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双3号的选育和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吴江生 石淑稳 +1 位作者 周永明 刘后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照品种中油821增加1.51%,适合于两熟和三熟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聚合杂交 回交 小孢子培养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 被引量:43
2
作者 陈洪梅 汪燕芬 +5 位作者 姚文华 罗黎明 李佳莉 徐春霞 番兴明 郭华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85-1793,共9页
用5个热带及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导入热带种质并经连续回交改良的温带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I杂交,共配制90个杂交组合。2008年和2009年以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云瑞6号为对照,对供试自交系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利用潜... 用5个热带及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导入热带种质并经连续回交改良的温带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I杂交,共配制90个杂交组合。2008年和2009年以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云瑞6号为对照,对供试自交系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导入热带种质并经连续回交改良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ML598、YML58的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为极显著正值,在杂交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单株产量配合力效应值与诸多产量影响因素的配合力效应值密切相关,雌雄间隔期、秃尖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而其他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产量对照优势H≥10%的组合大多为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温带种质,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为极显著正值的组合均为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温带种质,说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与经热带种质改良后的温带玉米种质之间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且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系与热带、亚热带供体系的杂种优势仍然存在,其所属的杂种优势群并未改变。以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为供体,采用连续回交的方法改良温带玉米自交系是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回交 一般配合力效应 特殊配合力效应 对照优势
下载PDF
玉米衔接式单片段导入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立秋 赵永锋 +3 位作者 薛亚东 张祖新 郑用琏 陈景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3-668,共6页
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亲本自交系87-1和综3为受体亲本,以糯质、抗病性较好的玉米自交系衡白522为供体亲本,采用回交和自交的方法,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别构建了以87-1和综3为背景的衔接式玉米单片段导入系群体,... 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亲本自交系87-1和综3为受体亲本,以糯质、抗病性较好的玉米自交系衡白522为供体亲本,采用回交和自交的方法,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别构建了以87-1和综3为背景的衔接式玉米单片段导入系群体,并对其遗传背景、导入片段大小、数目和覆盖率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87-1背景的导入系群体导入了40个供体片段,片段长度介于0.03~342.8cM,平均长度为91.1cM,导入片段总长为3643.9cM,覆盖率为48.9%;综3背景的导入系群体导入了78个供体片段,片段长度介于0.03~343.4cM,平均长度为75.5cM,导入片段总长为5895.2cM,覆盖率为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单片段导入系 回交 SSR标记
下载PDF
应用细胞工程获得受主效基因控制的水稻耐盐突变系 被引量:31
4
作者 郭岩 陈少麟 +1 位作者 张耕耘 陈受宜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2-126,共5页
实验以水稻花药为材料,经EMS处理或未处理,在NaCl胁迫下筛选耐盐突变体。所获变异系耐盐性已稳定遗传到第13代。回交测定F2耐盐性呈3∶1的分离,表明耐盐性受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合适的筛选方法,无... 实验以水稻花药为材料,经EMS处理或未处理,在NaCl胁迫下筛选耐盐突变体。所获变异系耐盐性已稳定遗传到第13代。回交测定F2耐盐性呈3∶1的分离,表明耐盐性受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合适的筛选方法,无论诱变处理与否,都能得到稳定遗传的耐盐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突变系 耐盐性 细胞工程
下载PDF
利用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快速培育高油酸花生品种及其评价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照华 王志慧 +10 位作者 淮东欣 谭家壮 陈剑洪 晏立英 王晓军 万丽云 陈傲 康彦平 姜慧芳 雷永 廖伯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41-1652,共12页
