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管慧 戴国华 +5 位作者 高武霖 任丽丽 付浩然 赵泽鹏 李珏 刘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086-6091,共6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近期心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倾向评分匹配(PSM)进行精确比较。使用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提取患者信息、随访药物使用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近期心功能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倾向评分匹配(PSM)进行精确比较。使用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提取患者信息、随访药物使用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LVEF、NT-proBNP改变和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与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的关系。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患者959例,成功随访842例,倾向评分匹配成功771例。治疗前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NYHA分级、LVEF、NT-proBNP改善值分别为0.70 vs 0.58、8.15%vs 6.74%、1038pg/mL vs 942pg/mL。PSM前和PSM后,暴露组心衰再入院率及心源性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非暴露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暴露组在相同随访时间点心衰再入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暴露组生存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P<0.01)。Cox生存分析表明,中医药干预是心衰再入院和心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中医药干预能够更好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远期预后 队列研究 生存分析 倾向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被引量:14
2
作者 庾华东 陶凉 陈绪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691-693,共3页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宫术(MazeⅢ)治疗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4月,102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同时采用RFA...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宫术(MazeⅢ)治疗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4月,102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同时采用RFA改良迷宫手术,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指标。结果RFA改良迷宫术所需时间(15.2±4.3)min。全组无死亡。与RFA相关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1.0%),心包积液2例(2.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起搏器2例(2.0%)。术后12个月时,窦性心律恢复率79.4%(81/102)。其中左心房最大径≤55mm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左心房最大径>55mm的患者[98.3%(57/58)vs54.5%(24/44),χ2=29.265,P=0.000];房颤病程短于2年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病程长于2年者[100.0%(35/35)vs68.7%(46/67),χ2=13.814,P=0.000]。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AF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迷宫手术 射频消融 心内直视手术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方芳 吴旸 +3 位作者 郭自强 沈彬 匡武 郭维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房颤患者,治疗周期为30d。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郭维琴教授治疗房颤中药经验方,观察治疗前后两组SF-36量表积分...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房颤患者,治疗周期为30d。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郭维琴教授治疗房颤中药经验方,观察治疗前后两组SF-36量表积分变化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①治疗前后两组8个维度积分及总分的Cronbach'a系数均大于0.7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②两组治疗前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在8个维度积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P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③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07<0.01,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经治疗组能够更好改善房颤患者的中医症候。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房颤 SF-36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苦参碱对心房颤动犬心房肌IKM3电流的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隋晓红 周宇宏 +4 位作者 李竹琴 杨茂 吕延杰 乔国芬 杨宝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时犬心房肌M3受体介导IKM3电流的变化及苦参碱对IKM3的作用,为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致心房颤动犬模型,通过膜片钳技术比较犬心房肌正常和模型组电流变化及... 目的探讨正常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时犬心房肌M3受体介导IKM3电流的变化及苦参碱对IKM3的作用,为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致心房颤动犬模型,通过膜片钳技术比较犬心房肌正常和模型组电流变化及药物作用的不同。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犬心房肌IKM3电流密度明显增高(实验电压+50mV时,232±81pAvs198±80pA,n=4,P<0.05),苦参碱对IKM3电流有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M3受体及其介导的IKM3电流可能是治疗房颤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M3 受体 IKM3电流 苦参碱
下载PDF
《2020 ACC专家共识决策路径:合并心房颤动或静脉血栓栓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解读 被引量:11
5
作者 尹琪楠 韩丽珠 +5 位作者 边原 陈璐 黄雪飞 雷洋 宋玉洁 童荣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3-714,共12页
2020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2020 ACC ECDP:合并心房颤动或静脉血栓栓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需要同时使用抗凝(AC)和抗血小板(APT)患者提供一个决策框架。专家... 2020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2020 ACC ECDP:合并心房颤动或静脉血栓栓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需要同时使用抗凝(AC)和抗血小板(APT)患者提供一个决策框架。专家共识决策路径(ECDPs)针对4种临床情况提出抗栓建议,分别是接受口服抗凝药(OAC)治疗的心房颤动(AF)患者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抗血小板治疗(APT)、接受APT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的患者新发AF需要OAC治疗、既往静脉血栓栓塞(VTE)接受AC治疗的患者需要PCI和APT以及接受APT治疗的ASCVD患者新发VTE需要AC治疗。该文对该路径进行全面解读,包括多个路径图和用药表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 抗血小板 房颤 冠心病 静脉血栓栓塞 专家共识决策路径 解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房颤选穴规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雯敏 杨雨滢 +3 位作者 刘晶晶 丁束宁 齐葭 张宇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探讨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8个数据库,筛选...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探讨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0年11月针灸治疗房颤的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腧穴频次、归经及腧穴关联规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涉及腧穴24个,腧穴核心配伍3组,核心腧穴4个。【结论】选穴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内关,特定穴以交会穴为主,多选取任脉、心包经的腧穴,腧穴配伍以膻中、内关、中脘、气海为核心。针灸治疗房颤的选穴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注重经络循行与经气的互通,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心房颤动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内关穴 交会穴 任脉 心包经 腧穴
