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毛五加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莅峡 胡庆和 +1 位作者 刘泓 谢锦玉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6-38,共3页
本文研究红毛五加多糖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红毛五加多糖可激发T、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效益。
关键词 红毛五加多糖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工频电磁场对T、B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锐 许溟宇 +1 位作者 范纯武 黄瑾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32-333,共2页
为了探讨工频电磁场对人体T、B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检测 2 5名长期工作在 30万伏特高压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与 15名正常对照者T和B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 :接触组T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为 (30 5± 4 0 ) % ... 为了探讨工频电磁场对人体T、B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 ,检测 2 5名长期工作在 30万伏特高压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与 15名正常对照者T和B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 :接触组T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为 (30 5± 4 0 ) % ,明显低于对照组 (5 1 7± 10 6 ) %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接触组与对照组B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说明长期工作在超高压环境中 ,机体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电磁场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对快速老化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思迪 蒋宁 +2 位作者 张小锐 周文霞 张永祥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比较六味地黄汤全方(LW)及其拆方三补(地黄、山茱萸、山药)和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对快速老化小鼠(SAM)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灌胃给予SAM亚系小鼠(SAMP8)LW(10g/kg)、三补(6.4g/kg)和三泻(3.6g/kg),每日1次,连续60d;抗... 目的比较六味地黄汤全方(LW)及其拆方三补(地黄、山茱萸、山药)和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对快速老化小鼠(SAM)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灌胃给予SAM亚系小鼠(SAMP8)LW(10g/kg)、三补(6.4g/kg)和三泻(3.6g/kg),每日1次,连续60d;抗快速老化亚系小鼠(SAMR1)作为对照。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脾脏CD3+、CD4+、CD8+、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结果与SAMR1组相比,SAMP8组经刀豆蛋白A(ConA)和脂多糖(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能力、脾脏CD3+、CD4+细胞百分率、CD3+/CD19+和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而CD19+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灌胃给予LW全方及折方对上述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LW对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能力、CD3+和CD19+细胞百分率、CD3+/CD19+比值、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改善作用优于三补和三泻;三补对升高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能力优于LW和三泻,对脾脏CD3+和CD19+细胞百分率、CD3+/CD19+细胞比值及CD4+细胞百分率的改善作用优于三泻;三泻升高CD4+/CD8+比值的作用优于三补。结论 LW可显著改善SAMP8低下的T、B淋巴细胞功能,纠正脾脏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其作用优于单独应用三补和三泻;三补和三泻对SAMP8的免疫改善作用各有侧重,三补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T、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三泻则可能着重于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本研究提示LW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是三补和三泻相互协调综合作用的结果 ,该结果为揭示LW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 三补 三泻 快速老化小鼠 免疫调节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下载PDF
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京 林上忠 +4 位作者 陈雪兰 郑春盛 刘创 高彦彦 陈小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CRI)患者B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 53例CR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和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慢性...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CRI)患者B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 53例CR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和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外周血Treg、B淋巴细胞百分率(CD19+)、活化率(CD19+CD69+)、凋亡率(AV)水平;用CBA流式蛋白分析系统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6、IL-10的水平;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用终点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贝克曼库尔特血细胞分析仪查血红蛋白含量(HGB);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定尿肌酐(UCr);钙(Ca)、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b)由BECKMAN-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根据血Ca、P浓度计算钙磷乘积(Ca×P);根据SCr、UCr和24h尿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两组治疗后CD19+、CCr水平上升(P<0.01),AV、SCr水平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D19+CD69+、Treg、IL-6、IL-10、CRP、BUN、P水平及Ca×P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Ca、HGB、Alb均上升(P<0.05),Hcy均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CD19+与AV、Hcy呈负相关;AV与ALB呈负相关;SCr与CCr呈负相关,与CRP、BUN呈正相关;CCr与CRP、BUN呈负相关;Hcy与ALB呈负相关;CRP与BUN呈正相关。结论益肾降浊冲剂具有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展的作用。益肾降浊冲剂通过降低CD19+AV,提高其百分率而对CKD3、4期患者B淋巴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流式细胞仪 b淋巴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益肾降浊冲剂