【目的】高油酸育种是花生品质改良的重要方向,利用回交育种结合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现有推广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探讨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进行花生高油酸遗传改良的实践和效率。【方法】以目前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中花16、中花21、泉花... 【目的】高油酸育种是花生品质改良的重要方向,利用回交育种结合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现有推广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探讨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进行花生高油酸遗传改良的实践和效率。【方法】以目前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中花16、中花21、泉花551、徐花13为轮回亲本(母本,基因型AABB),以高油酸材料冀花13为非轮回亲本(父本,基因型aabb)配制4个杂交组合,一年种植两季并进行人工杂交或自交,夏季在武汉种植,冬季在湛江南繁基地种植,通过1次杂交、4次回交和1次自交得到BC4F2后代。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鉴定杂交和回交后代的基因型:根据回交后代基因型分离规律及ah FAD2A与ah FAD2B序列高度同源性的特点,用引物F0.7/R3在一个PCR反应内同时高效扩增F1和回交后代(BC1F1-BC4F1)的ah FAD2A和ah FAD2B片段,并利用R3作为测序引物进行反向测序,读取测序峰图判别基因型,在回交后代中筛选基因型Aa Bb的后代作为下代回交父本。自交后代(BC4F2-BC4F3)基因型鉴定采用KASP分型,获得高油酸(基因型aabb)后代。对获得的基因型为aabb的高油酸后代与其对应轮回亲本进行重要农艺性状、品质和重要抗病性的调查和SSR标记检测。【结果】在3年时间内,4个组合分别获得10、5、6、8株BC4F2高油酸纯合隐性基因型(aabb)单株,通过一代自交获得相应的BC4F3株系,对获得的高油酸株系与轮回亲本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品质和青枯病抗性的考察,最终,4个组合均获得了与轮回亲本综合性状最接近的株系,分别为ZJ019、ZJ109、ZJ160和ZJ805,其油酸含量为82.54%、79.85%、79.22%、和78.94%,可作为轮回亲本对应的高油酸新品种。另外,本研究还对中花16回交组合中获得的高油酸株系的遗传背景进行了SSR分子检测,发现ZJ019株系的回复率达94.8%,在该组合中回复率最高,这一结果与植物学、农艺性状鉴定的结果一致。【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回交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品种
下载PDF
“双低两高”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震 程辉 +2 位作者 桂道衡 游庆田 孟宁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3期8-10,共3页
利用引进的四川隐性核不育品系101-007AB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自选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的自交系自2519作父本,采用杂交、连续4代回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2... 利用引进的四川隐性核不育品系101-007AB中分离的不育株作母本,自选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的自交系自2519作父本,采用杂交、连续4代回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双低、高含油量、高配合力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2519AB具有低芥酸(1.41%)、低硫甙(17.59μmol/g)、高含油量(43.77%)、高配合力等优良性状,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回交转育 隐性核不育 双低
下载PDF
水稻回交世代中两个抗纹枯病主效数量基因的鉴定与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21
7
作者 谭彩霞 纪雪梅 +7 位作者 杨勇 潘兴元 左示敏 张亚芳 邹军煌 陈宗祥 朱立煌 潘学彪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9-405,共7页
对水稻品种特青与Lemont杂交组合的F2 单株无性系群体,进行 2年有重复的抗水稻纹枯病QTLs定位,在特青的第 9号染色体和Lemont的第 11号染色体上分别定位到了 1个主效抗纹枯病QTL,各自命名为qSB 9和qSB 11。从该F2 定位群体中,根据位点... 对水稻品种特青与Lemont杂交组合的F2 单株无性系群体,进行 2年有重复的抗水稻纹枯病QTLs定位,在特青的第 9号染色体和Lemont的第 11号染色体上分别定位到了 1个主效抗纹枯病QTL,各自命名为qSB 9和qSB 11。从该F2 定位群体中,根据位点双侧标记带型,选取 2个位点均为感病等位基因纯合的 2个单株作为双感亲本,均为抗病等位基因纯合的 1个单株作为双抗亲本,分别与轮回亲本特青和Lemont进行回交。标记辅助选择始于BC2F1 及以后的各回交世代,并于BC2F1 和BC4F1 世代进行了病原菌人工接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qSB 9和qSB 11确实存在于原定位区间,各等位基因也在回交过程中被成功选择。BC3F2 采用秧田期大群体标记检测,从中选取符合要求的单株,分别混合得到特青背景下的双感纯合系, Lemont背景下的双感、双抗纯合系,将这些纯合系连同轮回亲本同时种植于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和江苏里下河农科所试验田, 2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 1 )相同背景下的不同纯合系间在发病程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不同纯合系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Lemont双感系>特青双感系>Lemont>特青 >Lemont双抗系; 2 )2个位点上的抗性等位基因qSB 9和qSB 11单独存在时,分别可减轻病级 1 2级左右,同时存在时可减轻病级 2级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数量性状基因 回交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缺体回交法”选育普通小麦异代换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学勇 李振声 陈漱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6期420-429,共10页
利用从蓝单体自交分离得到的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缺72180、缺天选15)作母本与3个不同的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84、小偃7631和小偃78829)杂交,再以缺体作为轮回亲本,从F_1或F_2开始连续回交1—2次,在回交中,缺体无论作父本或母本都得到了... 利用从蓝单体自交分离得到的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缺72180、缺天选15)作母本与3个不同的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84、小偃7631和小偃78829)杂交,再以缺体作为轮回亲本,从F_1或F_2开始连续回交1—2次,在回交中,缺体无论作父本或母本都得到了异代换系,并且发现:(1)在回交过程中,用缺体作母本比作父本更为有效;(2)F_1自交,在F_2群体中选择生长比较正常,染色体数比较少的植株回交,比F_1作母本直接回交效果更好。并对所得的异代换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发现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2n=42) 4E染色体(以下用4Ei表示)、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clongatum 2n=70)的4E染色体(带蓝粒基因,以下用4Ee表示)和4F染色体(带毛叶基因,以下用4Fe表示)均能正常补偿小麦4D染色体。异代换系生长旺盛,育性正常。初步总结了缺体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回交过程中异代换系的形成规律,证明了“缺体回交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八倍体小偃麦等人工合成的新物种,以选育普通小麦异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缺体 回交 八倍体 异代换系
