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疗效对比 被引量:20
1
作者 赵杰 杨立民 +2 位作者 张震 王洪 俞江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33-135,共3页
目的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各选取30例分别行介入溶栓治疗和For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治疗.术后对比2组的动脉... 目的对比介入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各选取30例分别行介入溶栓治疗和For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治疗.术后对比2组的动脉通畅情况、动脉搏动、复发率、不良反应等.结果介入溶栓组总有效率83.3%.动脉取栓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溶栓组与动脉取栓组治疗动脉硬化闭塞与动脉栓塞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效果较好,而动脉取栓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效果较好.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且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更有效.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各有优势,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缺血 介入溶栓 动脉取栓术
下载PDF
下肢缺血性疾病228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尹孝亮 高涌 +2 位作者 陈世远 聂中林 唐文波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0期1635-1637,165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外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共收治22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上根据疾病缓急、病变部位及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股、腘动...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外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共收治228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上根据疾病缓急、病变部位及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股、腘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股、腘动脉顺行置管溶栓术,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取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移植术,截肢术,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式手术等。结果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共8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48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9例,经治疗有效79例(90.8%),无效8例(9.2%),截肢7例(8.0%),死亡1例(1.2%);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共14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5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36例,经治疗有效127例(90.1%),无效14例(9.9%),截肢12例(8.5%),死亡2例(1.4%)。结论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若治疗不及时致残、致死率较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为了降低致残、致死率,应根据疾病缓急、病变部位及特点结合患者自身状况综合考虑选择药物、腔内成形、开放手术或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缺血 置管溶栓 动脉旁路移植 腔内成形
原文传递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
3
作者 卓秀伟 李久伟 +4 位作者 孟令丙 熊晖 方方 邹丽萍 于泽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2875-2880,共6页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识别其病因是优化治疗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关于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目前多参考国外研究数据,但尚未达成统一。本文梳理了现有的分型方法及其亚型定义,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疑问和歧义。在...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识别其病因是优化治疗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关于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目前多参考国外研究数据,但尚未达成统一。本文梳理了现有的分型方法及其亚型定义,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疑问和歧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儿童医院收集的中国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数据,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COIST分型方法),即:炎症性(I)、血管结构异常(S)、易栓症(T)、心脏疾病(C)、其他可确定病因(O)、原因不能确定;并列出了各亚型疾病。希望这一新的分型方法能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和讨论,以期进一步完善,从而方便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和快速识别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缺血 儿童 病因 分型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高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伟芳 鲁靖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高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高龄VBAIV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高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AIV)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高龄VBAIV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峰速度变化,并分析TCD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9、11.454、8.566,P<0.05)。200例受检者中,真阳性87例,真阴性100例,假阴性13例。TCD诊断高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灵敏度为87.00%,特异度为100.00%,漏诊率为13.00%,准确度为93.50%,阴性预测值为88.50%,阳性预测值为100.00%。结论:TCD观测结果能够有效反映高龄VBAIV患者的血流变化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 超声检查 椎基底 动脉缺血 眩晕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腰交感神经射频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疼痛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英 陈虹帆 熊少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2期118-119,共2页