下载PDF
红豆杉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蔡远榛 朱慧民 +2 位作者 陈琪 陈华群 李晓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红豆杉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红豆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0.2 mg/kg,隔天1次,共14 d,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 目的:探讨红豆杉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红豆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0.2 mg/kg,隔天1次,共14 d,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0.9%Na Cl溶液200 mg/kg,红豆杉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红豆杉多糖100、200、400 mg/kg连续14 d灌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CD3+、CD4+、CD8+、CD19+细胞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3+、CD4+、CD8+、CD19+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豆杉多糖高、中、低剂量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数均明显增加,中剂量组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红豆杉多糖可增强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T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多糖 T淋巴细胞亚群 b淋巴细胞 小鼠
原文传递
CD19+CD5+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金华 介绍亮 +6 位作者 吴萌 闫成兰 张少然 罗静 张慧玲 李小峰 陈俊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CD19+CD5+B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6例SLE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CDl9+CD5+B细胞的数量及血清IL-10的水平,并比较其与SLEDAI评分、ESR、补体之... 目的探讨CD19+CD5+B细胞及细胞因子IL-10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46例SLE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CDl9+CD5+B细胞的数量及血清IL-10的水平,并比较其与SLEDAI评分、ESR、补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百分率[(5.7±2.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1±2.9)%](t=2.431,P=0.005),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292,P=0.049);SLE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18.8±13.5)μg/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3±2.9)μg/m1](t=3.021,P=0.003),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22,P=0.029)。结论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和IL-10是参与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白细胞介素10 抗原 分化 b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生物信息分析细粒棘球绦虫EgA31蛋白T细胞及B细胞的优势抗原表位 被引量:8
7
作者 赵骁 张峰波 +5 位作者 王红英 闫芳 安梦婷 李玉娇 庞楠楠 丁剑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8-1083,共6页
背景:EgA 31蛋白是参与成虫吸盘肌收缩的一类蛋白,是细粒棘球蚴绦虫保护性免疫中重要的候选疫苗分子。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细粒棘球绦虫EgA31蛋白进行分析,预测其可能的T细胞及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方法:从GenB ank中获取EgA31蛋... 背景:EgA 31蛋白是参与成虫吸盘肌收缩的一类蛋白,是细粒棘球蚴绦虫保护性免疫中重要的候选疫苗分子。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细粒棘球绦虫EgA31蛋白进行分析,预测其可能的T细胞及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方法:从GenB ank中获取EgA3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GenB ank登记号为AAC21558.1),利用ProtParam在线程序分析EgA31蛋白的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原子组成、消光系数、不稳定系数和总平均疏水性,DNAstar Protein模块、SOPMA在线服务器分析蛋白二级结构,Phyre的同源建模服务器预测其蛋白质三级结构,最后通过ABCpred、BepiPred、SYFPEITHI、IDBE等软件联合预测细粒棘球绦虫EGA31蛋白的T细胞及B细胞的优势抗原表位。结果与结论:(1)EgA31蛋白由601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含有112个强碱性氨基酸,121个强酸性氨基酸,归类为不稳定且亲水性蛋白;(2)在线分析发现,EgA31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约占82.36%,延长链约占4.16%,β-转角约占3.16%,无规则卷曲约占10.32%;(3)通过ABCpred、Bepi Pred、SYFPEITHI、IDBE等软件联合分析后预测了4段优势T细胞抗原、6段优势B细胞抗原以及1段T-B细胞联合表位;(4)生物学信息方法能较为全面地预测细粒棘球绦虫EgA31蛋白的优势T细胞及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制疫苗和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包虫病 EGA31 生物信息技术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蛋白质二级结构 蛋白质三级结构 疫苗 优势抗原表位 组织构建 棘球蚴病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表位 蛋白质结构 二级 蛋白质结构 三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定量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潘文生 徐元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随机抽取我院1968~1984年B淋巴细胞来源的弥漫型非何杰金淋巴瘤55例,应用英国AMS公司VIDSⅢ图象分析仪进行细胞形态定量测定,获得细胞的核面积、周径、直径、体积、长径、短轴与长轴之比及形状因子等参数,结果发现随着淋巴细胞的转化,... 随机抽取我院1968~1984年B淋巴细胞来源的弥漫型非何杰金淋巴瘤55例,应用英国AMS公司VIDSⅢ图象分析仪进行细胞形态定量测定,获得细胞的核面积、周径、直径、体积、长径、短轴与长轴之比及形状因子等参数,结果发现随着淋巴细胞的转化,核的多项指标均呈递增曲线,尤其细胞核体积在淋巴瘤各亚型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据此,我们试图将淋巴瘤细胞分为小、中、大三类:核体积<50μm^3为小淋巴细胞;50~140μm^3为中淋巴细胞;>140μm^3为大淋巴细胞。从恶性程度和细胞大小来看,本文这一分类法与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分类法是相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形态定量 b细胞 恶性
下载PDF
