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几何混压式轴对称超声速进气道气动特性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 被引量:31
1
作者 谢旅荣 郭荣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针对一种马赫数为4一级的定几何混压式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和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本文所采用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利用CFD方法获得了进气道激波系分布、内通道流场分布和沿程静压分布,并对Ma=4下稳定亚临界... 针对一种马赫数为4一级的定几何混压式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和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本文所采用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利用CFD方法获得了进气道激波系分布、内通道流场分布和沿程静压分布,并对Ma=4下稳定亚临界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状态下,随着进气道出口反压的提高,结尾激波系向喉道方向移动,结尾激波损失减小,总压恢复系数提高;②迎角的增加对进气道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影响增大,结尾激波系由对称分布向一边倾斜的趋势增大,背风侧的承受反压能力下降,总压恢复系数随之下降;③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激波损失加大,总压恢复系数随之下降,同时由于激波角变小,激波也越靠近外唇罩,溢流减小,流量系数增大,在激波贴口后流量系数基本保持不变;④通道内的静压分布曲线清晰地反映了内通道沿程激波系情况;⑤在大于贴口马赫数工作时,结尾激波系被推出唇口的情况下,由于滑流层作用出现一个类似外压缩式的气动通道,从而存在稳定的亚临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轴对称进气道 定几何混压式进气道 数值仿真 内流场
下载PDF
4种布局形式下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道气动特性实验对比 被引量:14
2
作者 谢文忠 郭荣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通过风洞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4种布局形式下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道的速度特性、迎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所研究的进气道布局形式包括轴对称进气道、下颔式进气道、双下侧二元进气道以及"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且均为定几何混压式进气... 通过风洞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4种布局形式下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道的速度特性、迎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所研究的进气道布局形式包括轴对称进气道、下颔式进气道、双下侧二元进气道以及"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且均为定几何混压式进气道。结果表明:(1)4种布局形式进气道性能随马赫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唯有"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在封口马赫数达到1后略有下降;(2)在实验范围内,下颔式进气道和双下侧二元进气道均具有良好的正迎角性能,其中以双下侧二元进气道正迎角性能最好,但是负迎角性能都较差,轴对称进气道和"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在6°迎角以内随迎角增加性能虽有减小,但总的来说下降不大,然而当迎角大于6°时,性能急剧降低;(3)在小侧滑角4°以内,轴对称进气道、下颔式进气道和"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性能均下降不大,而双下侧二元进气道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飞行器 轴对称进气道 下颔式进气道 双下侧二元进气道 “X”型倒置二元进气道
下载PDF
TBCC用轴对称进气道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亚岗 袁化成 郭荣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6-1615,共10页
为了满足组合动力进气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良好工作,开展了组合动力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提出了多种轴对称进气道变几何方案以实现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各变几何机制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各方案优劣。结果表明:外... 为了满足组合动力进气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良好工作,开展了组合动力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提出了多种轴对称进气道变几何方案以实现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各变几何机制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各方案优劣。结果表明:外压段溢流、内压段溢流及扩压段溢流均能实现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外压段溢流变几何机制较复杂,其中改变唇罩角度和移动部分中心锥时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且移动部分中心锥时进气道压差阻力较小;内压段溢流各方案变几何机制相对简单,但溢流区域较大,斜激波易导致中心锥表面流动分离。其中采用外罩设置放气孔的形式时,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压差阻力较小;扩压段溢流方案实现简单,溢流区域小,进气道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动力 轴对称进气道 变几何 流量匹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种鼻锥钝化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实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高文智 李祝飞 杨基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2-310,共9页
