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阳德 唐贵林 +2 位作者 刘蔚东 彭健 何剪太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探讨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信号在肠壁各层的分布差异 ,为荧光法诊断早期大肠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 15例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结果 正常组织的固... 目的 探讨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信号在肠壁各层的分布差异 ,为荧光法诊断早期大肠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 15例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结果 正常组织的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呈现很强的荧光信号 ,腺上皮细胞荧光很弱。癌组织中癌细胞的荧光信号很弱 ,癌间质中呈现分散的小片段荧光信号。正常组织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自体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 (P <0 0 0 1)。结论 大肠正常组织各层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对应深度的荧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荧光图像 大肠癌 荧光诊断 正常组织 癌组织
下载PDF
消化道早癌内镜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怿 李雪 +3 位作者 程芮 陈炜 陈楚岩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2,共6页
消化道早癌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是避免其向进展期癌症发展的关键,其早期发现高度依赖消化内镜的筛查,而传统白光内镜对早癌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越来越多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出现,使得消化道早癌的精准筛查成为可能。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色素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自体荧光内镜 细胞内镜 共聚焦显微内镜
下载PDF
Efficacy of a novel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with computer-assisted color analysis for assessment of colorectal lesions 被引量:7
3
作者 Hiroko Inomata Naoto Tamai +4 位作者 Hiroyuki Aihara Kazuki Sumiyama Shoichi Saito Tomohiro Kato Hisao Taji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41期7146-7153,共8页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assisted color analysis of colorectal lesions using a novel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system to distinguish neoplastic lesions from non-neoplastic lesions and to predict th... AIM: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puter-assisted color analysis of colorectal lesions using a novel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system to distinguish neoplastic lesions from non-neoplastic lesions and to predict the depth of invasion.METHODS:From January 2013 to April 2013,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known polyps greater than 5 mm in size who were scheduled to undergo endoscopic treatment at The Jikei University Hospital were prospectively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All les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ovel AFI system,and color-tone sampling was performed in a region of interest determined from narrow band imaging or from chromoendoscopy findings without magnification.The green/red(G/R)ratio for each lesion on the AFI images was calculated automatically using a computer-assisted color analysis system that permits real-time color analysis during endoscopic procedures.RESULTS: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163 lesi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R ratios of hyperplastic polyps(non-neoplastic lesions),adenoma/intramucosal cancer/submucosal(SM)superficial cancer,and SM deep cancer(P<0.0001).The mean±SD G/R ratios were 0.984±0.118in hyperplastic polyps and 0.827±0.081 in neoplastic lesions.The G/R ratios of hyperplastic poly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eoplastic lesions(P<0.001).When a G/R ratio cut-off value of>0.89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non-neoplastic lesions,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and accuracy were 83.9%,82.6%,53.1%,95.6%and 82.8%,respectively.For neoplastic lesions,the mean G/R ratio was 0.834±0.080 in adenoma/intramucosal cancer/SM superficial cancer and 0.746±0.045 in SM deep cancer.The G/R ratio of adenoma/intramucosal cancer/SM superficial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M deep cancer(P<0.01).When a G/R ratio cut-off value of<0.77 was applied to distinguish SM deep cancers,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PPV,NPV,and accuracy were80.0%,84.4%,29.6%,98.1%and 84.1%,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OLON NEOPLASIA COLONOSCOPY
下载PDF
Image-enhanced endoscopy for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tumors in view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被引量:3
4
作者 Naohisa Yoshida Nobuaki Yagi +1 位作者 Akio Yanagisawa Yuji Nai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2年第12期545-555,共11页
