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流刑新辨 被引量:4
1
作者 郝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39,共6页
唐代流刑在执行中并非都必须决杖,流人并不是都要枷锁传递,流人一般六年放归。流刑用于惩治性质严重的各种犯罪,并非侧重于政治方面。长流与流刑的打击目标一致,并非只限于反逆缘坐一种情形。流刑与其在唐律中减死一等的地位是相符的,... 唐代流刑在执行中并非都必须决杖,流人并不是都要枷锁传递,流人一般六年放归。流刑用于惩治性质严重的各种犯罪,并非侧重于政治方面。长流与流刑的打击目标一致,并非只限于反逆缘坐一种情形。流刑与其在唐律中减死一等的地位是相符的,并非名重实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流刑 决杖 长流
下载PDF
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与西周法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龚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7,共7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鸟形盉铭文的重新考释,尤其是铭文中出现的西周时期相关法律用语"誓"、"鞭"、"笰传出"、"出弃"等词,与已出土的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助于对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qu...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鸟形盉铭文的重新考释,尤其是铭文中出现的西周时期相关法律用语"誓"、"鞭"、"笰传出"、"出弃"等词,与已出土的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助于对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鞭刑"、"流放刑"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外,铭文中两次出现"誓"字,将铭文中的"誓"和已出土金文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研究,"誓"在西周时期的诉讼、审判等领域曾被广泛使用,表明"誓"在此一时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义和法律约束力,为研究"誓"在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法律效用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形盉 西周法律 鞭刑 流放刑
原文传递
流放诗人方拱乾论 被引量:7
3
作者 马大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63-66,共4页
方拱乾系清初诗坛一别具认识意义之重要诗人 ,其罹科场案、遭流放至极北后之心态吐露于后人辨认清初这一层面知识分子之精神状况特备典型。同时 ,其诗歌理论倾向及创作实绩也均不俗 。
关键词 流放 方拱乾 心态 诗人 清朝初年
下载PDF
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 被引量:5
4
作者 沈文凡 张德恒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然通过勾稽宪宗仰慕太宗、玄宗之治的相关史料,并将初唐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论佛骨表》对勘,发现韩愈被贬潮州乃是由于其在行文过程中因檃栝傅文不慎而犯了"十恶"中... 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然通过勾稽宪宗仰慕太宗、玄宗之治的相关史料,并将初唐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论佛骨表》对勘,发现韩愈被贬潮州乃是由于其在行文过程中因檃栝傅文不慎而犯了"十恶"中的"大不恭"之罪,其贬后之懊悔心态也即由此而生。韩愈遭贬后的"惧死心理"并不仅仅因为潮州环境恶劣,而是韩诗中始终贯穿的主题,这其实是其生命价值与生命本体相冲突的一种体现。这种冲突的激烈和平缓,也就潜在地决定了韩诗或怪奇怒烈或平易清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贬潮 《论佛骨表》 《请除释教书》 惧死心理
下载PDF
从此忧来非一事——略论柳宗元柳州时期的诗歌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锡九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9,共6页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他贬谪永州、柳州两个时期。由于柳宗元怀着远比他在永州时期更加悲哀沉痛的感情,所以他在柳州时期所表现的“骚怨”精神更为强烈深沉,感情色彩更加凄楚欲绝。柳诗中对柳州山水荒僻险恶的刻画,对柳州地区奇异土...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他贬谪永州、柳州两个时期。由于柳宗元怀着远比他在永州时期更加悲哀沉痛的感情,所以他在柳州时期所表现的“骚怨”精神更为强烈深沉,感情色彩更加凄楚欲绝。柳诗中对柳州山水荒僻险恶的刻画,对柳州地区奇异土风民俗的记叙,对谪宦生活情事的叙写,反映了柳宗元表现上述迁谪情感的方式,形成了柳诗独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柳州 诗歌 谪宦 骚怨
下载PDF
略论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在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唐代文士在贬谪时期创作了大量表现贬谪生活与感情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贬谪遭遇 ,对其创作的影响极为显著 ,使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拓展、深化。贬谪文学在内容、主题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 :多是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 ,... 唐代文士在贬谪时期创作了大量表现贬谪生活与感情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贬谪遭遇 ,对其创作的影响极为显著 ,使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拓展、深化。贬谪文学在内容、主题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 :多是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 ,乃至愤慨之情。思念故国亲友、期望召回京城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谪生活 唐代 文学创作 内容 主题
下载PDF
藻类和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的去除 被引量:3
7
作者 唐建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6-68,共3页
