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学锋 沈振亚 +8 位作者 谷涌泉 张建 俞恒锡 郭连瑞 齐立行 崔世军 吴英峰 佟铸 汪忠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TAO患者(17条患肢)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肌注移植术,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和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足...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TAO患者(17条患肢)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肌注移植术,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和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足部溃疡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移植治疗2个月后疼痛缓解者15条,冷感缓解者16条。移植前ABI为0.37±0.06,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0.50±0.17(P<0.05),ABI改善者9条。TcPO2移植治疗前为(24.59±3.36)mmHg(1mmHg=0.133kPa),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35.00±10.44)mmHg(P<0.05),TcPO2改善14条。溃疡改善者7条。经4~18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患者主观症状改善者13条;客观指标ABI为0.45±0.14,与移植治疗前和移植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O2为(33.24±10.43)mmHg,与移植治疗前和移植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70.6%(12/17)。溃疡愈合者5条,有2例2条患肢的溃疡伴疼痛无缓解,无死亡及高位截肢者。所有患者经常规检查未发现视网膜增生、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脑梗塞、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TAO手段,改善患肢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皮肤溃疡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秦露 吕平 唐雪莲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12期2170-2171,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施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14例患者(患肢20例)进行回顾分析。治疗手段为髂前...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5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施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14例患者(患肢20例)进行回顾分析。治疗手段为髂前上棘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于患肢肌注移植,并在术后辅助抗血小板和扩血管的抗血栓治疗。6个月后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主观症状(疼痛,冷感,麻木)以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足部溃疡,跛行距离)。根据以上随访内容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记录随访内容,有18例患肢疼痛缓解,19例患肢冷感减弱或消失,13例患肢麻木感缓解。客观指标上,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测量了ABI,ABI在(0.39 0.15)范围内,6个月随访测得ABI为(0.49 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cPO2为(25.12 4.24)mmHg,治疗后升高,为(33.20 6.45)mmHg(P<0.05)。侧支循环再生度评分,显效1例、良好3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恶化0例,有效率达到70%,侧支再生度评分治疗前(1.37 0.91),治疗后(2.32 0.69),较之前明显丰富(P<0.01)。溃疡改善患肢8例。跛行距离,显效0例、良好4例、改善9例、无效5例、恶化2例,有效率65.0%。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促进溃疡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血栓性脉管炎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5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谷涌泉 齐立行 +9 位作者 郭连瑞 张建 徐娟 冀冰心 李建新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董宗俊 汪忠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87-688,共2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2003年3—8月,我们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81岁,平均71.5岁;其中有4例为糖尿病足坏疽或溃疡,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2003年3—8月,我们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81岁,平均71.5岁;其中有4例为糖尿病足坏疽或溃疡,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在体外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再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小腿肌肉局部注射,其中第5例并进行了大腿和小腿联合移植。结果:5例患者全部得以保存下肢,有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在入院时由于左足大部就已坏疽,且已达肌腱深度,不得不截去左足。疼痛缓解3例,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肢体虽然仍有疼痛感,但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并不缺血;考虑与长期应用杜冷丁成瘾有关。患者下肢远端的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平均为30mmHg,高于截肢的临界值20mmHg,2例患者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复查,显示血管侧支建立非常丰富。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治疗 严重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波 苏少飞 +3 位作者 田玉峰 陈林宝 李全成 何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3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缺血原因、缺血肢体远端输出道情况、缺血速度和年龄4个...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3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缺血原因、缺血肢体远端输出道情况、缺血速度和年龄4个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组。结果缺血原因分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有效率33.3%(3/9),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组77.8%(14/18),糖尿病足组66.7%(6/9);远端输出道分组,输出道达小腿中段组有效率27.2%(3/11),踝关节76.9%(10/13),踝关节以下83.3%(10/12);缺血速度分组,急性缺血组有效率为0(0/4),慢性缺血组71.8%(23/32);年龄分组,≤60岁78.2%(18/23),>60岁38.4%(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重度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缺血原因、下肢的输出道、缺血的急慢性和年龄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下肢缺血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11
5
