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叶兰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美凤 韩芸 +4 位作者 邢东明 王伟 徐丽珍 杜力军 丁怡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分离鉴定竹叶兰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乙醇提取 ,硅胶、SephadexLH 2 0及ODS柱色谱分离 ,用UV ,IR ,NMR和MS等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 :分得 5个化合物 ,分别为反式 2 丙烯酸 ,3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 二十二烷酯 [(2E... 目的 :分离鉴定竹叶兰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乙醇提取 ,硅胶、SephadexLH 2 0及ODS柱色谱分离 ,用UV ,IR ,NMR和MS等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 :分得 5个化合物 ,分别为反式 2 丙烯酸 ,3 (4 羟基 3 甲氧基苯基 ) 二十二烷酯 [(2E) ,2 propenoicacid ,3 (4 hydroxy 3 methoxyphenyl) decosylesterⅠ ]、对羟基苯甲醇 (p hydroxybenzylalcoholⅡ )、三十烷醇 (triacontanolⅢ )、对羟基苄乙基醚 (p hydroxybenzylethyletherⅣ )、3 羟基 5甲氧基联苄 (3 hydrox y 5 methoxybibenzylⅤ )。结论 :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叶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化学成分 中药 对羟基苯甲醇
下载PDF
竹叶兰菲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美凤 丁怡 张东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竹叶兰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采用UV,NMR和MS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7hydroxy2,4d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 目的分离鉴定竹叶兰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采用UV,NMR和MS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7hydroxy2,4d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Ⅰ),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4,7dihydroxy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Ⅱ),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2,7dihydroxy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Ⅲ),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7hydroxy2methoxyphenanthrene1,4dioneⅣ),和7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二酮(7hydroxy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4dioneⅤ)。结论5个菲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叶兰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类 竹叶 甲氧基 化学成分 干燥根 首次 乙醇提取 二羟基 二酮 类化合物
下载PDF
傣族药竹叶兰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琼 李乔丽 +2 位作者 放茂良 李东东 高云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77-81,共5页
为了研究竹叶兰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法将竹叶兰提取物分为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个不同极性部位。分别测定其活性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含量,考察其对羟自由基(·OH)和脂... 为了研究竹叶兰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法将竹叶兰提取物分为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个不同极性部位。分别测定其活性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含量,考察其对羟自由基(·OH)和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抑制活性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且与芦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同部位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且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稍有差异。相同质量浓度的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与芦丁相比略高于芦丁对照,水相则低于相同质量浓度的对照。竹叶兰提取物的4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的抗氧化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总多酚 总黄酮 总皂苷 羟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能力
下载PDF
竹叶兰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新月 汤冰雪 +1 位作者 邱君志 刘美凤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88,共7页
本文采用经典的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从两种不同产地的竹叶兰植株的根、茎及叶片部位中共分离出16株可培养的内生真菌,其中4种真菌分离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竹叶兰,12种真菌分离自广西省百色市的竹叶兰。根据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 本文采用经典的植物内生菌分离方法,从两种不同产地的竹叶兰植株的根、茎及叶片部位中共分离出16株可培养的内生真菌,其中4种真菌分离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竹叶兰,12种真菌分离自广西省百色市的竹叶兰。根据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大致分为7类,其中Phanerochaete sp.、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Diaporthe sp.、Hypoxylon sp.、Nodullsporium sp.、Chaetomium nigricolor各一株,其余10个菌株均属于Colletotrichum sp.,说明Colletotrichum sp.为竹叶兰内生真菌的一大优势种。通过对其中5种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法、Fe^(3+)还原能力法及H_2O_2自由基清除法),得到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2种菌株BSSF-2及YNLF-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80%),经鉴定菌株BSSF-2为Colletotrichum karstii,菌株YNLF-1为Phanerochaete sp.。本研究结果表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寻找新型抗氧化药物的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内生真菌 形态学鉴定 抗氧化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傣药竹叶兰总黄酮超声-双水相提取工艺 被引量:12
