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1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尔泰山比较研究 被引量:129
1
作者 郭召杰 张志诚 +2 位作者 吴朝东 方世虎 张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共15页
根据穿越天山地质剖面观察、系统裂变径迹(FT)测年年龄与热演化模拟结果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天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经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25~0Ma)。从天山地区磷灰石FT年龄结果来看... 根据穿越天山地质剖面观察、系统裂变径迹(FT)测年年龄与热演化模拟结果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天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经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25~0Ma)。从天山地区磷灰石FT年龄结果来看,主要记录了早期隆升年龄,但热演化模拟结果显示普遍经历了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在天山北缘从盆山边缘的近25Ma开始隆升到前缘带的现今活动,表明天山陆内造山带在隆升的同时还逐渐“增生”扩展。系统研究和分析表明,东西准噶尔和阿尔泰地区则主要记录了晚中生代以来的持续隆升过程,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或强度相对天山要弱。上述事实表明,天山及其中亚地区新生代的陆内活动是受喜马拉雅碰撞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具有向北渐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年龄 中新生代 隆升 天山
下载PDF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4
2
作者 赵振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7-286,共20页
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基于矿物合成和激光原位定量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副矿物,重点是锆石,其次是金红石、石榴石、榍石及磷灰石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温度、氧逸度、源区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不同温度... 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基于矿物合成和激光原位定量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副矿物,重点是锆石,其次是金红石、石榴石、榍石及磷灰石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温度、氧逸度、源区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在不同温度、压力及体系成分条件下合成的矿物,结合自然界岩石相关副矿物成分分析,获得了副矿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形成温度、压力、氧逸度等之间存在严格线性关系,建立了定量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这些温度计、氧逸度等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根据广泛用于同位素定年的锆石受变质和热液蚀变而出现复杂年龄譜,文中还介绍了用锆石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结合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Th/U比值识别锆石成因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稀土元素组成识别锆石成因的原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矿物 地质温度计 锆石 氧逸度 磷灰石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磷灰石超微粉对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士成 李世普 陈芳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5-8,共4页
磷灰石超微粉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对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中采用磷庆石处理7种癌细胞发现经磷灰石超微粉处理的癌细胞的形态.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
关键词 磷灰石 超微粉 癌细胞 抑制作用 增殖
原文传递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白垩纪以来剥露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0
4
作者 朱文斌 舒良树 +3 位作者 万景林 孙岩 王锋 赵忠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2,共7页
对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火山岩和花岗岩的15个磷灰石样品和5个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09.3~11.9Ma之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81.7~56.8Ma之间。矿物对法计算得到,该地区晚白垩世至... 对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火山岩和花岗岩的15个磷灰石样品和5个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09.3~11.9Ma之间,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81.7~56.8Ma之间。矿物对法计算得到,该地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中期的视剥露速率为0.157~0.222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博格达一哈尔里克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早白垩世(119~105Ma)、晚白垩世晚期(67~65Ma)、新生代早中期(47~31Ma)和新生代晚期(12~7Ma)。白垩纪以:来的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新疆 博格达 哈尔里克
下载PDF
中新生代天山地区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1
5
作者 杜治利 王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81-1101,共21页
