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3篇文章
< 1 2 2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秋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袁杨森 刘大锰 +1 位作者 车瑞俊 董雪玲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5,共8页
大气颗粒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已经成为我国北京等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中的首要污染。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大气中的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秋季在北京市设立了9个采样点进行采... 大气颗粒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已经成为我国北京等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中的首要污染。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大气中的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秋季在北京市设立了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通过对所采集到的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对比来分析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并建立起PM10和PM2.5质量浓度与风力、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来分析各种气象因素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不同区域的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差异较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同一地点同一采样时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对比发现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这主要是与采样点所处的环境中不同污染源影响的强弱有关;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气象条件是影响PM10和PM2.5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风力的增强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污染水平 影响因素 秋季 北京市
下载PDF
北京2011年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初探 被引量:64
2
作者 高健 张岳翀 +2 位作者 王淑兰 柴发合 陈义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1-1207,共7页
选择2011年北京地区灰霾典型发生月——10月,利用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的φ(SO2)、φ(O3)、φ(NO2)、φ(CO)、ρ(PM10)、ρ(PM2.5)、ρ(BC)等数据,对该地区秋季典型灰霾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观测期间51.5%的时间内出现了灰霾... 选择2011年北京地区灰霾典型发生月——10月,利用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的φ(SO2)、φ(O3)、φ(NO2)、φ(CO)、ρ(PM10)、ρ(PM2.5)、ρ(BC)等数据,对该地区秋季典型灰霾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观测期间51.5%的时间内出现了灰霾,其中13.6%属于重度灰霾.对灰霾期间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在灰霾过程中ρ(PM1)、ρ(PM2.5)、ρ(PM10)及ρ(BC)较各自月均值的升幅均大于20%,ρ(PM1)ρ(PM2.5)(78.7%)也明显增大.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与细颗粒物及亚微米颗粒物有直接关系.对观测期间的气象因素、气体污染物时间序列和颗粒物浓度累积特征的研究表明,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成因可能是该月频繁出现的鞍型场静稳天气及北京周边地区存在的基数较大的细颗粒物排放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秋季 灰霾 特征 成因
下载PDF
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被引量:50
3
作者 刘录三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2,共7页
根据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3月在 1 2 1°— 1 2 5°E、33°— 36°N海域范围内的 1 7个取样站采集的 482号采泥样品和 5 4 6号拖网样品共计 2 72种动物 ,经实验室鉴定、称重、计数、计算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 根据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3月在 1 2 1°— 1 2 5°E、33°— 36°N海域范围内的 1 7个取样站采集的 482号采泥样品和 5 4 6号拖网样品共计 2 72种动物 ,经实验室鉴定、称重、计数、计算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在 2 72种大型底栖生物中 ,多毛类 84种 ,软体动物 76种 ,甲壳动物 83种 ,棘皮动物 2 9种。从分析结果看 ,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生物量却变化很大 ,秋季的生物量远高于春季。这与底栖生物在春季繁殖 ,多为幼体或低龄个体 ,而秋季基本长大成熟有关。与 1 95 9— 1 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南黄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表明当前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没有根本的改变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 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南黄海 分布 春季 秋季 生物量 种类
下载PDF
北京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及相关污染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罗达通 高健 +3 位作者 王淑兰 张岳翀 张萌 柴发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综合分析北京地区典型秋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各相关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日夜变化趋势,说明VOCs的组成和浓度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54.6 ppb,其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为38.0 ppb;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10.4 ppb.通过对VOC... 综合分析北京地区典型秋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各相关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以及日夜变化趋势,说明VOCs的组成和浓度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54.6 ppb,其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为38.0 ppb;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10.4 ppb.通过对VOCs特征组分的日夜变化和特征比值(E/E和B/T)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大气老化现象明显,且受机动车尾气影响显著.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分析和对采样期间正午时段的B/T值特征的解释,印证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秋季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来源
下载PDF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与我国秋季气候异常 被引量:49
5
作者 谌芸 施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利用1951~1999年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和南方涛动指数(SOI)1935~2000年资料研究ENSO与我国秋季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远比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好。El Nino 年我国秋季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型(S型)... 利用1951~1999年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和南方涛动指数(SOI)1935~2000年资料研究ENSO与我国秋季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远比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好。El Nino 年我国秋季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型(S型)的频率增加近20 %,而La Nina年出现S型的频率减少20 %。反之,当我国秋季降水距平出现大尺度南北降水异常时,往往表示当时有ENSO现象发生。El Nino和La Nina年我国秋季降水距平的分布有显著差异,且这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长江南北、西北和河套地区。不同时段SOI对秋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不同, 当年4~10月SOI值与秋季降水EOF分解第二时间系数(反映大尺度南北旱涝异常特征的权重系数)之间为较明显的正相关, 其中8月最显著。上一年7~9月和同年1~3月的SOI值同秋季气温EOF分解的第二时间系数的正相关较明显。可根据前期5~8月的月平均SOI值,预报秋季大尺度降水异常,当年5~8月的SOI平均值偏高时,长江以南(北)地区的降水将有减少(增加)的可能,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气候异常 ENS0 南方涛动指数 SOI 中国 秋季降水
