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特征--大地电磁探测结果 被引量:18
1
作者 金胜 魏文博 +3 位作者 叶高峰 邓明 谭捍东 Martyn Unsworth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66-2675,共10页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一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一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构造带南北两侧岩浆的活动规律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内的冈底斯及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普遍发育高导层,反映了印度大陆碰撞、俯冲过程的效应与痕迹,而高导层之下的高阻块体则可能是向北俯冲、冷的、刚性的印度大陆地壳.羌塘地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南羌塘块体的壳内高导层与班公—怒江构造带对印度板块俯冲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北羌塘块体壳内高导层与亚洲大陆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阻挡"与向南"对冲"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与挤入,受到班公—怒江构造带及亚洲板块的阻挡,可能没有越过班公—怒江构造带,并在班公—怒江构造带附近向下插人软流圈,导致慢源物质上涌,形成壳、慢热交换与物质交换的通道和规模巨大、延伸至上地慢的高导体.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证明了该构造带是一组产状陡立、巨型的超壳深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怒江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吉隆-鲁谷(Hi-Climb)层析成像与印藏碰撞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钱辉 姜枚 +4 位作者 Chen Wangping John Nabelek Zhao Dapeng 赵磊 王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27-1436,共10页
利用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北段吉隆-鲁谷剖面的天然地震探测数据,拾取2004-2005年期间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P波与4级以上地震的Pn波震相的走时,通过多震相层析成像反演获得青藏高原腹地的地下500 km以上的P波速度扰动结构.结果表明雅江... 利用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北段吉隆-鲁谷剖面的天然地震探测数据,拾取2004-2005年期间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P波与4级以上地震的Pn波震相的走时,通过多震相层析成像反演获得青藏高原腹地的地下500 km以上的P波速度扰动结构.结果表明雅江地区为北向倾斜的低速扰动,班公-怒江断裂下方存在向南俯冲并被印度板块俯冲挤压而回折的高速体,建立了印度板块在冈底斯地块下方拆沉并被雅江低速体穿越的构造样式.说明印度板块俯冲在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之前已经开始消减,与拆沉位置对比发现,印度板块的前锋深部呈现多期多级次特征,并受到地幔热循环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拆沉作用 雅鲁藏布缝合带 班公怒江缝合带
下载PDF
基于Worldview-Ⅱ遥感影像的西藏改则地区断裂构造解译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瑞丝 陈建平 曾敏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提出一种Worldview-Ⅱ遥感影像数据图像处理的方法,并利用高分辨率Worldview-Ⅱ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断裂构造解译。结合ETM+遥感影像和已有构造模型,辅助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首次对高海拔、地面工作部署困难的西藏改则附近区域进行了大范围... 提出一种Worldview-Ⅱ遥感影像数据图像处理的方法,并利用高分辨率Worldview-Ⅱ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断裂构造解译。结合ETM+遥感影像和已有构造模型,辅助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首次对高海拔、地面工作部署困难的西藏改则附近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精细的构造解译工作。结果表明,Worldview-Ⅱ遥感影像数据在构造解译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准确有效的特点。根据解译结果得知,研究区在南北向最大主应力(S1)与东西向最小主应力(S3)的应力模式下,东西向逆冲断层、南北向正断层及北东或北西向走滑断层组合出现,并共同实现研究区内的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伸展。区内的地形地貌总体上都受到构造控制,最为显著的表现包括:①热拉错发育在由南北向正断层所产生的地堑构造之上;②吓嘎错为北西走向右行走滑断裂尾端走向偏转所产生的拉分盆地;③改则洪积扇平原的发育受北东走向张扭性左行走滑断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改则 遥感影像 构造解译 Worldview-Ⅱ
原文传递
Finding of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in the Amdo basement,central Tibet 被引量:12
4
作者 ZHANG XiaoRan SHI RenDeng +4 位作者 HUANG QiShuai LIU DeLiang CIDAN SuoLang YANG JingSui DING 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2期3694-3702,共9页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with a peak mineral assemblage of garnet + clinopyroxene + rutile + quartz were found in the Amdo basement,central Tibet. Two kinds of symplectites were identified that are composed of o...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with a peak mineral assemblage of garnet + clinopyroxene + rutile + quartz were found in the Amdo basement,central Tibet. Two kinds of symplectites were identified that are composed of orthopyroxene + plagioclase ± spinel and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around garnet,which were interpreted to develop during the retrogressing stages in the granulites. P-T estimates suggested that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were about 860-920°C and 1.46-1.56 GPa,which retrogressed from post-peak phase at 820-890°C and 0.88-1.15 GPa to amphibolite facies at 550-670°C and 0.52-0.65 GPa. These three stages define a clockwise P-T path with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and cooling following the peak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mdo granulites underwent an initial subduction to a deep crustal level of ~50 km and then were rapidly exhumed to a shallow crustal level (~20 km). The formation of Amdo granulites is considered to result from th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Amdo basement a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middle Jurassic,which is a crucial step 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基性麻粒岩 西藏中部 地下室 高压变质作用 矿物组合 变质条件 角闪岩相 PT轨迹