本文对天山及其两侧盆地的8条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重点分析了天山地区不同区域的抬升历史的差异。结果表明天山主要经历4次构造抬升过程,每次抬升的范围并不相同,且存在东西差异:①早白垩世抬升,在天山南北两... 本文对天山及其两侧盆地的8条典型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重点分析了天山地区不同区域的抬升历史的差异。结果表明天山主要经历4次构造抬升过程,每次抬升的范围并不相同,且存在东西差异:①早白垩世抬升,在天山南北两侧都有发生,且南边抬升早,北边抬升晚。本次抬升导致早中侏罗世天山地区准平原化状态开始解体,盆山分异开始出现;②晚白垩世抬升,从约96Ma开始,天山南侧为盆山同升的区域性隆升,天山北侧的抬升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③古近纪抬升,从约46Ma开始,主要发生在中天山和南天山,造成天山两侧盆地物源区的重大变化,本次抬升为印度-亚洲碰撞在天山地区产生的最早的远程效应;④中新世以来的抬升,从约25Ma开始,主要发生在库车盆地北缘和北天山—准噶尔南缘。从抬升剥蚀量来看,从东向西逐渐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中新生代 天山 隆升
下载PDF
钛和钛合金生物活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27
6
作者 梁芳慧 周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1-245,共5页
金属钛及其合金在人体硬组织替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改善其表面性能,使其具有表面生物活性,研究发展了多种生物活化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电化学法3大类。本文对钛及钛合金种植体的各种表面活化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各种方法... 金属钛及其合金在人体硬组织替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改善其表面性能,使其具有表面生物活性,研究发展了多种生物活化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电化学法3大类。本文对钛及钛合金种植体的各种表面活化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各种方法进行钛及钛合金表面活化的工艺过程及其活化机理,分别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与物理法相比,化学法具有设备和操作简单、易形成均匀涂层、结构和成分与自然骨相似等优点。对化学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并对其长期植入效果及其活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化 钛合金 研究现状 种植体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大气降尘TEM观察及其环境矿物学意义 被引量:35
7
作者 陈天虎 徐惠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428,共4页
在X射线衍射等分析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用透射电镜对半封闭室内长期沉积的大气降尘进行观察 ,提供了合肥地区大气降尘物相组成和各种物相形貌特征信息 ,揭示合肥地区大气污染物来源占第 1位的是地表扬尘 ,以粘土矿物为标志 ;占第 2位的... 在X射线衍射等分析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用透射电镜对半封闭室内长期沉积的大气降尘进行观察 ,提供了合肥地区大气降尘物相组成和各种物相形貌特征信息 ,揭示合肥地区大气污染物来源占第 1位的是地表扬尘 ,以粘土矿物为标志 ;占第 2位的是来源于大气化学次生气溶胶 ,主要和SO2 、CO2 、NOX 等气态污染物排放有关 ,以石膏、碳酸盐和易溶盐类为标志 ;占第 3位的是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的烟尘 ,以炭球为标志 ;占第 4位的是来源于燃煤烟尘排放 ,以球形玻璃珠为特征。TEM调查不仅为合肥地区大气气溶胶颗粒成因、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和污染控制对策提供准确资料和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矿物学 大气降尘 气溶胶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伊利石 方解石 磷灰石
下载PDF
碱液处理诱导钛合金基体表面沉积磷灰石层 被引量:20
8
作者 付涛 黄平 +1 位作者 憨勇 徐可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8-171,共4页
改变碱液处理条件和基体材料 ,考察了这些参数对钛合金诱导磷灰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碱液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了多孔网状 ,带负电荷的二氧化钛水凝胶层 ,在过饱和的模拟体液中可沉积出骨状磷灰石层 ;随碱液浓度、温度和处理时间... 改变碱液处理条件和基体材料 ,考察了这些参数对钛合金诱导磷灰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碱液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了多孔网状 ,带负电荷的二氧化钛水凝胶层 ,在过饱和的模拟体液中可沉积出骨状磷灰石层 ;随碱液浓度、温度和处理时间增加 ,凝胶层的孔径和厚度增加 ,诱导形成磷灰石的能力增强 ;不同基体材料的诱导能力为 :Ti>TC4,Ti75 >Ti Zr。钛合金碱液处理后可在模拟体液中沉积出磷灰石层 ,因此碱液处理使钛合金表现出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磷灰石 碱液处理 沉积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37
9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郭彤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4-26,共3页
通过对6个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时间—温度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距今105~80Ma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距今80~12Ma的相对平静阶... 通过对6个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时间—温度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距今105~80Ma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距今80~12Ma的相对平静阶段、距今12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在早白垩世末地层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开始抬升剥蚀,总剥蚀量为2240m;构造变形始于距今105~80Ma,构造的发育与气烃生成的高峰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区内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的形成;距今12Ma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川东构造带进一步的隆升并最终定型,导致了油气的晚期成藏并最终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中生代 新生代 热历史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剥蚀量 气藏形成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纪友亮 胡光明 +1 位作者 黄建军 吴智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1-358,共8页
