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倩玉 卢成志 夏大胜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组[D-二聚体<2 988.6μg/L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例]和B组(D-二聚体≥2 988.6μg/L FEU,31例)。B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组(均P<0.05)。2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μg/L FE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下载PDF
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钦裕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2028-2031,共4页
目的:研究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胸腹主动脉、肺动脉、冠脉、血管性病变急腹症等急症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 目的:研究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胸腹主动脉、肺动脉、冠脉、血管性病变急腹症等急症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T)进行血管成像。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0例,其中合并壁间血肿18例。22例腹主动脉瘤,有14例伴瘤体内附壁血栓,其中2例瘤体破裂,转运途中死亡。25例肺动脉栓塞,冠脉畸形5例,血管源性急腹症10例。结论: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一站式MSCTA检查,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图像,病变继发表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多种后处理方法,如MPR、CPR、MIP和VRT等,可直观、多方位显示动脉管壁、管腔及其分支,以供临床诊断。同时显示心包、胸部、腹腔肠管、腹膜、腹膜后等处的伴随征象,综合一体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无创、快捷、详实、准确的影像检查可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赢取了最宝贵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腹主动脉瘤 肺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畸形 血管性病变急腹症 64排双源螺旋CT 血管CTA 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
下载PDF
心脏CTA增强技术鉴别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超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6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增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AD)与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鉴别准确性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5月于我院治疗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58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DSA及心脏CTA检查,以... 目的探讨心脏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增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AD)与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鉴别准确性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5月于我院治疗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58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DSA及心脏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心脏CTA检查在AD及IMH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58例确诊AD者中De BakeyⅠ型17例(29.3%),De BakeyⅡ型6例(10.3%),De BakeyⅢ型25例(43.1%),IMH 10例(17.2%)。CTA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结果显示,AD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6.6%(56/58);IMH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0.0%(8/10)。结论心脏CTA增强扫描具有无创、安全、便捷、操作性强、鉴别准确率突出等优势,在AD和IMH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CTA增强技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疗现状 被引量:6
4
作者 向俾桃 杨阳 +2 位作者 丘俊涛 黎力梦 罗新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79-82,共4页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一种急性、致命性的主动脉病变,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并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目前,IMH的定义、病因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故本文就IMH的诊疗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现状
5
作者 齐祥涛 刘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224-227,共4页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根据Stanford分型IMH可以分为A型和B型,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主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急性发作的胸痛通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可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T...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根据Stanford分型IMH可以分为A型和B型,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主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急性发作的胸痛通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可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T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以CT为首选检查。Stanford A型IMH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也有进行药物治疗的研究和报道;Stanford B型IMH一般以药物治疗为首选。目前Stanford A型IMH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高于B型。本文主要对IMH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朝华 林顺发 +3 位作者 黄旭璇 林珏慧 李彩霞 江森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10例IMH中,A型2例,B...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IMH)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10例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IMH,男6例,女4例。使用16层螺旋CT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结果10例IMH中,A型2例,B型8例,其中2例局限于胸主动脉,6例累及胸腹主动脉(止于肾动脉上方2例,髂总动脉分叉上方2例,2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MSCT表现为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充盈缺损,内壁较光整,钙化内膜片内移及局灶性尖角样穿透溃疡形成,主动脉腔内无明确内膜片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主动脉近端破口腔内隔绝术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心包积液近期效果观察
7
作者 张胜康 尹晓清 +3 位作者 徐朝军 王兆礼 杨进 程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843,共5页
目的观察腔内隔绝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AIH)伴心包积液的近期效果,探讨A型AIH伴心包积液腔内隔绝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2例A型AIH伴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升主动脉内膜均完... 目的观察腔内隔绝治疗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AIH)伴心包积液的近期效果,探讨A型AIH伴心包积液腔内隔绝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2例A型AIH伴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升主动脉内膜均完整,主动脉弓部或胸降主动脉近端内膜有破口,均接受腔内隔绝术封闭治疗。4例发病1周内手术,8例保守治疗1周后择期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发病1周内手术患者术后1例恢复顺利,2例术后3个月内出现A型夹层,1例早期死亡;保守治疗1周后手术8例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A型AIH伴少至中量心包积液患者经保守治疗减轻升主动脉血肿后,择期行腔内隔绝治疗的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腔内隔绝术 保守治疗 心包积液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SCT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弓静 杨盼盼 +4 位作者 田建明 王莉 刘崎 王敏杰 许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MSCT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SCT图像,包括平扫图像及增强图像。结果:3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5例为A型,16例为B型。MSCT主要表现为:1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MSCT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SCT图像,包括平扫图像及增强图像。结果:3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5例为A型,16例为B型。MSCT主要表现为:1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增厚血肿壁2.5~24mm不等,13例患者检出主动脉内壁溃疡;220例出现了心包积液和/或胸腔积液,12例显示出内膜钙化斑内移,31例均出现了延迟显像浆膜面强化。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间接征象,可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肺动脉栓塞一例
