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尔硫对人体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的频率依赖性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郑良荣 陈瑶 +1 位作者 陈君柱 陶谦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评价频率对地尔硫心脏电生理作用的影响。  方法 :对 17例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 ,分析应用地尔硫前后在不同频率情况下房室结的电生理变化。  结果 :地尔硫不影响窦性心律周长、窦房结恢复时间、HV间期 ,但房室结文氏周长... 目的 :评价频率对地尔硫心脏电生理作用的影响。  方法 :对 17例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 ,分析应用地尔硫前后在不同频率情况下房室结的电生理变化。  结果 :地尔硫不影响窦性心律周长、窦房结恢复时间、HV间期 ,但房室结文氏周长由 312 .2± 18.6 ms延长到40 8.3± 17.5 ms(P<0 .0 1)。在慢频率心房起搏时 ,地尔硫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 (AVNERP)和 AH间期延长 ,延长量分别为 44 .2± 10 .8ms和 19.2± 6 .7ms。在快频率心房起搏时 ,AVNERP和 AH延长更为显著 ,分别为 91.7± 14ms和47.5± 10 .6 ms(P<0 .0 1,与慢频率相比 )。地尔硫延长 AVNERP的程度大于 AH间期 ,在快频率时该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 :地尔硫对人体房室结功能影响具有快频率依赖性特点 ,这种作用使其在心动过速时选择性抑制房室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ZHUO 电生理学 房室结 心动过速
下载PDF
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表现 被引量:3
2
作者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DSCT对27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测量窦房结和房室结动脉的直径、右SNA起点与RCA开口及左SNA起点与LCX起点的距离、AVNA与冠状静脉窦的距离。观察记录窦... 目的探讨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的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DSCT对27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测量窦房结和房室结动脉的直径、右SNA起点与RCA开口及左SNA起点与LCX起点的距离、AVNA与冠状静脉窦的距离。观察记录窦房结和房室结动脉起源、数量、行径及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①单支SNA中起源于RCA近段0~33 mm范围内的155例,起自LCX近段4~31 mm范围内100例;14例为两支窦房结动脉。②起源于LCX外后侧段的19例窦房结动脉呈"S"型走形,在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间隙内穿行。③SNA末段进入窦房结的途径有三种方式:SVC前型(50.00%)、SVC后型(41.54%)、Y型包绕(8.46%)。④AVNA起源于RCA 244例,起源于LCX 28例,6例为2支AVNA供血,均发自RCA。⑤AVNA的直径为(1.19±0.62)mm。AVNA与CSO的距离为(3.75±0.29)mm。结论窦房结动脉、房室结动脉解剖变异较大,DSCT可准确显示其解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房室结 双源 解剖学
下载PDF
心房刺激部位与电生理效应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新平 陈兆銮 +4 位作者 任国钧 周兰清 梁立权 阚瑞媛 唐安丽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4年第4期176-178,共3页
刺激高位右房(HRA)和房间隔右侧面下部(AS),试比较其在40例受检者中心房不应期和房室结传导时间(A-H间期)的差异及检出房室结双径路、裂隙现象和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的难易。结果表明:HRA刺激与AS... 刺激高位右房(HRA)和房间隔右侧面下部(AS),试比较其在40例受检者中心房不应期和房室结传导时间(A-H间期)的差异及检出房室结双径路、裂隙现象和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的难易。结果表明:HRA刺激与AS刺激相比心房相对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以及A─H间期均有显著性差异;AS刺激较能发现房室结双径路和裂隙现象;诱发室上速也似显差别。鉴于刺激心房内不同部位所产生的电生理效应不同,提出临床上应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心房内的刺激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刺激部位 不应期 房室结 裂隙现象
原文传递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尚郎 徐传金 +3 位作者 宁险峰 郑方胜 沃金善 范洪亮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①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病变部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治疗43例PSVT病人,其中房室结双径路11例,房室旁道32例(左侧旁道23例,右侧旁道9例)。③结果11例房... ①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病变部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治疗43例PSVT病人,其中房室结双径路11例,房室旁道32例(左侧旁道23例,右侧旁道9例)。③结果11例房室结双径路病人采用下位法消融均获成功;32例房室旁道病人中,31例消融成功(96.9%),另1例因旁道位于心外膜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随访28d~3.5年无复发。④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PSVT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垫网络迷走神经干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祁娜 张小琴 +5 位作者 张玲 胡嘉禄 杨尚磊 陈华 马艳红 侯月梅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心外膜窦房结脂肪垫(SAN-FP)和房室结脂肪垫(AVN—FP)网络迷走神经干调控心脏活动的主控区。