原文传递
深反射地震数据揭示的拉萨地体北部到羌塘地体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3 位作者 李洪强 李文辉 熊小松 徐泰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9-1687,共9页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发现了清晰的Moho反射,揭示了拉萨地体—羌塘地体Moho深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探测结果表明,在BNS下方Moho深度由南至北出现了6.2 km的急剧减小,并且与BNS向北28 km处的羌塘地体南部比较,地壳厚度变浅了12.5 km。否定了前人对BNS下方Moho存在20 km显著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 班公怒江缝合带 莫霍面 地壳厚度 深地震反射
下载PDF
Variation of Moho Depth across Bangong-Nujiang Suture in Central Tibet—Results fro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被引量:5
6
作者 Zhanwu Lu Rui Gao +2 位作者 Hongqiang Li Wenhui Li Xiaosong Xi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5年第8期821-830,共10页
There is a long-term dispute at Moho depth across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BNS). Due to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seismic geological condition, it is not easy to acquire images of the reflective Moho in centra... There is a long-term dispute at Moho depth across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BNS). Due to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seismic geological condition, it is not easy to acquire images of the reflective Moho in central Tibet. In the support of the SinoProbe project, a series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were conducted to image Moho structure across the BNS a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These profiles extend from the northern Lhasa terrane to the Qiangtang terrane crossing the BNS. Both shot gathers and migration data show clear Moho images beneath the BNS. The Moho depth varies from 75.1 km (~24 s TWT) beneath the northmost Lhasa terrane to 68.9 km (~22 s TWT) beneath southmost Qiangtang terrane, and rises smoothly to 62.6 km (~20 s TWT ) at ~28 km north of the BNS beneath the Qiangtang terrane. We speculate that the Moho appears a 6.2 km sharp offset across the BNS and becomes ~12.5 km shallower from the northmost Lhasa terrane to the south Qiangtang terrane at ~28 km north of the BNS. The viewpoint of Moho depth across the BNS based on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20 km off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 Depth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bangong-nujiang suture TIBET
下载PDF
Deep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nalysis of north Hi-Climb 被引量:5
7
作者 LI HaiOu XU XiWei JIANG M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297-1305,共9页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long the north Hi-Climb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Q...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and travel-time residuals along the north Hi-Climb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in the central-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that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different.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dian Plate is northward subducted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arrives at the greatest depth beneath the central-southern Qiangtang block. The delaminated Indian lithospheric slab remains beneath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to a depth possib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antle transform zone. In the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dian lithospheric plate is gently northward subducted and may have arrived to the south of Tarim plate. Due to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gently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mantle lithosphere in the 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upwelling mantle material be-neath the Qiangtang block moves mostly toward the east to bring about the lateral eastward flow of the deep mantle hot material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VEL-TIME residual receiver function LITHOSPHERE structure delamination QIANGTANG block bangong-nujiang suture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申扎-双湖剖面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含义 被引量:6
8
作者 金胜 盛跃 +3 位作者 梁宏达 魏文博 叶高峰 卢占武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73-1783,共11页
