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羟廿碳四烯酸对子痫前期脐动脉环的收缩作用及机制
1
作者 孟翠菊 王宇光 王爱莉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2年第2期47-50,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15-羟廿碳四烯酸(15-HETE)在子痫前期患者的离体脐动脉环的作用。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6月期间,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例孕妇资料,正常妊娠组12例,子痫前期组16例。在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 【摘要】目的探讨15-羟廿碳四烯酸(15-HETE)在子痫前期患者的离体脐动脉环的作用。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6月期间,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例孕妇资料,正常妊娠组12例,子痫前期组16例。在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带用于脐动脉张力研究。采用组织浴槽血管环法观察15-HETE对两组患者离体脐动脉环的收缩作用。两组脐动脉环血管张力和脐动脉环收缩力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5-HETE以浓度依赖方式(10^-6 10^-6mol/L)使游离脐动脉环张力增加,在子痫前期组,血管张力值分别为145.37±7.65,205.42±4.99,268.00±6.25,而正常妊娠组的张力值为107.41±3.90,127.83±5.23,140.04±6.57。因此,15-HETE对子痫前期脐动脉环张力作用更为明显,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9,-31.909,-48.856;P〈0.05)。(2)脐动脉的血管收缩作用在正常妊娠组被10μmol/L硝苯地平阻断前后的血管张力值为140.04±6.57和128.89±6.16(t=3.087,P〈0.05);子痫前期组脐动脉的血管收缩作用被10μmol/L硝苯地平阻断前后的血管张力值为268.00±6.25和166.96±3.42(t=40.419,P〈0.05)。(3)脐动脉的血管收缩作用在正常妊娠组被1,4,5-三磷酸肌醇(IP3)受体阻断剂2-氨基乙基二苯硼酸酯(2-APB)阻断前后的血管张力值为140.04±6.57和91.87±3.33(t=20.491,P〈0.05);子痫前期组脐动脉的血管收缩作用被IP3受体阻断剂2-APB阻断前后的血管张力值为268.00±6.25和93.14±4.97(t=58.804,P〈0.05)。结论在子痫前期,15-HETE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导致脐动脉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羟廿碳四烯酸 脐动脉 血管收缩 先兆子痫
原文传递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5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张珑 赵瑞 周晓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对 4 6例患者 5 0处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其中基底动脉狭窄 16处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处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 13处 ,大脑中动脉狭窄 9处。结果...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对 4 6例患者 5 0处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其中基底动脉狭窄 16处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处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 13处 ,大脑中动脉狭窄 9处。结果  5 0处狭窄中有 4 9处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 (98% ) ,动脉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 (72 4± 12 3) %降为 (10 6± 7 8)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及缺血性脑卒中 ;4例出现和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其中 1例发生近端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 ,1例微导丝引起颅内出血 ,2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 37例患者临床随访超过 6个月 (平均 8 5个月 ) ,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成形术 治疗 颅内血管狭窄 安全性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对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蔡新 孙建忠 +2 位作者 陈智才 张圣 楼敏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28-632,共5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集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选取前循环梗死的病例,评... 目的 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集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选取前循环梗死的病例,评估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域FVH的情况,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再灌注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3例患者,55例(59.1%)存在FVH,较FVH阴性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更高(11.8±6.0与7.2 ±4.5,t =-4.82,P<0.01),弥散加权成像所显示的病灶更大(中位数分别为5.5 ml与2.0 ml,Z=-3.030,P=0.002)、灌注成像低灌注区更大(中位数分别为42.0 ml与3.0 ml,Z=-6.10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FVH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近端大血管闭塞(OR =48.874,95% CI 11.6~205.9,P<0.01)和高脂血症病史(OR =0.264,95%CI 0.07~0.90,P=0.048).FVH阳性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143,95%CI 1.440~11.919,P=0.008),但FVH伴早期再灌注则能明显改善3个月预后(OR=8.500,95%CI1.964~36.790,P=0.004).结论 FVH的存在与近端大血管闭塞有关,且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早期再灌注可改善FVH阳性者的溶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脑动脉疾病 缩窄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再灌注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刚 李薇 +3 位作者 任际光 师东春 李敏 崔永强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5期528-530,共3页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处管壁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3D-TOF,TIRM,T2WI,T1WI(平扫+增强)序列对37例颅内动脉造影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扫描。结果 3例患者因躁动及幽闭恐惧等原...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处管壁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应用3D-TOF,TIRM,T2WI,T1WI(平扫+增强)序列对37例颅内动脉造影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扫描。结果 3例患者因躁动及幽闭恐惧等原因无法完成扫描,其余34例患者正常完成扫描,可以有效的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结论应用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可以明确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提供更有意义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缩窄 病理性
