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被引量:37
1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2 位作者 许钟 吴建军 周彩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4-830,共7页
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5℃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5℃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 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5℃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5℃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59.6%,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至粉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6-0.9)μm×(1.5-3.3)μm,最适生长温度25-35℃、最适pH7-9。菌株氧化酶和H2S呈阳性,能还原TMAO、液化明胶和Tween40,利用N-乙酰基-D-葡萄糖胺等有机物。菌体主要脂肪酸为16:1ω7c、iso-15:0、17:1ω8c、16:0,比例分别为21.31%、13.63%、9.82%、9.76%。菌株测试特征与细菌鉴定系统数据库比照,确定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细菌相 优势腐败菌 腐败希瓦氏菌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肠道细菌菌群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宛立 王吉桥 +2 位作者 高峰 杨士勇 王年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对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胃、肝胰腺、肠道、肌肉中的需氧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胃、肝胰腺、肠道、肌肉中的异氧细菌总菌数分别为5.3×10^5~6.5×10^7cfu/g、6.6×10^5~5.2×10^6cfu/g、1.4×10^8~4.5&... 对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胃、肝胰腺、肠道、肌肉中的需氧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胃、肝胰腺、肠道、肌肉中的异氧细菌总菌数分别为5.3×10^5~6.5×10^7cfu/g、6.6×10^5~5.2×10^6cfu/g、1.4×10^8~4.5×10^9cfu/g和1.0×10^4~1.1×10^5cfu/g。对从其肠道中分离出来的111株菌株进行属(科)的鉴定。这些菌株分属于13个属(科),发光杆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小球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色杆菌届,还有一株未鉴定的革兰阳性菌。其中优势菌为发光杆菌属、弧苗属,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黄单胞菌属,次优势菌为土壤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小球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对虾肠道 细菌菌群 细菌数量
下载PDF
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殷继忠 李亮 +1 位作者 接伟光 蔡柏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0-238,共9页
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大豆连作种植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试验选取连作0年大豆根际土样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其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连作0... 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明大豆连作种植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试验选取连作0年大豆根际土样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其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连作0年根际土壤中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中相应值。大豆根际土壤中的噬纤维菌科(Cytophagaceae)、鞘氨纯单胞菌(Sphingomonas)、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及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一些有益菌的相对丰度要变化并不显著。大豆连作会降低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菌群结构。但是在短期连作过程中,不同作物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难以用来推断作物连作所存在普遍现象。以期试验结果同时为缓解短期大豆连作障碍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大豆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猪舍环境气载微生物监测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超 郝海玉 +2 位作者 孙玲玉 柴同杰 王海荣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84-1692,共9页
为评估不同养猪场猪圈环境卫生质量,采用ANDERSEN-6级和AGI-30(All Glass Impinger,AGI)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对5个不同养猪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与构成成分予以监测。结果表明,猪舍空气中气载需氧菌含量介于0.466×104~2.5... 为评估不同养猪场猪圈环境卫生质量,采用ANDERSEN-6级和AGI-30(All Glass Impinger,AGI)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分别对5个不同养猪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与构成成分予以监测。结果表明,猪舍空气中气载需氧菌含量介于0.466×104~2.585×104 CFU·m-3,气载厌氧菌含量介于0.060×104~2.025×104CFU·m-3,气载真菌含量介于0.265×103~1.490×103 CFU·m-3,气载内毒素含量介于0.114×103~0.533×103 EU·m-3,气载阴性菌含量介于0.014×103~0.840×103 CFU·m-3,气载阴性菌在需氧菌含量中的比例为0.30%~3.2%。需氧革兰阴性菌群主要有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莫拉菌属。气载肠杆菌属中大肠杆菌、成团肠杆菌和克雷伯菌为主要菌种;气载假单胞菌属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要菌种;莫拉菌属在各猪场环境只检测到腔隙莫拉菌。此外,只在猪场C、D分别分离到了不动杆菌菌属和根瘤菌属。通过该研究,对猪场舍环境的微生物含量及成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评估环境质量奠定基础,对环境卫生控制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环境 微生物气溶胶 细菌菌群 气载内毒素 气载革兰阴性菌
下载PDF
罗非鱼冷藏过程细菌种群的变化 被引量:28
5
作者 杨宪时 郭全友 许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0-1055,共6页
