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8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及致萎缩因素探讨 被引量:82
1
作者 姒健敏 吴加国 +4 位作者 曹倩 项尊 姜玲玲 吕文 黄怀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 建立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动物模型并探讨致萎缩因素。方法 应用① 6 0 %酒精和 2 0mmol/L去氧胆酸钠 (A因素 ) ;② 0 .0 5 %~ 0 .1%氨水 (B因素 ) ;③ 0 .0 5 %吲哚美辛 (C因素 )按有重复的L8(2 7)正交设计对SD大鼠分三批进... 目的 建立鼠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动物模型并探讨致萎缩因素。方法 应用① 6 0 %酒精和 2 0mmol/L去氧胆酸钠 (A因素 ) ;② 0 .0 5 %~ 0 .1%氨水 (B因素 ) ;③ 0 .0 5 %吲哚美辛 (C因素 )按有重复的L8(2 7)正交设计对SD大鼠分三批进行制模刺激 ,三批刺激时间分别为 3个月、6个月和 9个月。实验到期后取出全胃 ,观察大鼠胃黏膜大体观及各项萎缩指标。结果 应用A、B、C三因素 (单因素或多因素 )刺激 6个月或 9个月均出现典型的胃窦萎缩性胃炎征象 ,制模成功率达 10 0 % ,且能维持形态稳定 1个月以上。结论 应用 6 0 %酒精和 2 0mmol/L去氧胆酸钠 ,0 .0 5 %~ 0 .1%氨水 ,0 .0 5 %吲哚美辛对SD大鼠刺激 6个月可成功地建立CAG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动物模型 病因 癌前状态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8
2
作者 林根友 谢海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00-240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121例,其中A组(单纯萎缩性胃炎)共532例,B组(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共589例;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85例,诊断符合率为72.37%;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0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54例,不典型增生56例;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94例,不典型增生10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307例,感染率为57.71%;B组患者Hp感染429例,感染率为72.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且其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胃镜 幽门螺杆菌 感染
原文传递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在胃部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7
3
作者 胡丽波 谢津璧 +3 位作者 万坚 张慧 刘艳丽 毛峻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及胃泌素-17(G-17),探讨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变化及G-17与不同胃黏膜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测定414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 目的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及胃泌素-17(G-17),探讨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变化及G-17与不同胃黏膜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测定414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PGⅠ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PGⅠ水平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2)PGⅡ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Ⅱ水平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3)PGⅠ/PGⅡ比值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的PGⅠ/PGⅡ比值均显著高于胃溃疡组(P<0.05);而胃癌组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4)G-17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均显著高于胃溃疡组和胃癌组(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G-17水平的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及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胃肿瘤
下载PDF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trophic gastritis 被引量:64
4
作者 Edith Lahner Marilia Carabotti Bruno Annibal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22期2373-2380,共8页
Helicobacter pylori(Hp) is a major human pathogen causing chronic, progressive gastric mucosal damage and is linked to gastric atrophy and cancer. Hp-positive individuals constitute the major reservoir for transmissio... Helicobacter pylori(Hp) is a major human pathogen causing chronic, progressive gastric mucosal damage and is linked to gastric atrophy and cancer. Hp-positive individuals constitute the major reservoir for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There is no ideal treatment for Hp. Hp infection is not cured by a single antibiotic, and sometimes, a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three or more antibiotics is ineffective. Atrophic gastritis(AG) is a chronic disease whose main features are atrophy and/or intestinal metaplasia of the gastric glands, which arise from long-standing Hp infection. AG is reportedly linked to an increased risk for gastric cancer, particularly when extensive intestinal metaplasia is present. Active or past Hp infection may be detect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about two-thirds of AG patients. By immunoblotting of sera against Hp whole-cell protein lysates, a previous exposure to Hp infection is detected in all AG patients. According to guidelines, AG patients with Hp positivity should receive eradication treatment. The goals of treatment are as follows:(1) Cure of infection,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gastric functions;(2) possible reversal of atrophic and metaplastic changes of the gastric mucosa; and(3)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 An ideal antibiotic regimen for Hp should achieve eradication rates of approximately 90%, and complex multidrug regimens are required to reach this goal. Amongst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failure are high bacterial load, high gastric acidity, Hp strain, smoking, low compliance, overweight, and increas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 AG, when involving the corporal mucosa, is linked to reduc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At a non-acidic intra-gastric p H, the efficacy of the common treatment regimens combining proton pump inhibitors with one or more antibiotics may not be the same as that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Hp gastritis in an acid-producing stomach. Although the efficacy of these therapeutic regimens has been thoroughly tested in subjects with Hp inf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ophic gastritis Preneoplastic condition Intestinal METAPLASIA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TREATMENT
