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宇 潘胜发 +1 位作者 张凤山 张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椎间盘 颈椎 融合
下载PDF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于淼 孙宇 +2 位作者 刘忠军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曲度 运动功能 后凸
下载PDF
腰椎间盘病的人工椎间盘置换23例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胡裕桐 李新春 司全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例,L5S1 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的疗效。[方法]对23例24节段腰椎间盘病,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其中男13例(14节段),女10例;平均年龄45.2岁,累及L1,2 1例,L4,5例,L5S1 17例。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椎间盘病19例,骶椎类肿瘤1例,因原椎节段椎间盘摘除术后6~8.5a复发3例。[结果]23例平均随访4.2a,患椎伸6.8°、屈6.7°,左右旋转17°比术前患椎活动度伸4.1°、屈4.7°,旋转6.8°,有明显进步(P〈0.05)。结合患者的满意度和JOA评价,疗效优(31~40)21例,良(21~30)1例,可(16~20)1例,无失败(〈16),优良率96.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替代腰椎间融合术和治疗腰椎间盘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病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的测量和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白文媛 顾洪生 +1 位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结果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人工髓核 腰椎 测量 MRI
下载PDF
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颈椎融合术后的颈椎运动学及放射学改变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卫东 王玉强 +4 位作者 宋瑞鹏 赵亮 刘屹林 朱忠培 王利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9-661,共3页
目的 对比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颈椎融合术后的颈椎运动学及放射学改变,观察两种术式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92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和颈椎椎间融合(ACDF)两组... 目的 对比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颈椎融合术后的颈椎运动学及放射学改变,观察两种术式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92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ctiv-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和颈椎椎间融合(ACDF)两组,其中ADR组43例,ACDF组49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总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活动度(MAL)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36个月,平均18.2个月.ADR组和ACDF组JOA评分分别由术前(8.1±0.7)分和(8.2±0.6)分升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4.9±0.8)分(P<0.05)和(14.5 ±0.70)分(P<0.05),VAS评分分别由术前(7.2±0.5)分和(7.4±0.3)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2±0.6)分(P<0.05)和(2.1±0.4)分(P<0.05),NDI评分分别由术前(51.5±28.4)分和(52.1±27.3)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31.4±20.3)分(P<0.05)和(33.6±18.2)分(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分别由术前(14.60±2.94)%和(14.66±3.05)%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3±2.76)% (P >0.05)和(12.08±2.65)% (P <0.05);ACDF组ROM术后较术前有明显减少[术后末次随访(35.4±12.7)°,术前(48.2±13.8)°,P<0.05],而ADR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45.2±13.5)°,术前(47.7±13.4)°,P>0.05];ACDF组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变大[术后末次随访上一节段MAL(10.9±1.4)°、下一节段MAL(12.4±2.2)°,术前上一节段MAL(8.9±1.9)°、下一节段MAL(9.0±2.3)°,P<0.05],显著高于ADR组[术后末次随访ADR组上一节段MAL(9.7±1.6)°、下一节段MAL(9.2±2.1)°,P<0.05].结论 Activ-C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临床疗效相近,同时保留了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颈椎功能
原文传递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解剖学参数测量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亘瑷 江建明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5,288,共4页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颈椎间盘215个。测量中立、屈曲、过伸位颈椎侧位X线片C2,3、C3,4、C4,5、C5,6、C6,7... 目的: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志愿者43人,其中男性24人(22~43岁,平均年龄31.04岁),女性19例(23~39岁,平均年龄30.16岁)测量颈椎间盘215个。测量中立、屈曲、过伸位颈椎侧位X线片C2,3、C3,4、C4,5、C5,6、C6,7椎间隙前、后缘以及椎间隙中央的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颈椎侧位片显示各颈椎间隙高度,不同性别、间隙、部位、姿态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缘的运动幅度较中部和后缘大,屈曲时颈椎间盘前份和中央部均被显著压缩。结论:生理状态,屈伸运动中,椎间盘前部的运动占整个椎间盘运动幅度的绝大部分,椎间盘设计、制造和临床运用中,维持目标椎间隙前部的高度和活动度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关节成形术 解剖测量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孔和 吴强 +5 位作者 李康华 席新华 卢海波 李雄 陈立科 王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关节突关节
下载PDF
腰人工椎间盘的研究和临床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毛宾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75-1277,共3页
腰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研究历经四十年,已经有良好前景。长期沿习采用椎间盘摘除术和/或椎间融合术,常引起诸如下腰痛、腰椎不稳、脱位和邻椎代偿性退变等并发症。为了术后获得活动性腰椎和减少并发症,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 腰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研究历经四十年,已经有良好前景。长期沿习采用椎间盘摘除术和/或椎间融合术,常引起诸如下腰痛、腰椎不稳、脱位和邻椎代偿性退变等并发症。为了术后获得活动性腰椎和减少并发症,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是目前最佳的措施。从各种假体的设计、病例选择、并发症和疗效对比,认为SBⅢCharite假体的疗效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病 腰椎 人工椎间盘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prediction of wear behavior of cotton fiber polyester composites 被引量:5