下载PDF
我国秋季降水、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47
6
作者 谌芸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2-630,共9页
首先利用1951—1999年资料,研究了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的时空特征,找出我国秋雨明显的地区,然后划分秋季的旱涝年及秋季气温的冷暖年,并研究旱涝、冷暖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分析了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首先利用1951—1999年资料,研究了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的时空特征,找出我国秋雨明显的地区,然后划分秋季的旱涝年及秋季气温的冷暖年,并研究旱涝、冷暖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分析了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气候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气候异常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 降水 温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西北地区秋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天峰 王劲松 郭江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2,共6页
利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区)的137个气象站30年的降水、蒸发资料,确定适合西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蒸发、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平均自然降水从东南到西北... 利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区)的137个气象站30年的降水、蒸发资料,确定适合西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蒸发、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平均自然降水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减少,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少雨带,是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重旱频率最高,平均2年一遇;新疆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南部、中旱频率为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轻旱频率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表明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新疆中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为干旱区,新疆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为半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蒸发 降水 干旱指数 西北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北京市秋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鑫 蔡旭晖 柴发合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5,共6页
利用2000年9~10月北京市西部城、郊3个站点的探空资料,分析该地区秋季边界层高度的平均变化规律,探讨边界层内温度、风向、风速的廓线性质和结构特征,了解其时空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市秋季白天边界层最大高度平均约1km,夜... 利用2000年9~10月北京市西部城、郊3个站点的探空资料,分析该地区秋季边界层高度的平均变化规律,探讨边界层内温度、风向、风速的廓线性质和结构特征,了解其时空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市秋季白天边界层最大高度平均约1km,夜间稳定层高度在200~400m之间。晴朗天气里,白天城区边界层温度高于郊区,反映出城市热岛的作用,夜间热岛现象不明显。较低的边界层高度和其顶部经常维持的强稳定层(强逆位温层)阻断上下层流动的关联,有利于近地面大气维持静稳状态和该季节雾、氟天气的出现。夜问约400m以下气层的流动大体分为3种形态,即整层小风型、低空急流型和贴地风速极大型。温度层结与夜间流动结构有密切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风-温结构 北京 秋季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李明华 范绍佳 +6 位作者 王宝民 吴兑 祝薇 刘吉 余冠明 鲍若峪 樊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逆温出现频率较高,强度较弱,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逆温出现频率较高,强度较弱,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增加。珠江三角洲秋季受多种局地环流影响,边界层内风廓线比较复杂,晚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风向有明显差别;城市群和珠江口多次分别观测到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廓线 风廓线 珠江三角洲 秋季
下载PDF
2013—2016年天气形势对北京秋季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高庆先 李亮 +1 位作者 马占云 黄炳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我国北方秋冬季节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环境事件,不仅受到公众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已成为各地各部门政策制订者最为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众说纷纭的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治理方案、控制对策等,利... 我国北方秋冬季节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环境事件,不仅受到公众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已成为各地各部门政策制订者最为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众说纷纭的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治理方案、控制对策等,利用2013—2016年秋季(9—1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逐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点对北京奥体中心站的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天气形势分析图,系统地分析了我国4 a来秋冬季节出现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秋季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除了排放源的影响之外,天气形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2013—2016年秋季北京奥体中心的PM_(2.5)污染状况仍以优良天气为主,其间中度及以上污染的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影响〔高ρ(PM_(2.5))〕也不容忽视.秋季北京奥体中心ρ(PM_(2.5))日均值超标(二级)日数占25.8%,其中2014年最为严重,超标日数达44 d,占37.4%.通过对空气重污染过程与我国传统节气的对比分析发现,入秋后我国北方首次出现持续48 h以上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分别是在秋分和寒露两个节气,而最严重的空气重污染过程则出现在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从时间序列来看,4 a来北京奥体中心ρ(PM_(2.5))没有特别显著的改善,优良时数占60%左右,而中度以上的污染时数则维持在25%左右,但严重污染事件〔ρ(PM_(2.5))≥250μg/m^3〕的有效时数则有明显的变化.此外,白天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低于夜晚.研究还发现,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的异常偏低往往会导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和污染强度强的重度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秋季 重污染 天气形势
