与政治合法性基础重构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甘南藏区 保甲 绩效
原文传递
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魁 李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42-47,55,共7页
保甲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一项重要的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学界对其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学界对保甲制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保甲制度的概念与性质、缘起、推行、民意机构、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及... 保甲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一项重要的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学界对其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学界对保甲制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保甲制度的概念与性质、缘起、推行、民意机构、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及评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考察的角度,对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研究历程作一梳理,以期对国民政府保甲制度研究有所殷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制度 研究概况 不足与展望
下载PDF
宋代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初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文瑞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52-55,共4页
宋代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其表现形式在北宋初为乡里制.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保甲制。乡里保甲制在宋代呈现为职役制。南渡以后基本上沿袭北宋之制,一般实行乡、都、保、甲制。宋代乡里保甲制是继承历代乡里制度并加以发展的结果.... 宋代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组织,其表现形式在北宋初为乡里制.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保甲制。乡里保甲制在宋代呈现为职役制。南渡以后基本上沿袭北宋之制,一般实行乡、都、保、甲制。宋代乡里保甲制是继承历代乡里制度并加以发展的结果.并具有其独特的统治职能、运转方式和政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乡里保甲 乡村基层行政组织
下载PDF
农村社区警务机制改革与传统社会控制资源的融合——以西峡县公安局农村警务室建设为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封志晔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7-101,共5页
中国古代农村地区的社会控制模式主要是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国权不下县",农村居民实行"官督绅办"的自我管理。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控制模式走了一条"国退民进"... 中国古代农村地区的社会控制模式主要是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国权不下县",农村居民实行"官督绅办"的自我管理。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控制模式走了一条"国退民进"的道路。西峡县公安局农村警务室建设的特点在于"有增长改革"和"大学生村官进入警务室",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强制力和村民自治之间的融合与对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社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务机制改革 农村警务室 保甲制度 大学生村官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的废保建政工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庆格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92-97,共6页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政村级人民民主政权和城市居民的闾组组织,使人民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远省 保甲制度 基层政权 废除 建立 政策
下载PDF
改革的限度:20世纪30年代甘肃保甲制度推行之实况调查 被引量:1
18
作者 柳德军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4,共9页
甘肃保甲制度自1934年推行以来,虽在省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抽样调查显示,截至1938年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实况仍处于萌芽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拮据的保甲经费、困乏的人才储备、虚弱的省府力量和... 甘肃保甲制度自1934年推行以来,虽在省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抽样调查显示,截至1938年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实况仍处于萌芽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地资源、拮据的保甲经费、困乏的人才储备、虚弱的省府力量和强势的地方实力派,这些因素都对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然最为关键者,则是国家权力的下移及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控制并未得到民众的认同,而乡村精英们的顽强抵制亦使位居中枢的乡镇保长在这一政治生态中举步维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制度 抽样调查 甘肃省政府 地方实力派
原文传递
徽州文书所见清代保甲制度的推行和运作
19
作者 赵懿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5,共6页
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施的一项基层社会控制和管理制度。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方志、族谱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徽州保甲制度推行和运作的实态:保甲门牌、十家门牌等保甲编制过程中给发的官文书,反映出官方推行保甲制度的程序... 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施的一项基层社会控制和管理制度。文章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方志、族谱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徽州保甲制度推行和运作的实态:保甲门牌、十家门牌等保甲编制过程中给发的官文书,反映出官方推行保甲制度的程序和意志,及其实现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合同等私约文书,反映了保甲组织在官方的领导和督促下,依托宗族力量运作的实态;谕单等官方颁定的章程和政令,可见面对乡村社会权力格局的变化和保甲制度的日渐式微,官方强化保甲制度的意图。清代徽州保甲的编制、运行、强化,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基层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书 保甲制度 宗族
下载PDF
历史事实还是研究误会?——以保甲制评论为中心
20
作者 苟德仪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28-136,共9页
保甲制作为朝廷管理基层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上千年,最后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历史上对保甲制的评论甚多,或从治法与治人的角度展开,或从推行保甲制的效果立论,总体上对保甲制多持悲观论调。当我们系统梳理地方基层的档案时,我... 保甲制作为朝廷管理基层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上千年,最后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历史上对保甲制的评论甚多,或从治法与治人的角度展开,或从推行保甲制的效果立论,总体上对保甲制多持悲观论调。当我们系统梳理地方基层的档案时,我们发现保甲实际承担了重要的基层管理任务,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并不能否定保甲作为“庶政之纲”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制 评论 基层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