原文传递
左心耳封堵术与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艳霞 安智晶 +1 位作者 张得梅 郭雪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2-647,共6页
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与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 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与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英文检索方式为("atrial fibrillation"or"AF"or"nonvalvular AF")and("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or"LAAC")and("new oral anticoagulants"or"NOAC"or"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or"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or"warfarin")。中文检索词包括“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新型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复合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3篇,非RCT 6篇,总计242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患者应用LAAC相较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复合栓塞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 0.62~1.31,P=0.59),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 0.48~2.59,P=0.81),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 0.38~2.11,P=0.81);相比于华法林和NOAC,LAAC出血事件的发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95%CI 0.35~0.65,P=0.000)。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LAAC,相比于口服抗凝药物,栓塞、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新型口服抗凝剂 华法林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黎萍 朱仁洋 董芬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7期1449-145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方法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2种评分法的危险分层(低、中、高危),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TIA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6.1%。预测2d脑梗死风险,ABCD^2及ABCD^2F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65;预测7d脑梗死风险,2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62。对7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ABCD^2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1.22%、12.8%、16.98%,7d为3.66%、18.40%、30.19%;按ABCD^2F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0%、12.69%、16.98%,7d为1.37%、18.66%、30.19%;两种评分法各危险分层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F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结合房颤的危险分层更具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 评分 房颤 预测
下载PDF
糖尿病、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案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昊 潘建安 +2 位作者 张俊峰 顾俊 王长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探讨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患者中,不同血糖、血压控制水平及心房颤动控制策略对于新发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风险的... 目的·探讨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患者中,不同血糖、血压控制水平及心房颤动控制策略对于新发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418例同时患有T2DM、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但无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观察7年随访期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7.0%、7.0%~8.0%、>8.0%)、不同血压控制水平[24 h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120~140 mmHg、>140 mmHg]以及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对该人群新发HFpEF风险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索新发HFpEF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年随访期内,418例患者中有67例发生HFpEF;对比糖尿病、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不同控制水平或治疗策略,强化降糖(糖化血红蛋白<7.0%)、血压控制不佳(24 h收缩压>140 mmHg)和心房颤动心率控制的患者新发HFpEF风险最高(37.9%),而标准降糖(糖化血红蛋白7.0%~8.0%)、强化降压(24 h收缩压<120 mmHg)和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的患者新发HFpEF风险最低(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心率控制策略(HR=1.727,95%CI 1.079~2.997,P=0.036)是新发HFpE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同时患有T2DM、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患者,采取标准降糖、强化降压和心房颤动节律控制可能是延缓HFpEF进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 糖尿病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优化管理
下载PDF
ICU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淑燕 李冰玉 +1 位作者 沈美妹 王少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目的评价在我院ICU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新发房颤(NOAF)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ICU进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老年ACS患者440例.根据患者术后... 目的评价在我院ICU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后新发房颤(NOAF)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ICU进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老年ACS患者44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NOAF将患者分为NOAF组与非NOAF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症、病史、超声与血管造影特征、治疗情况、术前实验室指标.对患者进行6个月隧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评价患者发生NOAF及6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预测因素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共有77例(17.5%)发生NOAF(NOAF组,n=77),363例(82.5%)未发生NOAF(非NOAF组,n=363).68例(15.5%)死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梗死(MI)病史(OR=4.510,95%CI1.680~12.107,P=0.004)与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OR=1.103,95%CI1.055~1.153,P<0.001)是老年ACS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NOAF的独立预测因素.MH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MHR预测NOAF的截断值为15.873,敏感度为75.98%,特异度为65.03%.多变量Cox比例模型分析表明,NOAF(HR=2.330,95%CI2.489~8.625,P=0.019)与Killip分级Ⅲ/Ⅳ级(HR=2.951,95%CI 1.219~7.137,P=0.017)是老年ACS患者急诊PCI术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MI病史和MHR是老年ACS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NOAF的独立预测因素,NOAF与Killip分级Ⅲ/Ⅳ级是老年ACS患者急诊PCI术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心房颤动(af)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荣 李丹 曹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8期583-584,604,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房颤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干预组(n=30)及对照组(n=30),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 d、2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房颤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干预组(n=30)及对照组(n=30),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 d、2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进行评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SAS、SDS评分情况。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房颤治疗疗效,缓解其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老年 心理干预 护理