下载PDF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国栋 王金陵 +3 位作者 孟庆喜 杨庆凯 吴忠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 遗传 变异 蛋白
下载PDF
利用回交法快速选育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于明洋 孙明明 +8 位作者 郭悦 姜平平 雷永 黄冰艳 冯素萍 郭宝珠 隋炯明 王晶珊 乔利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5-861,共7页
以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2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6为父本杂交得到F1杂种,筛选油酸含量高于60%且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F1为杂交父本,以花育22为轮回亲本(母本)连续回交得到BC1F1~BC4F1代回交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F1及BC1F1~... 以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2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6为父本杂交得到F1杂种,筛选油酸含量高于60%且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F1为杂交父本,以花育22为轮回亲本(母本)连续回交得到BC1F1~BC4F1代回交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F1及BC1F1~BC4F1籽粒的油酸、亚油酸含量,选择油酸含量大于60%的种子,用刀片切取种子小部分子叶提取DNA,以F0.7/R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根据测序峰图差异表现筛选出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种子作为下一代回交的父本。切去部分子叶的种子切口用石蜡封闭,播种前浸泡于40℃温水中催芽,对12 h后未露白的种子用100 mg L–1乙烯利浸泡4 h后再转入40℃温水浸泡至24 h,发芽率可达到98%。2013年春季开始杂交,2016年春在青岛播种BC4F2代种子,取幼苗期幼叶鉴定基因型,筛选出基因型为aabb的单株,收获时选留农艺性状类似于花育22的优良单株,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所选单株油酸含量,获得油酸含量在70%以上、油酸亚油酸比值大于7.0的单株24个。这些单株与花育22相比,农艺性状基本相同,称为改良花育22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回交 测序法 F0.7/R3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回交选育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术珍 侯蕾 +6 位作者 李长生 赵传志 任丽 李爱芹 邓丽 夏晗 王兴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培育适应山东省以及黄淮海区域生产的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以山东优异花生品种花育23号(HY23)和花育31号(HY31)为母本,以高油酸花生品种Sunoleic95R、DF12和开农176(KN176)为父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HY23×DF12(SAAS-01)、HY31&... 为培育适应山东省以及黄淮海区域生产的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以山东优异花生品种花育23号(HY23)和花育31号(HY31)为母本,以高油酸花生品种Sunoleic95R、DF12和开农176(KN176)为父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HY23×DF12(SAAS-01)、HY31×KN176(SAAS-02)以及HY31×Sunoleic95R(SAAS-03),在3年时间内,进行了一次杂交、4次回交和1次自交,利用优化的CAPS和PCR产物测序法,以及新开发的花生FAD2基因KASP检测方法,对自交和回交后代进行检测。SAAS-01、SAAS-02和SAAS-03三个组合分别获得了FAD2A和FAD2B隐性纯合的高油酸基因型BC4F2种子1,18和26粒;另外还获得了一批基因型为Aabb、aa Bb、Aa Bb的BC_4F_2种子,这三种基因型的杂交后代可通过进一步自交获得纯合的高油酸材料。本研究获得了遗传背景为花育23号和花育31号的高油酸花生材料,为培育适合山东省种植的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高油酸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回交 育种
下载PDF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8
12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多抗性玉米自交系E28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纪昌 陈刚 +3 位作者 张铁一 刘春增 马丽君 王孝杰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4,共4页
E28是以A619Ht1为母本,旅9宽为父本,1977年组配,经与旅9宽回交三次,然后自交选育而成.试验、示范结果表明:E28抗大斑Ht1基因,抗病、抗虫、抗倒、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以E28为父本与Mo17Ht1、... E28是以A619Ht1为母本,旅9宽为父本,1977年组配,经与旅9宽回交三次,然后自交选育而成.试验、示范结果表明:E28抗大斑Ht1基因,抗病、抗虫、抗倒、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以E28为父本与Mo17Ht1、500U等为母本,配制成的丹玉13号、沈单7号杂交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应用推广,成为近年来国内同类研究水平中,应用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优良自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系 杂交 回交 配合力 多抗性 玉米
下载PDF
普通玉米种质及双回交对爆裂玉米改良效果初报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玉玲 路凤银 +2 位作者 杜振伟 吴锁伟 韩臣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43,共7页
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F3、BC11F2、BC12F2的膨爆特性及其与两类亲本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玉米种质对普×爆后代的膨爆特性影响显著,选择适宜的普通玉米种质、恰当组配普×爆组合... 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F3、BC11F2、BC12F2的膨爆特性及其与两类亲本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玉米种质对普×爆后代的膨爆特性影响显著,选择适宜的普通玉米种质、恰当组配普×爆组合,对于普通玉米种质在爆裂玉米育种中的有效利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普×爆组合F3的膨爆特性均较差,一代回交可使其显著提高,最高分别为F3的750,2200,1100,基本达到对爆裂玉米膨爆特性的要求指标;双回交世代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 双回交 爆裂玉米 改良效果 自交 膨爆特性