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 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570株菌,其中80.5%为革兰氏阴性菌,13.6%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36.5%)、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14.2%)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15.3%),同时检出了一定比例的不动杆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气单胞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变得单一,适应低温环境下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不断增加,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阴性菌的比例分别达到86.4%、88.9%、100.0%;假单胞菌增殖显著,比例分别达到80.7%、68.1%、60.0%,可确认其为0~10℃贮藏罗非鱼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的种类变化趋势显示,优势顺序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P.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中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52.1%、53.1%、59.3%,可确认其为最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冷藏 细菌菌相 优势腐败菌 假单胞菌
下载PDF
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徐晓锋 胡丹丹 +1 位作者 郭婷婷 张力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41-5550,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粗比 奶牛 瘤胃 细菌菌群
下载PDF
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梅 韩晓静 +1 位作者 梁金丽 李秀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BV患者13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BV患者13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甲硝唑治疗。持续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乳酸菌计数情况、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分娩结局。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62、P=0.029);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0、P=0.154)。两组患者的阴道乳酸菌计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179、P=0.047),研究组患者的乳酸菌计数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6.103、P=0.013)。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皮肤瘙痒、下腹疼痛、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1、1.007、0.208,P=0.559、0.316、0.649)。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研究组患者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χ^2=4.087、4.561、3.765、4.121,P=0.043、0.033、0.049、0.042)。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0、2.944,P=0.154、0.086)。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优化孕晚期BV患者阴道菌群、改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乳酸菌阴道胶囊 阴道菌群 分娩结局
原文传递
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临床效果及对阴道菌群、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亚伟 康晓迪 +1 位作者 刘丽恒 郝文静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临床疗效、阴道菌群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妊娠晚期BV 147例,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予甲硝唑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临床疗效、阴道菌群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妊娠晚期BV 147例,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予甲硝唑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乳酸菌阴道胶囊。比较2组治疗效果、阴道乳酸菌计数情况及妊娠结局,并观察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阴道乳酸菌计数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晚期BV患者予以甲硝唑栓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能提高临床效果及阴道乳酸菌计数正常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病 细菌性 乳酸菌阴道胶囊 甲硝唑 阴道菌群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加工和冰藏过程中鲜度和细菌类型的变化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3期261-267,共7页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 通过对养殖海水以及捕获、加工、流通和冰藏等整个供应链过程养殖大黄鱼的温度履历、感官、化学、微生物的品质监测,评估养殖海水、碎冰和加工过程中大黄鱼细菌卫生状况,分析其在整个过程鲜度和细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海水和碎冰的菌落总数分别为4.99±0.41 lg cfu/g和3.90±0.32 lg cfu/g,大肠菌群数分别为30~450 MNP/100 g和低于30 MNP/100 g;新捕获养殖大黄鱼的菌落总数为3.82±0.38 lg cfu/g,假单胞菌数为3.13±0.58 lg cfu/g,嗜冷菌数为2.82±0.60 lg cfu/g,大肠菌群数为低于30 MPN/100 g;冰藏第18天时TVBN含量为28.62±0.51 mg/100 g,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大肠菌群数分别为6.24±0.06lg cfu/g、6.01±0.25 lg cfu/g、5.68±0.21 lg cfu/g和30 MPN/100 g。养殖海水和新捕获鱼中细菌种类繁多,革兰氏阴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64.9%和56.8%;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其总菌株数的27.0%和42.0%;优势菌群为黏性威克斯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属。加工结束后,假单胞菌(34.9%)、玫瑰小球菌(32.6%)和缺陷短波单胞菌(14.0%)成为主要菌群。冰藏第4天时仅分离出4种不同类型的细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上升明显,冰藏第10天和第18天时,所占比例分别为63.5%和69.1%,是冷却链养殖大黄鱼产品的优势腐败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冷却供应链 鲜度 细菌菌群
下载PDF
鱼类细菌群落中的致病嗜水气单胞菌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汤伏生 曾勇 +1 位作者 张兴忠 朱晓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9-373,共5页
鱼类细菌群落中的致病嗜水气单胞菌汤伏生,曾勇,张兴忠(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434000)朱晓燕(湖北农学院水产系,荆州434103)关键词鱼类,细菌群落,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PATHOGENICAERO... 鱼类细菌群落中的致病嗜水气单胞菌汤伏生,曾勇,张兴忠(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434000)朱晓燕(湖北农学院水产系,荆州434103)关键词鱼类,细菌群落,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PATHOGENICAEROMONASHYDROPHI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细菌群落 嗜水气单胞菌 致病性