前缘钝化尺度是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中的关键参数。针对一种前体锥加弯曲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选取最大尺度为3.2mm(5%唇缘半径)的几种典型鼻锥钝化半径,在马赫数Ma=6来流,及模型安装攻角为0°、4°、7°的条件下... 前缘钝化尺度是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中的关键参数。针对一种前体锥加弯曲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选取最大尺度为3.2mm(5%唇缘半径)的几种典型鼻锥钝化半径,在马赫数Ma=6来流,及模型安装攻角为0°、4°、7°的条件下开展鼻锥钝化尺度对进气道流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纹影拍摄及压力测量记录各来流条件下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压强分布,并在无攻角来流条件下利用微型扰流器进行边界层强制转捩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攻角来流而言,即使是尺度高达3.2mm的钝化半径对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静压分布也基本没有影响。此来流条件下,几种不同鼻锥钝化半径的前体压缩面均出现小范围流动分离,而添加扰流器后该分离区均消失。钝化尺度的影响随着攻角的增加而显现,尽管不同鼻锥钝化尺度下迎风面流场及壁面压强分布几乎没有差别,但背风面随钝化尺度增大表现为边界层明显增厚、流动趋于不稳定。其中最大钝化尺度R=3.2mm的构型在4°攻角来流时背风面即出现明显的分离区,而7°攻角来流时背风面更是出现大范围流动分离、进气道背风侧不起动,并导致进气道内部壁面压强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 轴对称进气道 鼻锥钝化 攻角来流 流动分离
原文传递
一种轴对称变几何进气道设计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滕健 袁化成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3,共8页
对带凹腔的圆锥流动进行了数值分析,就流场结构和总压分布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结果可信.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构型的凹腔对圆锥流动的影响,分析并揭示了凹腔与圆锥流场的耦合流动特征.据此,对一种... 对带凹腔的圆锥流动进行了数值分析,就流场结构和总压分布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结果可信.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构型的凹腔对圆锥流动的影响,分析并揭示了凹腔与圆锥流场的耦合流动特征.据此,对一种圆锥头部可移动的轴对称变几何进气道开展了方案设计及气动性能分析,并与相应定几何进气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来流马赫数高于设计马赫数时,后退圆锥头部可以调节进气道外压缩波系,保证流量系数达到0.99以上,采用该变几何技术,在不改变进气道内通道几何形状的前体下,可明显提高进气道的流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变几何进气道 圆锥凹腔 数值仿真 气动特性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模拟方法与风洞验证技术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忠良 杨晓娟 +2 位作者 蒋卫民 陈建中 王俊兰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2-2938,共7页
综合运用风洞测力、测压和脉动压力测量与分析技术,给出了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缩比模型风洞验证试验方法。选取轴对称布局和升力体外形模型,通过风洞验证试验,研究了不同进气道喉道高度条件下模型通流状况与气动特性,以及在给定进气... 综合运用风洞测力、测压和脉动压力测量与分析技术,给出了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缩比模型风洞验证试验方法。选取轴对称布局和升力体外形模型,通过风洞验证试验,研究了不同进气道喉道高度条件下模型通流状况与气动特性,以及在给定进气道喉道高度条件下改变雷诺数对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验证试验可有效实现风洞模拟进气道不同工况通流条件,达到研究模型气动特性和优化进气道设计的目的;对于升力体布局外形,雷诺数的变化对模型的通流特性影响很小,可为模拟实际飞行条件提供一定依据。相关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可作为开展此类模型风洞试验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轴对称进气道 升力体 通流模拟 风洞试验 脉动压力测量 气动特性
原文传递
一级锥可调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苗海丰 谢旅荣 郭荣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43-1850,共8页
为了改善轴对称进气道的攻角特性,提出一种简单易实现的轴对称变几何方法:通过旋转轴对称进气道第1级压缩锥改变进气道前体激波的角度和位置.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来流马赫数为3和4时,不同飞行攻角条件下一级锥可调变几何进气道的三... 为了改善轴对称进气道的攻角特性,提出一种简单易实现的轴对称变几何方法:通过旋转轴对称进气道第1级压缩锥改变进气道前体激波的角度和位置.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来流马赫数为3和4时,不同飞行攻角条件下一级锥可调变几何进气道的三维流场和性能特性,并与定几何进气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攻角下,采用一级锥可调进气道除了可以提高进气道的质量流量系数外,还有效缓解了背风侧低能流堆积问题;存在一个最佳的旋转角度,使该攻角下进气道性能最高;随着攻角的增大,所需的旋转角度增大,进气道所获得的性能增益也随之提高,在马赫数为3,攻角为14°时推力增益达到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变几何进气道 数值模拟 旋转角 攻角特性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多目标优化设计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昌盛 额日其太 丁文豪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92-1401,共10页
以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对进气道型面进行参数化设计,选取一般二次曲线饱和度、一般二次曲线控制线、过渡圆弧半径、喉道拐角、喉道等直段长高比、中心线控制参数、当量锥角7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进气道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 以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对进气道型面进行参数化设计,选取一般二次曲线饱和度、一般二次曲线控制线、过渡圆弧半径、喉道拐角、喉道等直段长高比、中心线控制参数、当量锥角7个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进气道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设计过程中,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初始样本点,建立进气道在设计点下总压恢复系数、出口畸变两个优化目标与设计参数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代理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结果表明:进气道型面在经过多目标优化设计后,在设计点下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提升2.63%,出口畸变指数减小2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参数化设计 代理模型 NSGA-Ⅱ算法 多目标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预冷器对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设计状态气动性能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超 张悦 +3 位作者 谭慧俊 王娟娟 薛洪超 张晗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1-61,共11页