Recently,image-enhanced endoscopy(IEE) has been used to diagnose gastrointestinal tumors.This method is a change from conventional white-light(WL) endoscopy without dyeing solution,requiring only the push of a button.... Recently,image-enhanced endoscopy(IEE) has been used to diagnose gastrointestinal tumors.This method is a change from conventional white-light(WL) endoscopy without dyeing solution,requiring only the push of a button.In IEE,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in diagnosis of neoplastic tumors,evaluation of invasion depth for cancerous lesions,and detection of neoplastic lesions.In narrow band imaging(NBI) systems(Olympus Medical Co.,Tokyo,Japan),optical filters that allow narrow-band light to pass at wavelengths of 415 and 540 nm are used.Mucosal surface blood vessels are seen most clearly at 415 nm,which is the wavelength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hemoglobin absorption band,while vessels in the deep layer of the mucosa can be detected at 540 nm.Thus,NBI also can detect pit-like structures named surface pattern.The 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FICE) system(Fujifilm Medical Co.,Tokyo,Japan) is also an IEE but different to NBI.FICE depends on the use of spectral-estimation technology to reconstruct images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based on WL images.FICE can enhance vascular and surface patterns.The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 video endoscope system(Olympus Medical Co.,Tokyo,Japan) is a new illumination method that uses the difference in intensity of autofluorescence between the normal area and neoplastic lesions.AFI light comprises a blue light for emitting and a green light for hemoglobin absorption.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highlight the efficacy of IEE for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tumors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 Narrow band imaging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Colorectal POLYPS image-enhanced ENDOSCOPY
下载PDF
Era of Barrett’s surveillance: Does equipment matter? 被引量:1
5
作者 Jayan Mannath Krish Ragunat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7期4640-4645,共6页
Barrett’s esophagus is a consequence of long stand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predispo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Regular surveillance endoscopies can detect curable early neopla... Barrett’s esophagus is a consequence of long stand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predispo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Regular surveillance endoscopies can detect curable early neoplasia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hich in turn could improve the prognosis compared to symptomatic cancer. Early neoplastic lesions, which are amenable for local therapy, could be treated endoscopically, avoiding a major surgery. However, in the absence of obvious mucosal lesions, random four quadrant biopsies are don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sampling error. Newer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autofluorescence endoscopy, are helpful in detecting subtle lesions that could be examined in detail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to characterize and target biopsies. This has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reducing the number of random biopsies with a better yield of dysplasia. Confocal endomicroscopy provides "optical biopsies" and is a valuable tool in targeting biopsies to improve dysplasia detection; however, this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and I-Scan are recent additions to the imaging armamentarium that have produced notable early results. While all these additional new imaging techniques are promising, a thorough examination by high resolution white light endoscopy after clearing the mucosa with mucolytics should be the minimum standard to improve dysplasia detection during Barrett’s surveil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s esophagus ENDOSCOPY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Narrowband imaging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与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等级的相关性
6
作者 李晨曦 王子瑞 +3 位作者 金恬昊 周曾同 唐国瑶 施琳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6-1154,共9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与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等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24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口腔白斑病患者357例。利用手持自体荧光仪器获...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与口腔白斑病上皮异常增生等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24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口腔白斑病患者357例。利用手持自体荧光仪器获取患者病损的自体荧光图像,将自体荧光图像转为灰度图像,获得量化指标。在Python中拟合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累积概率图。将数据集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生成决策树,调整不同的超参数,获得最佳的模型效果。计算准确度、精确度和F1分值。利用混淆矩阵对模型性能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随着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相对色阶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在上皮异常增生二分类中累积概率图不同类别曲线之间无重叠,在四分类中仅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与其他类别曲线有重叠,说明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在二分类病理等级中,当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4∶1、决策树最大深度为2时,准确度、精确度、F1分值可达到较高,分别为0.792、0.801和0.795。在四分类病理等级中,当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9∶1、决策树最大深度为4时,准确度、精确度、F1分值可达到较高,分别为0.611、0.537和0.569。结论·口腔黏膜病专科医师可将计算机辅助下自体荧光图像定量结果作为参考依据,预测口腔白斑病患者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监控患者癌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荧光图像 口腔白斑病 上皮异常增生 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混淆矩阵
