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及随访程控 被引量:13
1
作者 常瑜 路长鸿 +3 位作者 赵玉红 王松涛 郭晓 任晓庆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价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及随访程控的内容和意义。方法对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共204例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对其中178例(87%)进行定期随访程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 目的评价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及随访程控的内容和意义。方法对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共204例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对其中178例(87%)进行定期随访程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术前黑矇晕厥等症状消失。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3例:心室电极脱位1例(0.5%),心房电极脱位2例(1.0%),囊袋血肿、胸膜反应、起搏器突然失灵各1例(0.5%)。结论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定期随访程控使起搏器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 疗效 程控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单点双极起搏犬左心室功能的超声三维斑点追踪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陆景 尹立雪 +2 位作者 王志刚 钟毓 李文华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2期8-13,共6页
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室单点双极起搏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室壁心肌力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胸比格犬10只,分别采集基础状态、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和缺血后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左心室侧壁单点双极起搏状态... 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室单点双极起搏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室壁心肌力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胸比格犬10只,分别采集基础状态、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和缺血后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左心室侧壁单点双极起搏状态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实时图像;同步记录左心室压力变化时间曲线并获取左心室射血压力(LVEP)和收缩期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分别提取不同状态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应变图、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峰值应变(PRS)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LVSV)、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LVCO)等参数。定性观察并比较不同状态左心室壁不同节段心肌的径向三维应变同步性,线性校正并两两比较不同状态左心室功能参数;相关分析不同状态左心室壁整体径向三维峰值应变与左心室容量、压力参数。结果①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应变图可视化分析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室起搏状态左心室壁机械运动不同步程度较基础状态和急性心肌缺血状态明显;②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壁整体及16个不同节段心肌的PRS,LVEF、LVCO、LVEP和do/dtmax均较基础状态减低(P〈0.05);③与急性心肌缺血状态比较,心室起搏状态左心室壁整体PRS增大(P〈0.05),而左心室容量参数、压力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不同起搏状态间左心室壁整体PRS、LVESV、LVEDV、LVSV、LVEF、LVCO、LVEP和dp/d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状态左心室壁整体PRS与LVSV、LVEF和LVCO呈线性正相关(r=0.628~0.889,P〈0.05)。结论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发现心室单点双极起搏能够增强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壁心肌收缩力,但同时导致左心室壁机械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肌缺血 人工心脏起搏 左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6
3
作者 高鹏 范静波 +3 位作者 程康安 陈太波 程中伟 方全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00-103,106,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6)岁,男22例(84.6%,22/26),其中再同步化转复除颤器16例(62%,16/26),非缺血性心肌病22例(85%,22/26),9例(35%,9/26)有慢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需外科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QRS波时限由(161±29)ms缩短为(137±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9)级vs.(3.2±0.6)级,P≤0.01];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13.3%vs.24.9%±6.8%,P≤0.01)。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脑钠肽浓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或收缩末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2.5±1.7)年,7例(27%,7/26)死亡,其中2例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 可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单点双极选择性心脏起搏犬左心室腔内流场状态的超声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尹立雪 李文华 +1 位作者 陆景 钟毓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2期3-7,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多普勒血流成像原理的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观察不同位点单点双极心脏起搏状态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方法 9只Beagle犬开胸动物模型,分别选择性起搏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和左心室侧壁,获取不同心脏电机械兴奋状态下连续3... 目的采用基于多普勒血流成像原理的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观察不同位点单点双极心脏起搏状态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方法 9只Beagle犬开胸动物模型,分别选择性起搏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和左心室侧壁,获取不同心脏电机械兴奋状态下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通过血流速度向量工作站,得到左心室心腔内血流二维速度向量、流线和涡流成像。通过在流线成像基础上同时设置左心室心尖、乳头肌和基底水平3条取样线获取跨线速度向量分布。在心动周期6个特定时相同时观察上述3个切面血液流场状态。结果采用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能够观察到特定时相左心室心腔内的血液流场状态,与基础窦性心律状态比较心脏起搏状态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有序梯度分布和生理涡流状态遭到破坏或改变。左心室壁各位点起搏导致的左心室腔内流场异常状态均较右心室心尖起搏严重,其中左心室心尖位点起搏导致的左心室腔内流场状态改变程度较左心室侧壁起搏明显。结论选择性心室起搏导致了左心室心腔内流场状态改变,应用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能够检测到心脏起搏导致的左心室心腔内流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检查 人工心脏起搏 左心室 流场