以生物技术手段去除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藻类和水生植物具有特殊的组织细胞结构、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和较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理想的生物吸附材料。本文简述了藻类和水生植物的代谢... 以生物技术手段去除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藻类和水生植物具有特殊的组织细胞结构、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和较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特点,因而被认为是理想的生物吸附材料。本文简述了藻类和水生植物的代谢生物学及其对重金属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水生植物 水体 重金属 去除
下载PDF
元代刑法体系中的出军制度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武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元代出军制度起源于蒙古习惯法,入元后进入元代刑法体系成为减死一等的重要刑罚,仁宗延祐年间进一步发展,分为两个等级,构成了元代的流刑。元代流刑由于是在出军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呈现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元代出军制度的发展过程... 元代出军制度起源于蒙古习惯法,入元后进入元代刑法体系成为减死一等的重要刑罚,仁宗延祐年间进一步发展,分为两个等级,构成了元代的流刑。元代流刑由于是在出军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呈现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元代出军制度的发展过程,很好地反映了蒙古习惯法与汉法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刑法 出军 流刑
下载PDF
流放途中的思念——《诗经·卷耳》本义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亚楠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4-26,32,共4页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这一本源出发,结合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论证,可求得《卷耳》一诗实为妻子与身处流放途中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流宥 本义
下载PDF
蔡元定谪贬道州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宏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尤其通过辨析朱熹在此前后之书信文字,可证蔡元定受此重罚,虽与当时政治大背景相关,然其直接原因,实在于蔡元定以风水之说主张迁移建阳县学至护国寺址一事,使得政敌们得以借口而窜责蔡元定。也因此重罚事牵涉风水之说,故朱熹、蔡元定及其后人、门生等道学中人皆不愿明言其间,遂使蔡元定贬窜道州之直接原因湮灭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定 谪贬 原因 风水 建阳县学
下载PDF
清初流徙东北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云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清廷在乾隆朝之前的近百年间曾源源不断将大批人犯流徙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在满清初长时间被用作流放地,主要是由清初期特殊政治环境造成的。流放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条例的方式确立... 清廷在乾隆朝之前的近百年间曾源源不断将大批人犯流徙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在满清初长时间被用作流放地,主要是由清初期特殊政治环境造成的。流放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条例的方式确立,而条例的变化多体现在流放地点的改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流徙 东北
下载PDF
清代流放刑罚概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云红 《刑法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305-330,共26页
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流放刑罚自远古时期产生以来,就不断递延变迁,迄至清代,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流刑、迁徙、充军和发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综合性刑罚。与此同时,为适应清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清廷还通过附加刑和替代刑对流放刑罚加以调节... 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流放刑罚自远古时期产生以来,就不断递延变迁,迄至清代,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流刑、迁徙、充军和发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综合性刑罚。与此同时,为适应清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清廷还通过附加刑和替代刑对流放刑罚加以调节。作为清代最为重要的刑罚之一,流放对于清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清代典制和档案资料出发,对清代流放刑罚进行梳理,力求重新认识清代的流放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恢复清代的"法律帝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流放 附加刑 替代刑
原文传递
北宋党争与周邦彦外放关系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148,共5页
由新旧党先后执政期间太学制度的变革以及周邦彦本人被逐前后的心理状态,可以推断周邦彦确因支持新法的政治立场而致流落十年,其经历可谓典型地反映了时人仕途受党争影响之深;若以为其事纯属偶然,则是缘于对当时官制及时势的误解。
关键词 周邦彦 外放 官制 党争
下载PDF
苏轼的流寓生涯与文化自觉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胜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8,共8页