下载PDF
口腔白斑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晨曦 施芷怡 +2 位作者 喻仲麟 周曾同 施琳俊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究口腔白斑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评估199例口腔白斑病患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体荧光成像结果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由此得到风险因素... 目的:探究口腔白斑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评估199例口腔白斑病患者自体荧光成像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体荧光成像结果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由此得到风险因素,进一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因素。结果:199例研究对象中,129例表现为自体荧光缺失。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清淡饮食习惯(P=0.010)、舌缘舌腹部位(P=0.001)、非均质型损害(P<0.001)和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程度(P<0.001)的口腔白斑病患者发生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是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舌缘舌腹损害(OR=2.48,P=0.014)、非均质型损害(OR=4.97,P=0.002)及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程度(OR=2.45,P=0.034)是自体荧光缺失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舌侧舌腹损害、非均质型损害及高风险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病患者发生自体荧光缺失的风险更高。这些特征提示临床医生应进行更密切的临床随访和早期治疗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荧光检查 口腔白斑病 临床病理特征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自发荧光内镜与标准白光内镜在大肠息肉筛查中作用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智敏 戈之铮 +4 位作者 戴军 李晓波 薛寒冰 赵韫嘉 高云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3-177,共5页
目的比较自发荧光内镜成像技术(AFI)模式下和标准白光技术(WL)模式下内镜对大肠息肉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间纳入的562例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A组在WL模式下进镜至盲肠后,用WL模式退镜检查至直肠,... 目的比较自发荧光内镜成像技术(AFI)模式下和标准白光技术(WL)模式下内镜对大肠息肉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间纳入的562例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A组在WL模式下进镜至盲肠后,用WL模式退镜检查至直肠,接着再次用WL模式进镜至盲肠,然后改用AFI模式退镜检查至直肠;B组退镜检查与A组顺序相反。在首次发现息肉时即取活检,以示标记,并记录下息肉的部位、大小及形态,所有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结果在A组中,WL模式下先发现息肉78枚,AFI模式下新发现额外息肉28枚;在B组中,AFI模式下先发现息肉106枚,WL模式下新发现额外息肉20枚。对数据进行统计显示,AFI模式下内镜对息肉的漏诊率为15.9%(20/126),显著低于WL模式下的26.4%(28/106)(P=0.041)。结论AFI内镜对于大肠息肉的筛查敏感性高,且操作简单易行,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息肉 自发荧光内镜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新型内窥镜成像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毛亚敏 迟崇巍 +2 位作者 叶津佐 杨鑫 田捷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年第10期10-15,共6页
微创手术由于出血少、愈合快、疼痛小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内窥镜是微创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为提高手术过程中微小肿瘤的检出率,图像增强方法、显微成像方法、荧光成像方法等被应用到了内窥镜成像中。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应用在微... 微创手术由于出血少、愈合快、疼痛小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内窥镜是微创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为提高手术过程中微小肿瘤的检出率,图像增强方法、显微成像方法、荧光成像方法等被应用到了内窥镜成像中。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应用在微创手术中的内窥镜成像方法,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 内窥式荧光成像 近红外荧光成像 自体荧光成像 窄带成像 激光共聚焦内镜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鹿博 吴明波 +4 位作者 周甜 王艳 熊轩轩 张双双 张海燕 《现代医学》 2016年第8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普通白光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后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对早...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普通白光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后行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9)、88.89%(8/9)、95.24%(20/21)。结论:超声内镜联合自体荧光内镜可提高食管病变诊断率,对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超声内镜 自体荧光内镜
原文传递
自体荧光成像诊断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任翔 项平 《胃肠病学》 2014年第9期570-572,共3页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内镜是诊断消化道肿瘤的最佳方法,但在普通白光内镜下,一些早期平坦型肿瘤可能会漏诊。为提高内镜诊断消化道肿瘤,特别是早期平坦型肿瘤的准确性,近年内镜下自体荧光成像(AFI)作为...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内镜是诊断消化道肿瘤的最佳方法,但在普通白光内镜下,一些早期平坦型肿瘤可能会漏诊。为提高内镜诊断消化道肿瘤,特别是早期平坦型肿瘤的准确性,近年内镜下自体荧光成像(AFI)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AFI诊断各类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自体荧光成像 诊断
下载PDF
结肠早癌自体荧光内镜诊断系统研究 Ⅰ.结肠组织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阳德 刘蔚东 +4 位作者 杨川 万小平 李年丰 唐贵林 王渊景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探讨结肠正常组织和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差异与肠壁不同结构层次的荧光强度差异。方法 :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图像。结果 :结肠正常组织自体荧光图像能清楚显示肠壁的三... 目的 :探讨结肠正常组织和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差异与肠壁不同结构层次的荧光强度差异。方法 :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图像。结果 :结肠正常组织自体荧光图像能清楚显示肠壁的三层结构 ,自体荧光主要来自于细胞间质和粘膜下层 ,上皮细胞的荧光强度很弱 ;腺癌组织的肠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荧光强度主要来自于粘膜下层 ;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强度显著低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表明自体荧光分析法用于大肠癌的诊断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显微成像 自体荧光图像 结肠癌 诊断