目的为了帮助缺血下肢缓解疼痛,恢复并建立血管侧支循环。方法溶栓、止痛、改善微循环。并在介入室CT下行腰交感神经射频手术。给予L2、L3腰交感神经射频手术。结果患肢体温明显升高,有热感,且疼痛明显减轻,VAS 2分。左足皮肤红润。足趾... 目的为了帮助缺血下肢缓解疼痛,恢复并建立血管侧支循环。方法溶栓、止痛、改善微循环。并在介入室CT下行腰交感神经射频手术。给予L2、L3腰交感神经射频手术。结果患肢体温明显升高,有热感,且疼痛明显减轻,VAS 2分。左足皮肤红润。足趾SpO2由术前72%到术后99%。结论对腰交感神经进行射频抑制,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本方法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不失为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 射频 动脉缺血 疼痛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公茂峰 顾建平 +10 位作者 陈国平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施万印 汪涛 赵伯翔 黄昊 李英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ngioJet血栓清除术技术成功率为91.7%(11/12),平均恢复灌注时间为(1.6±0.7)h。临床成功率为83.3%(10/12),保肢率为91.7%(11/12)。TIMI分级由术前0级8例,1级4例,改善为术后即刻0级1例,1级3例,2级8例。11例(91.7%)下肢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1例(8.3%)术后虽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24h,但TIMI分级仍0级且肢体缺血症状未改善,予以外科膝上截肢治疗。Cooley疗效评分显示,痊愈4例(33.3%),良好6例(50.0%),一般1例(8.3%),较差1例(8.3%),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术可快速恢复ALI患者血流灌注,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提高保肢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 急性动脉缺血 保肢
下载PDF
肝动脉缺血对供肝及胆道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黎一鸣 秦兆寅 +4 位作者 康亚安 纪宗正 杨文斌 向国安 房志武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8-30,共3页
通过简易犬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研究了肝动脉缺血(HAI)对供肝及胆道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随着HAI时间的延长,肝及胆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肝脏组织内氧自由基含量增多,术后血清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含量亦随之... 通过简易犬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研究了肝动脉缺血(HAI)对供肝及胆道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随着HAI时间的延长,肝及胆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肝脏组织内氧自由基含量增多,术后血清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含量亦随之增高。当HAI3小时,胆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即絮状电子致密斑。说明HAI能对肝脏及胆道组织产生损伤作用,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缺血 缺血损伤 肝移植
原文传递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7例报告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勇 沈定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9-350,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的病因、治疗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1999年间 ,治疗腹主动脉及其远端主干动脉的急性缺血 7例 ,用尿激酶或东菱克栓酶溶栓 4例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 3例。结果 术后 3例死于心功能...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的病因、治疗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1999年间 ,治疗腹主动脉及其远端主干动脉的急性缺血 7例 ,用尿激酶或东菱克栓酶溶栓 4例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 3例。结果 术后 3例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 该病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以及对全身疾病的积极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 取栓术 溶栓疗法 病因 预后
原文传递
肠系膜动脉疾病CT血管成像诊断 被引量:6
9
作者 肖亮 牟肖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02-1006,共5页
肠系膜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不仅显示动脉病变管腔内的结构特征,还显示管腔外的解剖结构及闭塞段远端的管腔结构,成为肠系膜动脉疾病重要的诊断手段。正确解读肠系膜动脉CTA图像需要:(1)熟知肠系膜动脉解剖结构及重要的交通支:腹腔动脉... 肠系膜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不仅显示动脉病变管腔内的结构特征,还显示管腔外的解剖结构及闭塞段远端的管腔结构,成为肠系膜动脉疾病重要的诊断手段。正确解读肠系膜动脉CTA图像需要:(1)熟知肠系膜动脉解剖结构及重要的交通支: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SMA)间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交通;邻近空回肠动脉彼此吻合,形成不同级别的血管弓;肠系膜下动脉(IMA)、SMA通过结肠边缘动脉弓及Riolan动脉弓交通。(2)了解不同重建图像的优缺点:容积再现(VR)显示SMA空间解剖形态逼真,分支毗邻关系清晰,但显示动脉分支的能力不佳;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SMA空间走行较差,重叠较严重;薄层MIP(TS-MIP)显示肠系膜血管网、肠壁微小血管佳,整体感、空间立体感差;曲面重建(CPR)可显示SMA主干病变的位置、范围、严重程度,但无法显示与分支的关系。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及窗宽技术,将肠系膜动脉疾病的形态学特征显示全面、详细,并结合其发病特点,不仅可正确诊断,还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肠系膜动脉缺血 肠系膜动脉出血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救治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任玲 周铁楠 +5 位作者 杨霖 刘轩泽 刘海伟 李智佳 王梦梦 王效增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161-1163,116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Stanford B型AD合并下肢动脉缺血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危险...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Stanford B型AD合并下肢动脉缺血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药物治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效果、围术期并发症、远期预后等情况。结果入选32例患者,男性29例(90.6%),有高血压病史者31例(96.9%),有吸烟史者16例(50.0%),有饮酒史者14例(43.8%);临床表现:胸痛23例(71.9%)、背痛22例(68.8%)、下肢疼痛9例(28.1%);影像学表现:螺旋形撕裂31例(96.9%)、真腔小于假腔19例(59.4%),累及肾动脉17例(53.1%)、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6例(50.0%)、累及髂总动脉9例(28.1%)。在入选的32例患者中,1例(3.1%)为入院后2 h术前准备中因AD破裂死亡;31例(96.9%)行TEVAR,手术操作成功率100.0%,4例(12.9%)为术后死亡,1例(3.2%)为主动脉源性死亡,3例(9.7%)因多脏器衰竭死亡;住院期间下肢表现异常9例(28.1%),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28.1%),其中,3例(9.4%)行血液透析治疗。对出院后27例手术成功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远期遗留下肢异常6例(22.2%),死亡2例(7.4%),再发夹层1例(3.7%)。