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慧萼东传《白氏文集》及普陀洛迦开山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翀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4,共11页
现存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所留下的12条跋语是考察慧萼东传70卷《白氏文集》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了解《白氏文集》东渐日本的具体过程。从对慧萼生平的考证可发现其东传《白氏文集》还与禅宗首传日本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在日本,《白... 现存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所留下的12条跋语是考察慧萼东传70卷《白氏文集》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了解《白氏文集》东渐日本的具体过程。从对慧萼生平的考证可发现其东传《白氏文集》还与禅宗首传日本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在日本,《白氏文集》不仅是一部被顶礼膜拜的文学别集,更是一部引导大众走向净土的重要佛教经典。白居易本人也被尊为文殊菩萨而被慧萼供奉于普陀洛迦山不肯去观音院,并对日本平安和镰仓时代文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白氏文集》成为构建日本古典文化基石的核心理由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慧萼 《白氏文集》 普陀洛迦山 文殊菩萨 劝学会
下载PDF
自我的凝视:白居易的写真诗与对镜诗 被引量:11
2
作者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7,共7页
文章探讨的是作者书写"看见自我"的视觉经验及其反思。在唐代诗人中,题咏自己的肖像画、书写揽镜自照心情者,以白居易(772~846)的作品最多,至少有十五首。文章即以白居易观看自己的肖像画以及照镜题材的诗作为例,分析诗人从... 文章探讨的是作者书写"看见自我"的视觉经验及其反思。在唐代诗人中,题咏自己的肖像画、书写揽镜自照心情者,以白居易(772~846)的作品最多,至少有十五首。文章即以白居易观看自己的肖像画以及照镜题材的诗作为例,分析诗人从凝视自我的视觉体验中感知的自我意识。诗人透过画像再现或镜面反射,得知三重层次的"自我形象"——真实自我的幻影、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理想之"我"的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写真 凝视 唐代
下载PDF
元白唱和诗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96,共7页
元稹和白居易作为中唐的大家,不仅以新乐府运动标立地位,还在唱和诗领域功不可没。近年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元白的唱和诗,研究多关注于一个侧面。本文试图以较全面的视角阐述元白唱和的动因、内容和艺术等层面,认为元白的唱和以大量的实... 元稹和白居易作为中唐的大家,不仅以新乐府运动标立地位,还在唱和诗领域功不可没。近年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元白的唱和诗,研究多关注于一个侧面。本文试图以较全面的视角阐述元白唱和的动因、内容和艺术等层面,认为元白的唱和以大量的实践将唱和诗领域中"和意"传统巩固成"和韵"体例,为后人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唱和诗也并非只有负面价值,它们在元白特定生活时段起过友情交流、精神慰藉的作用,是唱和诗的"缘情说"的体现,因此也应予以正视和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白居易 唱和诗 次韵
原文传递
后唐定难军节度押衙白全周墓志考释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建录 邓文韬 王富春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白全周墓志铭》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横山县魏墙村。墓主白全周称贯南阳,与志文中所言先祖白居易之郡望不符,当为伪托冒袭。墓主先后在定难军担任正兵马使和节度押衙,主持回图重务。揭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定难军夏州政权以回图... 《白全周墓志铭》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横山县魏墙村。墓主白全周称贯南阳,与志文中所言先祖白居易之郡望不符,当为伪托冒袭。墓主先后在定难军担任正兵马使和节度押衙,主持回图重务。揭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定难军夏州政权以回图贸易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墓主之仕宦,由正兵马使迁转至于节度押衙,说明在唐五代时期的定难军政权中,节度押衙之职级略高于正兵马使。同时,墓主还以押衙身份兼知他职,乃至管理藩镇经济事务,说明定难军节度押衙一职出现了阶官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难军 白居易 夏州 回图 节度押衙 兵马使
下载PDF
白居易与乐人交往考 被引量:8
5
作者 柏红秀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33-37,共5页
白居易曾与数量众多的乐人有过密切的交往,可考者约45位,其中宫廷乐人8位,府县乐人22位,家乐13位,青楼歌妓2位。这种人生体验对于白居易诗歌的创作、传播及诗歌理论均有着密切的影响。
关键词 白居易 乐人 交往 诗歌传唱
下载PDF
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兼论洛阳履道坊白氏故里园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铎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营建过四个园林:渭上南园、庐山草堂、忠州东坡园和洛阳履道坊故里园。白氏认为:营修园林是美化环境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治政之道,游赏园林是陶情怡性,培养高尚情操的社会活动。风景园林的选址和园林景观的塑造要与风景...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营建过四个园林:渭上南园、庐山草堂、忠州东坡园和洛阳履道坊故里园。白氏认为:营修园林是美化环境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治政之道,游赏园林是陶情怡性,培养高尚情操的社会活动。风景园林的选址和园林景观的塑造要与风景环境有机结合,顺乎自然,师法造化;要重视理水和借景。自然石在园林中有着特殊的美学作用。园林建筑的选址宜近水,尺度宜小,意境宜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造园 园林
