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硫堇和纳米金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13
1
作者 石银涛 袁若 +3 位作者 王娜 柴雅琴 张凌燕 贺秀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4,共5页
用电化学聚合法在铂丝电极上制备聚硫堇,将其作为电子媒介体并且用于化学吸附纳米金,然后通过纳米金来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最后用聚乙烯缩丁醛包埋修饰好的电极,从而制得了新型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还原峰峰电流与H2O2的浓... 用电化学聚合法在铂丝电极上制备聚硫堇,将其作为电子媒介体并且用于化学吸附纳米金,然后通过纳米金来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最后用聚乙烯缩丁醛包埋修饰好的电极,从而制得了新型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还原峰峰电流与H2O2的浓度在2.15×10^-4~1.43×10^-2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0×10^-7mol/L,相关系数为0.998.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硫堇 辣根过氧化物酶 纳米金 电聚合
下载PDF
聚亚甲基蓝和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颜 袁若 +4 位作者 柴雅琴 李群芳 唐点平 戴建远 钟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27,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亚甲蓝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pH 7.0)中的电化学性质.用纳米金溶胶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酶基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于亚甲蓝修饰的玻... 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亚甲蓝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 mol/L磷酸缓冲溶液(pH 7.0)中的电化学性质.用纳米金溶胶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酶基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于亚甲蓝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了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实验发现,加入纳米金后提高了酶电极对葡萄糖的电流响应,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10-6~3×10-3mol/L,检出限为5×10 ml/L.并具有抗尿酸、抗坏血酸干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亚甲蓝 葡萄糖传感器 纳米金 电聚合
下载PDF
聚中性红和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颜 袁若 +3 位作者 柴雅琴 戴建远 钟霞 唐点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8-482,共5页
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中性红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mol/L磷酸缓冲溶液(pH7.0)中的电化学性质.用Nafion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和纳米金固定于中性红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了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实验发现,加... 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一层稳定的中性红聚合物膜,研究了这层膜在0.1mol/L磷酸缓冲溶液(pH7.0)中的电化学性质.用Nafion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和纳米金固定于中性红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了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实验发现,加入纳米金后提高了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对葡萄糖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5~1.2×10-3mol/L,检测下限为5.0×10-6mol/L.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具有抗抗坏血酸、抗尿酸干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中性红 葡萄糖传感器 纳米金 电聚合
下载PDF
微波法合成纳米金胶体颗粒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立平 涂伟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用微波法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稳定的纳米金胶体颗粒,制得的金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5~120nm之间.考察了醇还原剂以及碱对金颗粒形成的影响,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的金胶体颗粒具有粒径小、... 用微波法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稳定的纳米金胶体颗粒,制得的金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5~120nm之间.考察了醇还原剂以及碱对金颗粒形成的影响,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的金胶体颗粒具有粒径小、分散性好的特点.金颗粒的尺寸和形状随醇还原剂的种类及碱(NaOH)用量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在反应物中加入碱的体系,金颗粒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且利于圆球形金颗粒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法 纳米颗粒 金胶体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下载PDF
