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4
1
作者 慕平 张恩和 +1 位作者 王汉宁 方永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1-296,共6页
试验以未进行秸秆还田(H0,对照)、连续3年秸秆还田(H3,2007—2010年)、连续6年秸秆还田(H6,2005—2010年)及连续9年秸秆还田(H9,2002—2010年)的连作玉米农田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根系发育和地上产量性状的变化,... 试验以未进行秸秆还田(H0,对照)、连续3年秸秆还田(H3,2007—2010年)、连续6年秸秆还田(H6,2005—2010年)及连续9年秸秆还田(H9,2002—2010年)的连作玉米农田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根系发育和地上产量性状的变化,探索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不同层次土壤改良效应及作物生长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全量秸秆连续还田,耕层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大幅增加,速效氮、速效钾显著增加,而速效磷养分变化幅度较小,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0~5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较对照显著下降,表现H9〈H6〈H3〈H0趋势。主要生育期玉米根重密度、总根长及根系活力水平等指标,均表现出随着还田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生长后期较深土层的根系,表现不同处理间变化幅度差异显著的特点,成熟期40~60 cm土层H9、H6、H3处理根系活力水平分别较对照高54.76%、29.1%和16.3%,H9根重密度、总根长分别较对照高44.3%、79.3%,H6、H3处理根重密度分别较对照增加30.8%、18.8%,根长增加58.9%、47.7%,而对照根系表现迅速衰退现象,说明秸秆还田处理使成熟期玉米根系衰退延迟,有利于后期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产量的形成。随秸秆还田年限增加,玉米地上株高及穗位高相应增加,H9、H6、H3穗位高分别较对照增加11.1 cm、5.3 cm和0.7 cm;百粒重各处理较对照依次增加17.4%、10.2%和7.5%,H9处理产量较对照增产15.4%以上,H6、H3分别较对照增产10.3%和4.5%,表现随还田年限增加显著增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年限 耕层 土壤性状 根系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1
2
作者 胡克林 余艳 +1 位作者 张凤荣 王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 目的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收集和实测北京南郊—大兴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4、12.76和12.89g·kg-1,它们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80.5、59.2和49.0km,呈递减趋势。大兴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之势。从1980年到2000年,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由低向高逐级累积的规律,具体变化为有机质含量一级和二级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0%和14.3%,含量三级的土地面积从23.0%增加到37.1%,四级土地面积减少很少,约为2.19%,五级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50.4%。结论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是有机质含量普遍上升的原因,随着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有机质入不敷出,呈下降的趋势,应注意土壤的培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 土壤有机质 地统计学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71
3
作者 张世熔 黄元仿 +1 位作者 李保国 高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041-2047,共7页
通过分析 1 2 4个样点 1 980年和 2 0 0 0年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研究了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县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1 2 .89g/kg,与 1 980年相比较增加了 4.1 1 g/kg,年均增... 通过分析 1 2 4个样点 1 980年和 2 0 0 0年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研究了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县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 1 2 .89g/kg,与 1 980年相比较增加了 4.1 1 g/kg,年均增加 0 .2 1 g/kg。但因各农户施用有机肥量的不同和管理水平的差异 ,占全县耕地面积 6%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升反降。县内各区域有机质的增长趋势为西南部和东南部高于中部和北部。潮土、盐土和褐土 2 0 0 0年有机质含量分别比 1 980年增加 45 .5 1 %、82 .48%和 68.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 土壤有机质 时空变异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4
作者 解文艳 周怀平 +3 位作者 杨振兴 冯悦晨 白雪 杜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4,共9页
为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7年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年至2017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均值由11.... 为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7年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年至2017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均值由11.06 g·kg^(-1)升高至15.69 g·kg^(-1),增幅为41.86%;近35年潇河流域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升高的趋势。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到2017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累积的规律。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和15~20 g·kg^(-1)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0.74%和43.72%,10~15 g·kg^(-1)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29.93%,6~10 g·kg^(-1)土地面积从13.82%减少到1.57%,<6 g·kg^(-1)土地从有到无。成土母质、地形变化、种植结构、施肥是影响土壤有机质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人类对土壤养分干预作用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应注意土壤培肥,实行分区管理,以保证整个农业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 土壤有机质 地统计学 时空变异 影响因素 潇河流域