下载PDF
Bacterial flora concurrent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stomach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被引量:20
11
作者 Yuan Hu Li-Hua He Di Xiao Guo-Dong Liu Yi-Xin Gu Xiao-Xia Tao Jian-Zhong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257-1261,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non-He/icobacterpy/ori (H. pylori) bacterial flora concurrent with H. pylori infection.METHODS: A total of 103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from H. pylori positiv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b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non-He/icobacterpy/ori (H. pylori) bacterial flora concurrent with H. pylori infection.METHODS: A total of 103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from H. pylori positiv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bacterial culture. All the non-H, pylori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by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RESULTS: A total of 201 non-H, pyiori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cultivated from 67 (65.0%) of the 103 gastric samples, including 153 isolates identified successfully at species level and 48 at genus level by MALDI-TOF MS.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Streptococcus, Neisseria, Rothla and Staphylococcus, which differed fromthe predominantly acid resistant species reported previously in healthy volunteers. The prevalence of non-H. pylori bacteria was higher in non-ulcer dyspepsia group than in gastric ulcer group (100% vs 42.9%, P 〈 0.001). Six bacterial species with urease activit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taphylococcus warneri, Staphylococcus capitis, Staphylococcus aureus, Brevibacteriurn spp.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also isolated.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the non-H, pylori bacteria concurrent with H.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non-H, pylori bacteria may also play important as-yet-undiscovered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tomach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Helicobacter pylori' bacterial flora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全友 杨宪时 +1 位作者 许钟 吴建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1-308,共8页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冷藏 细菌菌相 优势菌
下载PDF
冷藏鲳鱼贮藏期间的细菌种群变化 被引量:18
13
作者 蓝蔚青 谢晶 +2 位作者 施建兵 周会 张琛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41-1148,共8页
分析了鲳鱼(Pampus argenteus)冷藏期间的感官、pH值、微生物指标及主要细菌种群变化。研究表明,初始样品pH值为7.217±0.015,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3.967±0.012;初始细菌种类较多,其中45.92%为革兰氏阴性菌,54.08%为革兰... 分析了鲳鱼(Pampus argenteus)冷藏期间的感官、pH值、微生物指标及主要细菌种群变化。研究表明,初始样品pH值为7.217±0.015,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3.967±0.012;初始细菌种类较多,其中45.92%为革兰氏阴性菌,54.08%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28.81%)、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 15.38%)、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p.12.09%)、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 9.02%)、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8.53%)与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6.39%),同时检出一定比例的成团肠杆菌、微杆菌与嗜根库克菌。冷藏过程中,腐生葡萄球菌与松鼠葡萄球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单一,适应低温环境条件的革兰氏阴性菌比例逐渐增加,在贮藏的第3、5、7天至货架期终点(pH值为8.057±0.005,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9.137±0.032)时,阴性菌比例分别达到83.82%、95.86%、96.88%与93.57%。其中,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增长显著,在贮藏末期比例为45.71%与33.57%,荧光假单胞菌(35.00%)明显多于草莓假单胞菌(1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鲳鱼 冷藏 优势腐败菌 细菌菌相
下载PDF
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牛奶中的细菌菌群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引强 朱宝利 +4 位作者 吴俊 王秋涯 高可心 律娜 张庆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55-260,共6页
选择4个不同生产厂家的市售牛奶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牛奶中细菌的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牛奶中菌群的16S rRNA-V3区序列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牛奶中细菌种类、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荧光定量PCR法测... 选择4个不同生产厂家的市售牛奶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牛奶中细菌的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牛奶中菌群的16S rRNA-V3区序列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牛奶中细菌种类、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样品中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各品牌牛奶中均含有大量细菌的16S rRNA-V3区DNA序列;牛奶样品中测序共得到472条16S rRNA-V3区序列,其中有452条序列可以明确鉴定到属,包括3个革兰氏阳性菌属和14个革兰氏阴性菌属;20条序列可以鉴定到纲的水平。各品牌牛奶中细菌总数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4个厂家牛奶间菌群分布不同,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售牛奶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 rRNA) 菌群分布 细菌总数