下载PDF
苦杏仁苷对佐剂性炎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方伟蓉 李运曼 钟林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 :观察苦杏仁苷对大鼠佐剂性炎症 (机体异常免疫 )和小鼠碳粒廓清 (机体正常免疫 )的影响 ,以揭示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Fre und’s完全佐剂抗原 ,形成大鼠慢性免疫萎缩性胃炎模型 ,测定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及胃蛋白... 目的 :观察苦杏仁苷对大鼠佐剂性炎症 (机体异常免疫 )和小鼠碳粒廓清 (机体正常免疫 )的影响 ,以揭示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Fre und’s完全佐剂抗原 ,形成大鼠慢性免疫萎缩性胃炎模型 ,测定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 ;大鼠足跖皮内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形成佐剂性关节炎 ,测定佐剂性关节炎原发病变的足跖肿胀度、继发病变的肿胀率及炎症抑制率 ;小鼠碳粒廓清实验测定廓清指数 (K)及吞噬指数 (α)。结果 :苦杏仁苷高剂量组可极显著降低大鼠胃蛋白酶活性 ,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原发病变的足跖肿胀度 ,减轻继发病变的肿胀率 ,提高小鼠的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 (P <0 .0 1) ;苦杏仁苷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大鼠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小鼠廓清指数 (P <0 .0 5 ) ,极显著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原发和继发病变的肿胀度、肿胀率 (P <0 .0 1) ;各剂量组的苦杏仁苷对大鼠胃液酸度无明显影响作用 (P >0 .0 5 )。结论 :苦杏仁苷能抑制佐剂性炎症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苷 免疫佐剂 萎缩性胃炎 佐剂性关节炎 碳粒廓清
下载PDF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被引量:53
6
作者 陆为民 单兆伟 +4 位作者 吴静 沈洪 张健宁 朱云华 朱长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方法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 ,造模组采用甲硝基亚硝基胍 (MNNG)溶液自由饮用 ,雷尼替丁灌胃 ,饥饱失常的综合法造模 2 0周 ,观察 2组大...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方法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 ,造模组采用甲硝基亚硝基胍 (MNNG)溶液自由饮用 ,雷尼替丁灌胃 ,饥饱失常的综合法造模 2 0周 ,观察 2组大鼠周身状况 ,血液红细胞免疫功能、LPO、SOD、GSH -Px、TXB2 、6 -keto -PGF1α、TXB2 / 6 -keto -PGF1α及胃粘膜病理等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周身状况较差 ,肝、脾、胸腺重量减轻 ,血液RBC -IC花环率、LPO、TXB2 、6 -keto -PGF1α含量及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增高 ,RBC -C3b受体花环率、SOD、GSH -Px活力降低 ,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胃粘膜形态均有典型的CAG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结论 该动物模型经多学科、多指标观察 ,与临床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 ,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气虚血瘀证
下载PDF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11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2
7
作者 杜艳茹 李佃贵 +3 位作者 王春浩 刘雪婷 何华 娄莹莹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3,37,共4页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前服用。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前服用。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镜像、血红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6%,对照组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镜像改善、血红蛋白升高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血流变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贫血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解毒方 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浊毒内蕴证
原文传递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被引量:51
8
作者 杨建华 王炳华 林勇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共430例受检者纳入研究。血清测试前,受检者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共430例受检者纳入研究。血清测试前,受检者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将受检者分为非萎缩性胃炎160例、萎缩性胃炎118例、胃癌15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 PGⅠ,PGⅡ和 G-17含量,并计算 PGⅠ/PGⅡ比值。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和 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 PGⅠ, PGⅡ,PGⅠ/PGⅡ及 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血清 PGⅠ和 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PGⅠ,PGⅡ,PGⅠ/PGⅡ及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为84.706μg/L,10.873μg/L,11.008和8.265 pg/L,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为65.145μg/L,10.089μg/L,6.375和4.971 pg/L。结论血清 PGⅠ,PGⅡ,PGⅠ/PGⅡ及 G-17水平低下是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生物学标志,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萎缩性胃炎 胃癌 GASTRIN-17
下载PDF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78例 被引量:35
9
作者 柯莹玲 单兆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且伴有Dys和(或)IM的78例患者,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总体疗效为69.20%;患者治疗前后腺体萎...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且伴有Dys和(或)IM的78例患者,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总体疗效为69.20%;患者治疗前后腺体萎缩程度缓解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黏膜Dys、IM改善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对CAG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黏膜Dys、IM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三七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6