下载PDF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志达 郗洪庆 +4 位作者 刘培发 苗欣 王冰 万政 田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2-88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NIRAF)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20-04-01—2020-10-20应用NIRAF技术实施甲状腺肿瘤手术的53例病例临床资料,设为辅助组。... 目的探讨分析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NIRAF)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20-04-01—2020-10-20应用NIRAF技术实施甲状腺肿瘤手术的53例病例临床资料,设为辅助组。同时对同中心同期完成的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例资料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53例作为对照组,与辅助组进行匹配。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甲状旁腺保护情况。结果辅助组术中识别确切甲状旁腺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和血清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侧甲状腺切除的病例中,辅助组术后PTH水平和血清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甲状腺切除后标本观察证实,补救2枚遗漏甲状旁腺,予以重新种植。结论 NIRAF技术能够有效辅助识别甲状旁腺,进而提示外科医生对其有效保护,起到功能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 甲状腺肿瘤 甲状旁腺 功能保护
原文传递
自发荧光实时成像技术与普通光支气管镜在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清 吴琦 +1 位作者 冯靖 张喜霞 《国际呼吸杂志》 2013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比较自发荧光实时成像技术(AFI)与普通光支气管镜(WLB)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讨在临床支气管镜检查中常规应用AFI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在MEDLINE和EMBASE上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再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由2位... 目的比较自发荧光实时成像技术(AFI)与普通光支气管镜(WLB)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探讨在临床支气管镜检查中常规应用AFI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在MEDLINE和EMBASE上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再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估其质量并提取数据。用ReviewManager5.0N算AFI与WLB在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总的灵敏度、特异度、相对危险度(RR)。结果检索得到2339篇文献,最终7项研究可用于汇总数据分析。AFI组512例病理阳性,其中464例镜下阳性;WLB组517例病理阳性,其中371例镜下阳性。AFI、WLB的汇总灵敏度分别为90.6%(464/512)、71.8%(371/517),P=0.0004,RR=1.28,95%可信区间(95%CI)为1.11~1.46。即AFI在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方面灵敏度较WLB高。AFI组725例病理阴性,其中567例镜下阴性;WLB组720例病理阴性,其中590例镜下阴性。AFI、WLB的汇总特异度分别为78.2%(567/725)、81.9%(590/720),P=0.53,RR=0.93,95%CI为0.74~1.17。即AFI在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方面特异度不比WLB低。结论AFI在诊断肺癌及癌前病变方面灵敏度较WLB高,而且其特异度并不比WLB低。加之其切换自由,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常规用于临床支气管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实时成像技术 自发荧光支气管镜 普通光支气管镜 肺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白光支气管镜联合荧光支气管镜对支气管腔内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亚东 杨炯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 探讨常规白光支气管镜(WLB)联合荧光支气管镜(AFI)技术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普通WLB下支气管腔内黏膜病变怀疑肺癌的患者进行AFI检查,并用活检钳进行活检,病理学诊断由我院病理科进行.结果 23例患者均获... 目的 探讨常规白光支气管镜(WLB)联合荧光支气管镜(AFI)技术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普通WLB下支气管腔内黏膜病变怀疑肺癌的患者进行AFI检查,并用活检钳进行活检,病理学诊断由我院病理科进行.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病理学诊断结果.16例AFI荧光阳性的患者中,诊断肺癌14例,良性病变2例;7例AFI阴性患者中良性病变6例,肺癌1例.普通WLB联合AFI诊断支气管腔内肺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75.0%,诊断准确率达87.0%,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85.7%.结论 WLB联合AFI技术可以提高支气管腔内肺癌的诊断准确性,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诊断 白光支气管镜 荧光支气管镜
原文传递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俊伟 郭伟 +3 位作者 张洋 房居高 黄志刚 钟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482-1487,共6页
目的探讨近红外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5-2020-09-2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初次手术治疗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按照手术范围(单侧或双侧)配对后,接受近红外自体荧光显... 目的探讨近红外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5-2020-09-2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初次手术治疗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按照手术范围(单侧或双侧)配对后,接受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辅助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25例患者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情况、术后血钙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包括单侧腺叶切除及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16例,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9例。2组寻找到的甲状旁腺数目平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22,P=0.470。试验组术后暂时性低血钙发生率(24%)低于对照组(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8,P=0.136。试验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激素减退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试验组甲状旁腺移植率为3.2%(2枚),对照组为22.0%(10枚),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49,P=0.002。