下载PDF
利用PCR-DGGE法分析暗纹东方鲀的弧菌菌落组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桂梅 唐文乔 +3 位作者 李会荣 黄路标 任大明 鲍宝龙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3,共7页
采用16S rDNA特征序列PCR-DGGE法,分析了不同饵料饲养的暗纹东方的表皮、性腺和肠道中,以弧菌为主的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暗纹东方体内18种微生物,均归属于变形细菌的gamma亚群,其中13种为弧菌科细菌,3种为肠杆菌科细... 采用16S rDNA特征序列PCR-DGGE法,分析了不同饵料饲养的暗纹东方的表皮、性腺和肠道中,以弧菌为主的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暗纹东方体内18种微生物,均归属于变形细菌的gamma亚群,其中13种为弧菌科细菌,3种为肠杆菌科细菌,2种为气单胞菌属细菌;(2)投喂鲜活鱼虾的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暗纹东方肠道和性腺中的细菌组成是不同的,在性腺中分离到的所有12种细菌中,只有2种细菌是相同的,约占17%;在肠道中分离到的所有13种细菌中,有4种是相同的,约占31%。而在表皮上所分离到的11种细菌中,有7种细菌是相同的,约占64%;(3)DGGE特征条带V1、V13、V18、V14和V17所代表的细菌只在表皮组织被分离到,V6所代表的细菌仅出现在以鲜活鱼虾作为饵料的暗纹东方性腺中,V5所代表的细菌仅出现在以鲜活鱼虾作为饵料的暗纹东方肠道中;(4)DGGE特征条带V5、V8、V13、V18、V6、V14和V17所代表的细菌不能在TCBS培养基上培养,占18种被鉴定的细菌总数的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弧菌 16S RDNA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
下载PDF
从“滋阴补肾论”中药方六味地黄汤对细菌性阴道炎(阴虚内热型)疗效、阴道菌群、免疫功能影响探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廖朝青 钟海英 +2 位作者 邹芳芳 肖孝凤 夏淑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8-251,共4页
目的 观察细菌性阴道炎(阴虚内热型)采取从“滋阴补肾论”中药方六味地黄汤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细菌性阴道炎(阴虚内热型)患者107例(2019年5月—2021年7月收治),将纳入的107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与治疗组,参照组53例患者,采... 目的 观察细菌性阴道炎(阴虚内热型)采取从“滋阴补肾论”中药方六味地黄汤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细菌性阴道炎(阴虚内热型)患者107例(2019年5月—2021年7月收治),将纳入的107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与治疗组,参照组53例患者,采取甲硝唑片+苯扎溴铵溶液外阴清洗治疗,治疗组54例患者甲硝唑片+苯扎溴铵溶液外阴清洗+中药方六味地黄汤治疗,数据观察:疗效、细菌学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阴道灼感、白带量少、外阴瘙痒、心烦易怒、头晕眼花、口干尿赤等)变化、症状消失时间(白带减少、外阴瘙痒、阴道疼痛等)、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阴道微生态情况及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免疫细胞功能变化、性生活质量(FSFI)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52/54),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02%(44/53)(P<0.05)。治疗组患者细菌清除率(96.30%,52/54)高于参照组(83.02%,44/53),细菌再感染率(0.00%)低于参照组(7.55%,4/53)(P<0.05)。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白带减少、外阴瘙痒、阴道疼痛等)均比参照组短(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阴道灼感、白带量少、外阴瘙痒、心烦易怒、头晕眼花、口干尿赤等)、CRP及IL-4、IL-6水平、阴道微生态情况及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免疫细胞功能指标、FSFI评分等指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阴道灼感、白带量少、外阴瘙痒、心烦易怒、头晕眼花、口干尿赤等)、CRP及IL-4、IL-6水平、阴道微生态情况及阴道菌群分布情况、阴道免疫细胞功能指标、FSFI评分等指标均改善,与参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阴道灼感、白带量少、外阴瘙痒、心烦易怒、头晕眼花、口干尿赤等)、CRP及IL-4、IL-6水平、阴道微生态情况及阴道菌群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阴补肾论 六味地黄汤 阴虚内热 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菌群 阴道免疫功能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细菌区系组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玉莹 刘书杰 +2 位作者 冯宇哲 张晓卫 崔占鸿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93-3302,共10页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放牧条件下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作为腹泻评价依据的细菌,为下一步牦牛犊牛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放牧条件下分别采集青海玉树地区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样本各7份...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放牧条件下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作为腹泻评价依据的细菌,为下一步牦牛犊牛益生菌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放牧条件下分别采集青海玉树地区正常与腹泻牦牛犊牛粪便样本各7份并提取DNA,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两组牦牛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OTUs聚类、门水平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差异性、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功能预测水平信息。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正常组和腹泻组的优势菌门有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且腹泻组的梭杆菌门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属水平上,正常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腹泻组犊牛粪便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从高到低为: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属和未分类的瘤胃菌属,且腹泻组的梭杆菌属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功能预测水平上,腹泻组的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老化、分类和降解、脂代谢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的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运动、遗传信息显著高于腹泻组(P<0.05)。通过分析放牧牦牛犊牛正常组和腹泻组之间的优势菌群差异表明,犊牛腹泻是由梭杆菌属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犊牛 腹泻 粪便 细菌区系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冷冻南极磷虾中细菌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江艳华 姚琳 +3 位作者 李风铃 郭莹莹 朱文嘉 王联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2840-2845,共6页