方法杂种犬18只,分为A组和B组,以不同电压分别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干、SAN.FP和AVN—FP,测定窦性心率(SR)和AH间期,A组先消融... 目的探讨心外膜窦房结脂肪垫(SAN-FP)和房室结脂肪垫(AVN—FP)网络迷走神经干调控心脏活动的主控区。方法杂种犬18只,分为A组和B组,以不同电压分别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干、SAN.FP和AVN—FP,测定窦性心率(SR)和AH间期,A组先消融SAN—FP,在刺激迷走神经干的情况下测定SR和AH间期,再联合消融SAN—FP和AVN—FP,B组则先消融AVN—FP,再联合消融AVN-FP和SAN-FP。结果①右侧迷走神经干刺激产生的迷走效应强于左侧(SR减慢75%对41%),SAN—FP刺激引起SR减慢的最大幅度为13%;②优先消融SAN—FP后刺激迷走引起SR减慢的效应显著减弱,AH间期显著延长,联合消融后刺激迷走对SR的影响与消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H间期较消融前和单独消融时均显著延长;③优先消融AVN—FP刺激迷走引起SR减慢效应较消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间期较消融前明显延长,联合消融后刺激迷走对sR和AH间期的影响较单独消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干刺激的迷走效应右侧大于左侧,右侧迷走神经干主要通过AVN—FP调控窦房结功能。心外膜脂肪垫是迷走神经干调控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重要环节,AVN—FP是主控区,SAN-FP为辅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干 心外膜脂肪垫 窦房结 房室结 消融
原文传递
新角度观察慢径消融后快径前传及逆传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开进 刘浩 张志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3-735,共3页
目的:通过新角度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慢径消融后快径前传及逆传功能的变化。方法:48例确诊有明显跳跃现象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慢径消融,以相同条件及方法测定慢径消融前后快径的前向及逆向传导时间(TFP)及有效... 目的:通过新角度观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慢径消融后快径前传及逆传功能的变化。方法:48例确诊有明显跳跃现象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慢径消融,以相同条件及方法测定慢径消融前后快径的前向及逆向传导时间(TFP)及有效不应期(ERPFP)。结果:快径前向传导时间(TFP前)由术前的(106.04±36.36)ms缩短为术后的(89.98±27.09)ms(P<0.001);快径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FP前)由术前的(330.00±53.31)ms缩短为术后的(250.21±56.81)ms(P<0.001);快径逆向传导时间(TFP逆)由术前的(94.54±28.39)ms缩短为术后的(86.62±24.88)ms(P<0.01)。结论:慢径消融后快径前向及逆向传导功能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 双径路 前传 逆传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三磷酸腺苷诱发房室结双径路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鲁四德 白淑霞 +3 位作者 李东升 张宏考 刘继军 王磊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诱发房室结双径路(DAVNP)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方法4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前经股静脉快速(2s内)注射ATP(O.15mg/kg起始量,每次增加0.10mg/kg)...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诱发房室结双径路(DAVNP)现象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方法4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前经股静脉快速(2s内)注射ATP(O.15mg/kg起始量,每次增加0.10mg/kg),直至出现DAVNP现象、第二度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等。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腔内心电图。结果40例慢-快型AVNRT患者静脉注射ATP(16.1±5.8)rag(9~22mg)后,出现不同程度的AVB,具有DAVNP现象者29例(72.5%,29/40)其中11例(37.9%,11/29)静脉注射ATP0.15mg/kg后显示DAVNP现象。17例患者出现短暂的胸闷、头昏、咳嗽、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多在用药后15~20s发生,3~7s后消失。40例患者均出现-过性心律失常。结论运用小剂量递增法诱发DAVNP现象的阳性率较高。ATP的不良反应较多,但一般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不引起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剂量 安全性 三磷酸腺苷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8
作者 杨海玉 于世龙 +4 位作者 曾秋棠 张家明 陈志坚 毛奕 苗立夫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99-201,共3页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射频电消融 (RFCA)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对 2 0 2例A VNRT患者 RFCA术后进行随访 ,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资料。结果 :2 0 2例中 12例复发 ,复发率 5 .9%。复发组7例 (5 8.3% )、非复发组 18例 (9.5...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射频电消融 (RFCA)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对 2 0 2例A VNRT患者 RFCA术后进行随访 ,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资料。结果 :2 0 2例中 12例复发 ,复发率 5 .9%。复发组7例 (5 8.3% )、非复发组 18例 (9.5 % )靶点数 <3,复发组 9例 (75 .0 % )、非复发组 17例 (8.9% )慢径残存 ,两组比较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复发组 2例有明显的慢电位未加消融。结论 :消融靶点数 <3及慢径残存、慢电位靶点处未加消融是 RFCA治疗 AVNRT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复发