9
作者 Hiral H.PARIKH Piyush P.GOHIL 《Friction》 CSCD 2017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The cott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with varying amount of graphite fillers (0,3,5 wt.%) with a hand lay-up technique.Wear tests were planned by using a response surface (Box Behnken meth... The cott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with varying amount of graphite fillers (0,3,5 wt.%) with a hand lay-up technique.Wear tests were planned by using a response surface (Box Behnken method) design of experiments and conducted on a pin-on-disc machine (POD) test setup.The effect of the weight percentage of graphite content on the dry sliding wear behavior of cotton fiber polyester composite (CFPC) was examin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like load,speed,and sliding distance.The wear test results showed the inclusion of 5 wt.% of graphite as fillers in CFPC increase wear resistance compared to 3 wt.% of graphite fillers.The graphite fillers were recommended for CFPC to increase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material.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as used to study the wear mechanism.To predict the wear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general regression technique an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The conformation test results revealed the predicted wear with the ANN was acceptabl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regression mathematic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R composites cotton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composite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IN-ON-DISC
原文传递
C_(5/6)椎间盘置换术后C_(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红波 李康华 +2 位作者 唐磊彬 孙小捷 蔡柱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目的:研究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及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对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方法:按实验先后顺序对11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C3-T1节段标本分C5/6椎间盘完整、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和C5/6人工椎间盘置换三组分别进行轴向、前屈、同侧... 目的:研究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及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对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方法:按实验先后顺序对11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C3-T1节段标本分C5/6椎间盘完整、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和C5/6人工椎间盘置换三组分别进行轴向、前屈、同侧弯、对侧弯、后伸工况的测量,分别测量各组分级载荷下C3/4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后伸载荷时摘除组压力大于置换组与完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与完整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轴向、前屈、同侧弯、对侧弯四种工况相同载荷下,完整组、摘除组和置换组两两比较压力无差异(P>0.05)。结论: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在后伸加载条件下增大,C5/6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会引起C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文媛 顾洪生 +1 位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3年第35期6321-6326,共6页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34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与结论:1982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综述 人工假体 人工椎间盘 置换 腰椎 临床实验 部级基金
下载PDF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用于提高人工关节、椎间盘耐磨耐蚀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乔元 李延涛 +3 位作者 经佩佩 龚艳丽 黄楠 冷永祥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共12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和椎间盘置换术是目前治疗严重关节类疾病和椎间盘疾病的重要手段。人工关节和人工椎间盘在体内服役时,摩擦配副(关节头-关节臼、髓核-终板)需要往复运动数千万次,磨损产生的磨屑和腐蚀释放的有毒金属离子会导致关节假体... 人工关节置换术和椎间盘置换术是目前治疗严重关节类疾病和椎间盘疾病的重要手段。人工关节和人工椎间盘在体内服役时,摩擦配副(关节头-关节臼、髓核-终板)需要往复运动数千万次,磨损产生的磨屑和腐蚀释放的有毒金属离子会导致关节假体松动、椎间盘假体下沉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关节假体和椎间盘假体的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研究者们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在假体表面制备生物相容性好的陶瓷薄膜,希望显著延长关节和椎间盘假体寿命。文中综述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在提高人工关节、人工椎间盘耐磨损、耐腐蚀性能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人工关节表面薄膜失效的主要机制,最后结合人工关节和人工椎间盘体内服役的特点,提出制备具有"体内磨损自修复功能"的薄膜来达到显著增加薄膜耐腐蚀、耐磨损性能的目的,从而延长活动金属植入假体在患者体内的服役寿命。当具有"体内磨损自修复功能"的薄膜改性假体在体内服役时,初始阶段的摩擦磨损会释放金属离子,从而促进生理介质中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在磨痕表面沉积,在摩擦界面形成一层蛋白生物膜,这层蛋白生物膜在剪切力和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为"类石墨碳润滑膜",能够对磨痕进行修复和润滑,增加假体的耐磨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人工椎间盘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金属离子 蛋白质