为了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特征,并为其俯冲极性提供电性约束,对青藏高原中部申扎-双湖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全面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底面... 为了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特征,并为其俯冲极性提供电性约束,对青藏高原中部申扎-双湖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全面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底面埋深在10~25 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的高导体构成的中下地壳高导层.通过对电性结构的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极性可能是双向的,随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带处的上地壳高阻体发生拆沉,以上两次动力学事件可能共同作用于缝合带处的壳幔高导体,同时北拉萨地体的壳幔高导体还可能体现了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双向俯冲 矿床 上地壳高阻体 成矿作用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9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界边坝-洛隆断裂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明明 陈立春 +2 位作者 李彦宝 高帅坡 冯嘉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7-765,共9页
边坝-洛隆断裂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南段的西界断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穿经了该断裂.研究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缝合带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川藏铁路的... 边坝-洛隆断裂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南段的西界断裂,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穿经了该断裂.研究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缝合带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和工程地震安全.边坝-洛隆断裂沿线记录有1642-1654年洛隆M≥7地震和1791-1804年边坝M 63/4地震,然而,由于缺少明确的地质地貌证据,关于边坝-洛隆断裂是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14)C加速质谱(AMS)测年技术,笔者在八宿县城和洛隆县城一带获得了多个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的剖面,揭示边坝-洛隆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3310±30)a BP之后,可能对应1642-1654年洛隆M≥7地震事件.调查结果也显示,边坝-洛隆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表形迹非常不连续,其几何展布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早期边界断裂并不完全一致,似乎暗示缝合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可能正在发生新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坝-洛隆断裂 断层剖面 全新世活动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川藏铁路 地震学
原文传递
藏北双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赞宗错安山岩: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时间约束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懿灵 刘治博 +4 位作者 王根厚 宋扬 袁国礼 郑明 邵华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73-2188,共1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安山岩,其中碰撞后地壳增生所产生的安山岩对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赞宗错安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下白垩统去申拉组陆相红层中,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安山岩形成于113. 44...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安山岩,其中碰撞后地壳增生所产生的安山岩对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赞宗错安山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下白垩统去申拉组陆相红层中,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安山岩形成于113. 44±0. 88Ma^115. 00±0. 51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赞宗错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同时,安山岩εNd(t)为-3. 56^-1. 40,(87Sr/86Sr)i相对恒定(0. 7069~0. 7079),εHf(t)值为较小的正负值(-3. 66~6. 05)。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安山岩来自幔源玄武质岩浆上涌造成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重熔,为碰撞后地壳增生、下地壳重熔的产物,同时有幔源物质加入,指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加厚及隆升。结合拉萨-南羌塘地块碰撞时间,推断赞宗错安山岩发育年代代表了高原中部早期隆升时间。本文为探讨青藏高原早期隆升提供了物质记录和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赞宗错安山岩 年代学 地壳增厚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尼玛盆地构造性质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凌林 钟康惠 +19 位作者 秦覃 严钊 杨雄 何智远 张洪杰 彭杰 Johan De GRAVE Stijn DEWAELE 周慧文 何兴杰 韩文文 龚晓波 杨海锐 董随亮 常宇鹏 李开智 窦杰 李林 何明峰 刘毅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84,共19页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带 陆相盆地 尼玛盆地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班公-怒江缝合带中段拼合时间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海艳 李超 +3 位作者 肖传桃 龚文平 王振鸿 王小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7期18-20,277,共3页
班公-怒江洋盆属于中特提斯洋,对中段尼玛地区确哈拉群和俄蒙勒组研究表明,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狭窄洋盆的特殊海洋,经典俯冲理论不适合其演化解释,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海水自东向西退缩,措勒盆地沉积和藏北... 班公-怒江洋盆属于中特提斯洋,对中段尼玛地区确哈拉群和俄蒙勒组研究表明,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时代早晚不同的狭窄洋盆的特殊海洋,经典俯冲理论不适合其演化解释,羌塘盆地依仓玛地区海水自东向西退缩,措勒盆地沉积和藏北安多巴青侏罗纪生物礁均属残余洋盆沉积。以上证据表明,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剪式闭合加地体逐次拼贴的盆内聚敛方式由东向西逐渐拼合,且中段拼合时间为中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剪式闭合 拼合时间
下载PDF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被引量:57