10
作者 石雪迎 赵凤志 +2 位作者 戴欣 方杰 杨会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5-47,共3页
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复合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 ,观察三七和维甲酸对胃粘膜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并能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维甲酸对胃粘膜病变亦有明显的改... 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复合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 ,观察三七和维甲酸对胃粘膜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并能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维甲酸对胃粘膜病变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但大鼠的全身状态较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病理形态 实验药理
原文传递
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祥宏 黄飚 +7 位作者 王俊灵 李月红 米建民 申海涛 张志刚 严霞 邢凌霄 王士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以及血清PG检测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进行PG检测,与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以及血清PG检测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进行PG检测,与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胃癌高发区72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当地居民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胃黏膜正常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比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72.0μg/L、9.6μg/L和17.5。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胃黏膜正常组和胃溃疡(GU)组(P均<0.05)。GU组血清PG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CAG组、胃癌组和GU组血清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和胃黏膜正常组(P均<0.05)。CAG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PGⅠ≤60μg/L对CAG或胃癌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9.7%和95.5%;而PGⅠ/PGⅡ比值≤6的检出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4.7%和89.3%;PGⅠ≤60μg/L且PGⅠ/PGⅡ比值≤6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4.1%和97.3%。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而PGⅡ则明显增高(P<0.05)。PGⅠ≤60μg/L、PGⅠ/PGⅡ比值≤6、PGⅠ≤60μg/L且PGⅠ/PGⅡ比值≤6对肠上皮化生检出的灵敏度分别为16.6%、25.6%和11.9%,特异度分别为92.9%、80.4%和93.9%。结论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血清PG异常作为CAG、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病变筛查指标的灵敏度不太高,但特异度高。血清PGⅠ≤60μg/L可作为鉴别诊断胃癌与GU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蛋白酶原 萎缩性胃炎
原文传递
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12
作者 洪静 冯珍 +1 位作者 程中华 荆佳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究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就诊的人群的资料,共计243例。经过受试人员同意后对患者行白光胃镜... 目的探究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就诊的人群的资料,共计243例。经过受试人员同意后对患者行白光胃镜检查,之后再对患者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采集可疑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243例受试人员中,行常规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内镜下存在有可疑病灶,经胃镜下多点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萎缩性胃炎226例;早期胃癌17例。普通白光胃镜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4.7%(214/22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29.4%(5/17);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9.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88.2%(15/17),两组检查方法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白光胃镜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2%、53.5%、25.3%、97.4%、54.0%,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8.2%、99.4%、97.3%、94.3%、97.0%,后者准确性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且对早期胃癌患者检测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可执行性强,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早期胃癌 普通白光胃镜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血清TNF-α、IL-8和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郝婷婷 马晓鹏 +3 位作者 温彦丽 戴光荣 冯义朝 张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69-772,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NF-α、IL-8、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病理组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内窥镜确诊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3C尿素呼气...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NF-α、IL-8、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病理组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内窥镜确诊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3C尿素呼气和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H.pylori检测。依据胃炎组织病理类型分为:慢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胃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四个类别,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IL-8、VEGF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慢性胃炎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80例胃炎患者中41.5%伴有H.pylori感染,且H.pylori感染者血清中TNF-α水平(4.34±3.72)pg/ml和VEGF水平(683.18±428.37)pg/ml明显高于未感染者(2.76±1.51)pg/ml和(485.26±306.