作者 虞桂平 刘长建 +3 位作者 陈国强 王忠 刘昭 王晓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73-1779,共7页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髓干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动脉闭塞 自体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行走距离 血管新生 细胞移植 其他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赵虹 何冀芳 +10 位作者 魏嘉平 李康 李耘 任文武 温静 周春燕 韩涛 田丁 徐娟 苏力 张建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对心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方法: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置入]后2周内行择期介入治疗。84例中50例...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对心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方法: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置入]后2周内行择期介入治疗。84例中50例作为细胞治疗组,抽取骨髓40ml,提取BM-MNCs,经冠状动脉注入;另34例作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入20ml的0.9%氯化钠溶液。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周(平均9.5d)时(择期介入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于发病6个月和1~5年时复查;并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细胞治疗组患者5年临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6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I)等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细胞治疗组WMSI、LVEF、ESVI、CI等指标及负荷状态下WMSI(△WMSI)、LVEF(△LVEF)均较对照组改善得更明显(P<0.01);5年超声心动图复查时,细胞治疗组EDVI、CI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BM-MNCs治疗对梗死后心功能有长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原文传递
胃转流与自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仝现州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40-41,43,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经胃转流术(GBP)与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下有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入选条件为胰岛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阶段。根据患者的肥胖指数选择转流术时空肠输出襻的长度和输入襻的长度,对术后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经胃转流术(GBP)与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下有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入选条件为胰岛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阶段。根据患者的肥胖指数选择转流术时空肠输出襻的长度和输入襻的长度,对术后12个月恢复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再行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补充胃转流术不足的效果。结果 112例在胃转流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分别76例(67.86%)、89例(79.46%)和98例(87.50%);对12个月以后未达临床治愈标准的14例(12.5%)患者,行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6个月后9例(8.0%)达到临床治愈标准,5例(4.5%)有明显治疗效果。结论 GBP与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胰内移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有效率100%,可治愈率8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胃转流术 自体有核细胞 胰内移植
下载PDF
自体红骨髓及其不同成分复合PCPC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方勇 肖玉周 廖中亚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8期88-90,共3页
目的研究自体红骨髓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实验验证自体红骨髓中促进骨缺损愈合的相关成分。方法选择体质量范围在2.5∽3.0 kg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实验中建造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大小1.5... 目的研究自体红骨髓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实验验证自体红骨髓中促进骨缺损愈合的相关成分。方法选择体质量范围在2.5∽3.0 kg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实验中建造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大小1.5 cm)。利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分为五组,分别为A、B、C、D、E组,每组24侧桡骨骨缺损模型,以E组作为实验对照组。A组:自体红骨髓+PCPC;B组:骨髓单个核细胞+PCPC;C组:无细胞成分骨髓液+PCPC;D组:去上清液骨髓细胞成分+PCPC;E组:单纯PCPC。标本采集及数据分析:获取标本时间分别为手术后第4、8、12周),每个获取标本时间点每个实验组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3只行X线摄片,另外3只兔子处死后用于组织形态学研究,研究不同时间段中骨缺损模型中新生骨生产情况。结果利用改良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对标本X线结果进行评分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时间段实验标本的大体解剖学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显示,在植入物内部骨细胞、骨小梁、骨基质、骨质重塑上,以及PCPC降解情况,ARBM接种PCPC复合人工骨组(A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Lane-Sandhu 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自体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胞成分)以及骨髓上清液中的无形成分(如生长因子)对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另外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细胞成分)以及无形成分(含生长因子的骨髓上清液)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中存在协同作用。自体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促进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可以将红骨髓的促新骨形成作用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CPC ARBM 自体红骨髓 骨髓单个核细胞 骨缺损 多孔
下载PDF
腹膜后自体单个有核细胞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仝现州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1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有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有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对照组34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观察术后腹膜后血管再生情况及监测门静脉压力变化,对照同期手术再出血、腹水消失情况、低蛋白改善情况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36例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腹膜后彩超复查侧枝循环开放增加、术后12个月测门静脉压力降低、腹水明显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随访五年无肝性脑病发生及再出血病例。对照组单纯性断流手术者在术后三年有11例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7例,门静脉压力升高,腹水8例未改善,低蛋白血症2例未纠正。结论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在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可以增加门静脉侧枝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侧枝循环 自体单个有核细胞 腹膜后
下载PDF
自体骨髓细胞心肌内注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治国 陈宝钧 赵轲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3-785,共3页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CABG)中直视下心肌内注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4例,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移植组除常规手术治疗外,同期术中将...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CABG)中直视下心肌内注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4例,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移植组除常规手术治疗外,同期术中将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分多点注射到缺血心肌内。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声指标和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术后随访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相比,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SPECT显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降低(P<0.05)。移植组在移植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脉搭桥术中心肌内注射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内注射