环境水样中五种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定量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冯艾 段晋明 +1 位作者 杜晶晶 景传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首次以多巴胺一步还原法制备了金纳米溶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基底,实现了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粒度仪对金溶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金溶胶粒径均匀,具有良好的... 首次以多巴胺一步还原法制备了金纳米溶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基底,实现了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粒度仪对金溶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金溶胶粒径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基于金溶胶表面的多巴胺与PAHs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完成了对PAH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检测限为10-5—5×10-7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多环芳烃 金溶胶 水污染 快速检测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水相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菊村 卢强华 吴波英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4-958,共5页
对金溶胶的水相合成工艺中的搅拌时间以及试剂的加入量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搅拌时间对金溶胶特征参数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金溶胶制备完毕后,继续搅拌会破坏金溶胶的稳定。在所配的试剂浓度的条件下,柠檬酸钠溶液的用量在不大于... 对金溶胶的水相合成工艺中的搅拌时间以及试剂的加入量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搅拌时间对金溶胶特征参数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金溶胶制备完毕后,继续搅拌会破坏金溶胶的稳定。在所配的试剂浓度的条件下,柠檬酸钠溶液的用量在不大于2ml时都可以制备稳定的金溶胶,并且金溶胶的吸光度随氯金酸用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溶胶 金纳米颗粒稳定性 搅拌时间 吸光度
下载PDF
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顺序对水相合成金纳米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彭菊村 卢强华 吴波英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2-555,共4页
在金溶胶的经典水相合成法基础上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试剂的浓度、加入顺序以及用量对金溶胶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经典方法制备金溶胶时,出现附着和团聚物,粒子的单分散性和形态较差;将试剂加入顺序颠倒以及将两种... 在金溶胶的经典水相合成法基础上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试剂的浓度、加入顺序以及用量对金溶胶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经典方法制备金溶胶时,出现附着和团聚物,粒子的单分散性和形态较差;将试剂加入顺序颠倒以及将两种试剂混合再加热所制备的金纳米颗粒的形态和单分散性较好,基本无团聚物,且产率高。说明了试剂加入顺序、浓度大小(尤其是柠檬酸三钠)及均一性影响金纳米颗粒的品质,而金溶胶的稳定性与试剂加入顺序更是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溶胶 单分散性 金纳米颗粒 合成工艺
下载PDF
水相法制备小粒径金溶胶 被引量:10
8
作者 毛斌 刘斌 +4 位作者 王运福 李工农 宋玉哲 马莉萍 刘国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5-518,共4页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金溶胶。研究了还原剂用量、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金溶胶浓度、粒径、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金溶胶的光学特性、粒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金溶胶。研究了还原剂用量、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金溶胶浓度、粒径、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金溶胶的光学特性、粒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小粒径金溶胶的最优条件为柠檬酸三钠(0.034mol/L)与氯金酸(0.024mol/L)溶液体积比为3:1,将氯金酸加入柠檬酸三钠溶液中为宜,反应时间6min,搅拌速度约650r/min;在此最优条件下可成功制备出形貌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佳的金溶胶,其平均粒径约6~7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溶胶 纳米金颗粒 水相还原法 合成工艺
下载PDF
Nafion/Au溶胶自组装微铂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心肌细胞中NO水平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民 刘敏 +2 位作者 施国跃 陈俊水 金利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5-248,共4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Nafion/ Au溶胶修饰微铂传感器 ( Au溶胶颗粒的直径为 7~ 1 4 nm) ,并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心肌细胞中 NO水平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自组装制备的 Nafion/ Au溶胶修饰微传感器对 NO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在 1 ....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Nafion/ Au溶胶修饰微铂传感器 ( Au溶胶颗粒的直径为 7~ 1 4 nm) ,并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心肌细胞中 NO水平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自组装制备的 Nafion/ Au溶胶修饰微传感器对 NO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在 1 .0× 1 0 - 7~ 4 .0× 1 0 - 5mol/ L浓度范围内 ,NO的催化氧化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5 .0× 1 0 - 8mol/ L.探讨了该修饰微传感器对 NO的催化机理 ,研究了在L-精氨酸和乙酰胆碱刺激下心肌细胞内的 NO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fion/au溶胶 自组装 微铂传感器 NO 测定 金溶胶 心肌细胞 一氧化氮 监测 生理作用
下载PDF
基于巯基和纳米金固定抗体的免疫传感器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覃柳 刘仲明 邹小勇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制得乙肝免疫传感器,用于临床检验。方法以金电极为基底,自组装半胱胺,通过纳米金静电竞争吸附硫堇分子和乙肝过氧化酶酶标抗体,制得乙肝免疫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形扫描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组装过程,响应电流的性质,传感器... 目的制得乙肝免疫传感器,用于临床检验。方法以金电极为基底,自组装半胱胺,通过纳米金静电竞争吸附硫堇分子和乙肝过氧化酶酶标抗体,制得乙肝免疫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形扫描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组装过程,响应电流的性质,传感器对乙肝病毒的响应特性。结果对乙肝抗原进行了定量分析,线形范围为1∶30~1∶200(稀释浓度V);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4。取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将结果与临床常用的ELISA法比较,符合要求。结论用半胱胺/纳米金方法固定乙肝抗体制得免疫传感器能应用于临床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乙肝 半胱胺 纳米金 免疫传感器