下载PDF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燕丁丁 李新剑 郭忠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80-1882,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210例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105例,予西医治疗,治疗组105例,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210例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105例,予西医治疗,治疗组105例,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后在相关指标变化。结果:疗效上,对照组痊愈率48.57%、总有效率84.76%;治疗组痊愈率68.57%、总有效率9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性状异常、HAMA评分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在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 秋季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下载PDF
脐疗结合艾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效忠 曾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32-836,848,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脐疗与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对不同年龄段患儿腹泻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3岁以下患儿艾灸神阙、中脘、天枢穴,每穴在3min以内,总时间不超过10min;3~7岁加灸关元、足三...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脐疗与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对不同年龄段患儿腹泻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3岁以下患儿艾灸神阙、中脘、天枢穴,每穴在3min以内,总时间不超过10min;3~7岁加灸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大肠俞,每穴在3min以内,总时间不超过20 min。每次艾灸结束后,给予中药(取丁香、肉桂、干姜、吴茱萸、山楂、苍术各等份烘干)于神阙穴贴敷,1岁以下幼儿取约30 g药粉装入特制纱袋内加热至50℃,敷约30 min;1岁以上患儿,取2~5 g药粉与老陈醋调和成糊状,每次敷4~8 h。均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治疗,1岁以下患儿每天3 g,1~2岁患儿每天3~6 g,2岁以上每天6~9 g,分3次口服,3 d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泻症状评分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自第1次治疗后开始计时,统计两组患儿恢复例数及恢复时间,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急性期、慢性期的恢复例数及恢复时间。随访观察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的76.7%(46/60,P<0.05)。观察组急性期≤1岁和>5岁且≤7岁、慢性期不同年龄段患儿恢复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年龄段恢复时间及平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岁且≤5岁年龄段急性期患儿恢复时间及平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性期患儿平均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急性期复发率为0%(0/36),慢性期复发率为4.8%(1/21);对照组急性期复发率为9.7%(3/31),慢性期复发率为46.7%(7/1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腹泻 秋季 泄泻 艾灸 脐疗 神阙
原文传递
不同绿茶品种秋季叶绿素与光合效率比较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晓军 唐晓波 李春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975-978,共4页
选择3年生树龄的树冠面枝梢第3~5片叶片,测定分析了在秋季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与不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相关,以南江大叶茶和第5片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化学效率... 选择3年生树龄的树冠面枝梢第3~5片叶片,测定分析了在秋季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与不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叶位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相关,以南江大叶茶和第5片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化学效率(Fv/Fm、Fv/Fo)以福鼎大白茶和第3片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与叶绿素含量并不完全一致,在第4、5叶位极显著负相关,可将第4、5片叶的叶绿素b含量作为高光效的选择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秋季 叶绿素 光合效能 相关性
下载PDF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薇 陈隆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秋季东亚地区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水汽源地,结果表明:秋季各个月东亚大陆的主要水汽来源地并不相同,9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10~11月主要来源于... 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秋季东亚地区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水汽源地,结果表明:秋季各个月东亚大陆的主要水汽来源地并不相同,9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10~11月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从夏季型到冬季型水汽输送的转换特征表现为: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输送的显著减弱、消失直至转向,东亚南支偏西风水汽输送的逐渐建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的加强西进。秋季亚洲季风区范围最大的强水汽源地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115~120°E,15~2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 垂直积分水汽输送 季节转换 水汽输送通量散度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袁梦 汤勇 +3 位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杨玉滔 江艳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5,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秋季 珠江口南沙海域
下载PDF
白头硬尾鸭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序茅 马鸣 +1 位作者 张同 张建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39-2443,共5页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进行实地观察。制成白头硬尾鸭行为谱,将行为分为休息、警戒、驱赶、修饰、取食、游泳、飞行、炫耀、护幼、自慰、其他等并将部分行为...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进行实地观察。制成白头硬尾鸭行为谱,将行为分为休息、警戒、驱赶、修饰、取食、游泳、飞行、炫耀、护幼、自慰、其他等并将部分行为画成模式图。在行为时间分配上,白头硬尾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48.90%),其后是休息(23.32%)、修饰(12.85%)、运动(9.48%)、其他(4.32%)、警戒(2.13%)。取食行为在7:00—9:00和18:00—19:00时有明显的峰值,14:00—16:00时出现低谷,其他时段取食频次无显著性差异(P>0.05);休息的峰值出现在11:00—14:00时,修饰行为在9:00—11:00和15:00—16:00时达到峰值,其他行为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取食过程中,成鸟潜水时长、间隔与雏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各行为相关分析表明,休息行为、取食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709,P<0.01;R=-0.725,P<0.01);取食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1),其他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谱 秋季 时间分配 日节律 乌鲁木齐
原文传递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Anomalies 被引量:23
17