下载PDF
U0126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科 徐仓宝 +1 位作者 张亚萍 张彦 《化工科技》 CAS 2020年第4期28-35,共8页
通过纳米载体增加抗收缩化合物U0126的生物利用度,以提高其抗肺动脉高压的效果。首先制备阳离子双亲淀粉包材,通过该材料构建U0126纳米药物载体,并检测其载药性能,利用体外肺动脉血管培养模型评价其在肺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效果。结果表... 通过纳米载体增加抗收缩化合物U0126的生物利用度,以提高其抗肺动脉高压的效果。首先制备阳离子双亲淀粉包材,通过该材料构建U0126纳米药物载体,并检测其载药性能,利用体外肺动脉血管培养模型评价其在肺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阳离子双亲淀粉包材毒性低,可有效负载疏水性化合物U0126,载体为平均粒径(113±6.9)nm的球形胶束,包裹率达到(93.8±2.8)%,载药量为(17.4±4.6)%,在不同溶液环境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缓释效果。U0126纳米药物载体可有效积累于内皮细胞受损的血管壁内,而在正常血管壁中积累较少,较之游离U0126具有更好的干预效果。证明U0126纳米药物载体能显著提高药物对肺动脉高压的逆转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纳米药物载体 U0126 抗收缩
下载PDF
主动脉弓缩窄诱发左心疾病相关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制备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礼杰 陈洁娣 +3 位作者 唐羽欣 刘青 孙晓鸥 谭文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661-664,675,共5页
目的探讨简单有效的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进行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手术,9周后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股动脉压、心输出量,并通过组织HE染色观察... 目的探讨简单有效的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进行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手术,9周后检测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股动脉压、心输出量,并通过组织HE染色观察肺动脉血管的重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间质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主动脉弓缩窄9周后,大鼠的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均显著降低,肺血管发生显著重构,管腔面积减小,同时肺间质Ⅰ型胶原显著增加。结论通过主动脉弓缩窄术成功制作了大鼠PH-LH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大鼠 主动脉弓缩窄 左心室舒张末压
下载PDF
甲状腺自身抗体与颅内动脉狭窄
7
作者 霍伟 苏志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自从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与烟雾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介导的因果致病关系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甲状腺抗体异常可影响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文章对甲状腺自身抗... 自从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与烟雾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介导的因果致病关系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甲状腺抗体异常可影响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文章对甲状腺自身抗体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动脉疾病 缩窄 病理性 自身抗体 甲状腺
原文传递
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
8
作者 赵峰 徐强 +3 位作者 胡舒婷 郭志福 宋晓伟 吴弘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5-881,共7页
目的通过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一种新的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分析血管缩窄时间与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12只C57BL/6小鼠经异氟烷麻醉后,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行缩窄术,将长1 cm、内径0.3 mm的... 目的通过硅胶微导管套管缩窄术建立一种新的小鼠颈总动脉血管重塑模型,分析血管缩窄时间与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12只C57BL/6小鼠经异氟烷麻醉后,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行缩窄术,将长1 cm、内径0.3 mm的硅胶微导管纵向剖开后套入颈总动脉,固定并扎紧;右侧颈总动脉仅行假手术,不放置硅胶微导管,不进行缩窄术。在术后2周和4周时分别处死6只小鼠,3只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3只用于RNA和蛋白提取。取小鼠两侧颈总动脉制作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血管的显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颈总动脉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取两侧颈总动脉RNA和蛋白样品,采用q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标志分子钙调理蛋白1(CNN1)、平滑肌肌动蛋白α2(ACTA2)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分子周期蛋白A2、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表达。结果12只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缩窄手术均获得成功,套管扎紧后即刻可见血管管腔狭窄但血流未被阻断,术后2周和4周取材时小鼠均无明显异常表现。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外膜组织明显增生,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中膜和内膜明显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出现大量PCNA表达,提示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收缩型平滑肌细胞标志分子CNN1、ACTA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周和4周时小鼠左侧颈总动脉细胞周期蛋白A2、周期蛋白D1和PC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硅胶微导管套管致小鼠颈总动脉缩窄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血管重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重塑 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 颈总动脉缩窄 微导管 内膜增生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宽颈动脉瘤