下载PDF
丁书文从“火扰心神”论治心房颤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靖涵 柴振豪 +4 位作者 姜枫 张凌霄 王晓杰 张世君 李运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40-2643,共4页
丁书文教授基于中医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提出“火扰心神”为心房颤动发生的关键病机,认为清火化瘀安神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大法,并将当归六黄汤、心速宁胶囊等引入心房颤动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文章基于“火”为心房颤动的病理因素、心血瘀... 丁书文教授基于中医理论、总结临床经验,提出“火扰心神”为心房颤动发生的关键病机,认为清火化瘀安神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大法,并将当归六黄汤、心速宁胶囊等引入心房颤动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文章基于“火”为心房颤动的病理因素、心血瘀阻为心房颤动的病理进程、心神受扰为心房颤动的病理转归3个层面探讨丁书文教授论治心房颤动的病因病机思路,阐述丁教授以清火化瘀安神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以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佐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扰心神 心房颤动 名老中医经验 丁书文 清火化瘀安神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傅姣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064-1066,1070,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并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并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研究组接受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接受毛花苷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用药后研究组不同时间段的AF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68.75%比91.2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5.00%比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MI并发AF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AF的控制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安全性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心房重构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淯夏 杨水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0期944-949,共6页
心房颤动(房颤,AF)是引起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房颤是常见的由一系列心脏疾病引起心房重构的终点事件,其本身也能引起心房重构从而促进心律失常的发展[1].随着人们对心房重构的机制及其在房颤进展中作用的逐渐认识,对离子通道... 心房颤动(房颤,AF)是引起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房颤是常见的由一系列心脏疾病引起心房重构的终点事件,其本身也能引起心房重构从而促进心律失常的发展[1].随着人们对心房重构的机制及其在房颤进展中作用的逐渐认识,对离子通道调控机制和作用靶点的研究也有了较深入的发展.本文将重点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小分子RNA
下载PDF
房颤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波 朱国平 +3 位作者 高婷叶 彭飞 顾烨霞 蒋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33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对房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消融术前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消融术后1年,所有患者PF、RP...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对房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消融术前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消融术后1年,所有患者PF、RP、GH、SF、RE、MH六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阵发性房颤组患者术后1年PF、RP、GH、VT、SF、RE、MH七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术后1年PF、RP、GH、SF、RE五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未复发组患者术后1年PF、RP、GH、VT、SF、RE、MH七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复发组患者术后PF、RP、GH、SF、RE、MH六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导管消融术可以改善房颤患者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不论术前是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术后有无复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房颤转复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林 刘晓洁 +4 位作者 李楠 朱家庭 徐宝华 吴有华 陈强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63-364,367,共3页
[目的]探讨房颤转复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BNP的变化。[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的150例房颤患者,根据复律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复律成功患者组,房颤复发组(复律1个月内再发),转律失败组。另选50例正常窦性心率者作为对照组。在转复前及窦... [目的]探讨房颤转复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BNP的变化。[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的150例房颤患者,根据复律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复律成功患者组,房颤复发组(复律1个月内再发),转律失败组。另选50例正常窦性心率者作为对照组。在转复前及窦性节律恢复后24 h采集周围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浆BNP。[结果]15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10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36±11.3)pg/mL降至(68±13.0)pg/mL(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92±23.3)pg/mL降至(106±14.4)pg/mL(P<0.05)。转律成功未复发者86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38±15.5)pg/mL降至(73±12.2)pg/mL(P<0.05);转律后复发者(1个月内复发)42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218±13.6)pg/mL降至(172±23.3)pg/mL(P>0.05);转律失败者22例,BNP水平(265±12.8)pg/mL。[结论]在房颤复律患者中,BNP可预测房颤复律的成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转律 血浆BNP水平
下载PDF
房颤大鼠血清MMP-9的水平及定心胶囊干预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季芳 张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518-52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房颤后血清MMP-9的水平改变及定心汤对其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首先建立慢性房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设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和定心胶囊治疗组。用药4周后,观察定心胶囊中药组和西... 目的:探讨大鼠房颤后血清MMP-9的水平改变及定心汤对其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首先建立慢性房颤的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设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和定心胶囊治疗组。用药4周后,观察定心胶囊中药组和西药维拉帕米对房颤大鼠血清中MMP-9的影响。结果:①大鼠房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MMP-9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②定心胶囊治疗组和维拉帕米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明显地降低血清中MMP-9的含量(P<0.05)。③定心胶囊治疗组与维拉帕米对照组对房颤大鼠血清中MMP-9的改善程度相比前者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④同时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有严重损伤,说明房颤大鼠的模型基本建立成功,治疗组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善明显,其中以中药组尤为突出。结论:定心胶囊可以抑制房颤血清MMP-9的水平,是防治房颤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心胶囊 房颤 MMP-9