5
作者 付艳丽 高云涛 +3 位作者 李竞春 贝玉祥 王辰 王明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59-2063,共5页
目的:确定傣药竹叶兰中总黄酮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芦丁为指标应用超声耦合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提取竹叶兰中总黄酮物质,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考察丙醇浓度、硫酸铵用量、超声时间3个因素对竹叶兰... 目的:确定傣药竹叶兰中总黄酮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芦丁为指标应用超声耦合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提取竹叶兰中总黄酮物质,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考察丙醇浓度、硫酸铵用量、超声时间3个因素对竹叶兰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竹叶兰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丙醇浓度为55%,超声时间为50 min,硫酸铵用量20%,总黄酮得率为3.53%。结论:双水相体系对竹叶兰总黄酮有较好的提取作用,工艺简单、省时、易操作、易于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超声提取 双水相分离 总黄酮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竹叶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慧 宋启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40,共4页
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90%乙醇提取物中利用MCI、硅胶、大孔树脂通过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4-羟苄基)-3,4,5-三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1)、apigenin6,8-di-C-β-glucopy-ranoside(vicenin-2,2)、7... 从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90%乙醇提取物中利用MCI、硅胶、大孔树脂通过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4-羟苄基)-3,4,5-三甲氧基环己-2,5-二烯酮(1)、apigenin6,8-di-C-β-glucopy-ranoside(vicenin-2,2)、7-羟基-2,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orchinol,3)、7-羟基-2-甲氧基菲-1,4-二酮(densiflorol B,4)、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酮(5)、正二十四饱和脂肪酸甘油酯-1(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环己-2 5-二烯酮
下载PDF
竹叶兰花器官发育过程及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洁秋 朱根发 +1 位作者 王凤兰 杨凤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8,共9页
本研究通过解剖形态学观察,并检测主要代谢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阐述竹叶兰花器官发育特征及生理特性,为新花卉作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广州地区户外栽培条件下,竹叶兰全年可开花,为总状花序,单... 本研究通过解剖形态学观察,并检测主要代谢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阐述竹叶兰花器官发育特征及生理特性,为新花卉作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广州地区户外栽培条件下,竹叶兰全年可开花,为总状花序,单朵次第开花,整枝花期188 d;(2)根据花器官发育特征分为5个时期:花芽分化期、萼片伸长期、合蕊柱发育期、花瓣着色期及花朵绽放期,单花发育仅需32 d;(3)进入生殖生长后,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次为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平稳上升趋势;(4)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在营养生长期持续上升,在花芽发育期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与之相反,脱落酸(ABA)含量在花芽分化期显著上升,在花芽发育后期下降;推测竹叶兰体内低水平的IAA、GA3和高水平的ABA可能对花芽分化起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花器官发育 营养代谢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下载PDF
不同光质LED对竹叶兰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阿瑾 杨凤玺 +1 位作者 王亚琴 朱根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18-1323,共6页
本研究采用9种LED光质组合光源处理竹叶兰2个月大的幼苗,测定其形态生长、酚类物质、氧化代谢指标。结果表明:与红光,远红光相比,蓝光使幼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生物量积累且有利于多酚、黄酮、花色素苷等活性成分的积累,同时蓝光可促... 本研究采用9种LED光质组合光源处理竹叶兰2个月大的幼苗,测定其形态生长、酚类物质、氧化代谢指标。结果表明:与红光,远红光相比,蓝光使幼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生物量积累且有利于多酚、黄酮、花色素苷等活性成分的积累,同时蓝光可促使竹叶兰体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含量增加,提高植物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而相较于单色光源,复合光呈叠加效应,其中在3B1R条件下,竹叶兰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各项指标最好,更利于提高其药用价值,为最优光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光质 竹叶兰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傣药纹尚海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雪梅 张建胜 高云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利用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OH、光照核黄素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硫代巴比妥酸(TBA)分光光度法首次对傣药纹尚海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纹尚海提取物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对DNA氧化损伤有显著抑制作用.
