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在右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曦 张卫达 +3 位作者 王晓武 马涛 袁彬彬 梅鲁刚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研究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07/2010-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手术,其中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2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pulmon... 目的研究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07/2010-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手术,其中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2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TOF+PA)12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狭窄(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and pulmonary stenosis,DORV+PS)10例,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 truncus arteriosus,PTA)5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0.8~16.0(5.2±4.1)岁;术中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再剪一小块半圆形心包设计成单瓣,缝制于心包补片上,其直径相当于重建后肺动脉瓣环直径。术后随访39例,9例失访,时间2~36(17.1±9.5)月。结果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右室流出道再狭窄,超声显示术后早期血液动力学效果满意;但术后2年只有20%(2/10)患者仍保存正常的肺动脉瓣功能。结论采用带单瓣自体心包补片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早期能极好的阻止肺动脉瓣返流,其作用虽不能持久,但远期也不会出现右室流出道再狭窄,适当选用能降低围手术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流出道重建术 自体心包补片 单瓣
下载PDF
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干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变 被引量:1
2
作者 罗阳 李爱英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32-35,41,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干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心脏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6-01~2017-12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114例,按病人就诊时间排序,奇偶数法均分为观察组(57例)行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干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心脏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6-01~2017-12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114例,按病人就诊时间排序,奇偶数法均分为观察组(57例)行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和对照组(57例)行涤纶布补片修补术,比较两组干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左心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观察组(3.51%)术后血红蛋白尿较对照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2.28%)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不良反应总发生率(P=0.007),其中两组血栓及栓塞的发生差异明显(P=0.047)。结论:自体心包片修补术干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与涤纶布修补相比,不良反应更少,排斥反应更弱,可作为主要修补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片修补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临床疗效 心功能
下载PDF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
3
作者 王颖勃 徐忠立 谭诗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 (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 (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证、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 1986年 5月至 1998年 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 肝静脉 (HV)狭窄 39例和自体心包成管代血管IVC移植治疗IV...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 (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 (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证、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 1986年 5月至 1998年 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 肝静脉 (HV)狭窄 39例和自体心包成管代血管IVC移植治疗IVC闭塞或缺损 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常温IVC血流阻断或IVC气囊导管转流下 ,经右胸腔切开IVC ,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4 2例手术患者 ,手术死亡 2例 (手术死亡率 4 76 % ) ,4 0例痊愈出院 (治愈率95 2 4 % )。术后随访 13~ 96个月。 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 ,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 HV通畅良好者 37例 ,术后 18个月显示IVC狭窄 1例 ,2例于术后 2~ 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是治疗IVC HV狭窄或闭塞的有效的外科疗法 ,可使病人迅速康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片 下腔静脉重建 血管外科手术 腔静脉成形
原文传递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
4
作者 徐忠立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 (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 (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症、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 1 986年 5月至 1 998年 6月我们完成了 APPC治疗下腔静脉 (IVC) -肝静脉 (HV)狭窄 39例和自体心包管代血管IVC移植 (VTI...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 (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 (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症、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 1 986年 5月至 1 998年 6月我们完成了 APPC治疗下腔静脉 (IVC) -肝静脉 (HV)狭窄 39例和自体心包管代血管IVC移植 (VTIVC)治疗 IVC闭塞或缺损 3例 ,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死亡率 4 .76 % ) ,1例死于肝肾综合征 ,另 1例死于呼吸道出血性窒息。 4 0例痊愈出院 (治愈率 95 .2 4 % )。术后随访 1 3~ 96个月 ,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 ,B超和 IVC造影证实 IVC- HV通畅良好者 37例 ,术后 1 .5年显示 IVC狭窄 1例 ,2例于术后 2~ 4个月发现 IVC血栓形成。结论  APPC是治疗 IVC- HV狭窄或闭塞的直接有效的外科疗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肝静脉 狭窄 闭塞治疗 心包片 心包管 腔静脉成形 血管移植
下载PDF
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肺动脉重建对中心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赵振山 李海洋 +2 位作者 赵振兴 代岱 郝孟辉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究以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行肺动脉重建对于中心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肺切除组(47例)和肺动脉重建组(51例),分... 目的探究以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行肺动脉重建对于中心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肺切除组(47例)和肺动脉重建组(51例),分别行全肺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肺动脉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情况,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TLCO),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FEV1、FVC、MVV和TLCO无统计学差异(P=0. 947,0. 710,0. 608,0. 858),手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手术前(P <0. 05),而肺动脉重建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全肺切除组(均为P <0. 001);肺动脉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全肺切除组(P=0. 027或P <0. 001),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除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 440);肺动脉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肺切除组(9. 80%vs. 25. 53%,P=0. 040);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HR=0. 522,95%CI[0. 241,1. 130],P=0. 095);肺动脉重建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肺切除组(HR=0. 471,95%CI[0. 237,0. 935],P=0. 031)。结论以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行肺动脉重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并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补片移植 奇静脉补片移植 肺动脉重建 肺肿瘤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自体心包膜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威 《广州医药》 2018年第5期1-4,43,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膜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合格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心包去除组:仅去除心包膜;心梗组: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仅开胸;移植组: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将心...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膜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合格的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心包去除组:仅去除心包膜;心梗组: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仅开胸;移植组: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周后将心包膜移植于心肌梗死及周边区。实验4周后,通过心动图评价实验动物心脏功能,使用Masson染色检测动物心肌梗死大小,通过免疫荧光评价动物心肌存活率、观察血管新生状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Bcl-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4周后,心包去除组大鼠的心电图监测结果未见有室性颤动;而心梗组、心梗+移植组均有非致死性室性颤动。相比心梗组,心梗+移植组改善了心功能,降低了心肌凋亡指数,免疫Bcl-2蛋白表达升高,而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提示自体心包膜移植不会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对有较高的安全性;并能促进心肌梗死细胞恢复心功能,其改善机制可能与通过修补心室重构途径同时抑制缺血区域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体心包移植 心功能 心肌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