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 被引量:283
1
作者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 2005年第6期16-24,共9页
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 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形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域 研究 形式 乡村景观
下载PDF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被引量:53
2
作者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 ,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 ,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 ,建筑艺术的研究 ,东西方建筑的比较 ,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形态 建筑艺术 形体特征 形式
下载PDF
向工业建筑学习 被引量:64
3
作者 张永和 张路峰 《世界建筑》 2000年第7期22-23,共2页
在中国,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质。在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基本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造与形式、房屋与基地、人与空间三组关系上。这三组关系正是建筑的... 在中国,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质。在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基本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造与形式、房屋与基地、人与空间三组关系上。这三组关系正是建筑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分析 基本建筑 建造 形式 房屋 基地
下载PDF
改造、扩展与共生——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 被引量:23
4
作者 郑潇 《规划师》 2002年第2期25-33,共9页
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新旧元素融合成功的案例,在本质上都是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路。但历史建筑也是不断演进的,... 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新旧元素融合成功的案例,在本质上都是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路。但历史建筑也是不断演进的,因此我们将时间维度引入实践中,同时尽力呼吁人们去关注城市的延续性与人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空间营造 场所气氛 建筑形式
下载PDF
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韩靖 梁雪 张玉坤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0-82,共3页
本文在生态建筑的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即泛指一切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态。文章从外部空间、空间界面及内部空间3个角度分析了当代西方生态型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归纳了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 当代 生态建筑 生态型建筑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的微气候营造——以瞻园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熊瑶 金梦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39,共5页
以瞻园为例,探究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气象元素的分布情况。在遵循气候适应性理念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各要素密度、布局形式以及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与冬季增温、避风、增湿,夏季降温、通风等... 以瞻园为例,探究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风速、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气象元素的分布情况。在遵循气候适应性理念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各要素密度、布局形式以及要素间的组合方式与冬季增温、避风、增湿,夏季降温、通风等微气候营造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解读传统私家造园对微气候环境优化和改善的具体理法,尤其为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小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空间组织提供设计策略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微气候 瞻园 江南古典园林 空间形态 气候适应性
下载PDF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 被引量:32
7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46-52,共7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CITESPACE 运用策略 生态形态 公众需求 设计实施
下载PDF
城市公园缓解热岛效应研究——以深圳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成实 牛宇琛 王鲁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0-45,共6页
基于遥感和GIS工具,利用深圳市范围内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通过数字化方法选取公园斑块,研究公园、公园内绿地、公园内水体与公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平均温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园周长面积比、植被覆盖度、绿地面积是影响公园... 基于遥感和GIS工具,利用深圳市范围内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通过数字化方法选取公园斑块,研究公园、公园内绿地、公园内水体与公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平均温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园周长面积比、植被覆盖度、绿地面积是影响公园内部温度的主要因子,公园水体面积是影响公园周边温度的重要因子,公园面积和公园周长对公园内部和周边温度影响较小。同时,基于深圳40个公园的热岛效应消减特征提出了周边效能最大型、自身效能最大型和内外效能平衡型3种公园类型和各自特征,对未来深圳建成区的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深圳 遥感影像 公园形态 热岛效应缓解
下载PDF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GIS生态服务评价模型 被引量:24
9
作者 汪洁琼 郑祺 《风景园林》 201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以生态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客观评价方法。基于Birkeland的"提供生态服务的正开发"理论,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能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途径。从绿色基础设施所能够提供的两大与植被有...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以生态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客观评价方法。基于Birkeland的"提供生态服务的正开发"理论,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能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途径。从绿色基础设施所能够提供的两大与植被有关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与碳调节出发,以上海临港新城为基地展开研究,创立易于操作、直观的生态服务效能评价的计算机方法技术,即GIS生态服务评价模型(GEEM),通过对十二大生态因子的研究,阐述生态服务效能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对进一步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形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服务 空间形态 可持续