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8水平在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与慢性胃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血清中IL-8水平同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血清中VEGF水平则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结论血清中高TNF-α水平与慢性胃炎严重程度相关,高IL-8水平与慢性胃炎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相关,高VEGF水平则与胃癌癌前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血清胃泌素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莫耶 徐倩 +1 位作者 孙丽萍 孙明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 33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滴度。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 33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滴度。结果在60岁以上、H.pylori-Ig G阴性、萎缩性胃炎(AG)组及胃癌(GC)组中,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在非AG组及异型增生(GD)组中,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在所有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胃黏膜糜烂(GE)和胃溃疡(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SG-IM)组相比,GD、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G组相比,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H.pylori阴性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组和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G-IM组相比,AG、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GD组相比,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07)。结论血清G17水平受患者性别及H.pylori感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从SG、SG-IM、AG、GD到GC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GC患者较其他疾病明显升高。血清G17可能作为胃癌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萎缩性胃炎 胃癌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筛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34
15
作者 邓晓晶 郑海伦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624-1627,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胃肿瘤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下载PDF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32例 被引量:34
16
作者 彭海平 保继琼 +1 位作者 赵敏 廖志锋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且检测Hp为阳性及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型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PPI三联根除疗法,给予雷贝拉唑+阿...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且检测Hp为阳性及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证型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PPI三联根除疗法,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泻心汤。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Hp根除率、胃镜下和病理表现的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配合三联疗法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胃炎症状、减少复发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是治疗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较为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幽门螺杆菌 加味半夏泻心汤 廖志锋
下载PDF
Relationship of Helicobacterpylori eradication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mucosal histological changes: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被引量:31
17
作者 Zhou Liya Lin Sanren Ding Shigang Huang Xuebiao Jin Zhu Cui Rongli Meng Lingmei Li Yuan Zhang Li Guo Changji Xue Yan Yan Xiu'e Zhang J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454-1458,共5页
Background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s a common and potentially curable cause of gastric mucosa les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Hp infection with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gastric mucosa and gastri... Background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s a common and potentially curable cause of gastric mucosa les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Hp infection with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gastric mucosa and gastric cancer in Hp-positive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p-eradication patients followed up for ten years. Methods From an initial group of 1 006 adults, 552 Hp-positiv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treatment group (T; n=276) or a placebo group (P; n=276). In th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trial, T group subjects received oral doses of omeprazole, amoxicillin and clarithromycin for 1 week; those in the P group received a placebo. One month after treatment ended, a 13C urea breath test was performed, and Hp was undetectable in 88.89% of the T group. All subjects were followed at 1, 5, 8, and 10 years after treatment, with endoscopy and biopsies fo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Gastric mucosa inflammation was significantly milder in the 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P group one year after Hp eradication and this persisted for 10 years. Glandular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had deteriorated in both groups during ten years. However, the increased score of glandular atrophy at both the gastric antrum and corpus, and IM only at the gastric antrum, in the P group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in the T group. During the 10 years, 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gastric cancer (2 in the T group; 7 in the P group; P=0.176). When mucosal atrophy was absent at the gastric antrum and corpus when entering the study,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in the P group (n=6)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 group (n=0, P=0.013). Conclusions Hp eradication may significantly diminish and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IM and atrophy gastritis. Hp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Hp infection. and help halt progression of gastric mucosal inflammation eradication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risk for gastric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c cancer atrophic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