原文传递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treating heart failure in children: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1
5
作者 Shan Yu Qiang Wu +4 位作者 Bao-Lin Chen Ya-Ping An Jie Bu Song Zhou Yong-Mei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3期396-404,共9页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can be used as an escalated therapy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due to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However, guidelines are o... BACKGROU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can be used as an escalated therapy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due to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However, guidelines are only targeted at adults. CRT is rarely used in children.CASE SUMMARY This case aimed to implement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one child with heart failure who had 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35% at 4 years after implantation of an atrioventricular sequential pacemaker due to atrioventricular block.Postoperatively,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atrial sensing ventricular pacing and QRS wave duration of 120-130 ms, and cardiac fun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upgrading pacemaker.CONCLUSION Patients whose cardiac function is deteriorated to a level to upgrade to CRT should be upgraded to reverse myocardial remodeling as soon a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cardiac pacing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HILD Heart failur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心室自动阈值夺获自动模式转换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观察(附20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付乃宽 许静 +4 位作者 信庭文 吴尚勤 孙姗 王惠中 梁爽霖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87-589,共3页
目的:介绍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Automatic Mode 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20例患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例,病窦10例其中阵发房颤(AF)5例。植入Affinity DC 5230起搏器,植入手术同... 目的:介绍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Automatic Mode 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20例患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例,病窦10例其中阵发房颤(AF)5例。植入Affinity DC 5230起搏器,植入手术同普通DDD,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阻抗,输出电压,刺激除极波(ER),极化电位。结果:除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余1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其中5例阵发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术中或术后3天均开启,随访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AF的慢-快综合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起搏器 心脏传导阻滞 病窦综合征 双腔起搏器
下载PDF
心动过缓性心肌病 被引量:2
7
作者 向红菊 詹洪吉 王福军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6-17,21,共3页
不仅持续性或反复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心肌病,持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肌病。心动过缓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室舒张期显著延长、容量负荷过重、房室顺序收缩丧失、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心室收缩不均一、心肌灌注不足等... 不仅持续性或反复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心肌病,持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肌病。心动过缓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室舒张期显著延长、容量负荷过重、房室顺序收缩丧失、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心室收缩不均一、心肌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据心动过缓病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主要治疗措施为心脏起搏器(特别是三腔起搏器)治疗,治疗后心功能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心肌病 心力衰竭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在犬心脏起搏电极置放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洋 尹立雪 +7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程立剑 左明良 李爽 王珊 Tim Laske Nicholas Skadsberg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5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引导犬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为主要影像学监测技术,引导6例犬心包吊床模型右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心尖起搏电极置放。结果3-DE在较短...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引导犬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为主要影像学监测技术,引导6例犬心包吊床模型右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心尖起搏电极置放。结果3-DE在较短时间内引导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减少了X线曝光的幅射时间和剂量。3-DE能清晰显示起搏电极与心脏特定结构及心内膜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3-DE有助于心脏起搏电极的置放,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描记术 人工心脏起博 电极置放
原文传递