原文传递
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附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均志 姜国湖 +3 位作者 范作文 杜日映 孟宪章 陈超 《齐鲁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41-142,共2页
①目的 探讨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方法。②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③结果 术后随访至今 ,病人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 ,未发生心动过速。④结论 射频消... ①目的 探讨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方法。②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③结果 术后随访至今 ,病人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 ,未发生心动过速。④结论 射频消融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伴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手段 ,但术中需要仔细标测与消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希氏束旁道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电生理学
下载PDF
房室结阻断加永久起搏与房室结改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研究
10
作者 韩明华 郭涛 +3 位作者 赵玲 刘中梅 李淑敏 刘国宾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评价房室结阻断加永久起搏(AVNAP)和房室结改良(AVNM)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32例药物难治性AF患者,分成AVNAP(18例)和AVNM(14例)两组.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 in步行试验(6-MWT)、“SF-36问卷”生活质... 目的评价房室结阻断加永久起搏(AVNAP)和房室结改良(AVNM)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32例药物难治性AF患者,分成AVNAP(18例)和AVNM(14例)两组.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 in步行试验(6-MWT)、“SF-36问卷”生活质量评分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诊14月,AVNAP组LVEF由治疗前的(47±9)%增至(57±6)%(P<0.01),心功能分级由2.2±0.7降至1.4±0.5(P<0.05),6-MWT明显增加,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停服抗心律失常药.AVNM组LVEF、心功能、6-MWT、生活质量的改善不如AVNAP组.结论对药物难治性AF、AVNAP和AVNM均有效,但AVNAP明显优于AVNM和常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射频消融 房室结 治疗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对伴长不应期快径的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王玮 党书毅 +1 位作者 许大国 王崇全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79-580,共2页
目的:明确24 h动态心电图对伴长不应期快径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DAVNP 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3例患者在DCG示间歇 性PR间期延长,伴心悸等不适。食管电生理... 目的:明确24 h动态心电图对伴长不应期快径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DAVNP 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3例患者在DCG示间歇 性PR间期延长,伴心悸等不适。食管电生理显示快径有效不应期(ERP)延长,大于500 ms。结论:DAVNP患者 有时快径呈间歇性延长,DCG有助于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房室结 不应期
下载PDF
慢性快速心房纤颤患者的房室结消融
12
作者 蒲红 尹炯 吴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B05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快速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的房室结消融+心脏起搏+药物能否有效控制心室率问题。方法:将3例顽固性慢性快速房颤患者均给予房室结消融,放电中出现一过性快、慢速交界性心律,说明消融有效。若消融15-60 s未出现Ⅱ度Ⅱ型或... 目的:探讨慢性快速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的房室结消融+心脏起搏+药物能否有效控制心室率问题。方法:将3例顽固性慢性快速房颤患者均给予房室结消融,放电中出现一过性快、慢速交界性心律,说明消融有效。若消融15-60 s未出现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R-R长间期≥3 s、心室率≤40次/min时,停止消融观察,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则安装心脏起搏器。结果:1例患者完全阻断房室传导,心室率在38-40 次/min,给予植入心室起搏(VVI)的起搏器。另2例患者未出现AVB及R-R长间期,心室率降至90-120次/min 适当用减慢心室率及强心甙药物效果显著。结论:慢性快速顽固性房颤患者,用消融改良房室结+心脏起搏+ 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快速心房纤颤 房室结 消融 起搏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被引量:30