为获取预冷器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设计了一种在扩张段加入台阶型预冷器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并利用混合网格建立了仿真模型,获得了Ma6.0来流条件下带预冷器进气道与原型进气道在节流状态的数值仿真结果。... 为获取预冷器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设计了一种在扩张段加入台阶型预冷器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并利用混合网格建立了仿真模型,获得了Ma6.0来流条件下带预冷器进气道与原型进气道在节流状态的数值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引入预冷器后进气道临界耐反压能力略有下降,并且进气道下游背压在1.0≤p_(b)/p_(0)<150时出口性能参数明显下降;预冷器上游总是存在节流,上游节流程度由预冷器的堵塞和出口背压共同决定,当p_(b)/p_(0)≤20时,上游流场结构完全由预冷器的堵塞作用决定,当p_(b)/p_(0)>20时,由两者共同决定;进气道下游背压在20≤p_(b)/p_(0)<275时,预冷器为上游流场带来消极影响,而当背压在20≤p_(b)/p_(0)<200范围时,预冷器的引入能有效改善下游流场品质,通过上下游的耦合作用,出口性能参数在p_(b)/p_(0)≥150后与原型进气道趋于一致。当p_(b)/p_(0)≥275时,唇罩侧放气缝对激波串根部低能流的抽吸使得预冷器几乎不对上游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预冷器 轴对称进气道 流场结构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代姝 张悦 +1 位作者 高婉宁 薛雁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03-2011,共9页
针对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流量系数低、溢流阻力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其通过平移进气道一级锥并引入局部次流循环重构前体激波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进气道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 针对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流量系数低、溢流阻力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局部次流循环的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其通过平移进气道一级锥并引入局部次流循环重构前体激波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进气道在较宽马赫数范围内的流量捕获能力。通过仿真方法验证了这一设计概念的可行性,并与常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新概念可调轴对称进气道在低马赫数工作时具有良好的流量捕获性能,并且在整个工作范围内保持了较高的总压恢复性能。与按传统方法设计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相比,其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在工作范围内的最大改善幅度分别达到27.45%和14.31%。此外,选择合适的非控制状态贴口马赫数对该设计概念的实现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次流循环 变几何进气道 流量调节 总压恢复
下载PDF
一种轴对称变几何进气道气动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啸天 辜天来 +2 位作者 田亚洲 刘甫州 袁化成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3-792,共10页
采用基于雷诺时均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Ma=4级的轴对称超声速变几何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及其性能分析开展了研究。首先,基于总体设计约束,构建了进气道3种外压缩气动方案、5种内压缩设计方案、多种不同的扩压器设计方案,对其不同来... 采用基于雷诺时均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一种Ma=4级的轴对称超声速变几何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及其性能分析开展了研究。首先,基于总体设计约束,构建了进气道3种外压缩气动方案、5种内压缩设计方案、多种不同的扩压器设计方案,对其不同来流马赫数下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给出了典型几何设计参数对该类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据此,获得了一种三级锥外压缩、扩压段面积与中心线变化规律前后缓急相当的唇罩可动式轴对称超声速可调进气道气动设计方案及其几何调节规律。其次,对所设计的可调进气道开展了气动性能分析研究,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马赫数状态下,该可调进气道的捕获流量满足预期设计需求,Ma=2和Ma=4时,进气道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0.82和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轴对称进气道 变几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种锯齿状唇口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金默 谢旅荣 +2 位作者 李晓驰 汪昆 胡蓉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4-274,共11页
为探究锯齿状唇口对进气道气动特性的影响,完成了一种常规唇口轴对称进气道设计后,在保持其他基本构型参数和几何特征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唇口进行剪切构造出锯齿状切口,得到了一种锯齿状唇口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采用标准k-ε湍流模... 为探究锯齿状唇口对进气道气动特性的影响,完成了一种常规唇口轴对称进气道设计后,在保持其他基本构型参数和几何特征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唇口进行剪切构造出锯齿状切口,得到了一种锯齿状唇口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比分析了该进气道与原始型面进气道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锯齿状唇口进气道通过唇口溢流牺牲流量系数获得较低的自起动马赫数,并提高了总压恢复系数,同时也使喉道马赫数有所增大;设计状态及高来流马赫数条件下,内通道壁面存在分离包横向迁移现象,流动分离情况较原始进气道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锯齿状唇口 流场特性 自起动马赫数 流量系数 总压恢复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嵌套网格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非定常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炯 李志宏 +1 位作者 陈科 向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3,共9页