9
作者 郑曲彬 杨维竹 +2 位作者 江娜 黄兢姚 黄宁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14例颅内、外...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4例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例。结果14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经支架成形治疗后10例血管直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直径恢复85%~90%。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4例获得致密栓塞,1例疏松栓塞,1例单纯支架置入后动脉瘤腔内血流滞留。术中发生支架移位1例。随访1~36月,无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事件,10例定期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颅外动脉狭窄以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动脉疾病 缩窄 病理性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栓塞
下载PDF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陶庆玲 孙瑄 +1 位作者 赵晖 姚胜旗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9-311,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动脉 脑血管意外 缩窄 病理性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卒中15例临床及脑血流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弋 吴江 +4 位作者 冯加纯 杨薇 王静 林文华 刘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07-609,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伴有血管狭窄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血流情况,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探讨病情进展与脑血流量变化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有血管狭窄,符合前循环梗死的进展性啮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应用Xe-CT检测患... 目的通过研究伴有血管狭窄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血流情况,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探讨病情进展与脑血流量变化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有血管狭窄,符合前循环梗死的进展性啮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应用Xe-CT检测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脑组织血流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多以一侧肢体瘫痪起病(13例),病情进展较快,上肢瘫痪重于下肢(11例),梗死病灶多在分水岭区(10例)。15例患者中有11例在病情进展过程中行脑血流量检测,示病灶周围存在较大面积的低灌注区(10ml·100g^-1·min^-1〈脑血流量〈20ml·100g^-1·min^-1)。结论伴有血管狭窄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狭窄血管所致的低灌注可能是导致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动脉 缩窄 病理性 脑血管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腹腔动脉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晚君 徐海 +3 位作者 林秀蓬 吴美仙 沈家亮 赖振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是引起腹腔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无症状的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常被漏诊。本文探讨MAL压迫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其中11例有临床症状... 目的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是引起腹腔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无症状的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常被漏诊。本文探讨MAL压迫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其中11例有临床症状,15例无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征象。结果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中,14例(53.8%)腹腔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的位置位于L1椎体上1/3;腹腔动脉狭窄组与腹腔动脉无狭窄组间腹腔动脉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26例腹腔动脉狭窄矢状位可见动脉前壁凹陷,典型者呈钩形;横断面21例可见腹腔动脉狭窄、12例带状影;狭窄后管腔轻度扩张20例;有侧支循环8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的位置和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的征象,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缩窄 病理性 正中弓状韧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晓丹 张永全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8期2721-2723,2727,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缩窄 病理性 高半胱氨酸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治疗单纯髂动脉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辉 舒畅 +3 位作者 李翔宇 范博文 马浩 罗明尧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2-839,共8页