下载PDF
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永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76-81,共6页
文章从两个层面研究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 成:(1) 建筑学层面,分析徽州建筑的组织结构。徽州建筑经历了千年的锤炼、积淀,不 仅建筑形式被提纯,其内部组织也高度结构化。文章在田野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徽州 建筑单体的基本要素... 文章从两个层面研究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 成:(1) 建筑学层面,分析徽州建筑的组织结构。徽州建筑经历了千年的锤炼、积淀,不 仅建筑形式被提纯,其内部组织也高度结构化。文章在田野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徽州 建筑单体的基本要素及组成规则。(2) 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中,基于文化价值观的秩序。着 重分析了徽州建筑的儒学基因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上述两个相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价值层面 ,构成了徽州建筑单体形态的深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牌坊 宗祠 徽州建筑 建筑形态构成 文化价值观 风水观念
下载PDF
城市街区形态对PM10、PM2.5的影响研究--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戴菲 陈明 +2 位作者 王敏 朱晟伟 傅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9-114,共6页
构成城市肌理的普遍街区的空间形态与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武汉市1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PM10、PM2.5数据与二维、三维街区形态指标,揭示不同街区形态与PM10、PM2.5之间的深层关系规律,以期为城市规划管控提供参考。双变量相关分... 构成城市肌理的普遍街区的空间形态与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武汉市1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PM10、PM2.5数据与二维、三维街区形态指标,揭示不同街区形态与PM10、PM2.5之间的深层关系规律,以期为城市规划管控提供参考。双变量相关分析与一元回归分析揭示了街区形态与PM10、PM2.5的相关性及其影响规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不同街区形态对PM10、PM2.5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街区之间的平均PM10、PM2.5浓度分别在城市平均水平55%~106%、59%~117%之间浮动,绿化覆盖率、道路面积率和相对高程对PM10、PM2.5具有显著影响,相对高程与绿化覆盖率对PM10变化的贡献度达83.0%,绿化覆盖率对PM2.5变化的贡献度达72.5%,道路面积率对PM10、PM2.5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17.0%、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街区形态 规划设计指标 PM10 PM2.5
下载PDF
城市公园滨水空间形态与水体自净效能的关联耦合:上海梦清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汪洁琼 朱安娜 王敏 《风景园林》 2016年第8期118-127,共10页
水体自净作为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服务之一,并未成为风景园林学科进行滨水空间形态营造的出发点,如何研判场地层面的滨水空间形态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水体自净更是困难重重。通过构建"水体自净效能评价方法",对水体自净&qu... 水体自净作为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服务之一,并未成为风景园林学科进行滨水空间形态营造的出发点,如何研判场地层面的滨水空间形态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水体自净更是困难重重。通过构建"水体自净效能评价方法",对水体自净"实际效能"与"设计效能"评估和拟合分析比对,旨在厘清城市公园滨水空间与水体自净生态服务效能之间的关联耦合。选取上海梦清园进行实证研究,阐明二者的响应关系,揭示与水体自净高效能息息相关的滨水空间形态关键性因子,从而为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后期维护提供参数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服务 水体自净 空间形态 效能评价 关联耦合
下载PDF
上海创智天地广场热舒适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魏冬雪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主要通过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夏秋冬三季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查,探讨广场空间形态、热环境和使用者心理感知之间的关系,10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0份。结果表明:1)SVF与广场热环境关系紧密,夏季需要更小的SVF,冬季需要更大的SVF;2)热中性与热... 主要通过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夏秋冬三季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查,探讨广场空间形态、热环境和使用者心理感知之间的关系,10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0份。结果表明:1)SVF与广场热环境关系紧密,夏季需要更小的SVF,冬季需要更大的SVF;2)热中性与热舒适范围随季节发生变化,热感觉、热舒适与空气温度、PET显著相关,就相关系数而言,热感觉更高;3)人们的热感觉和热认知较为一致的是广场夏季热环境更为严峻;4)空间开阔是人们在秋冬两季来广场的主要原因,它影响了人们对广场各区的热认知;5)创智广场的热中性范围低于国歌广场,空间形态与行为活动的耦合可能影响了人们的热中性范围。本研究成果可为上海高密度环境广场热环境设计及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广场 小气候 热感知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安全·生态·健康: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俊宴 章飙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2,共8页
随着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引领的新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城市设计过程之中,绿色城市设计在保持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呈现出全链条的数字化技术转型趋势,直面本土问题、探索方法创新的案例在各地设计实践中不断涌现。阐述了绿色城市设计的... 随着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引领的新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城市设计过程之中,绿色城市设计在保持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呈现出全链条的数字化技术转型趋势,直面本土问题、探索方法创新的案例在各地设计实践中不断涌现。阐述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内在需求与诉求特征,在大量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练绿色城市设计的多维数字化模式,逐层递进地建构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方法体系,具体包括: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发展基础的安全设计方法,通过生态容量控制、雨洪安全等技术手段,谋求城市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城市环境友好发展格局的生态设计方法,主要采用生境网络、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手段,营造城市生态发展的空间脉络;提升城市环境美丽发展体系的健康设计方法,采取对城市热、风、声等物理环境的优化、对植物群落的配置等手段与措施,塑造城市品质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探索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反馈,并对其未来提升进行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化技术 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 设计技术