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贡金英 张翼鹜 +4 位作者 张敬东 张伟 李建强 汝昆 刘恩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 探讨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双色分离探针MYC、bcl-2和bcl-6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收集的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石蜡... 目的 探讨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双色分离探针MYC、bcl-2和bcl-6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收集的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为3例,1例合并CCND1/IgH阳性.3例均为中老年男性,多部位受累,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Ann Arbor分期均为Ⅳ期;2例行高强度化疗,未缓解,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11个月;1例未治疗,正在随访中.3例具有不同形态谱系,初诊分别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检测示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1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Ki-67染色示3例均具有较高的增殖指数(60%~90%).结论 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侵袭性强,以多器官受累为主,分期晚,疗效差.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学和FISH检测确诊,并需要与多种淋巴瘤鉴别.其生存期短,需要早期诊断与强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原位杂交 荧光 预后
原文传递
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翔宇 杨丽莎 +5 位作者 唐美媛 欧阳清 吴淋玲 辛胜 张兵 张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值、相互关系及区别。方法分析和比较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免疫不全组及对照组共80例慢性HBV感染者,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了解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值、相互关系及区别。方法分析和比较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免疫不全组及对照组共80例慢性HBV感染者,每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分析其区别与联系。结果百分比和绝对数结果中,免疫清除组的NK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减少(P<0.05),B细胞、CD8+T细胞较对照组增加(P<0.05)。百分比数值中,免疫耐受组和免疫不全组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减少(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增加(P<0.05)。绝对值数值中,免疫耐受组和免疫不全组的CD4+T细胞较对照组减少(P<0.05)。不同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评估病情、指导用药和疫苗开发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免疫不全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杀伤细胞 天然
下载PDF
柯萨奇病毒A16型衣壳蛋白VP1~VP3的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预测与确定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孟 倪红霞 +3 位作者 朱莲 李剑波 高丽美 罗永能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年第6期543-548,共6页
目的 确定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Lasergene分析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及性,预测出包含潜在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 目的 确定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Lasergene分析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及性,预测出包含潜在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区段,并用BepiPred1.0Server进行评估。人工合成相应的多肽片段,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与明确感染CVA16的患儿血清的阳性反应与否和程度,并以健康人血清作比较。结果根据抗原性强、亲水性强和表面性好的要求,共预测出21个可能的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相应的人工合成多肽与感染CVA16的患儿血清均呈现阳性反应,但程度不同。结论成功预测并用实验证实了CVA16YY157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淋巴细胞线性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感染 表位 b淋巴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文传递
Value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B-cells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被引量:6
12
作者 LIN Qu GU Jie-ruo LI Tian-wang ZHANG Fu-cheng LIN Zhi-ming LIAO Ze-tao WEI Qiu-jing CAO Shuang-yan LI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5期1784-1789,共6页
Background The role of B-cell remains an enigm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B-cells and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AS patients and obs... Background The role of B-cell remains an enigm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B-cells and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AS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ir changes in etanercept-treated AS patents. Methods We detected the proportions of CD19^+ B-cell, naive B-cell (CD19^+CD27), memory B-cell (CD19^+CD27dim) and plasmablast (CD19^+CD27high) in peripheral blood of 66 patients with AS (39 at active stage, 27 at stable stage; 35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joint involvement, 31 patients with axial involvement alone), 3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using flow cytometry. And then w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the above indexes of 39 active AS patients treated with etanercept 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Results (1) Percentages of CD19^+ B-cells in active or peripheral joint involvement AS patients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ose in stable or