原文传递
急性心梗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达甫 范关荣 +5 位作者 连锋 朱洪生 薛松 吴学军 张谷兰 郑林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基本结构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贵州香猪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抽取骨髓3 ml,按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PKH26Red红色荧光标记。开胸结扎左冠状...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基本结构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贵州香猪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抽取骨髓3 ml,按照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PKH26Red红色荧光标记。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实验组将荧光标记后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注射至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远端多点注入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PBS。术后3,6周取标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基本结构;体外药物刺激离体肌条,检测心肌收缩情况。结果:VG染色显示实验组胶原纤维融合较少,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实验组心肌收缩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时间推移恢复程度增加(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心肌移植可以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调节组织内胶原纤维的含量和组成,防止心室重构,从而起到对心肌基本结构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心肌梗死 胶原纤维 心肌收缩力
下载PDF
门脉高压症腹膜后自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门静脉压力变化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仝现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6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对照组34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观察术后再出血率及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36例在手术后12个月测门静脉压力降低,随访5a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在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增加门静脉侧支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侧支循环 自体单个核细胞 腹膜后
下载PDF
AMI患者使用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移植的长期效果随访观察
13
作者 陈军 谭德敏 陈绵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6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采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 52例首次ST段抬高性AMI患者,在成功完成PCI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研究组采用经冠状动脉注入BM-MNC...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采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 52例首次ST段抬高性AMI患者,在成功完成PCI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研究组采用经冠状动脉注入BM-MNCs治疗,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随访观察结果差异。结果 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心肌缺血面积、心排指数(CI)、每博量指数(S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E/A)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4个月研究组的LVEF%、LVEDV、心肌缺血面积、CI、SI、E/A测定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第6个月、24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LVEF%、LVEDV、心肌缺血面积、CI、SI、E/A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研究组随访时间为1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1.3±2.6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9±3.0个月,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54%(3/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62%(9/26)(P〈0.05)。在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有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对于保护AMI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冠状动脉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
14
作者 姜雪松 于玲范 +4 位作者 刘文华 王晓旭 秦燕 李姝娜 吕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6期419-421,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分化状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细胞移...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分化状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梗死后第6天于自体髂骨处抽取骨髓,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后,以Brdu标记,经心外膜注射到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移植6周后,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的心功能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Brdu标记示移植组梗死区内存在阳性染色的移植细胞,而周边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梗死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阴性,而周边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阳性。对照组未发现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及远离梗死区的毛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梗死区内的毛细血管密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BM-MNCs移植至急性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内及周边区存活,并可在周边区分化为具有心肌功能的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 骨髓单核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在肝纤维化兔肝脏内的定植能力
15
作者 丁亚楠 潘兴华 +3 位作者 刘志锋 马丹 朱向情 杨仁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1-4,I0001,I0002,共6页