下载PDF
AF患者LAAO术前LAA开口参数与术中置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及术后PDL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柴夏宁 王新文 +4 位作者 杨敏 赵继敏 王杰 丁金祥 高楠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封堵(LAAO)术前左心耳(LAA)开口参数与术中置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及术后器械周围残余分流(PDL)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实施LAAO术的83例非瓣膜...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封堵(LAAO)术前左心耳(LAA)开口参数与术中置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及术后器械周围残余分流(PDL)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实施LAAO术的83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PDL发生情况将其分为PDL组(23例)和无PDL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LAA开口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无PDL组LAA开口参数与术中置入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PDL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PDL组年龄显著小于无PDL组(P<0.05),两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组LAA开口长径、短径、周长、面积大于无PD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PDL组LAA开口长径、短径、周长、面积与置入封堵器尺寸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年龄是术后PDL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较大的LAA开口短径是术后PD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AA开口参数与封堵器尺寸呈正相关,其中LAA开口面积与封堵器尺寸的相关性最好,可为临床上封堵器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较大的年龄是LAAO术后PDL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较大的LAA开口短径是LAAO术后PD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CT成像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器械周围残余分流 左心耳开口
下载PDF
Using Magnesium Sulfate to Prev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in Bangladesh
19
作者 Manoj Tiwari Md. Abir Tazim Chowdhury +5 位作者 Hema Poudel Munama Magdum Md. Mostafizur Rahman Vivek Kumar Jha Md. Ahaduzzaman Md. Abul Bashar Maruf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3年第9期565-577,共13页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commonly occurs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particularl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agnesium, known for its stabilizing effect on cell membranes, has shown promise in preven...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commonly occurs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particularl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agnesium, known for its stabilizing effect on cell membranes, has shown promise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intravenous magnesium infusion in preven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here maintaining stable cell membranes is crucial in averting this complicatio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gery, Bangabandhu Sheikh Mujib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20 to February 2022. Sixty-six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n = 33) received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fate (10 mmol/2.47gm) for three days after surgery, while Group B (n = 33) did not receive magnesium sulfate.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occurrenc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in three days after surgery was evaluated using convenient sampl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PSS version 26.0, utilizing independent Student’s t-test for continuous data and Chi-square and Fisher’s exact test for categorical data. A p-value of ≤0.05 was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or gender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Group B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ower magnesium levels than Group A on the 0<sup>th</sup>, 1<sup>st</sup>, 2<sup>nd</sup>, and 3<sup>rd</sup> days post-surgery. Additionally, Group B experienc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longer ICU stays, and two mortalities. The study did not detect any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magnesium infusion. Conclusion: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dministering magnesium intravenously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n lower the chances of developing atrial fibrillation. This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using magnesium as a 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a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POaf) Magnesium Sulfate Bangladesh.
下载PDF
基于CCTA研究房颤患者行胸腔镜下LAAL术后左心耳形态与残余分流的相关性
20
作者 程相宜 黄成锋 +5 位作者 熊雨美 陆华 廖胜杰 张晓慎 王昊 沈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后CCTA图像并分析LAA形态学指标。根据LAAL术后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有PDL组(n=34)及无PDL组(n=28)。对两组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危险因素。结果:将LAA各项参数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AA短径(OR=0.393,95%CI:0.167~0.926,P=0.033)、LAA口长径(OR=0.330,95%CI:0.138~0.785,P=0.012)、LAA口短径(OR=0.083,95%CI:0.019~0.367,P=0.001)、LAA口周长(OR=0.078,95%CI:0.510~0.983,P=0.039)、LAA口面积(OR=0.499,95%CI:0.319~0.783,P=0.002)及LAA体积(OR=0.855,95%CI:0.768~0.953,P=0.005)均与术后PDL的发生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后,LAA口短径更长为PD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CCTA行LAA形态学评估对AF患者LAAL术后PDL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LAA口短径较长时,需警惕PDL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CT血管成像(CCTA) 胸腔镜 左心耳缝扎术(LAAL) 残余分流(PDL) 房颤(a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