在苏轼人生的后二十年,贬谪流寓成为其主要的生存状态和特殊境遇。在此过程中,苏轼既有与自古贬谪流寓士人或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的一致之处,又有比很多失意文人更加清醒和彻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变,这最突出且最集中地体... 在苏轼人生的后二十年,贬谪流寓成为其主要的生存状态和特殊境遇。在此过程中,苏轼既有与自古贬谪流寓士人或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的一致之处,又有比很多失意文人更加清醒和彻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变,这最突出且最集中地体现在苏轼对文化的高度自觉和积极作为上,堪称最高典范。他所自言"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不只是一般研究者认为系其自嘲自慰的牢骚之语或故作旷达的自我标榜,而是在几个贬谪时期,实实在在取得了文化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并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谪居流寓 文化自觉 文化功业
下载PDF
《离骚》神游与四罪流放之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小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103,共7页
《离骚》描写三次神游:苍梧问舜之游,邻国求女之游,昆仑凭吊之游。凭吊之游依次经过天津、西极、赤水、不周等地点,分别是鲧、噎鸣、兜、三苗、共工等神话人物的故国或流放地。鲧、兜、三苗、共工等古称"四罪",因桀骜不驯,违... 《离骚》描写三次神游:苍梧问舜之游,邻国求女之游,昆仑凭吊之游。凭吊之游依次经过天津、西极、赤水、不周等地点,分别是鲧、噎鸣、兜、三苗、共工等神话人物的故国或流放地。鲧、兜、三苗、共工等古称"四罪",因桀骜不驯,违逆帝王意旨,被远流异域。屈原凭吊楚族先贤,意在追溯楚族桀骜不驯,正道直行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神游 四罪 流放
下载PDF
心灵的放逐——论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作家群的身份置换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艳玲 王金霞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5年第1期131-133,共3页
自古以来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 ,其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起着领先的引导作用。作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应是人民大众的启蒙者。而 2 0世纪 4 0年代初在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的一群... 自古以来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 ,其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起着领先的引导作用。作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应是人民大众的启蒙者。而 2 0世纪 4 0年代初在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的一群作家 ,在强大政治权势和群体意志面前或主动或被动地放逐自我的灵魂 ,经历了身份置换的痛苦蜕变 ,由启蒙者迷失为被启蒙的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逐 延安作家群 身份置换
下载PDF
明代辽东谪戍文臣任良弼生平辑补
17
作者 孙明材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99-102,共4页
任良弼生于英宗天顺六年六月二十日,孝宗弘治六年进士。本年六月,选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刑科给事中。十四年十二月,升刑科右给事中。十五年十二月,升户科左给事中。十七年正月,调任吏科左给事中;六月,升吏科都给事中。正德二年二... 任良弼生于英宗天顺六年六月二十日,孝宗弘治六年进士。本年六月,选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刑科给事中。十四年十二月,升刑科右给事中。十五年十二月,升户科左给事中。十七年正月,调任吏科左给事中;六月,升吏科都给事中。正德二年二月,升通政司左参议。三年五月,以封奏不谨,降为江西建昌府通判;九月,被罚输米于边镇赎罪,计三百石。本年,谪戍辽东三万卫。五年九月,自从辽东三万卫赦还,复官,仍通政司右参议。七年六月,升通政司左参议。八年九月,升通政司右通政。嘉靖元年,丁忧。三年十二月,起复,添注管事。或卒于明年(嘉靖四年),墓在平遥县北门外。存文4篇,分别为《沁源县兴造记》《德政诗文卷后序》《德政诗文又序》《辛文渊墓表》;存诗1首,即《尹吉甫将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谪戍 任良弼 生平辑补
下载PDF
元稹与禅宗论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铁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3-76,共4页
在中唐士人普遍尚佛的大环境下,元稹与禅宗也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他好游禅寺、广交禅僧、感悟禅理、寓禅于诗、以禅悟感发来观照社会与人生。特别是在调适贬谪心态与谪居情绪的过程中,在调整自己生命价值取向时,禅宗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唐代文学 唐诗 元稹 贬谪 禅宗
下载PDF
身在谪籍 心系朝廷——贬谪期间的刘禹锡诗歌与长安
19
作者 孙文杰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5-90,共6页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以刘禹锡谪居外省期间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的心态,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刘禹锡 贬谪 长安 诗歌
下载PDF
试论苏轼贬逐期间的精神支撑
20
作者 郑秉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9,共9页
苏轼在三州贬逐期间,不仅不悲观、失望、自伤,反而从容地向自然、民间、文化等回归,成为中国文化大师和世界千年英雄。之所以能如此,除了其他主客观原因外,还同他在贬地有坚强的精神支撑有关。这就是尊主泽民的理想支撑,陶潜陶诗的人格... 苏轼在三州贬逐期间,不仅不悲观、失望、自伤,反而从容地向自然、民间、文化等回归,成为中国文化大师和世界千年英雄。之所以能如此,除了其他主客观原因外,还同他在贬地有坚强的精神支撑有关。这就是尊主泽民的理想支撑,陶潜陶诗的人格支撑,以及参禅游仙的宗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贬逐 精神应对 理想支撑 人格支撑 宗教支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