下载PDF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天 谭荣 +3 位作者 陈晓明 张晔 崔凯 刘涛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2012-07-2015-01我院行22例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年龄27-55岁,平均42.3岁,置换节段C_(4-5)5例,C_(5-6)10例,C_(6-7)7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活... 目的观察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2012-07-2015-01我院行22例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年龄27-55岁,平均42.3岁,置换节段C_(4-5)5例,C_(5-6)10例,C_(6-7)7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结果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局部曲度均较术前改善:颈椎整体曲度术前(0.91±9.77)°,术后(4.91±10.67)°,脊柱功能单位角术前(0.23±5.17)°,术后(5.73±4.45)°,置换节段前柱高度术前(34.07±3.29)mm,术后(35.73±3.4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obi-C置换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局部曲度均较术前改善,保留了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Mobi-c 活动度
下载PDF
Advances in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14
作者 Bin Fan Fanghe Luo Yue Ma 《Expert Review of Chinese Medical》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follow-up time,the fusion segment-associat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merged gradually.Reserved cervical stability and activity,the concept of non-fusion was born.As a non-fusion technique,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developed rapidl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prosthesis materials and design concepts,and specification and proficiency of surgical procedures,CADR has achieved better short and mid-term clinical efficacy than ACDF.Compared with ACDF,the main advantages of CADR are that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s quick,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ervical vertebra are maintained,the height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space is restored,and the stress of adjacent segments and the rate of surgical renovation are reduced.In clinical work,as an emerging technology,CADR requires spine surgeons to control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and patients'conditions strictl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DR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cervical spondylosis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The Artificial Disc Nucleus and Other Strategies for Replacement of the Nucleus Pulposus:Past,Present and Future Designs for an Emerging Surgical Solution
15
作者 Greg Sacks Vincent DeStefano +2 位作者 Claire Parker Ryan Lebens Harry Mushlin 《Engineered Regeneration》 EI 2024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Nucleus Pulposus(NP)Replacement is a developing surgical method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y related to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IVDs).This article provides necessary context regarding the patholo-g... Nucleus Pulposus(NP)Replacement is a developing surgical method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y related to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IVDs).This article provides necessary context regarding the patholo-gies treated with this technology,the bio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IVD,and the procedures this technology aims to replace.Primarily,it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discussion of commercial and experimental preformed and in situ curing prosthesis designs report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evaluating their efficacy.Contextual and updated information on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into NP replacement with novel hydrogel and tissue engineering(TE)strategies is described.Replacement of the NP allows for pote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inal pathologies throug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us Pulposus Intradiscal Prosthesis HYDROGEL Artificial Disc Implant Spine Surgery
原文传递