下载PDF
潮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趋势演变研究——以禹城市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玉建 杨劲松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1,共5页
通过分析山东省禹城市100个采样点1980年和2003年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潮土区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形成了研究区1980年和2003年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图及1980~2003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图.分析了... 通过分析山东省禹城市100个采样点1980年和2003年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了潮土区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形成了研究区1980年和2003年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图及1980~2003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图.分析了研究区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4.68g kg-1,比1980年的6.0g kg-1增加了8.68 g kg-1,年均提高0.38g kg-1.土壤表层含盐量的降低为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耕层 有机质 趋势演变
原文传递
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新卫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为提高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认识和全面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从法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层面工作部署和地方层面探索创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 为提高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认识和全面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从法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层面工作部署和地方层面探索创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实践情况,指出了当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法治体系、探索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剥离再利用 研究实践
下载PDF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程从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8017-8019,共3页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全省建立土壤剥离利用制度找出方法及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剥离再利用 模式 安徽省
下载PDF
关中农田土壤物理状态与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加旭 王益权 +3 位作者 李欣 梁化学 史红平 石宗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5-252,共8页
针对关中农田土壤通气、透水能力下降,抗不良环境能力减弱,生产成本逐年递增的实际问题,以关中11个县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耕作层厚度、容重及团聚体特征为指标,开展了现代利用强度及土壤管理模式下农田土壤物理状态及其退化特... 针对关中农田土壤通气、透水能力下降,抗不良环境能力减弱,生产成本逐年递增的实际问题,以关中11个县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耕作层厚度、容重及团聚体特征为指标,开展了现代利用强度及土壤管理模式下农田土壤物理状态及其退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土壤发生学层次厚度尽管很厚,但受下层土体紧实化的影响,农田土壤耕作层普遍浅薄,疏松良好的土壤耕作层厚度变化在5~21 cm。调查范围内耕作层厚度在20 cm左右的仅占18%,10~15 cm之间的占64%,<10 cm占18%左右。关中地区农田0~20 cm耕层土壤容重变化在1.04~1.34 g·cm^(-3),平均容重为1.21 g·cm^(-3),属于良好物理状态;而20~40 cm土壤容重变化在1.46~1.70 g·cm^(-3)之间,平均容重为1.58 g·cm^(-3),属于很紧实土壤状态。约36%的农田在20~40 cm处容重达到或超过了1.60 g·cm^(-3)的极限容重值。用干、湿筛技术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关中农田1~5 mm的"(质量)优势团聚体"、团聚体的几何均重直径(GMD)、标准化平均当量直径(NMWD)以及土壤结构系数(Kctp)均显示,耕作层土壤团聚状态处于良好级别,其下层64%的土壤团聚状态较差,关中农田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差,各地土壤团聚体状态以及稳定性差别明显。结论:关中地区农田土壤耕层变浅薄,是因为20~40 cm土层紧实化程度增大和犁底层上移与变厚所致;20~40土壤容重已经增大到极限值;0~20 cm土壤团聚体状态良好,但稳定性不强是引起其下层土壤紧实化的重要原因。关中农田土壤亚表层紧实化问题普遍,有愈加严重的发展态势。从空间上紧实化土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难以被人们所觉察,属于隐型土壤物理退化特征,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耕层 容重 团聚体 土壤结构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四川郫县土壤耕层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魏甦 张世熔 +2 位作者 邓良基 刘英华 肖鹏飞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3,共3页
在ArcGlS8.1软件系统平台上,通过分析四川郫县土壤耕层1981年93个样点和2002年46个样点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该县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郫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81年的26.4gkg-1增加到2002年的28.2gkg-1。其区域变化差... 在ArcGlS8.1软件系统平台上,通过分析四川郫县土壤耕层1981年93个样点和2002年46个样点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该县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郫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81年的26.4gkg-1增加到2002年的28.2gkg-1。其区域变化差异为:东部略微下降,中部与西部增加。近21年来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仅少量增加,而黄壤则增幅明显。距成都市区的远近和推广秸秆还田程度是引起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 土壤耕层 有机质 时空变异特征 秸秆还田程度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基于GPS和GIS结合模式的凉州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晓娟 韩梅 +1 位作者 袁政祥 王祎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6期38-39,共2页