下载PDF
花椰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50-2选育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姜平 朱朝辉 +2 位作者 郑益嫩 陈继兵 陈文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39-41,共3页
用具有 Ogura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花椰菜雄性不育材料 NYAcms为母本 ,不同花椰菜品种为父本 ,通过连续 6代回交选育 ,育成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 C5 0 - 2及其相应的保持系 5 0 11- 2。C5 0 - 2不育系具有生长发育正常、抗病、农艺性状优、... 用具有 Ogura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花椰菜雄性不育材料 NYAcms为母本 ,不同花椰菜品种为父本 ,通过连续 6代回交选育 ,育成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 C5 0 - 2及其相应的保持系 5 0 11- 2。C5 0 - 2不育系具有生长发育正常、抗病、农艺性状优、配合力好等特点 ,通过组合配制试验 ,初步筛选出 2个优良组合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Ogura不育源 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 回交选育
下载PDF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的遗传性状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迎捷 伯海英 沈宗英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37-40,共4页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和孢子单核体菌丝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具有不同的变异系数,在相同交配型内,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个体之间差异小,而孢子单核体菌丝个体之间变相大。经测定,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和孢子单核体菌丝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具有不同的变异系数,在相同交配型内,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个体之间差异小,而孢子单核体菌丝个体之间变相大。经测定,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杂交后代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61.0%和88.8%。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自交后代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幅。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的回交后代出现以受体性状为主的变异趋势,进一步证明单双核杂交是对现有栽培菌株进行遗传改造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原生质体 再生菌丝 遗传力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腾云 李思发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401,共6页
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鱼的正反回交子代共6种遗传型(genotype)罗非鱼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探讨回交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6对引物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可用于这6种罗非鱼的遗传变异分析;(2)6... 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鱼的正反回交子代共6种遗传型(genotype)罗非鱼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探讨回交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6对引物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可用于这6种罗非鱼的遗传变异分析;(2)6个微卫星位点在6种鱼中的平均杂合度为0.562~0.731,其中正回交鱼萨尼×尼罗最高(0.731),原始亲本尼罗最低(0.562);多态信息含量为0.510~0.685,也是萨尼×尼罗最高(0.685),尼罗(0.510)最低;有效等位基因范围是2.71~3.85,也是萨尼×尼罗(3.85)最高,原始亲本尼罗最低(2.71)。(3)两种反回交子代的Nei’s遗传距离都与亲本尼罗接近,采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回交种与原始母本尼罗罗非鱼为一组,原始父本萨罗罗非鱼为另一组。萨尼×尼罗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最高,是最有育种潜力的回交种;母本尼罗对回交子代的遗传影响大于父本萨罗,回交子代表现了一定的母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回交 微卫星 遗传变异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for Heat Tolerance in Backcross Recombinant Lines and Screening of Backcross Introgression Lines with Heat Tolerance at Milky Stage in Rice 被引量:12
18
作者 Jiang-lin LIAO Hong-yu ZHANG +2 位作者 Xue-lian SHAO Ping-an ZHONG Ying-jin HUANG 《Rice science》 SCIE 201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breeding new rice germplasms with similar genome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heat tolerance during the grain filling stage.A total of 791 BC1F8 backcross recombinant lines,derived from th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breeding new rice germplasms with similar genome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heat tolerance during the grain filling stage.A total of 791 BC1F8 backcross recombinant lines,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Xieqingzao B /N22 //Xieqingzao B,were used as materials.Each rice line was separated evenly into two groups,and the heat tolerance of all rice