本文首先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组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确定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剥蚀量,恢复了其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了中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分布状态,盆地性质和展部特点。认... 本文首先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组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确定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剥蚀量,恢复了其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了中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分布状态,盆地性质和展部特点。认为渤海湾盆地区,三叠系沉积时期为大型内陆盆地,末期抬升遭受剥蚀。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时期为北西向展布的扭张型小盆地。进入新生代后,形成了一个受NNE、NE向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盆地,叠置于中生代盆地之上。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于不同的叠合方式形成了中坳新坳、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长度分布 数值模拟 剥蚀量 渤海湾盆地 叠合单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演化历史模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邱楠生 查明 王绪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R。)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陆南和盆地南缘等地区的地温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准噶尔盆地现今的地温较低,但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演化不同,盆地...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R。)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陆南和盆地南缘等地区的地温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准噶尔盆地现今的地温较低,但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演化不同,盆地的古地温较现今地温高。特别是在古生代和三叠纪,地温梯度很高。古生代的地温梯度平均大于38℃/km,中生代三叠纪的地温梯度仍很高,为34.6-41℃/km.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变化较大,这可能与该时期的构造运动频繁有密切关系。白垩纪以后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基本不变,与现今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勘探 地热演化 历史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1
12
作者 柏道远 孟德保 +1 位作者 刘耀荣 马铁球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 3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反映出阿尔金地块白垩纪末(69.5±2.9)Ma、昆仑山前山地带和昆仑山后山地带(高原区北缘)上新世晚期(4.2±0.8)Ma和(3.9±0.6)Ma、早更新世中期(1.66±0.31)Ma等3次构造抬升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样品的古埋深及据前人有关资料推测的古地表高程,换算出样品的古海拔高程,再由高程差得出绝对构造抬升量,绝对抬升速率为绝对抬升量与时间(裂变径迹年龄)差之比。计算结果:阿尔金山北缘69Ma以来总共抬升了4940m,平均抬升速率为0.072mm/a。昆仑山前山地带4.1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了1380m,平均抬升速率为0.55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了4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2.49mm/a。昆仑山后山地带3.85Ma至1.66Ma间总共抬升量约为1500m,平均抬升速率为0.70mm/a;1.66Ma以来总共抬升量约为5140m,平均抬升速率为3.19mm/a。结合有关阶地特征及年龄,推算出21ka左右的晚更新世末以来昆仑山后山的抬升速率可能达11mm/a。昆仑山后山地带较前山地带4Ma以来相对抬升了1120m,二者的平均隆升速率比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 构造隆升 磷灰石 裂变径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3
13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2 位作者 姚亚明 王锋 银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抬升速率
下载PDF
天山乌—库公路剖面中、新生代埋藏、隆升及剥露史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马前 舒良树 朱文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9-104,共6页
为了解天山中新生代再造山过程的历史演化,沿横穿天山的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采集了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等7个样品,用作天山山体隆升和热历史演化研究.通过对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年,获得7个样品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范围为(78.0&... 为了解天山中新生代再造山过程的历史演化,沿横穿天山的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采集了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等7个样品,用作天山山体隆升和热历史演化研究.通过对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年,获得7个样品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范围为(78.0±4.5)^(31.8±2.5)Ma;继之,在计算机上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数据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隆升-冷却演化过程的新认识.裂变径迹的年龄数据和热模拟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中、新生代造山活动并非是整体统一抬升的过程.表现为中新世之前山体北侧先隆升、南侧后隆升的演化规律,山体隆升从北向南逐渐推进.到中新世晚期,才表现为整体抬升过程.通过磷灰石-锆石矿物对计算以及热模拟的结果,获得了各隆升阶段的视隆升速率,发现自晚白垩世晚期以来,视隆升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中、新生代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史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 被引量:35
