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6
1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曲度,将其分为无后凸、轻度后凸(后凸角≤5°)和明显后凸(后凸角>5°)组。对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38.8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6.42%,融合节段后凸平均加重7.26°,后凸的发生率为53.73%,融合节段无或轻度后凸者与明显后凸者比较,其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多数患者融合节段的后凸程度加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后凸。融合节段后凸明显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比率增加,但融合节段曲度改变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曲度变化 轴性症状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为 李鹏飞 +3 位作者 杨大龙 李宝俊 丁文元 申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行颈...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后通过MR I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后移位距离。根据患者术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2 mm;2 mm〈B〈4 mm;C≥4 mm),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 I)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1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3.1%±16.9%,B组患者为59.5%±22.3%,C组患者为54.3%±9.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2%±2.4%,B组患者为3.1%±2.7%,C组为4.2%±3.1%,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8.2%,B组为36.7%,C组为53.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位程度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距离与术后曲率指数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位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程度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后移 椎板成形术 曲率指数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华 丁文元 +3 位作者 牛洪峰 靳宪辉 张庆胜 崔胜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4.55%、25.84%和45.45%,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x2值=3.19,P>0.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间高度 轴性症状 相关性
下载PDF
颈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为 李鹏飞 +4 位作者 申勇 丁文元 杨大龙 孙亚膨 郭金库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1岁。B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7~68岁,平均56.6岁。C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4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 I)及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0.1±17.2)%,B组患者为(59.6±21.3)%,C组患者为(62.3±15.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5±2.5)%,B组患者为(3.2±2.6)%,C组为(2.2±1.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3.3%,B组为30.6%,C组为15.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侧块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并且较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减压 曲率指数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苗军 刘艳成 +4 位作者 兰杰 纪经涛 韩岳 胡永成 张泽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312-1316,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59±18)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颈椎度曲指数(CCI)来评估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并观察颈后肌群萎缩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脊髓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病例。手术时间(116±32)min,术中出血量(196±41)ml;JOA评分由术前的(7.8±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和未次随访的(13.5±3.4)分和(13.9±3.7)分(F=30.619,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达到66%±13%。CCI由术前的14.3%±3.9%减小到术后3个月的13.7%±3.7%及末次随访时的13.0%±3.3%,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9,P>0.05)。术前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8)cm^2,末次随访时为(34±7)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8,P>0.05)。脊髓漂移距离为(2.6±0.5)mm;术后有3例(11.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改良微型钛板不仅能维持颈椎稳定性,还可重建伸肌附着点从而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避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亦可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钛板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小龙 徐卫星 +4 位作者 丁伟国 盛红枫 刘杰 胡颖 童振楠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1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发生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C_3-C_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0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7~82岁,平均57.46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2.4个月。记录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颈椎生理曲度(cervical curvature angle,CA),术前脊髓受压率(preoperati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rate,PSCR)及术后脊髓漂移程度(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shift,PSCS)发生情况。术后2周根据AS评定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出现AS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轴性症状组和非轴性症状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将其中与术后AS发生具有相关性的参数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周共有13例患者发生AS,轴性症状组与非轴性症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6.76±9.35)°,CA为(11.53±4.36)°,PSCR为(27.83±1.72)%,PSCS为(3.17±0.81)mm,非轴性症状组患者OA为(33.03±10.52)°,CA为(7.71±4.73)°,PSCR为(25.16±3.59)%,PSCS为(2.43±0.95)mm,两组患者的CA、PSCR及PS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PSCR及PSCS 3个参数与AS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A、PSCR因变量被剔除(P>0.1),PSCR的偏回归系数为0.311,P=0.031。结论:CA、PSCR及PSCS是AS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PSCS是AS发生的高危因素,脊髓后移过大引起的C_(4,5)颈神经牵拉、术后硬脊膜自身膨胀引起脊髓的牵张力变大及颈脊髓受压变形过大引起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损伤或坏死可能是AS的发病机制,但这只是理论推断,需要今后进一步完善实验去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鹏 申勇 +3 位作者 曹俊明 侯英诺 徐佳欣 丁文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8
作者 葛邦新 王博 +2 位作者 赵俊涛 刘冬冬 董艳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CSM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微型...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CSM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不佩戴颈托,术后第2天即开始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即刻佩戴颈托,3周后去除颈托开始康复锻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时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颈部脊髓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测量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术后12个月评定患者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时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颈椎ROM、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颈椎ROM和颈椎曲度小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椎ROM和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0.0%(6/30)、50.0%(15/30),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55,P<0.05)。结论MCSM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不佩戴颈托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安全可行,能有效降低颈椎ROM和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内固定术 早期康复锻炼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与轴性症状关系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3 位作者 刘秀珍 陈兴 李宏伟 王晓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分析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42例,术中测量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内压力,计算颈椎融合前后压... 目的分析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42例,术中测量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内压力,计算颈椎融合前后压力差。以D值法(C4椎体后下缘到齿状突后上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值表示前凸)测量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同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分析颈椎曲度及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全部病例术后D值均为正值,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颈椎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无相关性(P>0.05),而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组(12例)相邻椎间盘压力差与无轴性症状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密切。术中相邻椎间盘压力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撑开程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 压力 轴性症状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杭 孙天威 +2 位作者 卢守亮 李清江 Sandip Kumar Yadav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融合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短期佩戴围领对颈椎术后活动度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晓冬 潘浩 +2 位作者 姜媛媛 王建忠 高文山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3年第4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成因及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6例为实验组,术后颈围领制动4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颈椎单开门术后22例为对照组,术后围...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成因及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6例为实验组,术后颈围领制动4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颈椎单开门术后22例为对照组,术后围领固定8~12周。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神经症状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单开门术后以JOA评分缓解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颈椎总活动度的维持较对照组增加(P〈0.05)。同时术后轴性症状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术后短期佩戴围领在取得良好神经缓解率的同时颈椎活动度得到了较好的维持,轴性症状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活动范围 轴性症状 康复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吕福豹 宋文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4期164-168,共5页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经典术式,手术近远期疗效好。