lines were evaluated at natural high temperature in fields.The rice lines with heat tolerant index higher than 90% or lower than 40%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phenotypic characters and further identify heat tolerance at the early milky stage in a phytotron.Rice lines with similar phenotypic characters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heat tolerance at the milky stage were analyzed by 887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that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on the 12 rice chromosomes.In the result,12(6 pairs) rice lines with similar phenotypic characters but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heat tolerance at the milky stage were obtained.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genomic polymorphism between 703T and 704S was the smallest in the 6 pairs of rice lines,with only 16 polymorphic sites,including 22 different alleles.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backcross introgression rice lines for future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heat tolerance in rice at the milky stage will be theoretically beneficial in reducing the interference caused by genetic differences from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heat tolerance milky stage backcross recombinant line backcross introgression line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 Seedling Stage and Heat Tolerance at Anthesi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11
19
作者 CHENG Li-rui WANG Jun-min +6 位作者 Veronica Uzokwe MENG Li-jun WANG Yun SUN Yong ZHU Linghua XU Jian-long LI Zhi-k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59-367,共9页
A set of 240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the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of a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 cultivar,Xiushui 09,and an indica breeding line,IR2061,was developed to dissect QTLs affecting cold toleran... A set of 240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the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of a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 cultivar,Xiushui 09,and an indica breeding line,IR2061,was developed to dissect QTLs affecting cold tolerance (CT) at seedling stage and heat tolerance (HT) at anthesis.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SRS) and spikelet fertility (SF),the index traits of CT and H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arents under stresses.A total of four QTLs (qSRS1,qSRS7,qSRS11a and qSRS11b) for CT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s 1,7,11,and the Xiushui 09 alleles increased SRS at all loci except qSRS7.Four QTLs for SF were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s 4,5,6,and 11.These QTL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jor types based on their behaviors under normal and stress conditions.The first was QTL expressed only under normal condition;and the second QTL was apparently stress induced and only expressed under stress.Among them,two QTLs (qSF4 and qSF6) which reduced the trait difference between heat stress and normal conditions must have contributed to HT because of their obvious contribution to trait stability,and the IR2061 allele at the qSF6 and the Xiushui 09 allele at the qSF4 improved HT,respectively.No similar QTL was found between CT at seedling stage and HT at anthesis.Therefore,it is possible to breed a new variety with CT and HT by pyramiding the favorable CT-and HT-improved alleles at above loci from Xiushui 09 and IR2061,respectively,throug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tolerance heat tolerance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QTL mapping RICE
下载PDF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光宇 郑惠玉 +1 位作者 韩春凤 胡金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5-282,共8页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 种间杂交 回交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