13
作者 马长生 董建增 +7 位作者 刘旭 王勇 颜红兵 周玉杰 李宪伦 刘兴鹏 杜昕 赵瑞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59-163,共5页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6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郭伟 杨剑雪 王小红 漆曙辉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09-211,共3页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T复发的关系。结果:①消融后77.4%(48例);17.7%(11例)和4.8%(3例)的病人分别达A、B和C型终点;②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③术后3~7天经食管电生理复查,A型终点AVNRT的再诱发率为2.1%(1例)、B型为18.2%(2例)、C型为33.3%(1例);④41例病人保持随访8.9±7.1个月,A型终点AVNRT复发率为4.9%,B、C型为28.6%。结果揭示AVNRT慢径消融中大多数病人可达到A型终点,且彻底阻断慢径后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AVNRT的近期和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B到和C型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菁 任自文 +4 位作者 丁燕生 吴林 陈健 柳景华 罗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之间的电生理联系。方法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率100%,2... 目的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之间的电生理联系。方法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率100%,26例消融后慢径消失(Ⅰ组),13例消融后慢径残存(Ⅱ组)。消融前后Ⅰ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32.5±49.5)ms缩短为(282.5±58.0)ms,前传功能不应期由(382.9±55.3)ms缩短为(346.3±38.0)ms,前传文氏周期由(350.0±55.4)ms缩短为(326.2±51.6)ms,差异均有显著性;Ⅱ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27.7±79.0)ms缩短为(290.8±79.5)ms,差异有显著性,而房室结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文氏周期差异均无显著性。Ⅰ组射频前后快径上相同A1A2间期A2H2快径最大值与对应A2H2相比,由(164.4±45.9)ms缩短为(129.1±57.5)ms,射频前后快径上相同A1A2间期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前40ms的对应A2H2相比,由(142.3±49.6)ms缩短为(122.3±54.6)ms,差异均有显著性。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盐酸关附甲素与普罗帕酮对比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 被引量:20
16
作者 高鑫 朱俊 +4 位作者 杨艳敏 李建东 杨志敏 刘静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比较盐酸关附甲素(AHH)与普罗帕酮注射液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入选自发或经食管调搏心房诱发的PSVT 患者,采用1:1随机静脉注射观察药 AHH 或对照药普罗帕酮;AHH 剂量为4 m... 目的比较盐酸关附甲素(AHH)与普罗帕酮注射液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入选自发或经食管调搏心房诱发的PSVT 患者,采用1:1随机静脉注射观察药 AHH 或对照药普罗帕酮;AHH 剂量为4 mg/kg,普罗帕酮为1 mg/kg。若转复为窦性心律,随时终止注射,无效则补充第二剂。记录是否转复以及转复前后参数。结果入选 AHH 组101例,普罗帕酮组100例。用药前两组间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基线特征相似。AHH 组在40min 内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为72例(71.3%),普罗帕酮组为73例(73.0%),P=0.6368。AHH 组平均转复时间为(9.62±8.39)min,普罗帕酮组为(10.61±9.47)min,P=0.5035。转复后各参数如自然窦房结恢复时间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H 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为11例(10.9%),普罗帕酮组为18例(18.0%),P=0.1653。AHH 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口唇、舌、手发麻。结论在研究所采用的剂量下,AHH 终止 PSVT 安全有效,其疗效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普罗帕酮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关附甲素 普罗帕酮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原文传递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体表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杜林燕 黄织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8期955-957,1022,共4页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体表心电图对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体表心电图对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诊断等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明龙 曹克将 +4 位作者 陈椿 单其俊 邹建刚 杨兵 李闻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心内电生理证实为慢快型AVNRT病人,均经常规中位或下位法改良慢径消融放电10次以上,但心动过速仍能诱发者;或为消融术后复...