结论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能在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位置,更容易原位保留血运良好的甲状旁腺,减少自体移植的比例及术后低血钙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 低钙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甲状旁腺功能保护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文 姚京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围手术期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是甲状腺手术的焦点和难点,也是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可分为术前管理、术中管理和术后管理三个阶段。术前管理主要是评估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发现功能异常时及时有效调整治疗方案;术中管理分为手术中甲... 围手术期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是甲状腺手术的焦点和难点,也是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可分为术前管理、术中管理和术后管理三个阶段。术前管理主要是评估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发现功能异常时及时有效调整治疗方案;术中管理分为手术中甲状旁腺辨识和保护、甲状旁腺血运评估及保护等;术后管理则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评估、有效的治疗及随访;这其中术中管理是重点。熟悉解剖结构是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基础,肉眼识别是基本技能,其次通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应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避免能量器械对甲状旁腺和滋养血管的副损伤,最后适时使用自体移植技术。使用显影技术或显像技术等辅助手段可帮助术前精准定位甲状旁腺并评估其血运情况。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其病变腺体的不唯一性和位置的不确定性,术前定位更加重要,治疗目的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并保护正常甲状旁腺组织。为了规范围手术期甲状旁腺的功能保护,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出了甲状旁腺保护的"1+X"基本原则和"1+X+1"总策略,指导帮助降低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 围手术期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
原文传递
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飞跃 耿胜杰 张静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甲状旁腺误切和(或)血运受损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因此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术中如何精准识别和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已成为困扰内分泌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近年来,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因其简单安全、准确实时、不使用对比剂、非侵... 甲状旁腺误切和(或)血运受损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因此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术中如何精准识别和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已成为困扰内分泌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近年来,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因其简单安全、准确实时、不使用对比剂、非侵入性等特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此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近年来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技术的发展史、临床应用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旁腺 术中旁腺定位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
原文传递
基于探针式甲状旁腺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万政 徐波 +9 位作者 杨晓冬 蔡文松 吴高松 李晨 张淋淋 苗欣 姚京 王冰 冯键华 田文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探针式甲状旁腺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near-infrare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NIRAF)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5月26日符合收治条件的甲状腺癌患者共71例,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 目的探讨基于探针式甲状旁腺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near-infrare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NIRAF)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5月26日符合收治条件的甲状腺癌患者共71例,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甲状腺(疝)外科甲状腺癌人组42例,女29例,男13例,中位年龄41岁,范围21~76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甲状腺癌人组29例,女22例,男7例,中位年龄42.5岁,范围24~72岁。随访周期1个月。结果肉眼识别可疑甲状旁腺组织196枚,基于探针式NIRAF技术识别可疑甲状旁腺组织207枚,肉眼识别甲状旁腺组织的灵敏度84.86%、特异度56%、准确度81.89%,探针式NIRAF技术识别甲状旁腺组织的灵敏度92.66%、特异度80.00%、准确度90.53%,优于肉眼识别,与免疫胶体金试验或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有较好符合率(Kappa=0.61,P<0.001)。结论基于探针式NIRAF技术对甲状旁腺组织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 达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 货免疫胶体金试验 甲状腺癌
原文传递
术中甲状旁腺光学定位与活性判断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外科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颖超 伍波 樊友本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甲状腺手术特别是甲状腺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主要风险之一是甲状旁腺误切和(或)血运受损,可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低钙血症,目前已成为困扰甲状腺手术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之一。原发性或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需切除... 甲状腺手术特别是甲状腺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主要风险之一是甲状旁腺误切和(或)血运受损,可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低钙血症,目前已成为困扰甲状腺手术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之一。原发性或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需切除病变旁腺,而术中快速寻找或辨认旁腺有时较困难,特别是存在异位或额外旁腺时。目前对甲状旁腺的寻找辨认和保护主要依靠外科医师的经验,传统术中快速冰冻、纳米炭负显影和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试纸等辅助辨认方法仍有一定局限性。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直观准确的进行术中甲状旁腺实时定位显示,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和激光散斑对比成像对术中甲状旁腺活性判断也有一定价值。本文就这些光学技术的应用原理、初步临床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旁腺 术中旁腺定位和活性判断 光学技术 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