axial involvement alone AS patients (both P=0.001), and percentage of CD19^+CD27high B-cells in AS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joint invol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ases with axial involvement alone or healthy volunteers (P=0.005 and 0.006, respectively); (2) The percentage of CD19~ B-cells in AS pati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ASDAI) scores, Patient's Global Assessment (PGA) scores, total back pain scores and nocturnal back pain scores (r=0.270, 0.255, 0.251 and 0.266, P=-0.029, 0.039, 0.042 and 0.031, respectively); (3) At week 6 and week 12,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ntages of B-cells and subsets between etanercept group and placebo group of AS patients (P 〉0.05); the percentage of CD19^+ B-cells in etanercep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volunteers at week 12 (t=3.320, P=0.003). Conclusions Misbalance is present in B-cells and som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dylitis ankylosing b-lymphocyte subsets etanercept
原文传递
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争春 王颖 +5 位作者 王树军 张惠珍 荣婷婷 王庆飞 谢国化 葛海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目的:预测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方法:B细胞表位预测,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极性)预测为基础,结合ABCpred预测结果,并经二级结构预测筛选等综合分析。结果:OVA66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209-216,266-275,294-301,3... 目的:预测人卵巢癌相关抗原OVA66的B细胞表位。方法:B细胞表位预测,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极性)预测为基础,结合ABCpred预测结果,并经二级结构预测筛选等综合分析。结果:OVA66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209-216,266-275,294-301,362-368和391-396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或附近。结论:该结果对应用合成肽抗原进行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表位 b淋巴细胞 抗原 肿瘤相关 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生长抑素对猕猴小肠Peyer结B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浩 刘苓 +5 位作者 谭庆华 李静 童欢 郭梅梅 胡兵 唐承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06-610,共5页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SST)对猕猴小肠Peyer结(PP)内免疫B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15只健康成年猕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和MODS+ SST组,每组5只.对照组:未手术处理;MODS组手术:沿...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SST)对猕猴小肠Peyer结(PP)内免疫B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15只健康成年猕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和MODS+ SST组,每组5只.对照组:未手术处理;MODS组手术:沿腹正中切开,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后予以夹闭,60 min后松夹进行再灌注,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MODS+ SST组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5分钟,静脉滴注SST(5 μg· kg^-1·h^-1),持续至实验结束.术后24h后取出各脏器观察记录器官大体改变,HE染色法观察回肠组织PP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显示Toll样受体(TLR)4、TLR2、CD20、CD5、α4β7、黏附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浆细胞抗体在小肠黏膜的分布及表达强弱变化,并采用Image Pro Plus 4.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MODS组小肠黏膜PP数量较对照组增加(4.8±2.3比1.2±0.9,P< 0.05)、形态增大,预防性给予SST后,MODS+SST组与MODS组比较,PP数量减少(2.7±1.5比4.8±2.3,P< 0.05),但形态大小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显示:MODS组B淋巴细胞CD2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积分光密度值,64.22±42.45比100.00±86.67,P<0.05),MODS+SST组B淋巴细胞CD20表达与MODS组比较明显回升(129.02±75.04比64.22±42.45,P< 0.05);3组猕猴小肠PP内B淋巴细胞均未见或极少见α4β7、MadCAM-1表达,MODS+ SST组肠黏膜B细胞MadCAM-1表达呈强阳性;MODS组PP内TLR4及TLR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3.26±10.40比25.14 ±4.56;62.06 ±9.90比15.08±2.76,P<0.05),MODS+ SST组PP内TLR4及TLR2的表达较MODS组显著降低(56.60 ±6.83比93.26±10.40;35.56 ±4.71比62.06±9.90,P< 0.05);对照组肠黏膜内的浆细胞主要位于固有层,MODS组黏膜固有层内的浆细胞几乎消失,MODS+ SST组黏膜固有层内的浆细胞有所回升.结论 PP内B细胞具有执行天然免疫与获得性体液免疫的双重潜能,SST则像个开关,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多器官功能衰竭 b淋巴细胞 Peyer结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隋伟薇 姚宏静 +4 位作者 王亚非 王力 张凯 徐燕 邱录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4期3158-3160,共3页