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心内电生理证实为慢快型AVNRT病人,均经常规中位或下位法改良慢径消融放电10次以上,但心动过速仍能诱发者;或为消融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9~76(466±185)岁。先于冠状静脉窦口上方进行线性消融(L1线),消融起点的心内电图为小A大V波,终点为大A大V波。如果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按同样方法在Koch三角的中位水平进行线性消融(L2线)。结果所有病人线性消融均获成功,30例病人在L1线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另8例病人经L2线性消融后获成功。线性消融的平均点数(47±11)次。5例病人在整个消融放电过程中无交界性心律出现,6例病人的交界性心律在大A波时出现。线性消融前,共有36例患者具有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线性消融成功后,16例病人仍有房室传导的跳跃现象,其中10例伴有单个心房回波,其余22例(58%)病人无跳跃和回波。手术过程中无1例病人发生房室阻滞。平均随访(104±42)个月,所有病人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对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AVNRT,Koch三角底部和/或中位水平的线性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性心律并非消融成功之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消融 病人 KOCH三角 治疗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 AVNRT 基底部 心律 诱发
原文传递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的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菁 丁燕生 +3 位作者 任自文 陈健 吴林 柴小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 ,行慢径消融 ,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 ,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 ,行慢径消融 ,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 ,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特点。结果 :I组心房程序刺激对AVNRT的诱发率仅 42 % (5 / 12 ) ,低于Ⅱ组的 6 6 %(2 3/ 35 )。Ⅰ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18.2± 2 9.3msvs 2 5 3.3± 80 .3ms,P >0 .0 5 ) ;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 H2 间期 (AHmax)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2 5 .8± 71.8msvs 175 .4± 41.9ms,P >0 .0 5 )。Ⅱ组ERP AVN消融后显著延长 (2 78.9± 5 8.9msvs 2 35 .8± 39.6ms,P <0 .0 5 ) ;AHmax消融后显著缩短 (172 .0± 6 7.1msvs 331.6± 86 .6ms ,P <0 .0 5 ) ;消融后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FP)显著缩短 (2 78.9± 5 8.9msvs 330 .0±5 5 .3ms,P <0 .0 5 )。消融前Ⅰ组AHmax短于Ⅱ组 (P <0 .0 5 ) ,Ⅰ组心动过速时A2 H2 间期 (AHSVT)与消融前AHmax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Ⅱ组AHSVT短于消融前AHmax(P <0 .0 5 )。结论 :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者较难经常规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慢径消融后曲线“尾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结功能曲线
下载PDF
射频消融后组织学损伤和电学损伤范围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玉堂 黄大显 +2 位作者 单兆亮 蒲红 王思让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为确定射频消融后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本文对射频消融犬右心室肌造成的电学损伤与组织学损伤范围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17只犬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分别用20W 10s、20W 30s、20W 60s 的射频电流经心外膜消融犬右心室肌。实验前... 目的:为确定射频消融后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本文对射频消融犬右心室肌造成的电学损伤与组织学损伤范围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方法:17只犬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分别用20W 10s、20W 30s、20W 60s 的射频电流经心外膜消融犬右心室肌。实验前和实验后即刻、30、60min 用单相动作电位电极导管在消融中心点及距中心点2、4、6、8、10、15和20mm 处分别记录单相动作电位。术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取组织标本,测量组织学损伤范围。结果:射频消融后,各时间点上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消融中心部位电学损伤最严重,随远离中心点,损伤程度逐渐减轻。距中心点15mm 左右,动作电位幅度基本恢复正常。消融后动作电位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本实验第一次提出了射频消融后电学损伤范围的概念,并发现电学损伤范围明显大于组织学损伤范围。临床上当消融治疗靶点定位不准确时,房室旁路则可能位于仅有电学损伤的部位。异常传导活动因电学损伤而暂时受抑制,造成成功的假象。这可能是射频消融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损伤 组织学 单相动作电位 右心室 心动过速 复发 部位 对比研究 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