基于GPS和Arc GIS技术,对武威市凉州区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不同土类中的平均含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凉州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20 g/kg,变化区间为1.02~40.10 g/kg,标准差为5.79,有机质含量为Ⅳ级,属中等变异。相对... 基于GPS和Arc GIS技术,对武威市凉州区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不同土类中的平均含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凉州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20 g/kg,变化区间为1.02~40.10 g/kg,标准差为5.79,有机质含量为Ⅳ级,属中等变异。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了2.10 g/kg。山地灰钙土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为19.38 g/kg;风沙土最低,为10.54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耕层 有机质 时空变化 凉州区
下载PDF
农用地地类设定存在问题分析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乐 李玉国 +5 位作者 张琦 张涛 朱小娟 郝继祥 董敏 卢立琦 《山东国土资源》 2022年第9期69-74,共6页
现代农业发展所引发传统农业的多元化转变,在丰富农产品供应数量与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国民经济行业的类型增加、结构调整等变化。这一变化也进一步改变了“大农业”模式下的农用地类型划分的合理性及其与国民经济行业... 现代农业发展所引发传统农业的多元化转变,在丰富农产品供应数量与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国民经济行业的类型增加、结构调整等变化。这一变化也进一步改变了“大农业”模式下的农用地类型划分的合理性及其与国民经济行业、用地性质等之间的关系界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农业产业范围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农用地的影响、土壤耕作层对农业地类划分的依据性、传统农用地与当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间差异等问题,探索了造成农用地地类界定不断变化的历史因素和产业环境。结合这些研究结果,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以期农业用地划分更加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耕作层 地类设定 土地复垦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及耕层构建作业试验
12
作者 王金丽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第3期20-21,共2页
为探索适合辽宁省的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机械化作业模式,采用多点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可行性及耕层构建的影响因子,考察配套作业机具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旋耕埋茬、旱地深旋、水埋茬旋耕模式的作业效果均较好,能够满足作... 为探索适合辽宁省的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机械化作业模式,采用多点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可行性及耕层构建的影响因子,考察配套作业机具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旋耕埋茬、旱地深旋、水埋茬旋耕模式的作业效果均较好,能够满足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层 试验 旋耕深度
下载PDF
典型干旱荒漠绿洲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雪梅 柴仲平 武红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对干旱荒漠绿洲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为绿洲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壤施肥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对干旱荒漠绿洲区耕层土壤养分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为绿洲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壤施肥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有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强(变异系数Cv为67.45%),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最弱(Cv为40.76%)。(2)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由地形、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速效钾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不仅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还与随机因素(即施肥和种植结构)有关。(3)各土壤养分元素在绿洲内部具有较高含量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而在绿洲外缘,其含量相对较低,且呈大面积的片状分布。[结论]精河县耕层土壤养分总体呈现出有机肥含量缺乏,磷钾肥相对丰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土壤 空间变异 地统计分析 荒漠绿洲区 精河县
下载PDF
基于GIS的白银区耕地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成胜 蔡小冬 +1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0-758,共9页
为评估白银区耕地耕层土壤(0~20cm)的重金属污染,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7000)对1070个土壤样品中cu、zn、Ni、Pb、As、cr、V、C0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参照最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2008),使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法并... 为评估白银区耕地耕层土壤(0~20cm)的重金属污染,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7000)对1070个土壤样品中cu、zn、Ni、Pb、As、cr、V、C0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参照最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2008),使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法并结合GIS手段分析耕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程度等。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平均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为As、V、Pb、zn、cu、co、Ni、cr,平均变异程度顺序为Pb、cu、zn、Co、As、Cr、V、Ni,空间相关性大小顺序为zn、cu、As、Pb、Ni、Cr、V、Co;Cu、Pb的最佳拟合模型为Pentaspherical模型,zn、V为Gaussion模型,Ni、As为Exponential模型,Cr、Co为Circular模型;8种重金属中Cu、Zn、Pb、A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安全级、警戒级、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9.56%、23.88%、2.95%、2.55%和1.06%,受污染面积达到763.4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白银区 耕层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异 污染评价