结论急性Stanford B型AD合并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病情极其危重,主动脉撕裂严重,病死率高,应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行TEVAR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下肢动脉缺血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血运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晓曦 吕伟明 +2 位作者 常光其 吴壮宏 林勇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总结对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重建患肢血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重建肢体血液循环的 49例 5 6侧肢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动脉闭塞分别位于近肾腹主动脉 -双髂动脉 ,腹主动脉 -双髂动脉 ,髂动脉 ,股动... 目的 总结对严重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重建患肢血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间重建肢体血液循环的 49例 5 6侧肢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动脉闭塞分别位于近肾腹主动脉 -双髂动脉 ,腹主动脉 -双髂动脉 ,髂动脉 ,股动脉或股 -月国动脉。手术指征是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和趾端坏疽。手术方式是股动静脉转流术 12例 14侧肢体 ,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 2 8例 33侧肢体 ,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术 5例 5侧肢体 ,一期截肢 4例。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 38个月。在重建血运的 5 2侧肢体中 ,4侧出现患肢坏疽而截肢 ;共截肢 8侧 ,累计截肢率为 14.3%。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术、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状的肢体血流通畅率为 6 8.4%(2 6 / 38侧肢体 ) ,保肢率为 94.7% (36 / 38侧肢体 ) ;股动静脉转流术的保肢率为 85 .7% (12 / 14侧肢体 )。结论 血运重建是救治下肢动脉闭塞患肢的有效方法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动脉旁路搭桥、动脉内膜切除及股深动脉补片成形或股动静脉转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 循环功能重建 人工血管 血运重建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28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章敏 唐小斌 +5 位作者 寇镭 刘晖 吴庆华 王盛 成伟 陈忠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4—2013年诊治的28例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28例中,有1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2004—2013年诊治的28例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28例中,有1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其中6例行肠管切除术),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死亡2例(7.1%)。结论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须及时诊治,手术及药物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 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术后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娜娜 师堂旺 +1 位作者 韩梅 宗晓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9期1623-1625,共3页
目的探讨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手术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住的18例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治疗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资料,护理上... 目的探讨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手术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住的18例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导致足趾坏死行截肢治疗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资料,护理上包括积极的心理疏导、残端创面的精心护理、饮食健康指导、康复训练等,一期愈合不良的创面经过一段时间清创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负压封闭引流1周,观察术肢残端愈合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残端创面一期愈合;5例患者术后创面发生脂肪液化,部分切缘不愈合,加强换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二期缝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心衰症状;经综合治疗与护理,17例患者残端伤口均愈合,肢体功能锻炼良好,肺部感染、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均控制在9.0 mmol/L以下,1例高龄患者术后4 d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下肢缺血性疾病导致足趾坏死截肢术后需要配合安全、精心的护理与健康饮食指导,对促进患者康复、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截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护理
原文传递
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泽辉 于长久 +1 位作者 张素平 刘梅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9-450,共2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8例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组与复方丹参组,分别静脉点滴,1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川芎嗪组总有效率为95.6%,复方丹参组为76.6%,两...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8例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组与复方丹参组,分别静脉点滴,1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川芎嗪组总有效率为95.6%,复方丹参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疗效满意,且又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川芎嗪注射液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急性视网膜动脉缺血的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梦宵 赵培泉 +1 位作者 费萍 陈恩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0-1493,共4页