努力提高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福军 罗亚雄 向红菊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长期存在的心动过速损害左室功能,并导致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当患者的心率得到控制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心功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随着心...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长期存在的心动过速损害左室功能,并导致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当患者的心率得到控制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心功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随着心脏电生理的发展,人们发现能根治的心律失常种类越来越多,且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都能引起心肌病。因此,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概念已发展和变化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概念。而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引发机制不同,主要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肌病 射频消融 人工心脏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
下载PDF
常规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手术策略和操作技巧(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玉峰 谭洪文 +5 位作者 白元 许旭东 张志钢 吴弘 赵仙先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0-232,F0003,共4页
随着临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数量的攀升,常规右心室起搏后心力衰竭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难题,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1-2]。然而,起搏器升级手术不仅是简单的... 随着临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数量的攀升,常规右心室起搏后心力衰竭成为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难题,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将常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1-2]。然而,起搏器升级手术不仅是简单的更换脉冲发生器,手术更加复杂,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器械升级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应变与位移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春蕾 许迪 +1 位作者 陆凤翔 江立红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12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变化规律以及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应变和位移,并比较其在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23例...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变化规律以及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应变和位移,并比较其在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后侧壁、后间隔、前壁以及下壁多个节段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基底段与中间段术后平均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整个左心室术后应变和位移亦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前、术后左心室各节段位移从基底段、中间段到心尖段呈依次递减,而应变无这种递减规律。结论 (1)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明显不同,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2)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人工心脏起搏
原文传递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前后左室心肌速度和位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春蕾 许迪 +2 位作者 陆凤翔 施斌斌 江立红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双腔起搏(DDD)前后左室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纵向运动收缩峰值速度和位移...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双腔起搏(DDD)前后左室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纵向运动收缩峰值速度和位移,并比较手术前后差异。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前后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峰值速度与位移均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递减,不同室壁间以后壁速度及位移最高。与术前相比,术后下壁速度显著降低(P<0.01),心尖段的整体速度显著降低(P<0.01);术后基底段与中间段整体位移显著低术术前(P<0.01),术后左室整体以及侧壁、后间隔与下壁位移显著降低(P<0.05)。结论 DDD起搏前后左室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明显不同,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室心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人工心脏起搏 心肌运动 位移
下载PDF
新型简化J型导丝设计引导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四明 韩明华 +2 位作者 魏巍 郑甲林 杨志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 目的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组患者(n=24例)采用传统被动固定起搏导线行右心耳起搏.观察两组患者心房起搏导线植入时间,植入成功率,测试起搏器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起搏相关参数;观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电极脱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积血及心包积液).结果 LAS组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21例,3例失败,RAA组心房导线全部定位成功.LAS组平均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时间为6.3±0.8min(3~15.5 min),显著长于RAA组患者(3.5±0.5)min(1.2~8.3)min.术中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的各项起搏参数均稳定,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均为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证.结论双弯J行导丝的简化设计可协助低位房间隔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成功定位,同时证实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实施低位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房间隔 主动固定 右心耳 窦房结功能障碍
下载PDF
心房按需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逸敏 任建英 潘澄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6期853-854,共2页
