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 |
李战子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8
|
|
2
|
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
刘洁
|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8
|
|
3
|
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
徐新建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3
|
|
4
|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 |
李战子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4
|
|
5
|
自传体和90年代女性写作 |
王又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13
|
|
6
|
现在时在自传话语中的人际意义 |
李战子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6
|
|
7
|
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 |
李战子
王和平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1 |
10
|
|
8
|
中国自传:现代性的发生 |
杨正润
|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13
|
|
9
|
公众史学视野下的个人史书写 |
钱茂伟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10
|
时间与现代自传的叙事策略 |
刘佳林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9
|
|
11
|
西方文论关键词 自我虚构 |
车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0
|
|
12
|
李安宅的学术成长与政治纠结——两个版本自传比较阅读札记 |
汪洪亮
|
《民族学刊》
|
2016 |
10
|
|
13
|
教师自传的反思水平研究 |
汪丽梅
吴刚平
吴婧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14
|
生存、发展及自由呼吸——读王吉鹏《家乡的水牛》散文编 |
高曼霞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24 |
0 |
|
15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与他传虚构之具体成因比较 |
王余鹃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6
|
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自传视角 |
熊和平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7
|
“自传体问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潜力--以德国的庐隐、萧红、郁达夫研究为例 |
范劲
|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8
|
法国自我书写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 |
王明睿
|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 |
庄陶
|
《福建外语》
|
2000 |
3
|
|
20
|
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 |
袁勇麟
|
《华文文学》
|
2009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