急性短暂性或永久性视网膜动脉缺血是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眼部和全身急症。单眼一过性黑矇属于短暂性视网膜动脉缺血,并不会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在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目... 急性短暂性或永久性视网膜动脉缺血是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眼部和全身急症。单眼一过性黑矇属于短暂性视网膜动脉缺血,并不会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在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永久性视功能损害。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降眼压、扩血管、高压氧、经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等,但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对高危人群应早期一级预防。急性视网膜动脉缺血患者发生继发卒中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应及时发现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采取适当的二级预防措施改善预后。本文对急性视网膜动脉缺血事件的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该类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视网膜动脉缺血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单眼一过性黑矇 治疗 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千益 费哲为 +1 位作者 欧敬民 陈大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除接受高压氧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两组完全相同。检测不同...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除接受高压氧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两组完全相同。检测不同时间患肢血液内氧代谢、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pH值,测定踝肱指数(ABI),观察患肢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HBO组的氧代谢水平、LDH、Cr、pH值及AB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常规组有5条患肢、HBO组有1条患肢出现筋膜室综合症行切开减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再通后,早期HBO治疗能显著提高氧含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组织水肿,降低肾功能损害、促进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高压氧 血管重建 下肢动脉缺血
下载PDF
多功能血管检测仪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美芬 王岭 +1 位作者 马中 宁莫凡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1993-1995,共3页
目的 评估多功能血管检测仪 (PVL)的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或 (和 )节段性动脉压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价值 .方法 用 PVL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 2 2例 (31肢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15例 (2 0肢 ) ,共 3... 目的 评估多功能血管检测仪 (PVL)的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或 (和 )节段性动脉压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价值 .方法 用 PVL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 2 2例 (31肢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15例 (2 0肢 ) ,共 37例 (5 1条肢体 )与动脉造影对照 .结果 以动脉造影为金标准 ,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定位符合率为 94 .0 % ,有 2肢股动脉病变因多普勒血流波形大致正常而定位下移 ,有 1肢动脉段病变其股浅动脉即呈异常单相波而定位上移 .节段性动脉压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定位符合率为 94 .1% ,有 2肢髂动脉、1肢股动脉其病变部位血压指数 >1.0 ,相邻压差 >4 k Pa而定位下移 ;1肢股动脉病变其血压指数和相邻压差均正常而诊断定位下移 ;1肢胫后动脉病变因踝 /肱指数 (A/ BI) <1.0 ,膝下与膝上动脉压差 >4 k Pa,诊断定位上移 .根据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和节段性动脉压任一检测方式的异常即诊断该部位存在狭窄或闭塞的标准 ,全组 PVL 的诊断符合率 96 .1% .结论  PVL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和节段性动脉压检查与临床资料结合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且无创伤、无痛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血管检测仪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诊断 多普勒超声 血流波形 PVL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谷岩 《继续医学教育》 2007年第32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总结了32例急性下肢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切开取栓28例,动脉重建术2例。术后行筋膜室切开12例。截肢5例,死亡4例。结论:下肢再灌注损伤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损伤...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总结了32例急性下肢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切开取栓28例,动脉重建术2例。术后行筋膜室切开12例。截肢5例,死亡4例。结论:下肢再灌注损伤可导致严重后果,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成正相关;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 筋膜室综合征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为 张彦 时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3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血浆内皮素水平(ET-1),并与正常人比较。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28例,间歇性跛行15例,肢(趾)端坏疽13例;血栓闭塞性...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3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血浆内皮素水平(ET-1),并与正常人比较。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28例,间歇性跛行15例,肢(趾)端坏疽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35例,间歇性跛行16例,肢(趾)端坏疽19例。结果:TAO肢(趾)端坏疽者血浆ET-1水平  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ASO肢(趾)端坏疽者ET-1也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且TAO的间歇性跛行和肢(趾)端坏疽分别高于对应的ASO组,所有结果均比正常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01)。结论:血浆内皮素水平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内皮素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 相关性研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下载PDF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伟 陈翠菊 +2 位作者 郑启昌 郭曙光 周兴立 《临床外科杂志》 2005年第7期439-440,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1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并发横纹肌溶解征患者的治疗。全部病例首先均行手术取栓治疗,4例截肢。结果6例痊愈(54.5%);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5.5%),其中...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11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并发横纹肌溶解征患者的治疗。全部病例首先均行手术取栓治疗,4例截肢。结果6例痊愈(54.5%);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45.5%),其中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9.1%)。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致横纹肌溶解征的危重并发症,及时截肢是重症患者取得好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缺血 下肢 横纹肌溶解征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