目的:评估用心房按需起搏器(AAI)或房室顺序起搏器(DDD)治疗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34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用AAI16例,用DDD18例,术后长期随访心功能,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经过平... 目的:评估用心房按需起搏器(AAI)或房室顺序起搏器(DDD)治疗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34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用AAI16例,用DDD18例,术后长期随访心功能,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经过平均6.8±2.5年随访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术前(57.1±6.4)%,术后(61.2±8.1)%;DDD组术前(57.3±4.3)%,术后(58.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AAI组12.5%(2例),DDD组3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AAI与DDD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同样有效,初步观察发现AAI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DDD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快综合症 人工心脏起搏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成雨达 王占启 +2 位作者 齐金磊 刘金玉 孟小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7-870,共4页
近年来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以其低而稳定的起搏阈值,以及良好的临床获益成为人工心脏起搏的研究热点,LBBAP作为心脏起搏治疗的一种备选方案是可行的,甚至可作为首选方案。本文就LBBAP的解剖基础、起源、电学特征、临床研究及局限性进... 近年来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以其低而稳定的起搏阈值,以及良好的临床获益成为人工心脏起搏的研究热点,LBBAP作为心脏起搏治疗的一种备选方案是可行的,甚至可作为首选方案。本文就LBBAP的解剖基础、起源、电学特征、临床研究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人工心脏起搏 解剖基础 电学特征
原文传递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及随访观察
16
作者 尹平 叶昌伦 蒙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年第11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0例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1年期间定期进行随访程控,总结所有患者1年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 目的分析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0例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1年期间定期进行随访程控,总结所有患者1年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有2例患者出现心室电极脱位,有1例患者出现心房电极脱位,有2例患者术后1小时候发现囊袋血肿,采用第二次手术彻底止血。随访发现有1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突然失效,有13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心动过速,均经起搏器自动识别后终止。且患者出后心房、心室电极导线阈值、阻抗、感知敏感度变化较小。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头晕、心悸等情况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盛晓东 朱宗成 +3 位作者 陆敏 金骁琦 范韬 周建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656-1658,166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方法。方法:选择3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按照植入时间分成A组(前10例)、B组(中10例)、C组(后10例)3组,比较其电极植入...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方法。方法:选择3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按照植入时间分成A组(前10例)、B组(中10例)、C组(后10例)3组,比较其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记录术中起搏参数(起搏阈值、P波振幅和电极阻抗),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测量起搏参数和X线胸片观察电极脱位情况。结果:A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显著长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操作简单,电极固定可靠,起搏参数满意,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低位房间隔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两部位起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杨丽红 张强 +2 位作者 乔鹏 徐金义 吴志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678-2680,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两部位起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观察72例安装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或房室万能型起搏器(DDD)患者心电图的T波,其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58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14例。结果 58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两部位起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观察72例安装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或房室万能型起搏器(DDD)患者心电图的T波,其中右心室心尖部起搏58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14例。结果 58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均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且在下壁、前间壁导联明显;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患者均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有其独有的规律性,动态观察有助于与心肌缺血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流出道 电张调整性T波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人工心脏起搏在治疗阿-斯综合征中的应用(附41例报告)
19
作者 赵令时 王善言 +3 位作者 刘登岳 晋万强 李敬田 季祥武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阿一斯综合征41例,其中临时起搏24例,永久起搏17例,除1例在心脏手术中行右心室心肌临时起搏和1例经胸壁穿刺右室起搏外,余39例均为右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结果39例起搏成功,24例临时起搏中有13例据病情改为永久起搏,... 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阿一斯综合征41例,其中临时起搏24例,永久起搏17例,除1例在心脏手术中行右心室心肌临时起搏和1例经胸壁穿刺右室起搏外,余39例均为右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结果39例起搏成功,24例临时起搏中有13例据病情改为永久起搏,认为人工心脏起搏治疗阿-斯综合征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阿-斯综合征
下载PDF
心室不同起搏频率对心脏血流动力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魏盟 陈灏珠 +1 位作者 何梅先 黄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本文观察26例起搏心率为60~120次/分心室起搏病人血流动力变化及11例心室起搏病人在起搏心率为70~120次/分时核素心血池显象测定的左室 EF 变化.结果表明①大部份病人CO 与起搏心率增加的关系为抛物线曲线规律,SV 与起搏心率增加则为... 本文观察26例起搏心率为60~120次/分心室起搏病人血流动力变化及11例心室起搏病人在起搏心率为70~120次/分时核素心血池显象测定的左室 EF 变化.结果表明①大部份病人CO 与起搏心率增加的关系为抛物线曲线规律,SV 与起搏心率增加则为负相关;②最佳起搏心率个体差异很大,在设置频率响应起搏器上限心率时应实测后再选定;③心室起搏后 CO 下降者日后安装 VVI 起搏器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④起搏心率变化引起的 EF 变化未能客观地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 血液动力学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