关键词 傣药 纹尚海 抗氧化
下载PDF
竹叶兰根系共生真菌群落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艾叶 谢泰祥 +3 位作者 刘江枫 兰思仁 彭东辉 张清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31-1642,共12页
为研究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根系共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对寄主的营养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竹叶兰根围土壤、根表、根内3个生态位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与预测。所测竹叶兰根系共生真菌的平均辛普森指数为根围0.... 为研究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根系共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对寄主的营养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竹叶兰根围土壤、根表、根内3个生态位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鉴定与预测。所测竹叶兰根系共生真菌的平均辛普森指数为根围0.972、根表0.905、根内0.703,说明3个位点都具有丰富的共生真菌;根围土壤真菌香农指数7.393显著高于根表和根内香农指数4.728和2.872,根表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根内(P<0.05)。根表、根内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罗兹壶菌门、壶菌门、毛霉菌门和被孢霉门,较根围土壤缺少球囊菌门和梳霉菌门;分子方差分析(AMOVA)证实3个生态位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4)。各生态位丰度最高的20个真菌仅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的40个属,其中子囊菌有30个属,种类数量占优势,而担子菌的单个种类丰度高于子囊菌。根围土壤腐生型真菌占优势(44.07%);根表主要有腐生、病原、共生型真菌;根内真菌营养类型差异大,样品M1的共生型真菌为优势类型(97.21%),M2、M3以腐生型占优(90.96%)。优势共生型真菌有革菌属Threlephora、根须腹菌属Rhizopogon和Dentiscutata,腐生型真菌主要有长毛孔菌属Funalia和Vuilleminia,均为担子菌。研究结果为揭示竹叶兰与根系真菌的营养关系以及共生真菌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根共生真菌 群落结构 生物学功能
原文传递
竹叶兰萃取物对四氯化碳诱导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云涛 刘萍 +1 位作者 何弥尔 刘淑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研究了竹叶兰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四氯化碳诱导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竹叶兰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有效抑制Fenton自由基所致卵磷脂脂质体脂质过氧化、CCl4诱导鼠肝细胞、以及人血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结果表明竹叶兰解毒机理与竹叶兰对化学毒物诱导... 研究了竹叶兰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四氯化碳诱导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竹叶兰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有效抑制Fenton自由基所致卵磷脂脂质体脂质过氧化、CCl4诱导鼠肝细胞、以及人血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结果表明竹叶兰解毒机理与竹叶兰对化学毒物诱导脂质过氧化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乙酸乙酯提取物 脂质过氧化 四氯化碳
下载PDF
傣药竹叶兰中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叶艳青 罗利军 +2 位作者 吴娜 念晓 张代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7-190,194,共5页
照传统煎煮法对中药竹叶兰中铜、锌、铁、镁、钙、铬、锰和镉8种金属元素进行提取,用微孔滤膜分离提取液中的溶态与悬浮态,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对可溶态中的有机态与无机态进行分离;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各种形态中的8种元素进行... 照传统煎煮法对中药竹叶兰中铜、锌、铁、镁、钙、铬、锰和镉8种金属元素进行提取,用微孔滤膜分离提取液中的溶态与悬浮态,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对可溶态中的有机态与无机态进行分离;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各种形态中的8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竹叶兰叶中8种元素的总提取率10.27%~58.01%,浸留比11.46%~138.6%,悬浮态颗粒吸附率0.25%~8.47%,可溶态中铁的有机态与无机态的比例为322.8%,锌、镉、锰、镁、钙、铬和铜的有机态与无机态的比率40.28%~121.2%.该法对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93.48%。116.3%;相对标准偏差1.21%~3.57%,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金属元素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形态分析
原文传递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晓芬 周学进 +2 位作者 张公信 付艳丽 高云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939-2942,共4页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竹叶兰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2.50 g/L,上样速率3.0 BV/h,洗脱剂80%乙醇,洗脱速率3.0 BV/h,洗脱剂用量4.0 BV,按此工艺条件纯化后的竹叶兰总黄酮纯度达81.58%。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总黄酮有较好...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竹叶兰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2.50 g/L,上样速率3.0 BV/h,洗脱剂80%乙醇,洗脱速率3.0 BV/h,洗脱剂用量4.0 BV,按此工艺条件纯化后的竹叶兰总黄酮纯度达81.58%。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总黄酮 分离纯化 竹叶兰
下载PDF
竹叶兰提取物抗氧化与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闫雪孟 汤冰雪 刘美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62-2864,共3页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药用植物竹叶兰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丙酮部位、甲醇部位)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DPPH自由基、红细胞内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探究竹叶兰各极性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探究竹...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药用植物竹叶兰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丙酮部位、甲醇部位)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DPPH自由基、红细胞内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探究竹叶兰各极性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探究竹叶兰各极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抑制作用。结果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最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为7.84μ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为6.25μg/ml;且乙酸乙酯部位能够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减弱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红细胞的损伤。结论竹叶兰乙酸乙酯部位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乙酸乙酯部位 抗氧化 抗菌