下载PDF
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华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235-240,共6页
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新策略,分析了这些新策略的背景、发展、特征与例证.景观的场域性关注于整体景观的深层结构,其中建筑的形态来自于多重控制系统的复合叠加.对地表的操作主要来自于大地艺术的影响,其中包含... 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新策略,分析了这些新策略的背景、发展、特征与例证.景观的场域性关注于整体景观的深层结构,其中建筑的形态来自于多重控制系统的复合叠加.对地表的操作主要来自于大地艺术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屋顶/地表的互逆.原型形态基于集体无意识而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与张力.这些新的策略促进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并提示走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营造学的三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景观 形态 整合 策略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空间形态增效机制--以嵊泗田岙水敏性乡村为例 被引量:20
16
作者 汪洁琼 邱明 +1 位作者 成水平 庞磊 《风景园林》 2017年第1期82-90,共9页
本文以"水敏性乡村"的提出为出发点,从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角度切入,提出乡村空间形态的增效机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文献爬梳,厘清与四大类型、八大维度的水生态系统服务息息相关的18个关键性空间形态增效因子,并提出... 本文以"水敏性乡村"的提出为出发点,从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角度切入,提出乡村空间形态的增效机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与文献爬梳,厘清与四大类型、八大维度的水生态系统服务息息相关的18个关键性空间形态增效因子,并提出以污水截流为前提、以水体自净为核心,带动其他六大维度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选取嵊泗田岙村进行实证研究,梳理乡村空间形态增效的技术途径,阐明"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三阶梯、逐步提升的空间形态增效机制,从而为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了参数、技术路线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水生态 水体自净 乡村 空间形态 综合效能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机理的江南水网空间形态重构 被引量:19
17
作者 汪洁琼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8-73,共6页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针对日益退化的江南水网,提出其空间形态的重构应当以高效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思想,将人居环境背景中的水与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空间形态进行互动分析,提炼出双棋盘及滨湖2种典型的江南水网...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针对日益退化的江南水网,提出其空间形态的重构应当以高效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思想,将人居环境背景中的水与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空间形态进行互动分析,提炼出双棋盘及滨湖2种典型的江南水网传统空间形态模式,并阐述其在现代城市化消解过程中,径流调节、雨洪调节和水体自净三大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日渐式微。通过对十二大生态因子的研究,构建GIS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GEEMo W),以上海临港新城为基地展开研究,阐述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与江南水网空间形态变化之间的机理,归纳出对江南水网进行重构的四大规划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学 生态系统服务 江南水网 空间形态 GIS模型
下载PDF
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晓春 《新建筑》 1999年第6期24-28,共5页
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 ,从建筑学学科自身角度对建筑人类学进行了深入论述。建筑学研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的形式创作、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活等三个方面 ,都分别可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乡土建筑 形式创作 城市形态 建筑人类学
下载PDF
永恒的追求——马里奥·博塔的建筑思想评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支文军 朱广宇 《新建筑》 2000年第3期60-63,共4页
从五个方面评析了马里奥·博塔建筑思想的特征。博塔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他把理性原则和经验传统结合起来 ,创造出很多具有批判地域主义倾向的作品,他利用建筑强化地域特征和环境气质 ,强调“重塑地段”。
关键词 理性 经验 批判地域主义 建筑思想 建筑 环境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理论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良娃 曾坚 曾鹏 《新建筑》 2006年第3期76-80,共5页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空间的界限,形成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物质实体与虚拟建构之间共同存在的状态,使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时空观拓展为一种虚实共存的新领域。电脑所赋予的空间虚拟能力使建筑空间很容易被实...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空间的界限,形成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物质实体与虚拟建构之间共同存在的状态,使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时空观拓展为一种虚实共存的新领域。电脑所赋予的空间虚拟能力使建筑空间很容易被实施切割、扭曲、滑动、重叠等操作,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建构达到空前复杂和自由。通过对先锋建筑师空间形体生成案例的分析,总结了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形体生成的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建筑空间形态 形体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