下载PDF
山地酸性土壤耕层重构的理化性状及酶活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小华 何铭钰 +8 位作者 陈金 彭曙光 刘勇军 王振华 彭德元 符昌武 邓永晟 粟戈璇 夏振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揭示垂直深旋耕配施石灰、绿肥、生物有机肥重构酸性土壤耕层的效果,以湘西山地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层重构后植烟土壤的pH、物理性状、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酸性土壤耕层重构后,随烤烟生育进程发展,p... 为揭示垂直深旋耕配施石灰、绿肥、生物有机肥重构酸性土壤耕层的效果,以湘西山地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层重构后植烟土壤的pH、物理性状、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酸性土壤耕层重构后,随烤烟生育进程发展,pH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孔隙度先升高后略有下降,有机质提高后呈波动变化,碱解氮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有效磷快速升高后呈下降趋势,速效钾快速升高后下降再缓慢提升,蔗糖酶、脲酶先升高后下降并趋于稳定。(2)酸性土壤耕层重构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pH、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及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至烤烟移栽后120 d,容重降低7.32%~8.45%,pH、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0.78~1.04、8.17%~9.23%、16.89%~27.72%、13.39%~18.81%、69.83%~245.17%和47.05%~100.91%,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53.19~163.53和0.76~1.24 mg/(g·d)。(3)垂直深旋耕+石灰+绿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垂直深旋耕+石灰+绿肥处理。因此,采用垂直深旋耕结合施用石灰、绿肥、生物有机肥等重构酸性土壤耕层,可实现土壤酸度改良与培肥同步、表层与表下层土壤酸度改良同步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深旋耕 石灰 绿肥 生物有机肥 耕层重构
下载PDF
基于改进AHP与GIS的白银区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小冬 孙成胜 蔡立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2期194-200,共7页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是影响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计算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结合地统计学软件,...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是影响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计算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结合地统计学软件,对白银区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银区耕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污染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As、Zn、Cu、Cr、Pb;耕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48,污染等级总体为安全级;经相关性分析,Pb与Zn、Pb与Cu、Zn与Cu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白银区除中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处于玷污、污染水平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耕地耕层土壤处于安全级;本底级、安全级、玷污级、污染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4.83%、70.33%、2.72%、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土壤 重金属 改进AHP GIS 污染评价
下载PDF
贵州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园冬 彭贤伟 《贵州科学》 2015年第2期91-96,共6页
探讨贵州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时,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初步剥离与利用的技术流程与原则。结果表明:贵州特殊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宜耕耕地的质和量上呈现出明显在空间错位... 探讨贵州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时,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初步剥离与利用的技术流程与原则。结果表明:贵州特殊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宜耕耕地的质和量上呈现出明显在空间错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刚性需求加剧,使得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利用,是除耕地整理和废弃地复垦外一种新的增加耕地方式,是实现贵州省耕地占补平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土壤 剥离利用 新增耕地 贵州省
下载PDF
耕层置换法在盐碱地种植油莎豆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明 耿安红 +3 位作者 郭树庆 王春云 吴承东 赫明涛 《耕作与栽培》 2015年第6期54-54,63,共2页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一套在盐碱地高效种植油莎豆的技术——耕层置换选种植油莎豆技术,不仅高产稳产,还解决了油莎豆收获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 油莎豆 盐碱地 耕层置换 种植技术
下载PDF
旱地耕层构建技术及适配机具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张旭 裴泽莲 聂影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1年第5期18-19,22,共3页
针对辽北棕壤区、黄淮海北部缺水区和西北干旱区三大区域土壤质量下降的实际问题,开展旱地耕层构建技术及适配机具研究。阐述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分析应用效益,以促进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 针对辽北棕壤区、黄淮海北部缺水区和西北干旱区三大区域土壤质量下降的实际问题,开展旱地耕层构建技术及适配机具研究。阐述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分析应用效益,以促进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耕层构建 技术 机具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