涡轮/冲压组合动力需要在宽马赫数范围良好工作,定几何进气道性能难以满足要求。轴对称进气道可通过前后移动中心锥进行进气道的动态调节,使进气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良好工作。通过嵌套网格技术对轴对称进气道动态调节过程进行非定常数... 涡轮/冲压组合动力需要在宽马赫数范围良好工作,定几何进气道性能难以满足要求。轴对称进气道可通过前后移动中心锥进行进气道的动态调节,使进气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良好工作。通过嵌套网格技术对轴对称进气道动态调节过程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轴对称进气道在动态调节过程中起动性能和总压恢复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定常计算中随着进气道出口反压增加,进气道结尾激波不断向前移动,当反压超过临界状态时,进气道处于不起动状态;非定常计算动态调节过程,进气道均处于起动状态,进气道性能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套网格 变几何 动态调节 轴对称进气道 非定常
原文传递
Axisymmetric and three-dimensional flow simulation of a mixed compression supersonic air inlet 被引量:1
14
作者 M.Abedi R.Askari +1 位作者 J.Sepahi-Younsi M.R.Soltani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SCIE 2020年第1期51-61,共11页
The flow through an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mixed-compression air inlet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3D)model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xisymmet... The flow through an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mixed-compression air inlet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3D)model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xisymmetric one.For this purpose,a supersonic inlet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via axisymmetric and 3D CFD solvers,using the steady state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long with the SST k-ωturbulence model,for a free-stream Mach number of 2.0 and at zero degrees angle of attack.The grid for the 3D cases was a 14.4-degree sector,instead of a 360-degree domain one,with rotational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e side bounda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static and tot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 match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both the axisymmetric and the 3D simulations.If the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 is the main goal of simulations,it seems that the axisymmetric simulation provides adequate accuracy,and the 3D simulation one is not the best choice.The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supersonic inlets,including the 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the location of the terminal normal shock wave,and consequently the separation point.For an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inlet in an axisymmetric flow condition,3D effect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let performance for all operational conditions.However,it seems that 3D effe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operat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steady state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sonic inlet axisymmetric simulation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inlet performance Shock-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零附加阻力超声速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设计
15
作者 南向军 张浩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76-1382,共7页
为了解决进气道压缩量与来流马赫数在宽马赫数工作范围匹配难的问题,开展了流量几乎可以全捕获的变几何进气道设计探索研究,从气动理论分析得到进气道设计需满足的理论关系式,据此开展了进气道气动型面设计,并研究了相应的变几何调节规... 为了解决进气道压缩量与来流马赫数在宽马赫数工作范围匹配难的问题,开展了流量几乎可以全捕获的变几何进气道设计探索研究,从气动理论分析得到进气道设计需满足的理论关系式,据此开展了进气道气动型面设计,并研究了相应的变几何调节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进气道的气动性能,来流马赫数在1.2~4.0范围内流量系数可以达到0.99以上。初步研究表明通过精确匹配来流马赫数、收缩比和变几何调节规律,可以获得宽范围内流量全捕获的进气道气动型面,设计的唇口压缩面具有"S"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进气道 变几何 零附加阻力 气动设计 流量全捕获
原文传递
壁面压升可控的高超轴对称进气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向有志 张堃元 +1 位作者 王磊 高雄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93-2199,共7页