14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7,79,共7页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 ,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 ,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 ,由羌北盆地 (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 )、羌南盆地 (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和中央隆起带构成 ,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 ,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 ,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 ,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 ,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 ,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 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 ,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 ,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前陆盆地 复合型前陆盆地 构造层序 中生代 金沙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忠恒 王永胜 +5 位作者 谢元和 孙忠纲 鲁宗林 曲永贵 李存直 姜雪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 构造环境 古洋壳 地质意义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6
作者 廖六根 曹圣华 +3 位作者 肖业斌 欧阳克贵 胡肇荣 冯国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 岩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陆缘火山-岩浆弧带 地球化学 西藏
下载PDF
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末期的岩浆混合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敏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莫宣学 管琪 张亮亮 于枫 刘美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17-3130,共14页
藏北聂荣岩体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聂荣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 藏北聂荣岩体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还未能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报道了聂荣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一件闪长质包体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175.0±1.3Ma,与其寄主花岗岩类样品的年龄(174.5±1.4Ma,175.9±0.4Ma)同期。聂荣岩体中~175Ma的寄主岩石均属于偏铝质到过铝质(A/CNK=1.04~1.16)钾玄岩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到碱性花岗岩,标准刚玉分子数为0.6%~2.1%,包括I型和S型两种成因类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锆石εHf(t)值为-9.8~-3.7,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1.45~1.84Ga,主要来源于成熟地壳物质的重熔;闪长质包体在成分上主要属偏铝质钾玄岩系列的二长闪长岩,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10.3~-1.2),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介于0.87~1.22Ga,其来源可能与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聂荣地区在早侏罗世末期很可能发生了来源于成熟地壳物质深熔或重熔的熔体(占大比例)和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幔源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混合过程中幔源组分的输入使S型熔体向I型熔体转化。在~175Ma侵位的聂荣岩体很可能是这种由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母岩浆再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结合碎屑锆石研究成果,本文暂时主张聂荣岩体可能是与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所引起的聂荣微陆块和羌塘地体间碰撞相关的产物,这可能指示班公湖-怒江洋壳沿聂荣微陆块南侧的分支,在侏罗纪早期既发生了南向俯冲(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发生了北向俯冲(俯冲于羌塘地体之下)等地球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聂荣岩体 聂荣微陆块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藏北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洞错蛇绿岩中的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8
作者 武勇 陈松永 +4 位作者 秦明宽 郭冬发 郭国林 张财 杨经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0-1084,共15页
洞错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里地区,前人对其空间展布、构造环境及成因有过一定的探讨,但研究程度薄弱.选择洞错蛇绿岩中的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工作,解读洋盆的形成时间及构造环境.... 洞错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里地区,前人对其空间展布、构造环境及成因有过一定的探讨,但研究程度薄弱.选择洞错蛇绿岩中的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工作,解读洋盆的形成时间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辉长岩与N-MORB相比具有较高的Mg#,低K、Na、P和Ti的元素特征,亏损Hf、Zr、Nb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轻稀土亏损型配分模式,表明可能源于N-MORB型亏损地幔源区.地球化学元素研究表明辉长岩岩浆源自亏损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30%部分熔融,可能形成于与洋内俯冲相关的岛弧或者弧前构造环境,属于SSZ型蛇绿岩.辉长岩锆石的U-Pb测年指示其结晶年龄为222±4.8Ma(MSWD=0.5,n=28),代表了辉长岩的形成年龄,佐证了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从晚三叠世开始存在洋内俯冲消减地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辉长岩 构造环境 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地质年代学
原文传递
狮泉河—古昌—永珠蛇绿岩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承祖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3-30,共8页
狮泉河、古昌、永珠等地区出露的超镁铁岩具有各种典型的蛇绿岩套特征,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带,中间的不连续地区为白呈系所覆盖。该蛇绿岩带是班公-怒江蛇绿岩带的李生分支,是西藏板块内部在中生代中期张开又封闭的残留构造。
关键词 超镁铁岩 狮泉河-古昌-永珠蛇绿岩带 班公-怒江蛇绿岩带 缝合带 空间分布 地质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1 位作者 连东洋 李观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13-2945,共33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松多缝合带 冈底斯岛弧 蛇绿岩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