下载PDF
一种毛细管内壁生长金膜的化学镀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巧霞 王金意 +3 位作者 黄贝贝 霍胜娟 徐群杰 蔡文斌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种子生长化学沉积法被用于制备玻璃毛细管内壁上金膜:在玻璃毛细管内壁自组装上氨基硅烷,然后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组装上单层金溶胶纳米粒子,最后在管内缓慢注入含有氯金酸和盐酸羟胺化学镀液生长金薄膜.该方法通用易行,可在不同大小和形... 种子生长化学沉积法被用于制备玻璃毛细管内壁上金膜:在玻璃毛细管内壁自组装上氨基硅烷,然后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组装上单层金溶胶纳米粒子,最后在管内缓慢注入含有氯金酸和盐酸羟胺化学镀液生长金薄膜.该方法通用易行,可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玻璃毛细管内壁形成厚度连续、均匀和可控的金属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内壁 种子生长化学沉积 au溶胶 au薄膜
原文传递
无试剂金胶-半胱胺苯酚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干宁 葛从辛 +2 位作者 徐伟民 余杨锋 陆敏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金胶表面固定酪氨酸酶(Tyr)的直接电子传递行为和该修饰电极在苯酚分析方面的应用。金胶联接在半胱胺自组装单层尾部的氨基上。在pH7.0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Tyr/金胶/半胱胺修饰电极上的Tyr进行直接电子传递...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金胶表面固定酪氨酸酶(Tyr)的直接电子传递行为和该修饰电极在苯酚分析方面的应用。金胶联接在半胱胺自组装单层尾部的氨基上。在pH7.0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Tyr/金胶/半胱胺修饰电极上的Tyr进行直接电子传递,产生一对氧化还原峰。固定在金胶表面的Tyr的表面覆盖度为6.6×10-10mol/cm2。不需要电子媒介体的作用,该传感器对苯酚的还原具有较好的电催化作用。苯酚测定的线性范围为2.5μmol/L^5 mmol/L,检出限为0.8μmol/L(信噪比是3)。该传感器对苯酚的测定显示了良好的重复性。在高浓度的苯酚中,此传感器表现出Michaelis-Menten行为,KMapp为3.8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胶 自组装 酪氨酸酶 传感器 苯酚
下载PDF
新型生物微传感器的研制及在心肌细胞中检测次黄嘌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民 施国跃 +2 位作者 鲜跃仲 刘敏 金利通 《化学传感器》 CAS 2002年第4期8-17,共10页
该文成功地将金溶胶、黄嘌呤氧化酶及Nafion依次修饰在微铂电极表面,研制成了一种新型的次黄嘌呤(Hx)微生物传感器。该微传感器响应快速、灵敏.对Hx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在 2.0×10^(-7)~2.0×10^(-5)mol/L浓度范围内,次... 该文成功地将金溶胶、黄嘌呤氧化酶及Nafion依次修饰在微铂电极表面,研制成了一种新型的次黄嘌呤(Hx)微生物传感器。该微传感器响应快速、灵敏.对Hx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在 2.0×10^(-7)~2.0×10^(-5)mol/L浓度范围内,次黄嘌呤浓度与催化氧化电流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7)mol/L(S/N=3)。该文还以该修饰微传感器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在L-精氨酸(L-Arg)和乙酰胆碱(Ach)的刺激下心肌细胞中次黄嘌呤的释放过程,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微传感器 研制 心肌细胞 检测 次黄嘌呤 应用研究 黄嘌呤氧化酶 金溶胶
下载PDF
纳米金固定酶标抗体的免疫传感器
14
作者 覃柳 刘仲明 邹小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7年第6期3-4,共2页
目的:研制乙肝免疫传感器,用于临床检验。方法:以金电极为基底,优化实验条件,通过纳米金静电竞争吸附硫堇分子和乙肝过氧化酶酶标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性质。结果:对乙肝抗原进行了定量分析,线性范围为1... 目的:研制乙肝免疫传感器,用于临床检验。方法:以金电极为基底,优化实验条件,通过纳米金静电竞争吸附硫堇分子和乙肝过氧化酶酶标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性质。结果:对乙肝抗原进行了定量分析,线性范围为1∶30~1∶200;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4。结论:用纳米金方法固定乙肝抗体制备的免疫传感器能应用于临床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金 免疫传感器
下载PDF
以硫堇为介体的纳米金颗粒增强的葡萄糖传感器
15
作者 卓颖 刘颜 +2 位作者 唐点平 柴雅琴 袁若 《化学传感器》 CAS 2004年第3期52-55,共4页
研制以纳米金颗粒与聚乙烯缩丁醛(PVB)及葡萄糖氧化酶(GOD)混合制成复合固酶膜基质,制成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使用硫堇(Thi.)作为电子媒介体对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电子媒介体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葡萄糖氧化... 研制以纳米金颗粒与聚乙烯缩丁醛(PVB)及葡萄糖氧化酶(GOD)混合制成复合固酶膜基质,制成葡萄糖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使用硫堇(Thi.)作为电子媒介体对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电子媒介体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电极响应的灵敏度,为制备有实用价值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体 葡萄糖传感器 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纳米金 GOD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制成 硫堇 实验证明 响应
下载PDF
劳氏紫在DNA修饰的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英文)
16
作者 黄小清 李群芳 袁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3,共5页