15
作者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07-1517,共11页
博格达山山前不同构造带内9个砂岩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与热史模拟表明,博格达山浅部造山过程以前展式(盖层滑脱带内)与后展式(基底卷入带内)同时发育的逆冲构造扩展模式为特征;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抬升作用主要发生在15... 博格达山山前不同构造带内9个砂岩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与热史模拟表明,博格达山浅部造山过程以前展式(盖层滑脱带内)与后展式(基底卷入带内)同时发育的逆冲构造扩展模式为特征;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抬升作用主要发生在155~135Ma、90~70Ma、约40Ma和约10Ma等4期,其隆升剥蚀史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的初始整体隆升(剥蚀量为0.83~1.2km)、燕山晚期的缓慢抬升(剥蚀量为0.68~O.83km)和喜马拉雅晚期的急剧差异隆升-剥露(逆冲推覆带的剥蚀量约为5.0km、基底卷入带的剥蚀量为1.82~3.18km、盖层滑脱带的剥蚀量为~2.73km)等3个阶段,其中盖层滑脱带因剥露作用启动的时间较晚而表现为冷却速率快、剥蚀速率高。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地体的碰撞增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分析 差异剥露 晚中生代以来 博格达山
下载PDF
增效作用对磷灰石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罗惠华 钟康年 魏以和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00年第5期8-10,共3页
探讨了几种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酸类捕收剂SH -1的增效作用和对黄麦岭磷矿常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SH -1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能明显改善磷矿的浮选特性... 探讨了几种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酸类捕收剂SH -1的增效作用和对黄麦岭磷矿常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SH -1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能明显改善磷矿的浮选特性。当矿浆温度为 1 2~ 2 0℃时 ,混合使用SH -1与SDBS和Tween -80 ,Hallimond管浮选的上浮率比单独使用SH -1提高 1 0 %~ 1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效作用 表面活性剂 磷灰石 浮选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8
17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凡元芳 汤济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3,共7页
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 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今后会朝着深层次退火机理、新的应用领域、自动化技术和可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造山带 热年代学 磷灰石
下载PDF
磷灰石和石灰联合巨菌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修复 被引量:32
18
作者 崔红标 梁家妮 +3 位作者 周静 陶美娟 谷键云 徐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34-1340,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和1.2%)和石灰(0.2%和0.4%)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和磷灰石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和土壤pH,且均表现为0.4%石灰>0.2%石灰>1.2%磷灰石>0.6%磷灰石>对照;同时,...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磷灰石(0.6%和1.2%)和石灰(0.2%和0.4%)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和磷灰石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和土壤pH,且均表现为0.4%石灰>0.2%石灰>1.2%磷灰石>0.6%磷灰石>对照;同时,土壤溶液和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随着磷灰石和石灰的添加而显著降低,且降幅均表现为随材料剂量增加而增加。石灰和磷灰石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巨菌草的生物量,降低了巨菌草对重金属的吸收,其中0.4%石灰处理巨菌草生物量最高,地上和根生物量分别为:61.45g和10.31g。与石灰相比,磷灰石在维持较低活性Cu/Cd的能力方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高剂量的石灰更能有效地通过巨菌草转移土壤中的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石灰 巨菌草 土壤 CU CD
下载PDF
磷灰石结构替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羽 彭明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综述了作为重要环境矿物材料的磷灰石在钙位、四面体位和结构通道位置上类质同象替换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替换离子的结构占位、替换形式和机理 。
关键词 磷灰石 晶体化学 结构 环境治理 结构占位 替换形式 替换机理
下载PDF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8
20
作者 施小斌 丘学林 +2 位作者 刘海龄 储著银 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结果...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m.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沧花岗岩基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锆石 磷灰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