目的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兔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体外分离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经肠系膜上静脉自体移植至肝纤维化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定植状况。方法将40只普通级日本大耳家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腹... 目的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兔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体外分离标记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经肠系膜上静脉自体移植至肝纤维化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定植状况。方法将40只普通级日本大耳家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腹腔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模型稳定后自体髂骨处抽取骨髓,采用氯化氨红细胞溶解法分离得到单核细胞,以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体外ABM-MNCs及鉴定;分离培养ABM-MNCs,将3×109个ABM-MNCs经肠系膜上静脉回输体内,对照组回输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前、移植后3、7、14、21 d分别取肝组织固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BrdU体外标记ABM-MNCs的免疫组织化学表现示:20μmol/L BrdU孵育ABM-MNCs 72 h的阳性标记率达95%;肝组织20μmol/L BrdU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显示: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后第3天,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BrdU染色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染色逐渐增强,并逐步向肝组织内部延伸。阳性染色主要分布于肝组织汇管区周围组织,而对照组BrdU染色则阴性。结论ABM-MNCs经肠系膜上静脉移植后,可在纤维化区及周边区存活,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核细胞 细胞移植 自体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27
16
作者 谷涌泉 齐立行 +10 位作者 张建 郭连瑞 李建新 张淑文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陈兵 吴英锋 佟铸 汪忠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44,共4页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65例下肢缺血患者。男50例,女15例;年龄36~89岁,平均66.5岁。病变类型: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65例下肢缺血患者。男50例,女15例;年龄36~89岁,平均66.5岁。病变类型: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糖尿病下肢缺血56例。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血400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12例移植治疗2~4次,其余均为单次移植治疗。每次移植细胞数为(0.60~1.80)×109个,平均1.05×109个。根据下肢缺血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6个月,平均21.5个月。随访期内5例死于心肌梗死和心衰,3例死于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8%(46/65),无效率为18.5%(12/65),复发率为10.7%(7/65)。疗效维持时间>12个月者42例,占总有效患者的91.3%(42/46);疗效维持>24个月者24例,占52.2%(24/46);疗效维持>37个月者12例,占26.1%(12/46)。12例多次治疗者有效率为100%,53例单次治疗者有效率为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一种临床可行和简便有效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中期疗效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炜 刘长建 +2 位作者 乔彤 刘晨 黄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25例(27条)下肢TAO患者。男24例(26条),女1例(1条);年龄16~44岁,平均33岁。左侧15条,右侧12条。...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25例(27条)下肢TAO患者。男24例(26条),女1例(1条);年龄16~44岁,平均33岁。左侧15条,右侧12条。病程3个月~9年,中位病程2年。其中间歇性跛行5例(5条),静息痛16例(17条),下肢远端溃疡4例(5条)。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最大行走距离(maximum walking distance,MWD)、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分别为(7.16±1.12)分、(0.098±0.043)km、0.20±0.09、(11.78±3.46)mm Hg(1mm Hg=0.133kPa)。于患者髂骨抽取骨髓血300mL,分离制备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均采用单次移植治疗,单个核细胞总量为(1.82~29.46)×109个,平均13.33×109个。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治疗后4周VAS评分、MWD、ABI及TcPO2测定分别为(2.39±0.51)分、(0.783±0.176)km、0.28±0.16、(21.33±6.57)mm Hg,1年时分别为(2.44±0.67)分、(1.199±0.304)km、0.37±0.09、(27.90±5.23)mm H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溃疡创面完全愈合1条、缩小>50%3条,有效率80%;1年时完全愈合4条,有效率80%。治疗后1年血管造影显示新生侧支血管评估:0级5条,1级12条,2级4条,3级6条,有效率37.04%。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TAO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下肢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文 王立维 +3 位作者 谭斌 张国珍 赵渝 任国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9月,在采用大隐静脉剥脱术基础上,对17例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组),并与同期未采用细胞移植治疗的10例患者(对照...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的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9月,在采用大隐静脉剥脱术基础上,对17例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组),并与同期未采用细胞移植治疗的1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疗效。移植组:男9例,女8例;年龄(33.3±6.1)岁。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慢性溃疡11例,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慢性溃疡6例。溃疡面积(4.39±2.46)cm2。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男4例,女6例;年龄(39.2±10.3)岁。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慢性溃疡7例,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慢性溃疡3例。溃疡面积(5.51±2.63)cm2。病程3个月~2年。两组按照临床病因解剖病理学分级(CEAP)均为C6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观察术后溃疡愈合情况;移植组于术前及术后3 d分别切取溃疡面肉芽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移植组患者溃疡愈合较快,其中15例愈合,1例好转,1例未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22 d,四分位数间距为15 d;对照组溃疡愈合缓慢,其中7例愈合,3例未愈合,中位愈合时间57.5 d,四分位数间距为40 d。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001 4,P=0.002 7)。移植组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后溃疡肉芽组织有丰富毛细血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移植后MVD为(32.1±12.8)个,较移植前(22.1±6.7)个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0,P=0.008);移植后VEGF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为8.05%±5.10%,较移植前(6.13%±4.20%)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68)。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促进下肢慢性静脉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加速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进展
19
作者 杨振华 王悦喜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第S3期342-347,共4页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移植ABMMNC治疗CH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