目的分析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和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宏基因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总细菌菌群分析;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细菌菌落的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可培养细菌菌群分析。结果冷... 目的分析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和可培养细菌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宏基因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总细菌菌群分析;提取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细菌菌落的总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可培养细菌菌群分析。结果冷冻南极磷虾中总细菌菌群多样性丰富,相对丰度大于1%的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嗜碱菌属(Alkaliphilus)、八叠球菌(Sarcina)、乳球菌属(Lact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土壤杆菌属(Sediminibacterium)、未分类菌(unclassified)、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以及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占总量的85.04%。冷冻南极磷虾中可培养的细菌种类少,主要包括假交替单孢菌属(Pseudoalter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monas),相对丰度分别为64.43%、33.47%和1.75%。可培养细菌中占优势的假交替单孢菌属、嗜冷杆菌属和嗜冷单胞菌属仅占总细菌菌群的1.10%。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南极磷虾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与南极磷虾品质的相关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细菌菌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细菌性阴道病菌群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华杰 丁淼 +2 位作者 何宏舸 李雪丽 王丹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8-971,977,共5页
目的研究细菌性阴道病菌群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细菌性阴道炎的145例患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验健康女性100例。采集所有病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Amsel临床诊断法及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法进行BV诊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涂片染... 目的研究细菌性阴道病菌群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细菌性阴道炎的145例患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验健康女性100例。采集所有病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Amsel临床诊断法及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法进行BV诊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涂片染色标本,对病例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对比两组病例资料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45例BV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白带量明显增多、白带异味,平均发作时间为(67.5±105.6)d。性交痛明显21例,外阴瘙痒51例。分泌物检测结果显示,138例患者pH>4.5;95例患者分泌物呈灰白色、奶油状、质地稀薄;76例患者氨试验呈阳性;145例患者均显示线索细胞阳性。BV患者乳杆菌密集度主要集中于0~Ⅰ级,占98.62%。阴道加德纳菌密集度主要集中于Ⅲ~Ⅳ级,占82.07%。动弯杆菌密集度主要集中于Ⅰ~Ⅱ级,占6.90%;非BV患者检出率0.00%。BV患者其他细菌密集度主要集中于Ⅰ~Ⅱ级,占46.90%。采用Ridit分析两组乳杆菌密集度、阴道加德纳菌密集度、动弯杆菌密集度、其他细菌密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患者优势菌为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非BV患者以乳杆菌为优势菌。分析两组间初次性生活年龄、经期日更换卫生巾频率、文化水平、每周性生活次数、是否使用避孕套、清洗外阴习惯、阴道内冲洗相关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V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白带增多、白带异味、性交痛、外阴瘙痒,分泌物呈灰白色、奶油状、质地稀薄,pH>4.5。微生态失调,BV患者优势菌为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非BV患者以乳杆菌为优势菌。性经历早、经期日更换卫生巾频率低、文化水平低、性生活频繁、从不使用避孕套、从不清洗外阴、阴道内冲洗,更易引发细菌性阴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菌群特点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苗期中国对虾幼体异养细菌区系及其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筠 吕艳 +4 位作者 李军 祁自忠 张晓华 王祥红 徐怀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研究了 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 ,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鉴定为假单... 研究了 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 ,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和弧菌属 (Vibrio)。弧菌属主要为溶藻弧菌 (Vibrioal 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在对虾幼体发育早期 ,假单胞菌 (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占优势 ,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 ,弧菌 (Vibrio)渐成为优势 ,其中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优势明显。二者的消长与苗期病害的发生相关 ,溶藻弧菌总是在虾幼体健康时出现或成为优势 ,而哈维氏弧菌成为优势时 ,苗期病害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细菌区系 异养菌 弧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