下载PDF
孤独的白居易:九世纪政治与文化转型中的诗人 被引量:8
7
作者 陆扬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121,共18页
任何试图了解唐代后期政治和文化重要走向的人,尤其是9世纪唐宪宗以后几朝发生的那些变化,都无法绕开白居易留下的丰富的文字记录。通过对白居易生平中某些关键经验的历史还原,或能在两个层面上提供新的历史思考:一是通过对白居易早期... 任何试图了解唐代后期政治和文化重要走向的人,尤其是9世纪唐宪宗以后几朝发生的那些变化,都无法绕开白居易留下的丰富的文字记录。通过对白居易生平中某些关键经验的历史还原,或能在两个层面上提供新的历史思考:一是通过对白居易早期和中期一些诗文的重新解读,对他个人与他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白居易的精神世界的造成;二是通过这一个案来寻求将生活史、制度史、政治史和文学史等不同取径加以整合的可能。作为一位时代转型中的人物,白居易虽然在价值观念上认同新的政治文化,但阅历的缺乏和才人的个性又使他一时难以适应翰林学士的身份,他的诗文表现出了强烈的疏离感。即便如此,这段经历却又是奠定他日后声望的关键。这说明了清流文化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日常政治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九世纪 清流文化 翰林学士
原文传递
《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志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3-135,共3页
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造园实践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草堂记》不仅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文学佳作,而且通过对他精心营造的庐山草堂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他的造园思想和在这种审美偏好... 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造园实践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草堂记》不仅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文学佳作,而且通过对他精心营造的庐山草堂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他的造园思想和在这种审美偏好指导下的一整套设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草堂记》 园林意象
下载PDF
白居易在宋初的“影子”——论白体诗人李昉与白居易 被引量:3
9
作者 赵艳喜 《殷都学刊》 2008年第2期62-66,156,共6页
宋初,举朝上下弥漫着一股崇尚白居易的风气,宋诗也以"白体"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学者多关注宋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学习,然而王禹偁却推崇另一位诗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此即... 宋初,举朝上下弥漫着一股崇尚白居易的风气,宋诗也以"白体"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学者多关注宋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学习,然而王禹偁却推崇另一位诗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此即当时一位颇受皇帝重用、位高权重又喜好赋咏的李昉。李昉在宋初堪称白居易最忠实的追随者。与王禹偁受困于仕途的坎坷磨折不同,李昉更有条件追仿白居易的闲适生活和闲适诗风,由此也成为宋初主流风尚接受白居易的代表,代表着王禹偁之前宋初"白体"的真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昉 白居易 白体 闲适
下载PDF
白居易的园林情结及其对传统私家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白丹 闫煜涛 《广东园林》 2007年第3期8-10,共3页
本文阐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园林情结,剖析其园林思想,并归纳他的“中隐”思想和朴实造园手法对传统私家园林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白居易 园林情结 中隐思想 传统私家园林
下载PDF
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锡九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3-85,共3页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指出了它对宋代诗歌影响甚微 ,而对元代诗歌影响较大的具体情况 。
关键词 白居易 新乐府 宋元 影响
下载PDF
记洛阳出土的两件唐代石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文章报道的两件出土文物 ,一件与武周政权的政治运筹关系密切 ,反映出武则天利用佛教文物推行其“转轮王”崇拜的策略用心 ;
关键词 洛阳市 唐代 石刻 出土文物 武则天 佛教文物 白居易 元稹
下载PDF
论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的编纂特征与后代流传
13
作者 马小会 景红录 杜光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6,共5页
唐代作家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典型体现了写本文集的编纂与后代流传特征。白居易生前对个人文集的持续编纂、多重保存、广泛传播,确保了该文集在后世的长久流传。反映写本原貌的前后续集本《白氏文集》,虽然一度被宋人重编前诗后文... 唐代作家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典型体现了写本文集的编纂与后代流传特征。白居易生前对个人文集的持续编纂、多重保存、广泛传播,确保了该文集在后世的长久流传。反映写本原貌的前后续集本《白氏文集》,虽然一度被宋人重编前诗后文本《白氏文集》所取代,但前者依然借助日本、朝鲜的一些传本传承至今。《白氏文集》的流变历程,提示我们在研究写本文集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版本的时代意义,注重域外汉籍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白氏文集》 写本 文集编纂 后代流传
下载PDF
“以人为喻”的审美思想与“情”的审美细化——白居易文质观审美刍议
14
