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示指背侧矩形皮瓣切取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文龙 赵刚 +5 位作者 高顺红 侍朋举 张铁山 马爱国 徐华 李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通过对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解剖学观察,总结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走行及分支吻合规律,探讨示指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套状撕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14年2月,用6只新鲜成人手标本,... 目的通过对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解剖学观察,总结第1掌背动脉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走行及分支吻合规律,探讨示指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套状撕脱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14年2月,用6只新鲜成人手标本,经天然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观察第1掌背动脉终末支及指固有动脉背侧支走行及分支吻合规律和特点:以第1掌背动脉供血,切取示指近中节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套状撕脱伤皮肤缺损21例,并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皮瓣切取面积最大3.2cm×4.3cm,最小4.8cm×2.5cm。供区于腹股沟区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解剖发现第1掌背动脉于拇长伸肌腱与第2掌骨基底交叉部由桡动脉发出,沿第2掌骨桡侧缘下行,终末皮支沿示指掌指关节桡背侧缘向远端走行,与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近端背侧支的上行支吻合。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35个月,平均17.4个月。拇指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指腹感觉恢复s,+,两点辨别觉恢复6-11mm,平均8.6mm,供区无瘢痕挛缩、肌腱粘连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结论第1掌背动脉与示指桡侧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示指近节、中节背侧支间相互吻合成指侧方血管链及指背血管网。改良示指背侧矩形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是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第1掌背动脉 指固有动脉 示指 应用解剖 指损伤
原文传递
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微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2
作者 于春波 刘鹏 +3 位作者 梁亚闯 赵庆豪 丁自海 张志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2-565,共4页
目的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走行和分布,为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共3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24侧桡、尺动脉灌注红色乳胶;10侧灌注铸型材料... 目的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走行和分布,为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共3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24侧桡、尺动脉灌注红色乳胶;10侧灌注铸型材料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布。结果第2掌背动脉远1/3段共发出皮支(4+1)条,在掌骨头关节面平面延续为指蹼动脉。指蹼动脉长(2.5+0.6)cm,根据其吻合交通的方式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第2掌背动脉远端向中指和示指近节背侧皮肤各发出1条指背动脉,长(2.6+0.4)cm,直径(0.2+0.1)mm,沿途发出4~6条微细分支,与周围的皮支相互吻合。结论第2掌背动脉和指背动脉解剖恒定,以第2掌背动脉远段-指背动脉为蒂设计示、中指近节双叶指背皮瓣,可转位修复拇指和虎口多处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掌背动脉 指蹼动脉 指背动脉 双叶皮瓣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民朝 于亚东 +2 位作者 李统 马涛 毕伟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3-475,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和尺神经运动支的解剖学研究,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20例40侧近期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暴露正中神经、尺神... 目的通过对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和尺神经运动支的解剖学研究,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20例40侧近期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暴露正中神经、尺神经,测量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各项解剖学数据;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做定量分析,测算该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临床模拟操作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结果正中神经第4肌支发出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48.4±2.4)mm,入肌部位距离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连线(21.4±1.8)mm,可分离长度(27.1±1.2)mm,横径(1.2±0.2)mm,前后径(0.7±0.1)mm;尺神经的运动支和感觉支之间自然分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7.I±0.70)cm;组织切片及图片系统测得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1378.9±107.9)条。结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第4肌支可修复尺神经运动支,以期恢复手内在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指浅屈肌肌支 尺神经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应用解剖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云建 张韧 +2 位作者 栾顺莲 陈强谱 汪谦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6期394-397,共4页
目的:为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例成人尸体正常肝标本,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观测肝静脉入口的大小和位置,第二、三肝门之间的距离,第二肝门上方下腔静脉的长度及第二肝门、第三肝门的长度,第三肝门处静脉... 目的:为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例成人尸体正常肝标本,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观测肝静脉入口的大小和位置,第二、三肝门之间的距离,第二肝门上方下腔静脉的长度及第二肝门、第三肝门的长度,第三肝门处静脉回流情况。结果:三条肝静脉主干入口分布于肝后下腔静脉上部,形成第二肝门;肝短静脉汇聚于肝后下腔静脉下部,形成第三肝门,静脉支数大多数在4~8支之间,开口下腔静脉右侧壁及前壁的大部分静脉均来自肝右叶,左侧壁静脉主要来自尾状叶;第二、三肝门之间存在一个稀疏间隙。下腔静脉的上口和最高1条肝静脉入口上缘的间距为(21.2±4.7)mm,第二肝门的高度为(21.4±6.3)mm,第三肝门的高度为(40.6±8.7)mm,第二、三肝门之间的距离为(21.9±5.8)mm。结论:第二、第三肝门组成及分布各有规律,二者之间存在间隙,对临床修补肝后下腔静脉破裂,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 肝静脉 下腔静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