目的确定中国人血清游离轻链(sFLC)的正常值,评价 sFLC 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诊断、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63例健康人 sFLC 水平,确定其正常参考区间。采用同样方法检测72例 MM 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 sFLC 水... 目的确定中国人血清游离轻链(sFLC)的正常值,评价 sFLC 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诊断、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63例健康人 sFLC 水平,确定其正常参考区间。采用同样方法检测72例 MM 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 sFLC 水平,通过与传统的 M 蛋白检测方法的比较来评价 sFLC 的临床意义。结果 (1)健康人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分别为(9~29)mg/L、(15~34)mg/L,sFLC-κ/λ比值的中位值为0.59,100%参考区间为0.27~2.49。(2)初治 MM 患者中,κ增高的 MM(κ-MM)患者的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分别为(53~14 100)mg/L、(0~97)mg/L,sFLC-κ/λ比值中位值为10.27;λ增高的MM(λ-MM)患者的sFLC-κ、sFLC-λ95%参考区间分别为(9~117)mg/L、(205~6875)mg/L,sFLCκ/λ比值中位值是0.005。MM患者 sFLC-κ、sFLC-λ的95%参考区间与健康人间无交叉重叠。96.4%(26/27)初治 MM 患者的sFLCκ/λ比值异常。(3)健康人 sFLC-κ、sFLC-λ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 值分别为0.031、0.01),而sFLCκ/λ比值与年龄无相关性(P=0.861)。初治 MM 患者年龄与 sFLC-κ、sFLC-λ浓度及 sFLCκ/λ比值间均无相关性(P 分别为0.287、0.408、0.471)。(4)对于初治患者,检测κ克隆时比浊法与免疫固定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 vs 73.7%和100% vs 44.4%;检测λ克隆时比浊法与 IFE 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 vs 68.8%和100% vs 58.3%。对于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 MM 患者比浊法仍可以检测到单克隆 M 蛋白的存在。结论首次获得了一个中国人 sFLC-κ、sFLC-λ及 sFLCκ/λ的正常参考区间。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 sFLC 可以提高 MM 患者的初诊时的阳性率和疗效判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轻链 散射测浊法和比浊法
原文传递
人宫颈癌基因蛋白B细胞表位及其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预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安定 杨燕 +3 位作者 李方和 陆蒙吉 龚非力 杨东亮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260-1263,共4页
目的:预测人宫颈癌基因(human cervical cancer oncogene,HCCR)蛋白的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及其HLA-A,B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方法:综合分析二级结构、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与抗原性指数,预测HCCR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利用BIMAS,... 目的:预测人宫颈癌基因(human cervical cancer oncogene,HCCR)蛋白的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及其HLA-A,B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方法:综合分析二级结构、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与抗原性指数,预测HCCR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利用BIMAS,SYFPEITHI和NetCTL方法预测分析其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运用NetCTL方法对HLA-A的其他等位基因和HLA-B限制性CTL表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HCCR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结构组成,B细胞优势表位位于N端第41~53,216~228,310~325和355~360区段;预测得到5个HLA-A*020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分别为YLVFLLMYL(152~160),YLFPRQLLI(159~167),LLLHNVVLL(343~351),CLFLGIISI(138~146)和SIPPFA-NYL(145~153),HCCR蛋白HLA-A,B限制CTL表位主要位于胞外区.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HCCR蛋白B细胞表位及其HLA-A,B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为进一步实验鉴定其表位进而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基于HCCR抗原的肿瘤免疫学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癌基因蛋白质类 表住 b淋巴细胞 CFL表位
下载PDF
石蜡包埋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组织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云昭 李锋 +3 位作者 胡文浩 李新霞 李洪安 蒋金芳 《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鄄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半巢式PCR方法,对81例B鄄NHL病例,36例反应性增生及12例非淋巴瘤组织样本进行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以上病例均为经... [目的]探讨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鄄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半巢式PCR方法,对81例B鄄NHL病例,36例反应性增生及12例非淋巴瘤组织样本进行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以上病例均为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结果]81例B鄄NHL中68例IgH阳性(阳性率为83.95%),36例反应性增生均为多克隆性,12例非淋巴瘤组织样本结果IgH均为阴性。[结论]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恶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重链 基因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Impact of exercise on markers of B cell-related immunity:A systematic review
18
作者 David Walzik Sergen Belen +7 位作者 Karen Wilisch Marie Kupjetz Silvana Kirschke Tobias Esser Niklas Joisten Alexander Schenk Sebastian Proschinger Philipp Zimmer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39-352,I0002,共15页
Background:B cells represent a crucial component of adaptive immunity that ensures long-term protection from infection by generating pathogen-specific immunoglobulins.Exercise alters B cell counts and immunoglobulin l... Background:B cells represent a crucial component of adaptive immunity that ensures long-term protection from infection by generating pathogen-specific immunoglobulins.Exercise alters B cell counts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s,but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on potential benefits for adaptive immunity are lacking.This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ed current literatures on the impact of acute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B cells,immunoglobulins,and markers of secretory immunity in human biofluid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guidelines,MEDLINE,Web of Science,and Embase were searched on March 8,2023.