作者 蒋瑞琰 柏红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 在白居易之前,中国古代的“文”“质”理论历经审美融合的演变发展,体现出“以人为喻”的审美特征。基于辩证统一的文质思想,白居易在文质观的发展与转向中对“以人为喻”的审美传统作了承继,并提出“气力”说与“粹灵”说,拓展出具有唐人以人论诗特征的审美理论,实现了对唐代审美才性论的理论总结。同时,白居易还将“文质”范畴中的“情”统筹细化为“情志”“情性”“情理”等审美概念,并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使其具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考察白居易的文质观,对于白居易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文质融合 以人为喻 “气力”说 “粹灵”说
下载PDF
元白高古观考论
15
作者 徐贺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高古是元白共有的审美情趣。白居易诗文中的高古有三重内涵:政治角色层面,创作者对待国家要有深沉的思考与寄托;日常生活层面,创作者要保持高闲散淡的生活趣味;文学创作层面,高古的作品多是古体、散体,抒情主人公多是拥有崇高品格的诗... 高古是元白共有的审美情趣。白居易诗文中的高古有三重内涵:政治角色层面,创作者对待国家要有深沉的思考与寄托;日常生活层面,创作者要保持高闲散淡的生活趣味;文学创作层面,高古的作品多是古体、散体,抒情主人公多是拥有崇高品格的诗人。元稹凭借主客观条件,在元和末、长庆初发展了白居易的讽喻文学,肩负起了“为天子复古”的历史重任,使得元和文学在制诰文改革声中渐渐落幕。白居易的文学创作在高古审美的主导下不断拓展创作题材,推动了中晚唐文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元稹、白居易高古审美的钩沉发覆,不仅可以重新诠释白居易诗学的审美内核,并且可以反思元和末、长庆初的文学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元稹 高古 新变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
16
作者 毛志文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系统梳理并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的各历史阶段俄罗斯重要翻译家对白居易诗歌的译介策略和艺术特色,剖析代表性汉学家对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创新之处,总结白居易诗... 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的译介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系统梳理并研究从20世纪初至今的各历史阶段俄罗斯重要翻译家对白居易诗歌的译介策略和艺术特色,剖析代表性汉学家对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创新之处,总结白居易诗歌译介与研究的特点及影响,阐释白居易诗歌在俄罗斯汉学界以及普通民众之中广受影响的原因。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唐诗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以及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对话,可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俄罗斯 译介与研究
原文传递
从巴蜀诗接受看白居易学杜重心的转变——以擢任忠州刺史后的创作为中心
17
作者 廖介山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60,共6页
白居易入蜀后的诗歌创作深受杜甫巴蜀诗影响,在宏大广阔的博物视野和缘情体物的爱物精神上深得杜诗要义,但学杜重心已由政治讽谕的精神内核和关心民瘼的仁者情怀转移到了博物本身及表现个人生活上,这与白居易此期的仕宦体验、身份意识... 白居易入蜀后的诗歌创作深受杜甫巴蜀诗影响,在宏大广阔的博物视野和缘情体物的爱物精神上深得杜诗要义,但学杜重心已由政治讽谕的精神内核和关心民瘼的仁者情怀转移到了博物本身及表现个人生活上,这与白居易此期的仕宦体验、身份意识、处世思想息息相关。白居易巴蜀诗学杜重心的转变,表面是对杜甫巴蜀诗中浓厚生活情趣的进一步放大,实质则是擢任忠州刺史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带给他一系列影响后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杜甫 巴蜀诗 忠州 学杜重心
下载PDF
仗剑斩龙的诗人们——中唐诗歌中的龙神与祭祀
18
作者 谷口高志 陈文辉(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4-166,共23页
随着佛教的渗透,在唐代,特别是中唐前后“河伯”被龙神代替,民间的龙神祭祀开始出现在诗文作品中,但其祭祀被定位为“淫祀”的一种。白居易和韩愈在《黑潭龙》《题炭谷湫祠堂》中将龙神的淫祀问题与奸臣、天子权威问题相关联,从中能够... 随着佛教的渗透,在唐代,特别是中唐前后“河伯”被龙神代替,民间的龙神祭祀开始出现在诗文作品中,但其祭祀被定位为“淫祀”的一种。白居易和韩愈在《黑潭龙》《题炭谷湫祠堂》中将龙神的淫祀问题与奸臣、天子权威问题相关联,从中能够看出中唐时期诗人们的危机感和问题意识。而从盛唐到中唐,“代表国家安宁的龙”的象征性的崩坍,在杜甫的《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作中可以看到。中唐时期洞庭湖水域作为非祭祀对象的恶龙等妖物的栖息地,频繁地出现在士人们的诗文中。水界的混乱,成为士人们心中世界秩序混乱的类比,进而与现实中的奸臣、朝廷权威问题相重合,激发了诗人们“斩龙”“驱龙”的愿望。概而言之,中唐时期诗人们出于自己官僚身份的自我认知以及对朝廷、世界的责任感和自负心,对危及朝廷的淫祀、恶龙等的存在产生了危机感和焦躁感,这种问题意识促使他们将其表现在了诗文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神祭祀 淫祀 白居易 韩愈
下载PDF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玉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中隐 吏隐 儒佛道 仕隐心态
下载PDF
不如来饮酒--白居易的饮酒之思
20
作者 贡华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为世累,身心自在。尽管吟诗谈禅、游山玩水都是其兴趣所在,但是,他认为酒有精神,同时不断把醉精神化,又将醉与自由相互勾连。因此,白居易总是始于饮酒、归于酩酊。在现实的抉择中,白居易拒绝高士归隐、农夫种田、商人行贾、军旅征战、炼铅烧汞、高官显爵、红尘争斗等“忙人”之“忙”,而主张归于“饮酒”之“闲”。他总是把饮酒、醉当作最好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唯一的归宿,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与生存智慧。这为我们当代思考酒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不如来饮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