作者 牛宁 李建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7-125,共9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anomalie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data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anomalie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data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51 to 2004. Results indicate a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utumn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n the flood years, the WPSH ridge line lies over the south of South China and the strengthened ridge over North Asia triggers cold air to move southward. Furthermore,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ly anomalous updraft and cyclone with the northward stream strengthened at 850 hPa and a positive anomaly center of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strengthening the northward warm and humid water transport over South China. These display the reverse feature in drought years.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ver South China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SST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North Pacific, where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ccurs in the South Indian Ocean in July. The time of the strongest lag-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ST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is about two months, implying that the SST of the three ocean areas in July might be one of the predictors for autumn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ver South China. Discussion about the linkage among July SS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autumn WPSH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 China suggests that SST anomalies might contribute to autumn precipitation through its close relation to the autumn WP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utumn precipitation South China circulation anomaly sea surfacetemperature
下载PDF
一次秋季温带气旋的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东海 端义宏 +6 位作者 刘英 梁钊明 柳崇健 赵艳风 张雨微 尹金方 王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6-627,共22页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等,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前期由于北极涛动指数负位相出现的时间较早,并且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对应当年秋冬之交首场雨雪天气出现亦时间早、强度大。(2)此次过程前期华北地区西风带上游长波波数趋于减少,导致后期位于华北地区受其引导的相应低压系统稳定少动。(3)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Ω"形阻塞形势阻挡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特别是后期此阻塞高压南部迅速生成的低值系统与阻塞高压的高值中心构成了十分稳定的对偶之势,阻断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导致相应地面气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从而促使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事件。(4)该过程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对锋前上升运动的形成和气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气旋发展机制与经典的第二类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尽相同。(5)此次过程中水汽条件极为有利,特别是在气旋发展后期,来自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流入移动缓慢的气旋区域,为该区域的罕见强降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6)在整体大气稳定层结环境下,锋面前沿的水汽输送和抬升在低层形成了大气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触发,锋面加强引起的风垂直切变加强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向上扩展,并与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连通,从而为低层触发的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天气 温带气旋 成因分析 秋季
下载PDF
长江口外及其邻近海域含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孔亚珍 丁平兴 +2 位作者 贺松林 何超 肖文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6-454,共9页
根据2005年7月和11月在长江口外进行的大范围水文、泥沙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沙口外及其邻近海域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含沙量近岸高,外海低,不论夏、秋季与大、小潮,杭州湾含沙量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外,临近123&... 根据2005年7月和11月在长江口外进行的大范围水文、泥沙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沙口外及其邻近海域含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含沙量近岸高,外海低,不论夏、秋季与大、小潮,杭州湾含沙量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外,临近123°E站含沙量比杭州湾,长沙口外含沙量低1~2个数量级;所测量区域内含沙量呈现出显著和复杂的潮周期,大小潮和夏秋季变化特征。对长江口外及邻近海域含沙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含沙量分布特征 夏季 秋季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21
20
作者 郭术津 孙军 +1 位作者 张辉 翟惟东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2-29,共8页
2011年11月21—25日在北黄海海域对32个站位进行了生物采样,应用Utermo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经115个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1属64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物种以... 2011年11月21—25日在北黄海海域对32个站位进行了生物采样,应用Utermo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经115个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1属64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物种以暖温性和广布性物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虹彩圆筛藻、三角角藻、斯氏几内亚藻、梭形角藻和旋链角毛藻等.本次调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4.2×10^3个/L;硅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平均值为3.6x10^3个/L;其次为甲藻,平均值为O.95×10^3个/L.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辽宁南岸海域最高,山东近岸海域其次,北黄海中部海域最低.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底层的细胞丰度主要由具槽帕拉藻和虹彩圆筛藻贡献.从断面分布上看,细胞丰度高值多集中在受陆源输入影响明显的近岸海域.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北黄海北部海域较高,在近岸海域较低.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近30年来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北黄海 秋季 具槽帕拉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