原文传递
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G-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18
作者 薛辉 辛凤池 +2 位作者 穆素恩 杨俭 赵树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1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探索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2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4例(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萎缩性胃炎组),早... 目的:探索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在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2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4例(非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42例(胃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血清PGⅠ、PGⅡ、G-17的水平,同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R),比较各组指标间的差异,同时绘制各指标筛查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别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胃癌组及萎缩性胃炎组的血清PGⅠ、PGR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下降,且胃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Ⅱ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血清G-17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萎缩性胃炎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PGⅠ<90 ng/m 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51.0%,血清PGR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PGR<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9%和54.0%,血清G-17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界值为G-17<5 pmol/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1%和64.0%。血清PGⅠ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PGⅠ<73 ng/m 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和74.9%;血清PGR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PGR<3,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和62.5%;血清G-17筛查胃癌的最佳界值为G-17<4 pmol/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5%和61.3%。结论: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下降明显,且胃癌患者的血清G-17异常升高,血清PG联合GS-17测定可用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萎缩性胃炎 胃癌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李佃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的数据挖掘 被引量:29
19
作者 徐伟超 赵润元 +6 位作者 李佃贵 刘建平 杜艳茹 郎晓猛 刘宇 李国雷 贾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50-4353,共4页
目的:总结李佃贵教授诊治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采集李佃贵教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9例,1 085诊次,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应用、中药使用及配伍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目的:总结李佃贵教授诊治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采集李佃贵教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9例,1 085诊次,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应用、中药使用及配伍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通过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出现疼痛、胀满、嗳气、反酸、烧心、心烦、纳少、寐差、大便溏稀、大便秘结症。中医常见证型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胃郁热、饮食停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常用治法为化浊解毒、解毒祛浊、养肝和胃、清利湿热、疏肝解郁、化食消积、活血化瘀、温中健脾等。常用的方剂为化浊解毒汤、芍药甘草汤、枳术丸、香苏饮、甘露消毒饮、丹参饮、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常用的药物为黄连、茵陈、豆蔻等。复杂网络分析图显示,黄连、茵陈、豆蔻、莱菔子、厚朴、鸡内金、绞股蓝、枳实为核心处方,其中最核心的药物为黄连。结论: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创新之一,值得进一步阐述、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数据挖掘 化浊解毒方 名医经验 李佃贵
原文传递
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祁宏 耿曙光 +4 位作者 许定仁 李德国 李明中 王观秀 刘冬冬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观察自拟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 15 7例 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97例 )和对照组 (6 0例 )。治疗组服用萎胃康 ,对照组服用胃乐宁和多酶片。服用1个疗程后在胃镜下进行病理活检 ,... 目的 :观察自拟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 15 7例 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97例 )和对照组 (6 0例 )。治疗组服用萎胃康 ,对照组服用胃乐宁和多酶片。服用1个疗程后在胃镜下进行病理活检 ,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7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8.33%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 1)。胃黏膜腺体萎缩者治愈率治疗组 (5 5 .6 7% )显著优于对照组 (2 1.6 7% ,P<0 .0 1)。伴有肠上皮化生 (IM)和不典型增生 (ATP)者治疗组有效率 (4 8.39%、6 3.6 4 % )也优于对照组 (17.6 5 %、16 .6 7% ,P均 <0 .0 5 )。治疗组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聚积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或 P<0 .0 5 )。结论 :萎胃康是治疗萎缩性胃炎较为理想的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胃康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疗效 血液流变学 中医药疗法 胃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