背景与目的:髂内动脉病变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开放手术是髂动脉病变治疗的经典方法,但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这方面的进展主要... 背景与目的:髂内动脉病变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开放手术是髂动脉病变治疗的经典方法,但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给患者带来的风险也更大,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这方面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合并腹主动脉瘤等治疗上,单纯针对髂动脉病变的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病变种类、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国内外尚无专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髂内动脉病变的诊治,腔内治疗技术缺少统一的规范。这就要求临床诊疗过程中术者需根据病变特点、入路解剖、自身经验等制定因人而异的策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腔内治疗方法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合并髂外动脉者有“三明治”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各有利弊。本研究观察采用前述常见的腔内修复方法,针对髂内动脉病变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重建方案的近期治疗效果,以探讨应用个体化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行髂内动脉重建的13例单纯髂动脉病变患者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有无术后新发臀肌跛行、勃起功能障碍等髂内动脉缺血症状,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至少1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血流是否通畅,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再狭窄等。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2 (46~73)岁。分析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根据病变类型、解剖特点等制定相应手术方法,其中8例髂内动脉开口狭窄者采用单纯药物球囊扩张术,4例包括髂内动脉动脉瘤、夹层、穿通性溃疡者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髂总动脉瘤累及髂内动脉者采用“三明治”技术。术中均成功重建单侧髂内动脉,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大出血、肢体栓塞、死亡等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9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 缩窄 病理性 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头颅磁共振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旸 吴元 +5 位作者 谢晟 孙冰莲 栾兴华 王薇薇 黄一宁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眼底动脉改变规律,探讨其与临床表现以及头颅MRI改变的关系。方法7个家系的16例患者(男4例,女12例)经过我院病理和基因检查证实为CADASIL,平均年龄(43.4&... 目的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眼底动脉改变规律,探讨其与临床表现以及头颅MRI改变的关系。方法7个家系的16例患者(男4例,女12例)经过我院病理和基因检查证实为CADASIL,平均年龄(43.4±8.1)岁,平均病程(4.7±3.4)年。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改良Rankin评分、眼底动脉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把眼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0~Ⅲ级,对头颅MRI改变进行Coulthard评分。计算患者眼底动脉狭窄分级与头颅MRI评分、MMSE、改良Rankin评分以及年龄的相关系数。选择16名健康人(在性别、年龄、视力等方面匹配)作为对照进行眼底血管检查。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出现眼底动脉狭窄,其中4例存在轻度动脉.静脉交叉压迫。出现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眼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分别为1例、4例、7例和4例,相应头颅MRI的Couhhard评分平均分按眼底动脉狭窄程度从0到Ⅲ级分别为6.0、19.0、25.1和29.8分。眼底动脉狭窄分级和头颅MRI的Couhhard评分、MMSE、改良Rankin评分、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P〈0.001)、-0.429(P〈0.05)、0.437(P〉0.05)和0.299(P〉0.05)。对照组有2例出现Ⅰ级眼底动脉狭窄。结论眼底动脉狭窄是CADASIL常见的视网膜改变;眼底动脉狭窄和头颅MRI改变以及痴呆可能有一定的统计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 视网膜动脉 缩窄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简明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原文传递
CTA对股浅动脉显著狭窄侧支循环形成及在使用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王希 王涛 +3 位作者 罗露露 罗鹏 赵洋 朱小玲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股浅动脉(SFA)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当SFA显著性狭窄后从股深动脉(DFA)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发展而来的侧支系统。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且双侧SFA显著性...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股浅动脉(SFA)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当SFA显著性狭窄后从股深动脉(DFA)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发展而来的侧支系统。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且双侧SFA显著性狭窄的患者。使用已建立的评分系统测量SFA狭窄程度、侧支血管数量及大小,再比较从DFA和DBLCFA发展而来的侧支数量。结果:随着SFA狭窄程度的增加,在CTA上更有可能看到更大、更多的侧支血管。DFA发展的侧支血管多于DBLCFA的侧支形成。当股浅动脉显著性狭窄后,有8.1%的患者的侧支血管仅来自DBLCFA。结论:当计划制取股前外侧皮瓣时,最好对患者进行术前CTA评估侧支数量及大小,了解这些对临床皮瓣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 缩窄 病理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青峰 王国芳 杜彦龙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35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自膨式或球扩式支架进行治疗。其中颈动脉狭窄85例,椎动脉狭窄37例... 目的探讨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自膨式或球扩式支架进行治疗。其中颈动脉狭窄85例,椎动脉狭窄3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结果128例患者共治疗130支血管,置入131枚支架,使用栓塞保护装置59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65±8.70)%下降至(14.28±4.87)%。