原文传递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庆琴 李璐 +3 位作者 张锦 王云强 罗艳 李青青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4,共12页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的小孢子囊在极面观方向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膜组织,将其沿花药室纵轴方向深切为4个不等大的棒状次生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2)花药成熟时,靠花药开裂处的隔膜组织比近药隔膜组织的降解速度快且彻底,因此每个药室内的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3)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4)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花粉团发育 小孢子发生 多层型花药壁 分类学
下载PDF
傣药“雅解”:宾蒿、傣百解及竹叶兰的生物活性及其解毒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雪飞 赵俊可 +5 位作者 郝素旗 丁青 于世慧 伊木朗 王军 胡海燕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9,共11页
傣药“雅解”是傣族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中,宾蒿(Clerodendrum chinense var.simplex)、傣百解(Marsdenia tenacissima)和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作为3种常见的“雅解”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使用石油醚、乙酸... 傣药“雅解”是傣族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中,宾蒿(Clerodendrum chinense var.simplex)、傣百解(Marsdenia tenacissima)和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作为3种常见的“雅解”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或水依次萃取3种“雅解”的乙醇提取物获得各极性部位,并制备3种“雅解”的水煎剂。经测定3种“雅解”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2.41~586.39 mg/g,高于总多酚质量分数(2.76~28.66 mg/g)。3种“雅解”的提取物均可清除DPPH、·OH和ABTS自由基,其中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其他自由基(IC50>380μg/mL)。它们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此外,3种“雅解”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60μg/mL的质量浓度下即可显著下调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初步揭示了3种“雅解”的解毒作用机理,为“雅解”的进一步优化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药“雅解” 宾蒿(Clerodendrum chinense var.simplex) 傣百解(Marsdenia tenacissima)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解毒作用
下载PDF
傣药竹叶兰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翁瑞旋 文小玲 +2 位作者 罗敏 杨晓琳 李玉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46-149,156,共5页
了解傣族药用植物竹叶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查阅国内外有关竹叶兰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情况.从该药用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为酚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酚类化合物在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方面显示了较好... 了解傣族药用植物竹叶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查阅国内外有关竹叶兰研究的文献,了解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情况.从该药用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为酚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酚类化合物在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该药用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竹叶兰试管苗育苗及园林种植养护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素荣 谌振 杨光穗 《园艺与种苗》 CAS 2017年第7期36-38,共3页
本文阐述了在海南人工环境条件下,竹叶兰试管播种苗的移栽育苗技术,包括试管苗的移栽育苗质量要求、育苗所需的基本设施条件、育苗的环境条件、移栽育苗的步骤、管理措施等内容,并总结了竹叶兰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种植养护技术。
关键词 竹叶兰 育苗 园林 养护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叶兰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银科 舒丽丹 +2 位作者 杨海英 叶艳青 李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2-316,共5页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叶兰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竹叶兰样品经甲醇(8+2)溶液高速匀浆提取,分取提取液5.0mL,经MCI-GEL反相树脂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取2.00mL净化液供色谱分析。净化液采用Waters Xbridge色谱柱为分离柱,用甲醇和...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竹叶兰中9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竹叶兰样品经甲醇(8+2)溶液高速匀浆提取,分取提取液5.0mL,经MCI-GEL反相树脂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取2.00mL净化液供色谱分析。净化液采用Waters Xbridge色谱柱为分离柱,用甲醇和乙酸(0.5+99.5)溶液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75nm处进行测定。9种活性成分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在20~30μg·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4%~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1.5%~2.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竹叶兰 活性成分
下载PDF
竹叶兰的地理分布及气候影响因子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春平 李超杰 +3 位作者 彭贵花 杨密尔 陈林 刘大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为全面了解竹叶兰当前地理分布现状及气候限制性因子,基于142个地理分布记录和相应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竹叶兰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竹叶兰在中国的水平分布以中亚热带以南为主,同时东... 为全面了解竹叶兰当前地理分布现状及气候限制性因子,基于142个地理分布记录和相应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竹叶兰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主导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竹叶兰在中国的水平分布以中亚热带以南为主,同时东部地区的分布要比西部集中;垂直分布累计显示,竹叶兰以中低海拔分布为主,多数在海拔800m以下生长;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降水对竹叶兰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要强于温度,尤其是干季降水的影响较大,降水和温度分别是限制竹叶兰向西和向北分布扩散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竹叶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