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rossover trial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cute exercise or exercise training on B cell counts and proportions,immunoglobulin levels,salivary flow rate,or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ecretion rate were included.Quality and reporting of exercise training studi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Study Quality and reporting in Exercise.Study characteristics,outcome measures,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summarized tabularly.Results:Of the 67 eligible studies,22 applied acute exercise and 45 applied exercise training.All included outcomes revealed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over time in acute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 context,but only a few investig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to control conditions.Secretory and plasma immunoglobulin A levels were most consistentl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training.Conclusion:B cell-related outcomes are altered by acute exercise and exercise training,but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cannot be drawn with high confidence due to the large heterogeneity in populations and exercise modalities.Well-designed trials with large sample sizes are needed to clarify how exercise shapes B cell-related i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ODY b-lymphocyte EXERCISE Humoral immunity Immune system
下载PDF
组织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参数诊断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被引量:5
19
作者 易智慧 欧阳钦 +1 位作者 李甘地 陈代云 《胃肠病学》 2006年第2期76-81,共6页
背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是幽门螺杆菌(M,pylori)感染的特殊征象,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胃MALT淋巴瘤则极为少见,两者在形态学上难以鉴别。目的:建立胃活检组织胃MALT淋巴瘤的阶梯式诊断流程,为H.pylori 根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 背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是幽门螺杆菌(M,pylori)感染的特殊征象,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胃MALT淋巴瘤则极为少见,两者在形态学上难以鉴别。目的:建立胃活检组织胃MALT淋巴瘤的阶梯式诊断流程,为H.pylori 根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1例胃淋巴样增生(GLH)病例,行组织学、蛋白质、DNA和染色体水平的阶梯式检查。GLH组织学分级参照Isaacson标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26、UCHL-1、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和Ki-67,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逆转录(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29例H.pylori感染者接受根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结果:23例GLH病例组织学分级为Ⅱ或Ⅲ级,仅2例为胃 MALT淋巴瘤(组织学Ⅴ级)。1例胃MALT淋巴瘤表达λ轻链限制,10例GLH(包括2例胃MALT淋巴瘤)检测到单克隆IgH基因重排.2例胃MALT淋巴瘤检测到API2-MALT1融合。随着GLH组织学分级的递增,Ki-67标记率和单克隆IgH基因重排检出率显著增高(P<0.05)。根除H.pylori后随访1.5-37个月,18例内镜和组织学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7例无变化。结论:组织学结合Ki-67、IgH基因重排和API2-MALT1融合检测的阶梯式诊断流程有助于诊断早期胃MALT淋巴瘤.亦有助于药物治疗后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淋巴样增生 螺杆菌 幽门 组织学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重链 API2-MALT1融合
下载PDF
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转化前后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毛峥嵘 Andreas Rosenwald +2 位作者 章锁江 周韧 Hans Konrad Mueller-Hermelink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370,共7页
目的检测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的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状态,分析转化前后IgVH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对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基因扫描和测序分析IgVU基因。另外用免疫组织化学LAB—SA法检测两种肿瘤中z... 目的检测经典型Richter综合征的IgVH基因克隆重排及突变状态,分析转化前后IgVH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对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基因扫描和测序分析IgVU基因。另外用免疫组织化学LAB—SA法检测两种肿瘤中zeta链结合蛋白激酶70(ZAP70)、p53、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等可能潜在危险因子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率分析,筛选危险因子。结果(1)B—CLL/DLBCL克隆相关(18/23,78.3%),克隆不相关(5/23,21.7%);(2)在16例克隆相关中,12例转化前B-CLL及转化后DLBCL携带未突变IgVH基因;(3)转化前后IgVH基因使用是非随机的,在克隆相关的病例中,B-CLL/DLBCL最常使用VH3-23、VH3-74、VH1-2,各占11.1%;(4)转化后DLBCL仅部分表达CD5(32.1%)和CD23(14.3%)及ZAP70(23.8%),绝大多数表达p53(80.6%)和IRF-4(82.6%);(5)17例转化后DLBC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6)统计学分析生存时间与B—CLL/DLBCL转化前后克隆相关与否、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ZAP70、p53、IRF-4的表达不相关。结论(1)转化后DLBCL中克隆相关与克隆不相关的比例为2:1;(2)克隆相关的DLBCL多由携带未突变型IgVH基因的B—CLL患者转化而来;(3)发生转化的B—CLL中IgVH基因使用的偏向性提示了抗原在转化中的可能作用;(4)转化后DLBCL与普通DLBCL在IgVH基因的使用、突变状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不同,提示其可能是一种新的DLBCL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突变 免疫表型分型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重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