9
作者 刘金铎 蒋璇 谷天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36,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肿和肺动脉栓塞是两种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65岁降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肺动脉栓塞男性患者行肺动脉取栓术及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肺动脉栓塞 逆行肺动脉灌注 肺动脉取栓术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胸痛发作小于3h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差异化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佟菲 王传合 +3 位作者 韩苏 李影 李志超 孙志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681-687,共7页
目的研究在胸痛发作小于3 h的情况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差异化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AAS患者69例,NSTEMI患者136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目的研究在胸痛发作小于3 h的情况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差异化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AAS患者69例,NSTEMI患者136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AS及NSTEMI的差异化风险因素。比较各差异化风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各因素鉴别AAS及NSTEMI的价值,并确定部分差异风险因素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NSTEMI,D-二聚体(OR 8.872,95%CI 4.064~19.366)、血小板分布宽度(PDW)(OR 1.635,95%CI 1.253~2.133)、非结合胆红素(UCB)(OR 1.149,95%CI 1.003~1.317)、收缩压(SBP)(OR 1.025,95%CI 1.006~1.045)是AAS发生的高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_(D-二聚体)=0.944(95%CI 0.897~0.973),AUC_(PDW)=0.794(95%CI 0.724~0.853)。利用ROC曲线的约登指数确定D-二聚体及PDW从NSTEMI中鉴别AAS的最佳界值,D-二聚体的ROC曲线分界点为247.5μg/L,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83.8%;PDW的ROC曲线分界点为16.05%,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95.6%。结论D-二聚体、PDW、UCB、SBP是AAS及NSTEMI的差异化风险因素;当D-二聚体<247.5μg/L时,可有效除外AAS;当PDW>16.05%时,大概率发生A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内血肿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D-二聚体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爱明 刘达兴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0期1958-1961,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危及患者生命,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师对IMH认识的深入,检出率逐年升高,目前较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多层螺旋CT、磁共振及食管... 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危及患者生命,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师对IMH认识的深入,检出率逐年升高,目前较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多层螺旋CT、磁共振及食管超声心动图等,其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治疗上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腔内支架植入治疗,不同类型及并发症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行积极治疗后转归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夹层 穿透性溃疡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东芝64排螺旋CTA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锦仕 卢晓娟 +1 位作者 林晓锐 李安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4期1790-1791,共2页
目的对64排螺旋CTA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选取58例因临床怀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患者,应用东芝64排螺旋CTA进行检查,随后行主动脉三维血管图像重建,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最终... 目的对64排螺旋CTA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选取58例因临床怀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患者,应用东芝64排螺旋CTA进行检查,随后行主动脉三维血管图像重建,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最终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确诊,其中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42例(Stanford A型17例,B型2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aortichematoma,IMH)11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atherosclerotic aortic ulcer,PAU)5例。结论 64排螺旋CTA作为临床影像学检查之一,具有快捷、无创的等优势,能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主要疾病提供客观的影象学征象,对该病的治疗提供直接依据,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与转归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刚 郑德志 +1 位作者 陈彧 陈生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17-719,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MH)的治疗选择与转归,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共收治AIMH患者16例,A型5例,B型11例.分析患者特征及治疗选择,电话及门诊随访确定...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MH)的治疗选择与转归,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共收治AIMH患者16例,A型5例,B型11例.分析患者特征及治疗选择,电话及门诊随访确定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10例药物治疗,4例介入治疗,2例外科手术治疗,1例药物治疗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 ~48个月,平均13.3个月,1例失访,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AIMH是一组需要临床重视并积极治疗的主动脉病变,应根据其病理特征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介入治疗 腔内修复术 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烈明 杨镛 +5 位作者 杨国凯 马振桓 万嘉 李国剑 杜玲娟 王浩骅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B型壁间血肿患者48例,14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给予降压、镇痛镇静治疗(腔内组),34例患者行单纯药物降...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B型壁间血肿患者48例,14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给予降压、镇痛镇静治疗(腔内组),34例患者行单纯药物降压、镇痛镇静等保守治疗(保守组),对比两组患者卧床时间、血肿基本吸收率、死亡率、恶化率。结果腔内组与保守组的卧床时间、死亡率、恶化率分别为8.42±2.34天vs 12.92±3.75天、7.14%vs 14.70%、7.14%vs 32.35%,腔内组与保守组随访1、3个月的血肿基本吸收率分别为71.42%vs 47.05%、92.86%vs 6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根据影像学检查主动脉的形态、症状体征等重要因素来明确腔内修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腔内修复术 保守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手术时机选择与围术期管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艺 黑飞龙 +5 位作者 顿耀军 于存涛 钱向阳 郭宏伟 田川 孙晓刚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8年第3期173-176,19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外科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阜外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外科治疗急性A型血肿患者8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术前升主动脉CTA测量值示:主动脉直径(50.3±10.3)mm,血肿厚度(15.9±6.4)...