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楼永坚 陈红卫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0期3419-3422,共4页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由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为解决该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人工椎间盘在避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由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为解决该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人工椎间盘在避免相邻节段应力增加的作用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微创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为骨科医师通过微小创伤即解决患者痛苦提供了帮助,但诸多相关问题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融合术 人工椎间盘 脊柱微创手术
下载PDF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被引量:3
17
作者 燕太强 郭卫 +2 位作者 杨荣利 董森 李晓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年第1期6-10,18,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瘤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及内固定术。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39...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瘤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及内固定术。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39~77岁)。病变位于胸椎16例,腰椎5例。术前VAS评分平均7.4分(5~10分);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3例,D级6例,E级12例;术前ECOC功能分级2级1例,3级1 8例,4级2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5h(2-5h)。术中出血平均2150ml(800~5000ml)。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降至3.1分(1~4.5分),1例Frankel C级没有改变,1例C级改善为D级,6例D级均改善为E级。3例患者(14.3%)于术后半年至1年复发再次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20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其中13例患者死于原发疾病(平均生存10个月),其余存活患者ECOG功能分级为1~3级。结论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术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椎前后柱稳定性,改善骨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 椎体次全切除 人工椎体 椎体转移瘤
原文传递
人工心脏圆盘泵的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晨 张惟斌 +3 位作者 衡亚光 江启峰 申坤 崔清清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人工心脏(血泵)一直存在泵体对血细胞剪切力过大和流速过快容易引起溶血的问题。为了研究人体正常血压情况下,血泵内部剪切力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选择圆盘泵叶轮代替传统离心泵叶轮,对两种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叶轮内部剪切力和速... 人工心脏(血泵)一直存在泵体对血细胞剪切力过大和流速过快容易引起溶血的问题。为了研究人体正常血压情况下,血泵内部剪切力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选择圆盘泵叶轮代替传统离心泵叶轮,对两种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叶轮内部剪切力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传统离心泵内部流速高,叶片表面剪切力大,对血细胞的伤害大。圆盘泵相比传统离心泵,剪切力更小,流场速度分布均匀,流速更小。和传统离心泵相比,不同转速下圆盘泵能降低溶血的发生率。圆盘泵叶片数为6片时,抗溶血性能更好。研究结果为血泵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 溶血 计算流体力学 圆盘泵
下载PDF
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椎体应力及关节突关节间压力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波 张美超 赵卫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4311-4315,共5页
目的:分析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椎体的应力和关节间压力作用,了解节段间运动载荷传递方式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体CT扫描方式建立颈4~5节段PrestigeTM-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有限元模型。生理载荷下前屈、后伸、左侧弯、左轴向旋... 目的:分析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椎体的应力和关节间压力作用,了解节段间运动载荷传递方式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体CT扫描方式建立颈4~5节段PrestigeTM-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有限元模型。生理载荷下前屈、后伸、左侧弯、左轴向旋转时测量颈5椎体应力和颈4-5关节突间压力变化。结果:运动加载后C5椎体应力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表现出与运动加载方向一致的应力偏移改变。相比于前屈,后伸时双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左侧弯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增大,左轴向旋转时右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结论:采用有限元模型进行骨性结构的应力及压力分析具有形象及精确的优点。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有效地起到椎体间应力传递和保留关节突关节间压力作用,具有接近正常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有限元 应力 颈椎
下载PDF
Prestige LP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原芳 蒲婷 +1 位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4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的结构设计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前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可视化人研究项目的首例男性CT扫描数据图像建立人体颈椎C5-C6节段的有限元模型,使用已有文献数据验证该模型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选用Prestige...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的结构设计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前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可视化人研究项目的首例男性CT扫描数据图像建立人体颈椎C5-C6节段的有限元模型,使用已有文献数据验证该模型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选用Prestige LP和Discover分别作为不固定旋转中心和固定旋转中心结构的代表建模,在之前所建的双节段颈椎模型上模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置换前后颈椎在常见运动情况下的颈椎生物力学变化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手术节段运动范围有所增大,活动度随之上升,过度运动会给后部小关节带来压力,同时导致韧带张力增加,远期可能导致脊柱失稳和手术节段退变。结论不固定旋转中心的假体运动范围大于固定旋转中心的假体,适当限制运动范围可能更有益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