26例发生一过性血压及心率下降,31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经溶栓、碎栓后开通,其余127例术中无血管栓塞并发症。18例围手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1例出现脑出血(〈10ml)。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6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84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50%);37例椎动脉狭窄中3例术后1年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支架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椎动脉 狭窄 病理性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彦龙 王国芳 +1 位作者 常诚 朱青峰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其中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达到支架成形术指征(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颈动脉狭窄住院患者,其中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达到支架成形术指征(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患者作为治疗组,给予支架成形术,同时选择20例颈内动脉狭窄虽然到达支架成形术指征,但不愿意接受支架成形术单纯采用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降脂、降压、控制血糖等药物对症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除给予支架成形术外,同时控制危险因素,降脂、降压、控制血糖药物等对症治疗。手术前后对两组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灌注(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6个月内再发卒中的调查等,对有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3周测量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65±7.63)%下降至(12.58±4.83)%(P<0.01)。5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8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6例围手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组手术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随访6个月,术后无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组ADL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6个月内无再发卒中,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卒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好,术后支架内再发狭窄率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防再发卒中,明显优于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支架 缩窄 病理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东 巩若箴 +2 位作者 全勇 包洪靖 万祥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证实SMA狭窄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证实SMA狭窄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SMA进行显示。以手术及DSA为参考标准,统计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PR、MIP、VR敏感度分别为75.00%、62.50%、43.75%,特异度分别为98.00%、92.22%、89.29%。MIP与MPR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与MPR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各有优势,结合各种技术有助于准确诊断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缩窄 病理性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松杰 尹孝亮 郎德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6-942,共7页
肠系膜上动脉(SMA)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肠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肠缺血坏死。解除管腔狭窄、恢复血流是避免肠坏死的重要保障。腔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相对于开放性血运重建,具有住院... 肠系膜上动脉(SMA)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肠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可能导致肠黏膜损伤、肠缺血坏死。解除管腔狭窄、恢复血流是避免肠坏死的重要保障。腔内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相对于开放性血运重建,具有住院时间短,降低住院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治疗SMA狭窄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因该手术方式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指南一致推荐。随着支架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使用,SMA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逐渐引起关注,且相关研究指出,接受支架治疗的SMA狭窄患者,相对于开放性血运重建出现ISR的概率更高。因此,SMA支架植入术后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包括维持药物治疗以期获得支架的远期通畅性,ISR的超声及影像学检查等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再干预治疗时机选择等。双功能超声(DUS)和SM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用于ISR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目前已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成为术前诊断和筛查的首选。由于SMA缺血性病变造成的危害严重,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肠管坏死,因此对因ISR出现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推荐尽快进行二次手术再干预治疗。手术方式可以选择二次腔内血管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而针对那些易复发的病变或因解剖结构不利于进行二次腔内修复的患者,可以选择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SMA旁路术是一种更加持久的选择,在高风险患者中以降低病死率。笔者针对SMA支架植入术后ISR的文献进行回顾,进而针对ISR的预防、诊疗策略和治疗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缩窄 病理性 支架 移植物闭塞 血管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