使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劳氏紫在纳米金和单双链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劳氏紫在纳米金和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显示了良好的氧化还原电特性.纳米金在金电极表面的修饰改善了劳氏紫的氧化还原特性.循环伏安结果显示... 使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劳氏紫在纳米金和单双链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劳氏紫在纳米金和DNA修饰的金电极表面显示了良好的氧化还原电特性.纳米金在金电极表面的修饰改善了劳氏紫的氧化还原特性.循环伏安结果显示劳氏紫和双链DNA的作用比和单链DNA的作用更强,其结果使电位发生更大的正移并使氧化还原峰电流有所增大.劳氏紫和双链DNA的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基因药物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作用也被交流阻抗研究结果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劳氏紫 纳米金 循环伏安
下载PDF
基于2,6-吡啶二甲酸聚合膜固定纳米金胶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春香 阳明辉 +1 位作者 沈国励 俞汝勤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1663-1667,共5页
构造了一种以 2 ,6 吡啶二甲酸电聚合膜为基底 ,以共价键合的半胱胺固定的纳米金胶吸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在以对苯二酚作介体的条件下 ,实现电流的多级放大 .该传感器与 2 ,6 吡啶二甲酸聚合膜 -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 构造了一种以 2 ,6 吡啶二甲酸电聚合膜为基底 ,以共价键合的半胱胺固定的纳米金胶吸附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在以对苯二酚作介体的条件下 ,实现电流的多级放大 .该传感器与 2 ,6 吡啶二甲酸聚合膜 -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的传感器比较 ,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检测下限 .在工作电位 -0 1V条件下 ,能快速催化还原过氧化氢 .在传感器制作中 ,酶固定方法简单易行 ,制得的电极可多次重复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吡啶二甲酸聚合膜 固定纳米金胶 过氧化氢 生物传感器 半胱胺
下载PDF
基于纳米磁珠修饰印刷电极的牛奶中三聚氰胺检测安培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15
18
作者 干宁 王峰 +2 位作者 王鲁雁 李天华 杨欣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6-460,共5页
共固定氯代邻菲啰啉双核铜配合物(Cu2(phen)2Cl2(μ-Cl)2,简称Cu2L)和包被三聚氰胺抗体(antiMA)的Fe3O4/Au胶(简称纳米磁珠)于丝网印刷电极(SPCE)表面,构建了一种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简称MA)含量的安培免疫传感器。当该传感器在含MA溶... 共固定氯代邻菲啰啉双核铜配合物(Cu2(phen)2Cl2(μ-Cl)2,简称Cu2L)和包被三聚氰胺抗体(antiMA)的Fe3O4/Au胶(简称纳米磁珠)于丝网印刷电极(SPCE)表面,构建了一种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简称MA)含量的安培免疫传感器。当该传感器在含MA溶液中温育时,MA和同时加入的HRP标MA二抗(HRP-antiMAII),与电极表面的antiMA形成三元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上的HRP能催化H2O2还原,并经过Cu2L传导在电极表面形成电流,电流强度I与MA浓度在0.5~40和60~100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5ng/mL。在pH6.2的PBS底液中,该传感器制作简单、可抛弃,对MA检测时间小于20min,灵敏度为1μA.ng-1mL,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可实现牛奶中MA免分离现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邻菲啰啉双核铜(Ⅱ) Fe3O4/au胶微粒 三聚氰胺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下载PDF
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平 李玉光 +3 位作者 刘梦友 马洁 薛颖 吴国华 《光散射学报》 2005年第1期61-63,共3页
尝试用微生物传感器、电位型酶传感和电流型酶传感器测定牛奶中残留青霉素,摸索经济、高效的测量方法,筛选出可实用的传感器。
关键词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青霉素残留 纳米金胶
下载PDF
Detection of Penicillin vi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NG Ying JIN Wei +7 位作者 YANG Meng-chao ZHANG Ti-qiang ZHOU Chao XIE Fei SONG Qi REN Hao JIN Qin-han MU Y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92-796,共5页
A method of using Au colloid to capture the decomposed product of penicillin, penicillamine, on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biosensor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enicilli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 method of using Au colloid to capture the decomposed product of penicillin, penicillamine, on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biosensor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enicilli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penicillin to generate penicillamine and penilloaldehyde, a high sensitive biosensor for detecting penicillin was also developed. In our experiment, it was penicillamine rather than penicillin that has been measured. This is because penicillamine contains a functional group that makes it self-assembling on Au colloid to increase the molecular weight so as to improve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ignal. On a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penicilliamine-Au complex was determined, indicating that penicillamine was already well combined with Au colloid. The method,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u colloid with penicillamine, proved to detect penicill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BIOSENSOR PENICILLAMINE au collo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