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可以出现轴性症状,并且发病率高,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经典术式,手术近远期疗效好。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可以出现轴性症状,并且发病率高,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和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及颈椎活动度的减少有关。目前对轴性症状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大部分学者通过对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改良来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锚定法与微型钛板固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老年患者轴性症状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涛 刘少军 +4 位作者 王微慎 王攀 杜随勇 张惠丽 周莹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老年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锚定法与微型钛板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2—2014-08在本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83例,其中应用锚定法固定43例,应用微型钛板固定40例。锚定法组43... 目的观察评价老年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锚定法与微型钛板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2—2014-08在本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83例,其中应用锚定法固定43例,应用微型钛板固定40例。锚定法组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46-72岁,平均68.6岁,JOA评分为5—12分,平均(8.34±1.25)分;微型钛板组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47-71岁,平均64.1岁,JOA评分为6—13分,平均(8.89±1.98)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个月和术后1年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锚定法组高于微型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老年患者应用微型钛板完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早期稳定,便于功能锻炼,减少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微型钛板 锚定法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广章 蒋召芹 刘志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要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0例患者行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20... 目的探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且符合要求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0例患者行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20例患者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对C_(3-6)单开门椎管扩大,对C_7椎板造穹窿减压,保留了C_7棘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于术后1、3、6、12个月,由独立的评估人员进行严格随访,对手术整体疗效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方面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随访JOA评分情况可见,和术前相比,常规组和改良组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1、3、6、12个月手术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的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后的术式一样有减压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又能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轴性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加巴喷丁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桑裴铭 张明 +3 位作者 陈斌辉 蔡畅 顾仕荣 裘成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胶囊在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AS)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椎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A组(50例)口服加巴喷丁胶囊;B组(50例)口服塞来昔布胶囊,随访8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观察治疗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结...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胶囊在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AS)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椎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A组(50例)口服加巴喷丁胶囊;B组(50例)口服塞来昔布胶囊,随访8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观察治疗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1,4,8周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2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周VAS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愈时间与不良反应上,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胶囊在治疗颈椎术后轴状症状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轴性症状 加巴喷丁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春雷 《医学综述》 2009年第20期3128-3131,共4页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和远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许多患者在此手术后出现颈椎活动受限、鹅颈畸形、遗留或出现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僵硬和肌肉痉挛等轴性症状,发生率达45%~80%,持续时间可长达...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和远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许多患者在此手术后出现颈椎活动受限、鹅颈畸形、遗留或出现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僵硬和肌肉痉挛等轴性症状,发生率达45%~80%,持续时间可长达十余年。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和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及颈椎活动度的减少有关。目前尚无治疗轴性症状的特效方法,众多学者通过对传统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改良来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玺 李钦亮 +3 位作者 刘艺 储朝明 代凤雷 张向征 《颈腰痛杂志》 2012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3-09-2009-06收治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A组;2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B组。对...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3-09-2009-06收治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A组;2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A组(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2.9%,B组为3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3.9°,B组平均丢失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0.05)。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比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及颈椎活动丢失率更低。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自身的熟练程度来采用不同开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双开门椎管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局部生理曲度与第5颈神经根症状和轴性症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英吉林 刘高甬 +1 位作者 孙会恒 滕涛 《中国医药》 2018年第7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颈椎局部生理曲度与第5颈神经(C_5)神经根症状和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市普仁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颈椎局部生理曲度与第5颈神经(C_5)神经根症状和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市普仁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3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摄颈椎X线片测量a角(C_3、C_4椎体后缘中点连线与C_6、C_7椎体后缘中点连线夹角)。通过随访观察统计术后3个月C_5神经根症状和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生理曲度恢复。30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7.4%。术后X线片测量a角示0°~10°者89例,>10°~20°者138例,>20°者78例。不同a角患者的C_5神经根症状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的局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C_5神经根症状相关,而与轴性症状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生理曲度 第5颈神经根症状 轴性症状
下载PDF
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绍文 李盛华 +1 位作者 樊成虎 唐晓栋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41-243,247,共4页
目的对比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75例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60例采用改良锚定法悬吊"门轴"(B组)... 目的对比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75例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60例采用改良锚定法悬吊"门轴"(B组),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3个月。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为58.3%±10.0%,B组为5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7%(28/75),略低于B组的42%(25/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A组为19.1°±5.6°,与术前18.5°±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7.3°±5.4°,与术前19.2°±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椎板开门角度:A组为43.2°±4.5°,B组为39.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总活动度改善率:A组为82.36%,B组为7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改良锚定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法可获得术后即刻牢靠稳定性,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练,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板
下载PDF
综合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天翔 张栋 +6 位作者 王诗云 孙浩 张俊 吴佳俊 张漪 杨春雷 赵庆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中药热敷、针灸联合鲁南贝特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鲁南贝特)治疗,2片/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中药热敷、针灸联合鲁南贝特治疗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及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唑沙宗片(鲁南贝特)治疗,2片/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推拿、针灸联合治疗,上述治疗每日1次。中医理疗2组均以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4、40天时测定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和软组织张力位移。结果:VAS评分治疗后第40天与治疗前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40天与治疗后第14天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时间点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张力改善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推拿、针灸联合治疗轴性症状,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轴性症状评分和软组织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轴性症状 软组织张力 热敷 推拿 针刺疗法 氯唑沙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