采用有旋特征线理论,研究了沿程压升规律可控的轴对称物理壁面设计方法,基于该方法,结合替代模型多目标优化设计压缩面,基于优化结果,设计了一种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常规双锥、三锥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 采用有旋特征线理论,研究了沿程压升规律可控的轴对称物理壁面设计方法,基于该方法,结合替代模型多目标优化设计压缩面,基于优化结果,设计了一种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并与常规双锥、三锥轴对称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进气道长度比双锥进气道缩短捕获半径的32.5%;设计点其性能介于双锥与三锥之间;起动点其流量系数比双锥和三锥分别提高8.24%和12.60%,总压恢复系数比双锥和三锥分别提高4.06%和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 壁面压升规律 弯曲激波 曲面压缩型面 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非轴对称静子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左瑞 张起铭 +2 位作者 傅文广 孙鹏 王维佳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43-349,380,共8页
为降低进气畸变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设计了1种压气机非轴对称静子,并对设计方案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最高效率工况下,非轴对称静子能减小畸变区静叶的流动分离,缩小叶尖低密流区域,提升通道的流通能力,压气机的最高效... 为降低进气畸变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设计了1种压气机非轴对称静子,并对设计方案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最高效率工况下,非轴对称静子能减小畸变区静叶的流动分离,缩小叶尖低密流区域,提升通道的流通能力,压气机的最高效率约增加0.46%,此外,畸变区叶片进口气流角得到改善,在90%叶高处的峰值气流角降低2.5°;在近失速工况下,非轴对称静子能降低畸变区静叶上半叶高的扩压因子,缩小分离范围,虽略微恶化了叶根区域流场,但压气机整体气动性能与流通能力有所提升,能够在更低的流量下工作,稳定裕度增加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轴对称静子 总压畸变 进口几何角 附面层分离 稳定裕度
下载PDF
定几何混压式轴对称超声速进气道的稳定性实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谢雪明 郭荣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2-287,共6页
对一种定几何混压式轴对称超声速进气道的稳定性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状态下进气道的纹影图片、沿程静压分布以及进气道性能随出口马赫数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工作范围内,随着反压提高结尾激波系前移,... 对一种定几何混压式轴对称超声速进气道的稳定性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状态下进气道的纹影图片、沿程静压分布以及进气道性能随出口马赫数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工作范围内,随着反压提高结尾激波系前移,进气道出口马赫数下降,总压恢复系数升高,而流量系数保持不变。当工作马赫数大于封口马赫数时,本研究中的混压式进气道亚临界工作状态存在稳定状态,而当马赫数低于封口马赫数时,进气道亚临界状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稳定性 混压式轴对称进气道 超声速
下载PDF
一种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再起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璞 郭荣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9-1055,共7页
对一种定几何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过程、来流马赫数引起的不起动和再起动过程的非定常流态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唇罩侧板后掠对进气道起动/再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唇罩侧板后掠形成了横向溢流,缓解了捕获流量和进气道流通... 对一种定几何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过程、来流马赫数引起的不起动和再起动过程的非定常流态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唇罩侧板后掠对进气道起动/再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唇罩侧板后掠形成了横向溢流,缓解了捕获流量和进气道流通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改善了进气道的起动/再起动性能;内收缩段内的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较强,成为进气道起动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 起动 再起动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多目标考虑下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角参数化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翼 徐尚成 +2 位作者 周芸帆 范晓樯 王振国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5-277,共13页
以二维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唇口角对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阻力性能和起动性能的影响,开展多目标考虑下唇口角设计。首先,采用三阶准均匀B样条对唇罩进行参数化设计,获得具有不同唇口角的进气道构型。然后基于数值仿真... 以二维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唇口角对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阻力性能和起动性能的影响,开展多目标考虑下唇口角设计。首先,采用三阶准均匀B样条对唇罩进行参数化设计,获得具有不同唇口角的进气道构型。然后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唇口角对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阻力性能和起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唇口角使进气道总压恢复性能最佳。分析发现唇口角过小时入口处会形成强烈唇口激波,唇口角过大时内收缩段会形成汇聚激波,二者均会造成严重总压损失。在阻力性能研究中发现通过减小唇口角,可有效减小内外唇罩阻力,但压缩侧壁面阻力因唇口激波强度增加而增大,在三者共同作用下进气道总阻力随唇口角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在唇口角对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中同样发现存在一个最佳唇口角使进气道起动性能最佳。唇口角过小时大尺度分离区难以被吞入,唇口角过大时分离区在内收缩段形成稳定驻留,两者均不利于进气道起动。最后,分析了不同内收缩比下进气道唇口角对总压恢复性能、阻力性能和起动性能的影响,并对多目标考虑下最优唇口角设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使总压恢复性能、阻力性能和起动性能分别最佳的唇口角并不重合,但总体而言三者相差不大,通过唇口角设计可使进气道同时达到较好的总压恢复性能、阻力特性和起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轴对称进气道 唇口角 总压恢复系数 唇口激波 阻力特性 起动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