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外科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阜外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外科治疗急性A型血肿患者8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术前升主动脉CTA测量值示:主动脉直径(50.3±10.3)mm,血肿厚度(15.9±6.4)mm;术前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16例,一过性意识丧失6例,休克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5例。术前平均等待时间(3.4±2.4)d。术后均采用主动脉CTA检查评估疗效,持续随访7~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月。结果急诊手术38例,择期手术42例。手术方式包括: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手术51例,其中杂交全弓手术19例;升主动脉及部分主动脉弓替换29例。体外循环时间(137.1±4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4.5±27.3)min。院内死亡率2.5%(2/80),均为急诊病例。术后呼吸机时间(37.8±65.9)h。出院病例随访无死亡患者,术后CTA结果提示无继发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A型血肿的手术时机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进行选择急诊或择期手术;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需要积极急诊外科手术;对高龄、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患者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杂交全弓技术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体外循环 手术时机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庚戌 刘俊堂 +3 位作者 李海英 周峰 濮仁富 蔡宝松 《心脏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总结我院2年期间通过内科药物和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6例,根据患者治疗结果进行评价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结果:16例患者中,药物...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总结我院2年期间通过内科药物和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6例,根据患者治疗结果进行评价主动脉壁间血肿治疗策略的选择。结果:16例患者中,药物治疗的患者6例,腔内修复治疗的患者10例(其中4例是由于药物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转为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腔内治疗患者均存活,药物治疗组中死亡2例,均为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引起死亡。结论:腔内修复治疗对于Standford B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血管内支架植入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天骄(综述) 赵进军(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6-759,共4页
主动脉壁内血肿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一个类型,病死率较高,关于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深入探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近中期随访结果及CT形态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兴奎 熊江 +3 位作者 许永乐 郭伟 郭兢津 梁伟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CT形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28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对18例CT随访资料分析,分别测量发病时、1周、1、3...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CT形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28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对18例CT随访资料分析,分别测量发病时、1周、1、3、6和12个月的血管壁最大厚度、主动脉最大外径和主动脉内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2例接受腔内手术。连续CT随访18例,血管壁最大厚度平均为(12.1±2.6)mm,血肿1个月后开始吸收,6个月后8例(44.4%)患者完全吸收,其中壁厚≤10mm患者吸收率高于〉10mm患者(85.7%比18.2%,P〈0.01),15例随访至12个月共13例(86.7%)完全吸收。主动脉最大外径12个月减小(7.3±2.4)mm,前6个月减小值明显高于后6个月[(6.7±3.5)mm比(0.6±1.7)mm,P〈0.01],血肿完全吸收后增加(O.9±0.5)mm(n=8)。主动脉内径12个月增大(6.1±2.3)mm,前6个月增大值高于后6个月[(4.7±1.8)mm比(1.2±1.0)mm,P〈0.01]。结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近中期结果良好;壁间血肿多数能在12个月内完全吸收,其中血管壁最大厚度≤10mm患者吸收速度和吸收率均高于〉10mm患者;主动脉最大外径在血肿吸收期减小,血肿吸收后增大,主动脉内径持续增大,血管腔呈扩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研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壁间血肿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及疗效
19
作者 梁双超 李方宽 +4 位作者 薛清泉 夏友传 冯桂林 许贝 张安冬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6年3月~2022年10月5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8±17.1)岁;38例患者行腔内治疗,18例患者行保...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6年3月~2022年10月5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8±17.1)岁;38例患者行腔内治疗,1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经验及疗效。结果:临床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在保守治疗7 d内症状加重,出现胸背部疼痛加剧、胸闷和呼吸困难、双下肢瘫痪进行性加重伴大小便失禁,占比21.4%(12/56),急诊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6例患者住院保守治疗7 d后,复查胸腹主动脉CTA,出现主动脉壁间血肿增加、主动脉溃疡、胸腔积液、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占比35.7%(26/56);患者行手术治疗总占比67.8%(38/56)。5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术后随访患者胸腔积液基本吸收,11例患者出现壁间动脉瘤。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选择腔内修复和保守治疗均安全可行,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腔内修复术 保守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内科与外科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0
作者 杨珏 于长江 +4 位作者 李欣 陈泽锐 肖飞 孙图成 范瑞新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连续接诊的急性A型主动脉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符合我中心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外科手术治疗和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连续接诊的急性A型主动脉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符合我中心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其他患者则接受了严格的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组)。结果纳入患者127例,其中男112例、女15例,年龄(53.6±13.0)岁。85例(66.9%)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余42例(33.1%)患者接受了严格的内科保守治疗。两组患者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内科治疗组为74.3%(P=0.010)。在内科治疗组,主动脉最大直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45 mm或最大IMH厚度(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8 mm的患者,其与IMH相关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01)。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IM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在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成熟的中心,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外科手术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治疗策略 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